运动情境论文-戴伟勋,于海滨,林建志,彭贤德

运动情境论文-戴伟勋,于海滨,林建志,彭贤德

导读:本文包含了运动情境论文开题报告文献综述及选题提纲参考文献,主要关键词:助跑单脚跳,动力学,运动学,肌电图

运动情境论文文献综述

戴伟勋,于海滨,林建志,彭贤德[1](2019)在《单脚垂直跳在不同助跑情境下的运动生物力学分析》一文中研究指出研究目的:垂直跳(verticaljump,VJ)的动作表现在许多运动项目中都扮演着一个非常关键的角色,尤其是伴随着跳跃而产生的相对应技术,像是助跑带球上篮或是灌篮等动作,但是无论为了跳更高或跳更远,最佳跳跃操作表现往往可能是最协调的结果,对于所谓协调的概念,俄国学者Bernstein(1967)认为掌握多余的生物力学自由度(degree offreedom)即为协调,其中所提出的自由度观点,可以让协调一词不再虚无飘渺,而自由度或动作控制参数(control parameter)概念,让研究者得以利用运动生物力学手段获得与比较其协调与否的差别,过去研究认为最佳垂直跳表现来自于神经肌肉控制的优化,乃是因为主要动力经肢段由近端至远程在传递的工作序列中过程获得最大效益,而通过运动生物力学方法可以让这些影响表现的参数更为清楚明了。无论是防守或进攻状态,运动员们在运动场上执行RSJ动作的主要目的,无非就是利用RSJ快速起跳的特征或跳得更高来获取进攻效果,抑或是在守备不及的情况下执行RSJ以达到快速封阻,因此,RSJ最大的特征就是起跳时与地面接触的时间较短[14]。然而,先前许多关于RSJ的研究都针对跳跃表现进行分析探讨,对于助跑单脚垂直跳训练的优势没有太多讨论,因此本研究针对不同RSJ动作的助跑情况,比较下肢工作情况,旨在探讨较为贴近实务的跳跃工作,藉此可以厘清助跑速度与距离对垂直跳跃转换过程的控制关键因素,并从肌肉工作情况考虑牵张缩短循环(stretch-shorteningcycle,SSC)效应与预收缩(pre-stretch)对于助跑单脚垂直跳的帮助,以及讨论牵张缩短循环训练在水平方向的助跑转化成垂直跳的运用,最后找出适当的水平助跑速度与助跑距离来协助运动员发展专项相关动作,例如篮球上篮、排球后排杀球、跳高与跳远的SSC训练策略研究方法:本研究以25名男性大学运动员为受试者,使用11部Motion摄像机(Motion Analysis Corporation,Santa Rosa,CA,USA,200Hz)与1块AMTI测力台(AMTI Inc.,Watertown,MA,USA,2000Hz),以及1组无线肌电图系统(Delsys Inc.,Boston,MA,USA,2000Hz)进行运动学、动力学与肌电图等数据收集,并使用EvaRT(Version 4.6,Motion Analysis Corporation,Santa Rosa,CA,USA)软件同步接收所有数据。要求受试者以随机方式在叁种助跑距离(3公尺、6公尺与9公尺)与2种助跑速度(2公尺/秒与4公尺/秒)下实施各3次成功的助跑单脚垂直跳跃。最后通过The MotionMonitor动作分析系统(Innovative Sports Training,Inc.,Chicago,IL,USA)进行分析运动学、动力学及肌电图之数据分析与处理。以SPSS for Window 22.0中文版统计套装软件进行分析,进行2×3重复量数二因子变异数分析(2×3 two-way ANOVA),比较不同速度与助跑距离的助跑单脚垂直跳动作的运动学、动力学及肌电图参数之影响是否有显着差异。统计显着水平皆定为α=.05,当达到显着水平时,利用Bonferroni法进行事后比较(Bonferroni post hoc)研究结果:发现跳跃表现会随助跑速度增加而显着提高,而重心水平速度、负荷率、水平冲量、踝关节劲度、胫骨前肌与腓肠肌的肌肉激活程度,都随着助跑速度与距离的增加而提高。惟髋关节劲度与股直肌的激活程度,随着助跑距离增加而提高。较快与较远的助跑动作会提高起跳前的下肢负荷,进而引发较高的机械能输出与SSC工作。重心水平速度在4m/s的情况下有最佳跳跃表现。6公尺以上的助跑距离有助于下肢肌肉激活表现。研究结论:本研究的主要发现有:1)重心水平速度在4m/s将有助于提升单脚垂直跳表现;2)下肢机械能输出随着重心水平速度增加而提高;3)胫骨前肌与腓肠肌激活程度在快速6公尺距离助跑获得较高的激活水平;4)踝关节劲度随重心水平速度增加而提高,并且同时有较好的稳定状态。而髋关节功率在快速助跑情况下有较高的蹬伸功率峰值输出,同时膝关节共同激活比则是在慢速助跑情况下较为平衡。从研究的结果可以发现助跑单脚垂直跳除了有助于表现上提升外,在下肢机械能输出与肌肉激活程度也较高,而且踝关节反而能有较高的稳定表现。这样的结果显示出,助跑单脚垂直跳可能具提升表现与减少伤害的特性。因此笔者认为后续的相关研究部分,可以将助跑单脚垂直跳介入常态训练的范畴,再观察训练成效。(本文来源于《第十一届全国体育科学大会论文摘要汇编》期刊2019-11-01)

