颈椎前路内固定论文-杨小勇,武东升,吕曦,张建,孙亮

颈椎前路内固定论文-杨小勇,武东升,吕曦,张建,孙亮

导读:本文包含了颈椎前路内固定论文开题报告文献综述及选题提纲参考文献,主要关键词:颈椎,骨折,内固定,减压

颈椎前路内固定论文文献综述

杨小勇,武东升,吕曦,张建,孙亮[1](2019)在《一期前路减压内固定联合后路减压术治疗颈椎外伤后骨折脱位的效果观察》一文中研究指出目的观察一期前路减压内固定联合后路减压术治疗颈椎外伤后骨折脱位的治疗效果。方法选取2013年8月至2018年3月在我院接受治疗的颈椎外伤后骨折脱位患者为研究对象,并根据其治疗方式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对照组给予一期后路扩大减压固定联合前路减压术,观察组给予一期前路减压内固定联合后路减压术。观察两组围手术期一般情况,比较两组患者神经功能恢复、JOA评分、轴性症状发生率的差异。结果两组患者手术时间和手术出血量差异无统计学意义(t=-0. 014、-0. 009,P=0. 495、0. 496);两组患者手术前JOA评分无差别,手术后,观察组患者的JOA评分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5. 885,P<0. 001);手术后,观察组患者轴性症状发生率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X~2=9. 182,P=0. 027);两组患者手术前神经功能分级差异无统计学意义(X~2=0. 641,P=0. 958),手术后,观察组患者D级和E级例数明显较对照组多,差异有统计学意义(X~2=16. 087,P=0. 003)。结论一期前路减压内固定联合后路减压术对颈椎外伤后骨折脱位有较好的治疗效果,可促进患者神经功能恢复,且术后轴性症状发生率低,具有良好的临床应用价值。(本文来源于《四川医学》期刊2019年11期)

徐进,程建华,郑璟,严力军[2](2019)在《前路减压复位融合内固定术治疗下颈椎骨折脱位合并脊髓损伤的临床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目的研究下颈椎骨折脱位合并脊髓损伤患者应用前路减压复位融合内固定术治疗的效果。方法 2015年11月—2018年11月襄阳市中心医院收治86例下颈椎骨折脱位合并脊髓损伤患者,依据随机数字表法将患者分成前路组43例与后路组43例。前路组男性28例,女性15例,年龄19~65岁,平均(45.23±7.37)岁,采用前路减压复位融合内固定术治疗。后路组男性27例,女性16例,年龄19~67岁,平均(45.31±7.40)岁,行后路减压复位融合内固定术治疗。分别比较两组患者在各项手术指标、治疗前后骨折脱位复位情况、脊髓神经功能恢复情况、植骨融合时间等方面的差异。结果前路组手术时间(76.02±10.74)min、伤口长度(32.15±7.05)mm、住院时间(34.87±4.52)d相比后路组[(122.75±27.34)min、(36.82±7.80)mm、(46.19±4.98)d]较短,术中失血量相比后路组较少[(171.85±16.83)mL vs.(342.72±107.53)mL](P<0.05);前路组与后路组治疗后Cobb角、水平移位均小于治疗前,而前路组治疗后水平移位小于后路组(P<0.05);前路组脊髓神经功能恢复优良率高于后路组(P<0.05);前路组植骨融合时间短于后路组(P<0.05)。结论前路减压复位融合内固定术应用于下颈椎骨折脱位合并脊髓损伤患者中可获得较理想的临床疗效,有利于促进患者早日康复以及颈椎解剖结构的恢复,值得临床推广应用。(本文来源于《创伤外科杂志》期刊2019年11期)

李向涛[3](2019)在《前路与后路减压内固定术治疗颈椎过伸性损伤的疗效比较》一文中研究指出近年来,由交通事故引起的颈椎损伤发生率呈逐年上升趋势,其中颈椎过伸性损伤(Cervical hyperextension injury,CWI)占有较高比例,占所有颈椎损伤的40%~70%[1]。我院近年采用前路减压植骨融合内固定手术治疗CWI,取得了显着的疗效,现与后路手术的疗效进行比较,报告如下。(本文来源于《颈腰痛杂志》期刊2019年05期)

