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蛋白激酶C与内皮细胞功能(论文文献综述)
吕茹,裴硕,樊芳芳,张潍,冉博文,胡晓芸[1](2021)在《蛋白激酶C-α信号通路在尼古丁诱导的脐静脉内皮细胞PAI-1表达中的作用》文中研究表明目的探讨蛋白激酶C-α(PKC-α)信号通路在尼古丁诱导的人脐静脉内皮细胞(HUVECs)纤溶酶原激活物抑制物-1(PAI-1)表达中的作用。方法体外培养HUVECs,随机分为4组:对照组、尼古丁组、STS组及尼古丁+STS组。收集各组细胞及上清液,采用酶联免疫吸附法(ELISA)测定上清液PAI-1蛋白含量,细胞逆转录-聚合酶链反应(RT-PCR)检测细胞PAI-1 mRNA表达,免疫荧光染色观察PKC-α在细胞内的定位变化,蛋白免疫印迹(Western Blot)法测定细胞胞浆与胞膜PKC-α的表达水平。结果尼古丁组PAI-1蛋白及mRNA表达水平较对照组升高,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均<0.01);尼古丁+STS组PAI-1蛋白及mRNA表达水平较尼古丁组下降,但仍高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均<0.01)。对照组HUVECs中PKC-α的绿色荧光均匀分布于细胞浆中;尼古丁孵育后胞内PKC-α发生移位,在细胞膜出现明显的绿色荧光;STS处理组胞浆的绿色荧光减弱;尼古丁+STS组细胞膜荧光强度低于尼古丁组。尼古丁组胞膜PKC-α蛋白增高,胞浆PKC-α蛋白降低,胞膜/胞浆PKC-α蛋白表达增高,与对照组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均<0.01)。尼古丁+STS组胞膜PKC-α蛋白较尼古丁组降低,胞浆PKC-α蛋白较尼古丁组升高,胞膜/胞浆PKC-α蛋白较尼古丁组降低,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均<0.01)。胞膜PKC-α表达与PAI-1 mRNA及蛋白表达呈正相关(r值分别为0.813、0.882,P均<0.05);胞浆PKC-α蛋白与PAI-1 mRNA及蛋白表达呈负相关(r值分别为-0.744、-0.797,P均<0.05)。结论在尼古丁诱导HUVECs上调PAI-1表达过程中,伴随着细胞内PKC-α蛋白膜转位及表达变化,PKC-α信号通路参与内皮细胞纤溶紊乱。
阮克进(Nguyen Khac Tien)[2](2021)在《二地卫矛汤治疗2型糖尿病肾病早期阴虚瘀热证的临床研究》文中提出目的:观察养阴清热化瘀法治疗糖尿病肾病早期阴虚瘀热证的临床疗效及安全性,为本方药的推广提供理论依据。方法:根据2型糖尿病肾病早期及中医阴虚瘀热证的诊断标准,将符合纳入标准的64例患者随机分为对照组和治疗组,各32例。对照组予西医基础治疗,治疗组在此基础上加用二地卫矛汤方,每日1剂,共观察12周。治疗前后两组分别记录其中医症状体征积分、血压、血糖、血脂、尿白蛋白/肌酐定量、尿蛋白定量、血清肌酐及胱抑素C、炎症因子(TGF-β1、IL-6、TNF-α)、血液流变学(全血高切黏度,全血低切黏度、血浆黏度),并评估疗效及安全性。结果:治疗前两组的年龄、性别、病程等指标经检验均无统计学差异,P>0.05,两组间具有均衡性,结果具可比性。①疾病疗效:治疗组总有效率96.67%。对照组总有效率76.67%。两组总有效率对比,有显着统计学差异,P<0.05。②对症状体征的改善作用:治疗组对于口干口渴、腰腿酸软、腰痛如刺、尿频、浮肿、盗汗等的改善疗效优于对照组,有显着统计学差异,P<0.05。③降糖:两组治疗后空腹血糖、餐后2小时血糖、糖化血红蛋白均明显降低,P<0.01;治疗组疗效优于对照组,P<0.05。④减少尿蛋白的作用:两组治疗后尿微量白蛋白与尿肌酐比值、24小时尿蛋白均较治疗前降低,具极显着性差异,P<0.01;治疗组较对照组有优势,P<0.05。