常淑芝,孙延林[2](2019)在《运动压力情境下篮球运动员风险决策框架效应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研究目的:在复杂和开放的运动中,运动决策的特点是可用的决策信息较少、决策时间较短、决策压力大和决策结果的不确定性(刘美珍,2015)。在这种情况下,运动员作为决策者很容易受到框架的"迷惑"而做出非理性决策,这样会降低运动员应对场上焦灼局面的有效性,使事态恶化,甚至造成最终的失败。目前国内外大量研究(Druekman&Mc Dermott.2008;Sunghwan,Yi&Baum-gartner,2008;Milch et al.,2009;Vreese&Kandyla,2009;黄志剑,2012;刘永革,2012;杨勇涛,2015)也表明,在运动情境下运动员会产生框架效应。因此,我们找到影响框架效应的有效因素,帮助运动员避免受到框架效应的影响对于运动员来说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目前已有研究发现,时间压力(Reyna&Brainerd,1991;Sanfey&Chang,2008;Jorg Rieskamp,2008)和认知负荷(何桂华,金志成,2010)会对决策框架效应产生影响。但时间压力对于框架效应的影响比较复杂,大多数的研究认为,时间压力在框架效应中起着强化作用,但部分研究却认为它弱化了框架效应,而少数研究却认为,时间压力与框架效应关系无相互影响。同样,关于认知负荷与框架效应的关系的研究所得的结论也不一致。另外,虽然国内外学者对运动情境下框架效应问题的研究在逐年深入,但着眼于真实压力情境下的决策框架效应研究却比较少。因此,有必要在运动情境中对时间压力、认知负荷与决策框架效应关系进行验证。研究方法:1.研究对象:选取篮球运动员60人,男30名,女生30名,均为国家二级运动员,并有过参加重要篮球比赛的经历,所有研究参与者均报告裸眼视力正常或矫正后正常,无色弱或色盲,均为右利手。2.研究方法:实验一,考察在无时间压力和有时间压力情境下,运动员风险决策框架效应呈现规律以及是否存在差异。实验设计:采用2(时间压力:有时间压力、无时间压力)×2(框架:正面框架、负面框架)混合实验设计。在该实验设计中,任务框架是被试内变量,时间压力是被试间变量。实验工具:《体育情景风险决策问卷》、《时间压力问卷》。实验材料:实验分别通过指导语向篮球运动员展示框架效应的决策问题,通过刺激图片向被试展示备选决策方案以供被试选择。实验二,通过不同长度的数字串记忆任务,形成高、低两种认知负荷,要求运动员在不同认知负荷条件下选择决策方案。比较不同条件下,框架效应呈现规律以及是否存在差异。实验设计:采用2(认知负荷:高认知负荷、低认知负荷)×2(框架:正面框架、负面框架)混合实验设计。在该实验设计中,任务框架是被试内变量,认知负荷是被试间变量。因变量包括以及受试者选择方案的次数和风险决策判断的反应时。实验工具:《体育情景风险决策问卷》,同实验一。实验材料:(1)风险决策材料,同实验一。(2)认知负荷材料:基于实验目的,将被试随机分成两组,高认知负荷组与低认知负荷组。认知负荷含有高负荷和低负荷两个水平。两种条件通过需要记忆的数字串长度来区分,高认知负荷条件下,数字长度为6;低认知负荷条件下,数字长度为2。实验中采用的数字串是由随机数字生成器生成的随机2位数和随机6位数。研究结果:实验一研究结果显示,时间压力的主效应不显着,框架与时间压力的交互效应显着。在无时间压力条件下,呈现出明显框架效应,运动员在负框架条件下风险决策得分显着高于正框架条件下被试的风险决策得分。在有时间压力条件下,运动员的风险决策得分在正负框架下差异不显着,框架效应在时间压力的影响下被减弱。实验二研究结果显示,低认知负荷条件下,正框架下运动员的反应时显着低于负框架下的反应时,低认知负荷条件下反应时显着高于高认知负荷条件下的反应时。高认知负荷条件下,正负框架对风险倾向程度的简单效应显着。研究结论:在有无时间压力情境下,运动员风险决策框架效应存在差异。在有时间压力时,会激发运动员在比赛中的觉醒水平和适度的紧张情绪,促进理性思维能力的提高,从而减弱了框架效应。在高、低两种认知负荷压力情境下,运动员风险决策框架效应存在差异。在面对复杂运动情境时,低认知负荷条件为运动员提供了分析比赛场上形势的机会,弱化了框架效应;而认知负荷高时,虽然干扰运动员的理性思维,但不影响运动员的启发性思维,框架效应显着。本研究的结论说明,在运动领域中框架效应并不总是存在的,会受到时间压力和认知负荷的影响而呈现出不同的规律,我们可以从这些规律入手来指导和引导运动员。(本文来源于《第十一届全国体育科学大会论文摘要汇编》期刊2019-11-01)