安忠诚,王国强,朱宇尘,魏浩,董黎强[4](2019)在《颈椎前路椎间盘切除椎间融合内固定术联合补阳还五汤口服治疗颈椎间盘突出合并脊髓损伤所致中枢性疼痛》一文中研究指出目的:观察颈椎前路椎间盘切除椎间融合内固定术联合补阳还五汤口服治疗颈椎间盘突出合并脊髓损伤所致中枢性疼痛的临床疗效和安全性。方法:2015年1月至2017年10月,采用颈椎前路椎间盘切除椎间融合内固定术联合补阳还五汤口服治疗颈椎间盘突出合并脊髓损伤所致中枢性疼痛患者25例。男15例,女10例;年龄(54.00±5.64)岁;病变位于C_(4~5)7例,C_(5~6)12例,C_(6~7)6例。所有患者均有不同程度脊髓损伤所致的中枢性疼痛症状,主要表现为轻度刺激即可出现灼烧感、刀切感或针刺感,部分患者无外部刺激也可出现疼痛。观察手术时间和术中出血量。采用颈椎功能障碍指数(neck disability index,NDI)评分量表评价患者颈椎功能改善情况,采用田中靖久颈椎病症状量表20分法评价患者生活质量和症状改善情况,采用简化版的McGill疼痛问卷表(short-form of McGill pain questionnaire,SF-MPQ)评价患者疼痛改善情况,并观察并发症发生情况。结果:本组患者手术时间(90.50±20.30)min,术中出血量(143.80±20.40)mL。所有患者均获随访,随访时间12~20个月,中位数14个月。25例患者手术前后田中靖久颈椎病症状量表20分法评分,术前(6.15±0.89)分、术后1个月(10.69±1.49)分、术后6个月(11.85±1.99)分、末次随访时(17.69±2.25)分;NDI评分,术前(20.62±2.10)分、术后1个月(9.69±1.70)分、术后6个月(6.00±0.82)分、末次随访时(3.08±0.76)分;SF-MPQ疼痛评定指数感觉项评分,术前(25.77±4.14)分、术后1个月(12.85±1.57)分、术后6个月(9.92±2.25)分、末次随访时(2.00±1.22)分;SF-MPQ疼痛评定指数情感项评分,术前(10.46±1.12)分、术后1个月(6.08.±1.19)分、术后6个月(3.62±1.04)分、末次随访时(2.46±0.97)分;SF-MPQ视觉模拟量表评分,术前(77.08±4.39)分、术后1个月(45.54±8.00)分、术后6个月(35.69±11.06)分、末次随访时(12.69±2.96)分;SF-MPQ现时疼痛强度评分,术前(4.15±0.69)分、术后1个月(2.38±0.51)分、术后6个月(1.31±0.48)分、末次随访时(0.85±0.80)分。2例出现轻度吞咽困难,于术后2个月自行缓解;均未发生神经根麻痹、声音嘶哑及呛咳等并发症。结论:采用颈椎前路椎间盘切除椎间融合内固定术联合补阳还五汤口服治疗颈椎间盘突出合并脊髓损伤所致中枢性疼痛,能明显缓解患者疼痛症状,促进颈椎功能和脊髓神经功能的恢复,提高患者生活质量,且并发症少。(本文来源于《中医正骨》期刊2019年08期)

桂德建,潘宏[5](2019)在《颈椎自稳型椎间融合器在颈椎前路减压融合内固定术的应用》一文中研究指出目的观察颈椎自稳型椎间融合器在颈椎前路减压融合内固定术(ACDF)的应用效果。方法将26例行单节段ACDF治疗的颈椎病患者分成A、B两组,A组使用颈椎自稳型椎间融合器,B组使用颈椎前路钛板联合颈椎椎间融合器。对两组患者术前和术后3 d、1年、3年、5年颈椎融合节段上下椎体前、后缘高度变化(HAB、HPB)、颈椎曲度改变(D值、Cobb角)进行统计分析。结果患者均获得随访,时间5~6(5. 4±0. 7)年。A、B两组患者术后3 d、1年、3年、5年颈椎融合节段上下椎间隙高度、颈椎曲度较术前明显改善(P<0. 05),两组各相同时间点颈椎融合节段上下椎间隙高度、颈椎曲度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 0. 05)。结论应用颈椎自稳型椎间融合器可获得较好的近、中期疗效。(本文来源于《临床骨科杂志》期刊2019年04期)