⑤改善肾功能的作用:两组患者治疗后血清肌酐、胱抑素C均明显改善,(P<0.05,或P<0.01);治疗组改善更佳,P<0.05。⑥降压疗效:两组患者治疗后SBP、DBP均明显降低,P<0.01。⑦调脂作用:两组患者治疗后TC、TG、LDL-C水平下降,P均<0.01、HDL-C水平升高,P均<0.05;治疗组降脂效果优于对照组,P<0.05。⑧血液流变学变化:治疗组治疗后血浆黏度及全血高、低切黏度分值水平均有所改善,P<0.05;治疗组优于对照组,P<0.05。⑨抗炎作用:两组治疗后TGF-β 1、IL-6、TNF-α分值水平均明显降低,P<0.05;治疗组抗炎效果优于对照组,P<0.05。⑩安全性评价指标均在正常范围,观察过程中未发生不良反应。结论:通过临床研究提示,二地卫矛汤联合常规西药治疗糖尿病肾病早期阴虚瘀热证优于单用西药治疗。二地卫矛汤治疗早期糖尿病肾病既可改善患者的临床症状,降低尿蛋白、血糖、血压,调节血脂,改善血液高凝状态,保护肾功能,延缓糖尿病肾病进展,且安全、有效,值得进一步深入研究。
张维健[3](2021)在《葡萄糖基转移酶ALG8调控人左脑认知网络计算》文中研究说明本文构建了人左脑葡萄糖基转移酶(ALG8)反馈/上/下游激活和抑制的分子及知识计算网络,其与认知密切相关整合GRNInfer和DAVID。基于ALG8反馈/上/下游激活和抑制不同分子的共有知识,提出ALG8调控人左脑认知的新系统机制并多重亚网验证如下:整合ALG8上游抑制、反馈抑制、下游抑制亨廷顿氏病,其上游抑制呼吸电子传递链|钙信号转导通路|核苷酸结合存在于NR1D2_2、PRKCI1、TUBGCP4_1、KCNK1、VDAC2、TULP3、NDUFA5、TUBGCP4_2、CGRRF1亚网;或反馈抑制血液凝固存在于KIF3A、MAP1B_1、MAP1B_2、CAMTA1、SERINC3亚网;或下游抑制黑质发育|细胞代谢过程|光转导可见光、钙信号转导通路、钙调节心脏细胞、G蛋白信号转导质膜|GTP酶活性的正调节、胰岛素分泌存在于WDR68、PCTK2、CALM1、GTF2I_1、U00928、AL050030亚网。ALG8正自反馈抑制亨廷顿氏病,通过其上游抑制呼吸电子传递链|钙信号转导通路|核苷酸结合|血液凝固|黑质发育|细胞代谢过程|光转导可见光|胰岛素分泌影响认知并正向验证。ALG8正自反馈激活酶结合,吞噬小体以负向验证。与上游和反馈激活、上游和下游抑制小GTP酶介导的信号转导相互验证通过ALG8不同游的负自反馈激活或抑制网络,提出ALG8限速Ras信号转导通路,Hippo信号转导通路,聚(A)RNA结合,蛋白结构域特异性结合,蛋白质稳定,蛋白质运输以负向验证。综上本文对ALG8的新系统分析为人左脑认知理论和应用研究增加了新的内容,为人左脑认知机制的研究提供了重要的理论基础和应用价值。
怡文金[4](2021)在《血糖波动对糖尿病视网膜病变影响的研究》文中认为目的:研究血糖波动和糖尿病视网膜病变之间的相关性。方法:收集64例新疆医科大学第一附属医院内分泌科患者,依据眼底照相分为无糖尿病视网膜病变组和糖尿病视网膜病变组,对两组患者的临床资料(年龄、性别、身体质量指数、病程、胆固醇、甘油三脂、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血尿酸、24小时尿微量白蛋白、肌酐、胱抑素C、游离甲状腺激素、血清白蛋白、空腹血糖、空腹C肽、糖化血清蛋白、糖化血红蛋白的水平)及血糖波动情况(平均血糖波动幅度、平均血糖水平、血糖水平标准差、最大血糖波动幅度)行统计学分析,对两组内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的指标行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两组患者的性别、身体质量指数、甘油三酯、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胆固醇、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血尿酸、肌酐、胱抑素C、空腹血糖、空腹C肽、糖化血清蛋白、血糖水平标准差比较后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年龄、病程、24小时尿微量白蛋白、白蛋白、游离甲状腺激素、糖化血红蛋白、平均血糖波动幅度、平均血糖水平、最大血糖波动幅度水平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显示平均血糖波动幅度、糖化血红蛋白、年龄、游离甲状腺激素是糖尿病视网膜病变的危险因素。