蒋岭[3](2019)在《创设真实情境 发展运动能力——体育教学中深度学习的实践与思考》一文中研究指出"学以致用"是所有学习的最终目的,体育与健康课程也是如此。而在当今体育课堂教学中,"为了技术而学习技术"的现象还很普遍,学生学习的参与度、积极性不高,更谈不上发展运动能力,享受运动的乐趣。深度学习强调的是让学生在真实情境中,通过自主与合作学习,迁移所学知识技能,解决实际问题。在体育教学实践中,可以通过课前、课中、课后叁个环节创设真实情境,发展学生运动能力,提升学科素养,最终达成深度学习。(本文来源于《江苏教育研究》期刊2019年29期)

孙春成,周庆卫[4](2019)在《基于情境创设与实验探究的课堂教学探讨——以“曲线运动”教学为例》一文中研究指出以"曲线运动"的教学为例,在课堂教学中通过情境创设帮助学生形成提取信息、建立模型的能力,设计具有逻辑性的自主探究,让学生经历实验探究的过程,从而培养学生的核心素养。(本文来源于《物理之友》期刊2019年10期)

徐献鹤[5](2019)在《以“平抛运动”的教学为例谈课堂情境的创设》一文中研究指出课堂情境是学生建构认识的重要背景,是教学设计的重点内容。从高中物理教学的实践出发,以平抛运动的教学为例,探讨了情境创设的基本方法和操作。(本文来源于《中学物理教学参考》期刊2019年18期)

丘丽霞,张亚超[6](2019)在《家国情怀:情境式教学的意蕴表达——以部编本《五四运动》为例》一文中研究指出2017年以来,核心素养成为一线教师热议的话题。"家国情怀"作为历史学科五大核心素养之一,作为人物的情感取向被关注,作为教学的价值追求被尝试。新形势下,"将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与历史学科的育人功能紧密结合,将正确的思想导向和价值判断融入到对历史的叙述和评判中,让学生从历史发展的角度理解并认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认识并弘扬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1]显得尤为重要。因此,如何培养具有"家国情怀"素养的人,是我们需要思考的新方向。李惠军老师强调家国情怀有叁个前提:"一是(本文来源于《中学历史教学》期刊2019年09期)