邓烨,王建波,邓立明[6](2019)在《零切迹(Zero-P)颈椎前路椎间融合内固定系统治疗颈椎病的临床效果观察》一文中研究指出目的观察零切迹(Zero-P)颈椎前路椎间融合内固定系统治疗颈椎病的临床疗效及对VAS评分的影响。方法选择30例颈椎病患者作为本研究对象,采用"电脑随机法"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各15例。观察组实施零切迹(Zero-P)颈椎前路椎间融合内固定手术治疗;对照组实施常规颈前路椎间植骨融合钛板内固手术治疗,比较两组治疗效果。结果观察组患者VAS评分、病变椎间高度、颈椎曲度与对照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治疗总有效率高于对照组患者,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手术时间和住院时间短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颈椎病患者实施零切迹(Zero-P)颈椎前路椎间融合内固定系统治疗能提高疗效,降低患者疼痛感,减少吞咽不适,值得临床推广应用。(本文来源于《现代诊断与治疗》期刊2019年15期)

谢剑新,李灿彬,袁跃群,杨赞礼,刘巧娜[7](2019)在《颈椎前路减压植骨内固定在脊髓型颈椎病患者中的效果观察》一文中研究指出目的观察颈椎前路减压植骨内固定治疗脊髓型颈椎病患者的临床价值。方法 60例脊髓型颈椎病患者,随机分为前路组(32例)和后路组(28例)。前路组采用颈椎前路减压植骨内固定治疗,后路组采用颈椎后路减压术治疗。比较两组术中失血量、手术耗时及植骨融合率、并发症发生率,术前及术后3、6个月两组肢体功能。结果前路组术中失血量(118.52±10.73)ml明显少于后路组的(168.39±9.42)ml,手术耗时(96.30±6.47)min明显短于后路组的(133.69±8.06)min,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3及6个月,前路组JOA评分均明显高于术前,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6个月与术后3个月JOA评分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3及6个月,后路组JOA评分明显高于术前,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6个月JOA评分明显高于术后3个月,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术前,两组JOA评分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3个月,前路组JOA评分明显高于后路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6个月,两组JOA评分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前路组与后路组植骨融合率分别为100.00%(32/32)、85.71%(24/28);前路组植骨融合率明显高于后路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均未出现严重并发症。结论脊髓型颈椎病治疗中采用颈椎前路减压植骨内固定治疗,其手术耗时短、出血量少、植骨融合率高,与后路手术相比肢体功能恢复效果相当,但恢复速度更快。(本文来源于《中国现代药物应用》期刊2019年13期)

范会龙,吴华荣,连芳,徐伟坤,蔡金生[8](2019)在《颈前路减压植骨融合内固定与保守治疗对成人无骨折脱位型颈脊髓损伤患者颈椎功能、神经功能及生活质量的影响》一文中研究指出目的比较颈前路减压植骨融合内固定与保守治疗成人无骨折脱位型颈脊髓损伤的疗效及对患者神经功能、生活质量的影响。方法选取2016年3月-2018年3月我院收治的150例成人无骨折脱位型颈脊髓损伤患者作为研究对象,根据患者治疗方法分为手术组(采用颈前路减压植骨融合内固定治疗,82例)和保守组(采用保守治疗,68例),采用日本骨科学会JOA脊髓功能评分、美国脊柱损伤协会(ASIA)脊柱神经功能评分评估患者治疗前、治疗12个月脊椎功能和神经功能,评估患者治疗12个月生活质量。结果治疗前,两组患者JOA评分、ASIA评分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12个月,相对治疗前,两组患者JOA评分、ASIA评分均显着提高,手术组患者提高程度更显着(P<0.05)。治疗12个月,手术组患者健康状况、生理功能、生理职能评分均高于保守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颈前路减压植骨融合内固定与保守治疗成人无骨折脱位型颈脊髓损伤均能取得满意疗效,但颈前路减压植骨融合内固定相对保守治疗对患者颈椎功能、脊髓神经功能及生活质量方面有更高的改善价值。(本文来源于《解放军预防医学杂志》期刊2019年06期)

田乐,刘刚[9](2019)在《下颈椎前路椎弓根螺钉内固定技术的研究进展》一文中研究指出1研究背景下颈椎疾病外科治疗的主要目的为:a)恢复颈椎的正常解剖序列;b)对脊髓、神经根进行减压;c)重建颈椎稳定性。最常见的相关手术方法即为颈椎手术内固定,一般分为前路和后路手术,手术方式一般据患者疾病情况来选择。(本文来源于《实用骨科杂志》期刊2019年06期)