结论:血糖波动和糖尿病视网膜病变的发生密切相关,在一定程度上加剧了其进展。
赵业禹[5](2020)在《PKCα-P120ctn-NF-κB信号通路参与流体剪切力作用下血管内皮损伤机制的研究》文中提出背景与目的:颅内动脉瘤是对人类生命健康构成严重威胁的一种急性脑血管疾病,目前关于颅内动脉瘤的发生机制尚未完全阐明。大量研究表明,血管内皮细胞损伤是形成颅内动脉瘤的始动环节。血管内皮细胞损伤其潜在的机制包括血流动力学应激、一氧化氮合酶活性降低、氧化应激、雌激素失衡和内皮细胞与内皮细胞的连接损伤等。然而,血流动力学如何引起血管内皮损伤的机制仍需进一步阐述。P120ctn在血管内皮连接中扮演重要角色。P120ctn的高度保守近膜结构域与VE-cadherin结合维持内皮细胞黏附连接的稳定性;P120ctn也是天然免疫反应的调控因子之一,与炎症因子NF-B激活相关。PKCα与血管性疾病关系密切,能够调控P120ctn表达及磷酸化。本课题旨在研究PKCα-P120ctn-NF-B信号通路是否参与流体剪切应力引起的血管内皮损伤。方法:我们自行设计了一种新型T型细胞流体力学装置,构建血管内皮细胞损伤模型。通过流体力学模拟软件计算T型流室腔内的剪切力和剪切力梯度,根据载玻片上不同的剪切力和剪切力梯度将载玻片分为三个区域:Ⅰ区:停滞区,为低至正常的流体剪切力;Ⅱ区:加速区,高流体剪切力及高剪切力梯度;Ⅲ区:为负到零的高流体剪切力及高剪切力梯度,然后将Ⅱ区人脐静脉内皮细胞作为研究对象。体外培养人脐静脉内皮细胞,分别运用RNAiPKCα重组慢病毒及P120ctnS879突变质粒转染内皮细胞,先后将上述内皮细胞种植于载玻片上置于T型流体力学装置中。加载500ml/min流量冲击载玻片上的内皮细胞0小时及6小时。运用倒置显微镜及Western Blot等技术检测血管内皮细胞密度、形态变化、PKCα、P120ctn、磷酸化P120ctnS879、VE-cadherin及NF-B等蛋白变化。结果:1、流体剪切力对内皮细胞形态及密度变化的影响:在高壁流体剪切力区(Ⅱ区),倒置显微镜观察到内皮细胞密度明显降低,内皮细胞间间隙增大及内皮细胞形态多样化伴沿流体长轴方向拉长;Ⅰ区内皮细胞密度及形态基本不变;Ⅲ区内皮细胞密度稍变多。2、流体剪切力对内皮细胞的PKCα、P120ctn、P-P120ctnS879、VE-cadherin及NF-B表达情况的影响:在流体剪切力作用下,内皮细胞中P-PKCα表达明显增多(P<0.05);P120ctn、VE-cadherin表达显着减少(P<0.01);P-P120ctnS879表达明显增多(P<0.05);NF-B表达显着增多(P<0.01)。3、PKCα对内皮细胞P120ctn、P-P120ctnS879、VE-cadherin及NF-B表达情况的影响:在流体剪切力作用下,在敲除PKCα的内皮细胞中,P120ctn、VE-cadherin表达未见明显改变(P>0.05);P-P120ctnS879表达几乎检测不到;NF-B表达显着减少(P<0.01)。4、P120ctn S879对内皮细胞NF-B表达情况的影响:在流体剪切力作用下,在P120ctnS879突变内皮细胞中,P-PKCα表达明显增多(P<0.05);P120ctn表达显着减少(P<0.01);VE-cadherin表达明显减少(P<0.05);NF-B表达未见明显改变(P>0.05),但是相对于正常内皮细胞NF-B表达显着降低(P<0.05)。结论:PKCα-P120ctn-NF-B信号通路参与了流体剪切力作用引起的血管内皮损伤,其可能机制如下:1、PKCα抑制P120ctn、VE-cadherin表达导致血管内皮之间黏附连接受损;2、PKCα磷酸化P120ctnS879促进NF-B表达参与炎症反应。