刘武贇[7](2019)在《创情境 激兴趣 调负荷——情境式户外运动的创设与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一、户外运动现状及问题分析在推进"两小时有质量的户外活动"过程中,大家都在轰轰烈烈地进行户外环境创设的改革、运动器械的补充。孩子们可以自主选择游戏活动的空间、材料、游戏伙伴,户外自主游戏如火如荼地开展着。我们的户外运动架起了梯子、长板,用各类材料搭建路径,还提供各类器械材料,供幼儿自主选择。但是问题也随之而来:我们发现在户外自主游戏时,幼儿参与的积极性不高,兴趣不浓,搭建的路径玩一次就不愿意再挑战了,各类(本文来源于《幼儿100(教师版)》期刊2019年09期)

周祎,马如宝[8](2019)在《创设真情境,探究真问题——以phyphox软件为支架的“牛顿运动定律的应用”教学设计》一文中研究指出在以往教学中,"牛顿运动定律的应用"的教学设计,要么是纸上谈兵,要么是以卫星、飞船等离学生比较遥远、且以高中学生的知识能力尚不能完全理解的问题为例。本文创设真实情境:解决"手机是如何实现横屏变竖屏,摇一摇发红包和计步功能的"。通过任务驱动,帮助学生搭建知识支架系统和能力支架系统,从简单的DIS力传感器出发,逐渐理解加速度传感器的原理,通过实验解释真实情境下的问题。不但让学生在研究的过程中巩固牛顿运动定律的知识,也体会了牛顿运动定律的实际价值。(本文来源于《物理教学》期刊2019年08期)

刘建浩[9](2019)在《基于情境认知与学习理论的教学设计——圆周运动》一文中研究指出基于情境认知与学习理论,设计了"圆周运动"的教学过程.问题情境设计与学习任务相对应,在真实或仿真的物理情境中学习物理概念;运用学到的物理知识解决原始物理问题,使物理知识在小组活动和知识运用中不断发展;注重培养学生的科学思维能力和知识迁移能力,在潜移默化中提高学生核心素养.(本文来源于《物理教师》期刊2019年07期)

张健[10](2019)在《情境创设在超失重复习课堂中的应用——以高叁物理牛顿运动定律复习课堂为例》一文中研究指出本文以高叁物理复习课堂为例,分析情境创设在高中物理教学中的应用原则,再以具体实例分析应用的方法,为高中物理教学提供一定的参考.(本文来源于《数理化解题研究》期刊2019年15期)

