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摘要
庄子是战国中期一位重要的思想家和文学家,对我国思想和文艺的发展影响深远。自庄子以来到如今,庄学得到了很大的传播,横跨古今中外。同时,历史上许多思想家和文学家都从《庄子》那里汲取营养,不断地阐释并发展着庄学。在这个传播与接受的历史当中,庄子后学作为庄子思想和文学的第一批传播者和接受者,其地位在庄学研究中是极其独特的,其关键作用也是不言而喻的。本文就从传播学和接受美学的视角,以庄子后学为切入点,对庄子在先秦时期的传播与接受作些探讨。第一章,主要对《庄子》的作者和成书问题作了考证。通过梳理古典文献和借鉴当今考古成果,本文得出如下结论:《庄子·内篇》为战国中期的庄子自著;《外杂篇》为庄子后学所著,晚于内篇,为先秦之作;《庄子》全书完成于战国末期,并为《吕氏春秋》、《韩非子》等所见。庄子后学是庄子和庄子《内篇》的读者,可据此考察庄子在先秦时期的传播与接受。第二章,主要运用传播学理论,对《庄子·内篇》在先秦时期的传播过程、传播形态进行分析。本文首先依据拉斯韦尔5W模式理论,分别从传播者、传播内容、传播动机、传播渠道、传播受众以及传播效果等几个方面对庄子的传播模式进行分析。然后,本文又依据传播类型理论,认定庄子及其弟子对庄学的传播属于群体传播的范畴,并分别从群体内传播和群体外传播两个方面对庄学传播进行分析。这样从纵、横两个方向对庄学传播作了一次考察和梳理。第三章,主要运用接受美学理论,以《庄子·外杂篇》为依据,分析庄子后学对庄子思想、文艺的接受。对于庄学,以往学者们研究重点多在庄子,对庄子与其后学之间的联系和互动研究不深。接受美学提高了接受者的地位,注重读者的主动性,为我们研究庄学提供了极好的新的视角。首先,《庄子·外杂篇》的作者是庄子和《庄子·内篇》的读者,本文从概念范畴、词语典故、篇章段落三个方面进行了证明。其次,《庄子·内篇》中存在很多“意义未定”和“空白”,本文从庄子的哲学思想、形象塑造、行文方式三个方面论述了《庄子·内篇》本文的召唤结构。最后,依据《庄子·外杂篇》,分别从思想接受和文艺接受两个方面对庄子后学的接受作了研究。在思想上,庄子后学中既有对庄子思想的深入阐释,又有入俗和融合的新倾向。入俗的倾向主要体现在:从超脱诸子到抨击儒墨、从天人合一到突出个体、从离形坐忘到与物逶迤、从逍遥无为到治世之道;融合的倾向主要体现在:融合儒家思想、融通法家思想、体现黄老思想。在文学上,同样既有对庄子文艺的借鉴,又有汲取营养之后的新的发展,本文从表达方式、艺术手法和文体形态三个方面做了阐述。经过此番研究,本文分别从传播和接受两个维度对《庄子》进行研究,揭示了《庄子》在战国时期的存在状态,有利于我们对《庄子》作更全面、更深入的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