秦豪,谭海涛[10](2019)在《下颈椎前路椎弓根螺钉钉板内固定技术的研究进展》一文中研究指出对于颈椎多节段损伤、传统前路内固定失败的颈椎损伤的患者,手术方式常为前后联合减压固定,即从前入路进行减压,后入路使用椎弓根螺钉钉棒系统内固定,该术式手术时间、手术创伤大、并发症的发生率及手术费用较高。与传统前路和后路手术相比,颈椎前路椎弓根螺钉内固定技术(ATPS)联合了颈椎前路和后路手术的优点:既可以从前路处理颈椎病灶,又可以提供椎弓根螺钉钉板系统的稳定性,仅通过一次前路手术即可解决减压和重建两个问题,具有较好的生物力学优势,而且安全性更高。(本文来源于《微创医学》期刊2019年03期)

颈椎前路内固定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目的研究下颈椎骨折脱位合并脊髓损伤患者应用前路减压复位融合内固定术治疗的效果。方法 2015年11月—2018年11月襄阳市中心医院收治86例下颈椎骨折脱位合并脊髓损伤患者,依据随机数字表法将患者分成前路组43例与后路组43例。前路组男性28例,女性15例,年龄19~65岁,平均(45.23±7.37)岁,采用前路减压复位融合内固定术治疗。后路组男性27例,女性16例,年龄19~67岁,平均(45.31±7.40)岁,行后路减压复位融合内固定术治疗。分别比较两组患者在各项手术指标、治疗前后骨折脱位复位情况、脊髓神经功能恢复情况、植骨融合时间等方面的差异。结果前路组手术时间(76.02±10.74)min、伤口长度(32.15±7.05)mm、住院时间(34.87±4.52)d相比后路组[(122.75±27.34)min、(36.82±7.80)mm、(46.19±4.98)d]较短,术中失血量相比后路组较少[(171.85±16.83)mL vs.(342.72±107.53)mL](P<0.05);前路组与后路组治疗后Cobb角、水平移位均小于治疗前,而前路组治疗后水平移位小于后路组(P<0.05);前路组脊髓神经功能恢复优良率高于后路组(P<0.05);前路组植骨融合时间短于后路组(P<0.05)。结论前路减压复位融合内固定术应用于下颈椎骨折脱位合并脊髓损伤患者中可获得较理想的临床疗效,有利于促进患者早日康复以及颈椎解剖结构的恢复,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颈椎前路内固定论文参考文献

[1].杨小勇,武东升,吕曦,张建,孙亮.一期前路减压内固定联合后路减压术治疗颈椎外伤后骨折脱位的效果观察[J].四川医学.2019

[2].徐进,程建华,郑璟,严力军.前路减压复位融合内固定术治疗下颈椎骨折脱位合并脊髓损伤的临床研究[J].创伤外科杂志.2019

[3].李向涛.前路与后路减压内固定术治疗颈椎过伸性损伤的疗效比较[J].颈腰痛杂志.2019

[4].安忠诚,王国强,朱宇尘,魏浩,董黎强.颈椎前路椎间盘切除椎间融合内固定术联合补阳还五汤口服治疗颈椎间盘突出合并脊髓损伤所致中枢性疼痛[J].中医正骨.2019

[5].桂德建,潘宏.颈椎自稳型椎间融合器在颈椎前路减压融合内固定术的应用[J].临床骨科杂志.2019

[6].邓烨,王建波,邓立明.零切迹(Zero-P)颈椎前路椎间融合内固定系统治疗颈椎病的临床效果观察[J].现代诊断与治疗.2019

[7].谢剑新,李灿彬,袁跃群,杨赞礼,刘巧娜.颈椎前路减压植骨内固定在脊髓型颈椎病患者中的效果观察[J].中国现代药物应用.2019

[8].范会龙,吴华荣,连芳,徐伟坤,蔡金生.颈前路减压植骨融合内固定与保守治疗对成人无骨折脱位型颈脊髓损伤患者颈椎功能、神经功能及生活质量的影响[J].解放军预防医学杂志.2019

[9].田乐,刘刚.下颈椎前路椎弓根螺钉内固定技术的研究进展[J].实用骨科杂志.2019

[10].秦豪,谭海涛.下颈椎前路椎弓根螺钉钉板内固定技术的研究进展[J].微创医学.2019

标签:;  ;  ;  ;  

颈椎前路内固定论文-杨小勇,武东升,吕曦,张建,孙亮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