运动情境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研究目的:在复杂和开放的运动中,运动决策的特点是可用的决策信息较少、决策时间较短、决策压力大和决策结果的不确定性(刘美珍,2015)。在这种情况下,运动员作为决策者很容易受到框架的"迷惑"而做出非理性决策,这样会降低运动员应对场上焦灼局面的有效性,使事态恶化,甚至造成最终的失败。目前国内外大量研究(Druekman&Mc Dermott.2008;Sunghwan,Yi&Baum-gartner,2008;Milch et al.,2009;Vreese&Kandyla,2009;黄志剑,2012;刘永革,2012;杨勇涛,2015)也表明,在运动情境下运动员会产生框架效应。因此,我们找到影响框架效应的有效因素,帮助运动员避免受到框架效应的影响对于运动员来说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目前已有研究发现,时间压力(Reyna&Brainerd,1991;Sanfey&Chang,2008;Jorg Rieskamp,2008)和认知负荷(何桂华,金志成,2010)会对决策框架效应产生影响。但时间压力对于框架效应的影响比较复杂,大多数的研究认为,时间压力在框架效应中起着强化作用,但部分研究却认为它弱化了框架效应,而少数研究却认为,时间压力与框架效应关系无相互影响。同样,关于认知负荷与框架效应的关系的研究所得的结论也不一致。另外,虽然国内外学者对运动情境下框架效应问题的研究在逐年深入,但着眼于真实压力情境下的决策框架效应研究却比较少。因此,有必要在运动情境中对时间压力、认知负荷与决策框架效应关系进行验证。研究方法:1.研究对象:选取篮球运动员60人,男30名,女生30名,均为国家二级运动员,并有过参加重要篮球比赛的经历,所有研究参与者均报告裸眼视力正常或矫正后正常,无色弱或色盲,均为右利手。2.研究方法:实验一,考察在无时间压力和有时间压力情境下,运动员风险决策框架效应呈现规律以及是否存在差异。实验设计:采用2(时间压力:有时间压力、无时间压力)×2(框架:正面框架、负面框架)混合实验设计。在该实验设计中,任务框架是被试内变量,时间压力是被试间变量。实验工具:《体育情景风险决策问卷》、《时间压力问卷》。实验材料:实验分别通过指导语向篮球运动员展示框架效应的决策问题,通过刺激图片向被试展示备选决策方案以供被试选择。实验二,通过不同长度的数字串记忆任务,形成高、低两种认知负荷,要求运动员在不同认知负荷条件下选择决策方案。比较不同条件下,框架效应呈现规律以及是否存在差异。实验设计:采用2(认知负荷:高认知负荷、低认知负荷)×2(框架:正面框架、负面框架)混合实验设计。在该实验设计中,任务框架是被试内变量,认知负荷是被试间变量。因变量包括以及受试者选择方案的次数和风险决策判断的反应时。实验工具:《体育情景风险决策问卷》,同实验一。实验材料:(1)风险决策材料,同实验一。(2)认知负荷材料:基于实验目的,将被试随机分成两组,高认知负荷组与低认知负荷组。认知负荷含有高负荷和低负荷两个水平。两种条件通过需要记忆的数字串长度来区分,高认知负荷条件下,数字长度为6;低认知负荷条件下,数字长度为2。实验中采用的数字串是由随机数字生成器生成的随机2位数和随机6位数。研究结果:实验一研究结果显示,时间压力的主效应不显着,框架与时间压力的交互效应显着。在无时间压力条件下,呈现出明显框架效应,运动员在负框架条件下风险决策得分显着高于正框架条件下被试的风险决策得分。在有时间压力条件下,运动员的风险决策得分在正负框架下差异不显着,框架效应在时间压力的影响下被减弱。实验二研究结果显示,低认知负荷条件下,正框架下运动员的反应时显着低于负框架下的反应时,低认知负荷条件下反应时显着高于高认知负荷条件下的反应时。高认知负荷条件下,正负框架对风险倾向程度的简单效应显着。研究结论:在有无时间压力情境下,运动员风险决策框架效应存在差异。在有时间压力时,会激发运动员在比赛中的觉醒水平和适度的紧张情绪,促进理性思维能力的提高,从而减弱了框架效应。在高、低两种认知负荷压力情境下,运动员风险决策框架效应存在差异。在面对复杂运动情境时,低认知负荷条件为运动员提供了分析比赛场上形势的机会,弱化了框架效应;而认知负荷高时,虽然干扰运动员的理性思维,但不影响运动员的启发性思维,框架效应显着。本研究的结论说明,在运动领域中框架效应并不总是存在的,会受到时间压力和认知负荷的影响而呈现出不同的规律,我们可以从这些规律入手来指导和引导运动员。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运动情境论文参考文献

[1].戴伟勋,于海滨,林建志,彭贤德.单脚垂直跳在不同助跑情境下的运动生物力学分析[C].第十一届全国体育科学大会论文摘要汇编.2019

[2].常淑芝,孙延林.运动压力情境下篮球运动员风险决策框架效应研究[C].第十一届全国体育科学大会论文摘要汇编.2019

[3].蒋岭.创设真实情境发展运动能力——体育教学中深度学习的实践与思考[J].江苏教育研究.2019

[4].孙春成,周庆卫.基于情境创设与实验探究的课堂教学探讨——以“曲线运动”教学为例[J].物理之友.2019

[5].徐献鹤.以“平抛运动”的教学为例谈课堂情境的创设[J].中学物理教学参考.2019

[6].丘丽霞,张亚超.家国情怀:情境式教学的意蕴表达——以部编本《五四运动》为例[J].中学历史教学.2019

[7].刘武贇.创情境激兴趣调负荷——情境式户外运动的创设与研究[J].幼儿100(教师版).2019

[8].周祎,马如宝.创设真情境,探究真问题——以phyphox软件为支架的“牛顿运动定律的应用”教学设计[J].物理教学.2019

[9].刘建浩.基于情境认知与学习理论的教学设计——圆周运动[J].物理教师.2019

[10].张健.情境创设在超失重复习课堂中的应用——以高叁物理牛顿运动定律复习课堂为例[J].数理化解题研究.2019

标签:;  ;  ;  ;  

运动情境论文-戴伟勋,于海滨,林建志,彭贤德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