王爽[6](2019)在《益气养阴,解毒祛浊法对糖尿病大血管病大鼠NF-κB、TGF-β的影响》文中认为目的:探究益气养阴,解毒祛浊中药复方对糖尿病大血管病大鼠NF-κB、TGF-β的影响,从而了解益气养阴,解毒祛浊中药复方保护糖尿病大血管的作用原理。材料与方法:健康雄性Wistar大鼠清洁级75只,按照体重随机挑选10只作为正常对照组,喂食普通饲料;随机挑选10只作为AS组,给予高脂饲料饲养;随机挑选13只作为中药预防组,给予高糖高脂饲料饲养;余42只喂高糖高脂饲料。一个月后,对55只大鼠进行小剂量一次性腹腔注射链脲佐菌素来复制糖尿病大鼠的病理模型,造模成功43只,按照血糖值随机分成六组分别为正常对照组、模型对照组、蒙诺对照组、中药预防组、中药治疗组和AS组,每组10只大鼠。给药和饲养方法:造模成功后,中药预防组、中药治疗组均予以高糖高脂饲料及中药灌胃;蒙诺对照组予以高糖高脂饲料及福辛普利钠片灌胃;模型对照组予以高糖高脂饲料及等剂量的生理盐水;正常对照组予以普通饲料及等剂量的生理盐水;AS组予以高脂饲料及等剂量的生理盐水。每日给药一次。实验过程中大鼠可自由饮水,10周后采集标本。观察各组大鼠治疗前、后的一般状态及动脉壁的病理改变,实验前后血糖、血脂的变化,测定治疗后各组大鼠NF-κBmRNA、TGF-βmRNA的含量及NF-κB蛋白、TGF-β蛋白的表达情况。结果:造模后,除外AS组,其余各组大鼠血糖水平与正常对照组比较,血糖值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1)。治疗后,中药治疗组大鼠的血糖比模型对照组大鼠的血糖值降低(p<0.05);中药预防组与模型对照组比较大鼠的血糖值下降(p<0.01),但仍高于正常,从表1和图1可以看出中药预防组的血糖值下降最为明显;阳性药降糖作用不明显(p>0.05),差异无统计学意义;AS组与正常对照组比较,AS组大鼠血糖值升高(p<0.01)。在中药预防组和中药治疗组的TC和LDL-C的值下降明显(p<0.01),其中中药预防组降低的最明显;中药预防组与模型对照组相比较,中药预防组能够降低NF-κBmRNA、TGF-βmRNA的含量、抑制NF-κB蛋白、TGF-β蛋白的表达。结论:1.益气养阴、解毒祛浊中药复方能够改善糖尿病大鼠的一般状态,降低糖尿病大鼠的血糖、血脂水平。2..益气养阴、解毒祛浊中药复方能够降低NF-κBmRNA、TGF-βmRNA的含量,抑制核转录因子NF-κB蛋白、转化生长因子TGF-β蛋白的表达。3.益气养阴、解毒祛浊中药复方能够减少糖尿病大鼠大血管的损伤,在预防和治疗糖尿病大血管病方面有一定的作用。
李哲[7](2019)在《2型糖尿病患者血管斑块发生率及相关危险因素分析》文中指出目的:分析2型糖尿病患者颈动脉及下肢动脉血管斑块发生率及其相关危险因素。方法:(1)研究对象:本研究共收集了2010年1月至2016年12月在合肥市第一人民医院住院2型糖尿病患者6000例,3065例患者排除原因如下:体检、临床参数及辅助检查结果不全,严重肝肾功能不全、糖尿病急性并发症者,最终2935例患者纳入了本次研究,其中包括1571名男性和1364名女性;平均年龄在(59.6±12.4)岁。(2)数据录入方法:建立Epida数据库,采用分组录入的方法,第一组录入患者的基本资料信息包括患者的姓名、年龄、性别、吸烟史、饮酒史、家族史、诊断以及有无糖尿病并发症等;第二组录入患者的实验室检测项目包括总胆固醇(TC)、总甘油三酯(TTG)、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HDL-C)、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LDL-C)、空腹血糖(FPG)、血尿酸(SUA)、空腹C肽(FCP)、糖化血红蛋白(Hb A1c)等;第三组录入患者的影像学检查资料包括心电图、头颅CT或头颅磁共振、颈部动脉及双下肢动脉彩超。