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摘要
现代汉语中,否定标记“没有”有两种主要用法,一种是放在名词性成分前,另一种是放在动词性成分前。传统的语法研究认为这两种成分前的“没有”是不同的词。而本文通过对“没有+NP”和“没有+VP”这两种基本结构中的“没有”的语义分析和句法分析,认为两个“没有”在语义和句法上是相通的。从语义上来看,“没有”所否定的是事件的实现,并且事件在实现后有一个持续的状态。“没有”要求其后的动词性成分要具有“事件”特性,而名词性成分前的“没有”在语义上并不否定名词性成分所指称的事物本身,而是否定一个隐含的动词性成分,原来的名词性成分只是这个隐含动词所表示的动作活动实现后的存在体,这个隐含的动词性成分在必要时可以语音实现。因此,无论是名词性成分前的“没有”还是动词性成分前的“没有”否定的都是事件的存在。因此,我们认为名词性成分和动词性成分在受到“没有”否定后,应该有着相同或相似的语义结构和句法结构。根据对“没有”的对应式(counterpart)“有”的分析,本文认为“没有”中的“有”表示的是“存在”义,而“没”独立承载“否定”义。在句法分析方面,我们根据功能范畴假设,认为“有”是一个表示“存在(Exist)”的功能范畴的语音实现,“有”对VP进行扩展,表示的是事件的实现,在“没有+NP”中,“有”扩展的是一个以空动词为核心投射形成的VP,VP指示隐含事件;而“没”是一个黏附性较强的否定性功能范畴,否定的是“有”所扩展的整个事件,而不是对事件内某一成分的单独否定。这种分析方法可以将两种基本否定结构下的“没有”纳入同一个句法层面来认识,一方面可以解释“没”和“没有”不同形的问题,另一方面也可以让“没有+NP”与“没有+VP”在语义和句法上得到统一的句法解释。
论文目录
相关论文文献
- [1].“及”与“以及”的区别[J]. 武汉生物工程学院学报 2017(02)
- [2].量词“束”的发展及其对名词性成分的选择[J]. 湖州师范学院学报 2019(11)
- [3].名词性成分触发预设的条件[J]. 哈尔滨师范大学社会科学学报 2016(06)
- [4].从范畴化过程看量词“双”对名词性成分的选择[J]. 语文学刊 2009(11)
- [5].浅析可充当谓语的名词性成分[J]. 汉字文化 2020(21)
- [6].论量词“丛”和“簇”对名词性成分的选择[J]. 合肥师范学院学报 2008(05)
- [7].从范畴化看量词“束”对名词性成分的选择[J]. 长江学术 2008(03)
- [8].从主谓谓语句句首名词性成分性质的认定看话题和主语的纠葛[J]. 现代语文(语言研究版) 2010(01)
- [9].国内名词性成分的指称性研究[J]. 唐山师范学院学报 2018(04)
- [10].“各种”的“各种妙”[J]. 语文月刊 2012(01)
- [11].基于语料库的英语名词性成分使用频率及其文体分布考察[J]. 山东外语教学 2016(04)
- [12].论名词性成分与容器方位词组合的不对称[J]. 哈尔滨学院学报 2009(05)
- [13].动词前与工具相关的四类名词性成分[J]. 汉语学习 2020(02)
- [14].“都”字句格式义及右向关联名词性成分解读[J]. 淮阴工学院学报 2016(04)
- [15].说“个”[J]. 清远职业技术学院学报 2010(02)
- [16].说说“作”与“做”[J]. 秘书工作 2013(05)
- [17].江苏盐城步凤方言的“子”缀[J]. 河池学院学报 2009(04)
- [18].从原型理论看隐现句与领属句的分合[J]. 合肥师范学院学报 2017(04)
- [19].“和”“与”“及”用法有何不同[J]. 宿州学院学报 2018(01)
- [20].“算+X”结构的分析[J]. 山海经 2015(15)
- [21].对外汉语教学中名词性成分指称的研究[J]. 聊城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11(02)
- [22].“暨”用于什么场合[J]. 中华活页文选(高一年级) 2012(08)
- [23].“完结”义动词表周遍义的演变过程[J]. 语文研究 2011(02)
- [24].“同款”多用有意趣[J]. 语文建设 2018(30)
- [25].日语形容词的配价研究[J]. 品位经典 2020(12)
- [26].兼语句中兼语倾向有定的成因分析[J]. 才智 2009(18)
- [27].极性评价构式“NP中的NP”的多维研究[J]. 河南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17(04)
- [28].陕西凤翔方言他称代词“伢”的语法化及类型学考察[J]. 语言科学 2015(03)
- [29].量词“张”对名词选择的范畴化过程[J]. 安徽文学(下半月) 2010(06)
- [30].现代汉语的“直接有定”和“间接有定”[J]. 语文教学与研究 2014(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