(3)对2935例2型糖尿病住院患者进行回顾性研究,首先,根据颈动脉和下肢多普勒超声结果,将患者分为3组,其中非斑块组(A组)655例,单纯颈动脉或下肢动脉粥样斑块组(B组)1044例,颈动脉和下肢动脉粥样斑块联合组(C组)1236例。比较3组患者之间临床资料及生化指标的异同,以及比较三组患者心脑血管事件的患病率。其次对可能影响动脉粥斑块形成的危险因素二分类多元Logistic分析,再将进入回归方程的因素进行分层分析,分析动脉粥样斑块的影响因素。结果:(1)糖尿病颈动脉及下肢动脉血管斑块发生率达77.7%。(2)非斑块组的年龄、糖尿病病程、收缩压、血肌酐、血尿酸均低于其他两组,空腹血糖高于其他两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与非斑块组比较,颈动脉和下肢动脉粥样斑块组年龄大、病程长、血清肌酐、LDL-C、尿酸升高,舒张压、体重指数及TTG、e GFR降低(P<0.05)。(3)两斑块组患者的高血压、CBVEs患病率均高于非斑块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颈动脉及双下肢动脉联合斑块组患者的高血压、糖尿病足、CVEs、CBVEs患病率明显高于非斑块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颈动脉及双下肢动脉联合斑块组患者的高血压、CVEs、CBVEs患病率相较于单纯斑块组进一步升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而单纯斑块组与非斑块组相比,高血压以及CBVEs患病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4)糖尿病血管斑块发生率与年龄(OR=1.106,P=0.000)、病程(OR=1.004,P=0.000)、性别(OR=0.338,P=0.000)、BMI(OR=0.965,P=0.011)相关。结论:2型糖尿病患者外周血管动脉粥样斑块发生率高,糖尿病血管粥样斑块形成与年龄、病程、性别、BMI有关。
柳晓明[8](2018)在《炎症与氧化应激在二氢杨梅素对糖尿病大鼠肾脏损伤保护中的作用》文中研究表明随着社会进步和生活方式的改变,糖尿病(diabetes mellitus,DM)的发病率也日益上升。目前,糖尿病已经成为继肿瘤、心血管疾病之后第三大威胁人类健康的慢性非传染性疾病,是一个日益严重的公共卫生问题。ConLunnius(1764年)和Rolls(1798年)最早认识糖尿病肾病(diabeticnephropathy,DN),它是糖尿病的主要并发症之一,也是糖尿病致残和致死的重要原因之一。糖尿病肾脏疾病是指糖尿病自身微血管病变引起的肾脏损害,临床上以糖尿病患.者出现持续性蛋白尿为主要标志,其肾脏病理改变以肾小球系膜区无细胞性增宽或结节性病变,肾小球毛细血管基底膜增厚为特征。随着糖尿病患病率的增加,糖尿病肾脏疾病日益增多,在西方国家其已成为导致慢性肾衰竭的最主要原因。1997年美国新诊断的终末期肾脏病(end stage renal disease,ESRD)患者中44%为糖尿病肾脏疾病(其,中80%以上为2型糖尿病);日本ESRD患者中糖尿病肾脏疾病也高达28%;我国香港、台湾地区糖尿病肾脏疾病患者占ESRD患者的20%以上;在国内大陆地区为5%~10%、但其发病率有显着增加趋势,并呈年轻化趋势。糖尿病肾脏疾病的确切发病机制至今尚未阐明。长期的高血糖、糖基化终末产物、多元醇通路活性的增高、蛋白激酶C活性增高、肾小球内压的升高、多种生长因子及细胞因子以及遗传基因易感性等因素在DKD的发病机制中起着重要作用。近年来,诸多研究结果显示,氧化应激(oxidative stress)和炎症(inflammation)在DKD的致病中发挥了重要作用。目前,良好地控制血糖、血压、血脂、改善生活方式,应用血管紧张素转换酶抑制剂/血管紧张素受体拮抗剂(ACEI/ARB)类药物是治疗DKD的主要策略,但其作用有限,因此临床对于开发能有效延缓DKD发展至ESRD的新型药物提出了迫切需求。二氢杨梅素为3,5,7,3’,4’,5’-六羟基-2,3-双氢黄酮醇(dihydromyricetin,DMY),又名蛇葡萄素(ampelopsin),是一种重要的黄酮类化合物,存在于葡萄科、杨梅科、杜鹃科、藤黄科、大戟科及柳科等植物中,在葡萄科植物中大量存在。近年来,国内外学者对DMY的生物活性进行了大量的研究,发现其具有抗炎、抗氧化、抗肿瘤、抗高血压、保肝护肝等多种药理活性。本课题在大鼠2型糖尿病模型上,研究二氢杨梅素对糖尿病肾脏疾病的保护作用,探讨二氢杨梅素的肾脏保护作用是否与其抗氧化、抗炎作用有关。以便为二氢杨梅素防治糖尿病肾病提供实验基础。研究目的1.构建糖尿病肾脏损伤大鼠模型。2.评价腹腔二氢杨梅素预防糖尿病大鼠肾脏损伤的疗效。3.研究二氢杨梅素是否通过调节肾脏氧化应激和炎症缓解糖尿病大鼠肾脏损伤。材料和方法1.SpragueDawley(SD)大鼠高脂饮食喂养8周后接受腹腔单次注射35 mg/kg链脲佐菌素。注射链脲佐菌素三天后,通过测定空腹血糖(fasting blood glucose,FBG)水平确定糖尿病模型是否构建成功。2.糖尿病的大鼠再次随机分为模型组(B组)、160 mg/kgDHM组(C组),320 mg/kgDHMS(D组)和DHM 480 mg/kgDHMM(E组)。各治疗组大鼠灌胃相应的药物(每天1次?)持续16周。3.整个实验开始后的0、8、12、16、20和24周,大鼠隔夜禁食,鼠尾静脉测定空腹血糖。整个实验结束时(治疗16周),大鼠麻醉后取肾脏进行HE染色,检测血脂和肾功能;同时检测肾脏内氧化应激标志物和炎症细胞因子。结果1.高脂饮食喂养后腹腔注射链脲佐菌素,成功诱导糖尿病模型。大鼠表现为持续的空腹血糖升高,并维持稳定。同时,肾脏HE染色显示,对照组大鼠肾组织肾小球、肾小管大小形态正常,未见小管扩张及间质炎症细胞浸润与纤维组织增生;糖尿病大鼠肾小球体积增大,部分出现结节性肾小球硬化,少数有K-W结节形成,肾小管片状萎缩伴部分代偿性扩张。同时,与对照组相比,模型组大鼠在实验结束时,血脂显着升高,肾功能明显下降。说明模型构建成功。2.不同剂量二氢杨梅素治疗后,大鼠的血糖呈现下降趋势,但仍然高于正常对照组。同时,实验结束时的血脂较模型组大鼠显着下降,肾功能也明显改善。而且血糖、血脂的下降与肾功能的改善几乎呈现二氢杨梅素剂量依赖性:随着二氢杨梅素剂量的增加,血糖、血脂进一步下降,肾功能进一步改善。说明二氢杨梅素通过调节血糖、血脂,对糖尿病大鼠的肾脏损伤具有一定预防作用,中、高剂量二氢杨梅素的疗效更好。3.实验结束时,大鼠肾脏内的氧化应激标志物和炎症细胞因子含量显着增加,同时,核内Nrf2、HO-1和IκBα表达显着下降,而NF-κB表达显着增加。给予不同剂量二氢杨梅素治疗后,糖尿病大鼠肾脏内的氧化应激标志物和炎症细胞因子的含量显着下降,同时核内Nrf2、HO-1和IκBα表达显着上升,而NF-κB表达显着下降。说明二氢杨梅素通过调节肾脏的炎症和氧化应激发挥糖尿病大鼠的肾脏保护作用。结论1.160 mg/kg、320 mg/kg和480 mg/kg的二氢杨梅素腹腔注射能改善糖尿病大鼠的血糖、血脂和肾功能,对肾脏损伤具有一定预防作用,疗效以中、高剂量更为剐明显。2.二氢杨梅素腹腔注射后对糖尿病大鼠肾脏损伤的保护作用,可能与抑制肾脏的氧化应激和炎症反应有关。
王荣荣[9](2018)在《糖网Ⅰ号治疗非增殖期糖尿病视网膜病变的临床和实验研究》文中研究表明目的:糖尿病视网膜病变(diabetic ratinopathy,DR)是DM最常见和最严重的并发症之一,是成年人后天性低视力的主要原因。临床主要分为非增殖期DR(Nonproliferative diabetic retinopathy,NPDR)和增殖期DR(Proliferative diabetic retinopathy,PDR)。非增殖期DR主要表现为眼底的微动脉瘤、静脉串珠样改变、视网膜点状出血、硬性渗出等,如果病情进一步发展将会导致患者视力减退乃至失明。现代医学对于早期的糖尿病视网膜病变无特效治疗方法,疗效比较肯定的就是羟苯磺酸钙。羟苯磺酸钙可减轻视网膜的渗出、出血及微血管瘤的形成,可改善视网膜的缺血缺氧状态,因此广泛应用于NPDR。传统中医讲求辩证论治和整体观,除了治疗视网膜局部病变,还追求糖尿病患者全身症状的改善。近年来,传统医药治疗非增殖期DR的研究颇多,成果颇丰,表现出一定优势。本课题以糖网I号为主线,通过临床和动物实验两条途径,目的是观察糖网I号治疗气阴两虚的非增殖期DR的治疗效果及其对链脲佐菌素(STZ)诱导的C57BL/6J糖尿病小鼠视网膜形态结构的影响,研究视网膜VEGF和PEDF表达变化,探讨糖网I号治疗非增殖期DR的可能机制,为糖网I号治疗非增殖期DR提供理论基础,也为寻找中医治疗非增殖期DR提供新的思路。方法:第一部分:选取2015年6月至2017年6月到青岛即墨区中医医院就诊的非增殖期DR患者,且中医辩证符合气阴两虚证,患者签订知情同意书,将口服羟苯磺酸钙药物的患者归为西药治疗组,口服糖网I号的患者归为中药治疗组,将仅接受控制血糖基础治疗的患者归为对照组。根据《中药新药临床研究指导原则》对试验中所有患者病变症状量化赋分,比较各组患者的症状赋分有无差异。E字国际标准视力表观察记录患者用药前后的最佳矫正视力;眼底照相观察患者视网膜血管瘤数量变化,出血渗出范围变化;视网膜荧光素钠血管造影(Fluorescein sodium fundus angiography,FFA)观察视网膜的血管渗漏改变,无灌注区范围变化及有无黄斑水肿;光相干断层扫描(Optical correlation tomography,OCT)测量各组中黄斑水肿患者的黄斑中心凹厚度。统计比较各组间及同组治疗3个月和6个月后指标差别有无统计学意义。第二部分:选取C57BL/6J小鼠,设立正常对照组,其余腹腔注射0.1%的STZ建立糖尿病小鼠模型,随机分为羟苯磺酸钙组、糖网I号组、糖尿病对照组,分别给予羟苯磺酸钙、糖网I号、生理盐水灌胃3个月。实验结束,颈椎脱臼处死小鼠,取小鼠眼球,右眼用于HE和免疫组化检测,左眼取视网膜组织冻存用于PCR定量检测。HE染色观察小鼠视网膜形态学变化,免疫组化方法观察小鼠视网膜VEGF和PEDF的表达,荧光RT-PCR方法检测视网膜VEGFmRNA和PEDF mRNA表达变化。结果:第一部分:选取患者150人,研究过程中脱失18人,共132例患者完成试验。糖尿病患者全身症状分级量化得分比较:对照组在用药3个月和6个月后较治疗前评分均增加,差别有统计学意义(P<0.05)。西药治疗组3个月后症状积分与治疗前差别无统计学意义(P=0.52),而治疗6个月后积分下降,差别有统计学意义(P<0.05)。中药治疗组经糖网I号治疗后3个月和6个月的症状积分都有下降,且与治疗前相比差别有统计学意义(P<0.01),糖网I号治疗6个月后比治疗3个月积分下降,差别有统计学意义(P<0.05);疗效比较:用药3个月,西药治疗组和中药治疗组显效率分别为24.0%和27.7%;有效率分别为46.0%和48.9%;无效率分别为24.0%和17.0%;恶化率分别为6.0%和6.4%,总有效率分别为70.0%和76.6%。两组均比对照组总有效率高,差别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间差别无统计学意义。用药6个月,西药治疗组和中药治疗组显效率分别为26.0%和29.8%;有效率分别为44.0%和51.1%;无效率分别为24.0%和12.8%;恶化率分别为6.0%和6.3%,总有效率分别为70.0%和80.9%,两组均比对照组总有效率高,差别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用药组组间差别无统计学意义。各组黄斑水肿患者的黄斑中心凹厚度分别为:251.32±14.72um,249.15±33.22um,253.72±19.85um;用药3个月后黄斑中心凹厚度分别为:272.39±21.52um,230.89±15.96um,220.36±19.52um;用药6个月黄斑中心凹厚度分别为:259.83±16.71um,210.79±20.15um,180.38±18.51um。中医治疗组与对照组相比,黄斑中心凹厚度在用药3个月和6个月都有减轻,差别有统计学意义(P<0.05)。3个月和6个月间黄斑中心凹厚度差别无统计学意义。西药治疗组中心凹厚度在用药期间与对照组差别均无统计学意义。第二部分:50只C57BL/6J小鼠,共30只造模成功,成功率达71.42%。造模后1周,成模4周,8周和12周小鼠体重和血糖较正常对照组差别明显,差别有统计学意义(P<0.05)。在光镜下HE染色可见正常对照组小鼠视网膜各层细胞排列整齐,神经节细胞单层排列,内核层较薄,外核层较厚,视网膜的内界膜完整,未见毛细血管内皮细胞突破内界膜。而糖尿病对照组小鼠视网膜各层组织疏松水肿,神经节细胞排列松散不规则,视网膜内界膜略肿胀,偶有毛细血管内皮细胞突出于内界膜,羟苯磺酸钙组和糖网I号组比糖尿病对照组小鼠视网膜病变轻。免疫组化示正常对照组视网膜VEGF主要分布在神经节细胞层,在内核层中也少量的表达,表现为弱阳性,呈淡黄色。糖尿病对照组小鼠的视网膜各层几乎都有VEGF的阳性表达,呈棕黄色。羟苯磺酸钙组和糖网I号组VEGF的表达主要在内丛状层、内核层以及视网膜神经节细胞层,外核层也有一定阳性表达,呈黄色。正常对照组小鼠视网膜PEDF呈较强阳性反应,各层面均有表达,呈棕黄色。糖尿病对照组小鼠PEDF仅在视网膜的内丛状层及神经节细胞层面有所表达呈淡黄色。羟苯磺酸钙组和糖网I号组PEDF在内丛状层、内核层及神经节细胞层有表达,呈淡黄色。图像分析测定的计分光密度值(Integated optical density,IOD)表明,糖网I号组,羟苯磺酸钙组和糖尿病对照组与正常对照组相比,小鼠视网膜VEGF阳性颗粒IOD值增加,差别有统计学意义(P<0.05)。糖网I号组和羟苯磺酸钙组比糖尿病对照组小鼠视网膜VEGF阳性颗粒IOD值下降,差别有统计学意义(P<0.05),而糖网I号组和羟苯磺酸钙组VEGF的IOD值差别无统计学意义。与正常对照组相比,糖网I号组,羟苯磺酸钙组和糖尿病对照组小鼠视网膜PEDF阳性颗粒IOD值下降,差别有统计学意义(P<0.05)。而三组间IOD值差别无统计学意义。荧光RT-PCR结果显示:糖网I号组,羟苯磺酸钙组和糖尿病对照组与正常对照组相比,VEGF mRNA表达均是增加的,差别有统计学意义(P<0.05)。糖网I号组和羟苯磺酸钙组比糖尿病对照组的VEGF基因表达低,差别有统计学意义(P<0.05)。糖网I号组与羟苯磺酸钙组VEGF基因表达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糖网I号组,羟苯磺酸钙组和糖尿病对照组与正常对照组相比PEDF mRNA表达均是下降的,差别有统计学意义(P<0.05),而三组间PEDF mRNA表达差别无统计学意义。结论:糖网I号对气阴两虚的非增殖期DR患者有治疗作用,包括改善症状,提高视力和(或)减少视网膜血管瘤及血管渗漏,减轻黄斑水肿等作用。糖网I号对非增殖期糖尿病视网膜病变的治疗可能通过抑制视网膜VEGF蛋白及基因表达,重塑VEGF和PEDF的动态平衡发挥作用。
苏阳[10](2017)在《PKC调节内皮极性应答的机制研究》文中指出内皮细胞(Endothelial cells,ECs)是血液和血管壁之间的天然屏障,具有显着的顶端-基底侧极性(apico-basal polarity)。当不同刺激因子(IL-1β、LPS、PMA)刺激内皮细胞单层两侧时,LPS及PMA产生明显极性应答。但PMA(Phorbol-12-myristate-13-acetate)作为疏水性小分子出现极性应答现象引起了我们的好奇。在细胞生物学研究中,PMA常替代PKC(Protein Kinase C,PKC)的天然激活剂DAG激活PKC,且PKC对维持内皮细胞极性的紧密连接蛋白磷酸化具有及其重要的作用。我们通过对胞内炎症因子(MCP-1、IL-8、IL-6)合成、分泌的检测,以及共聚焦成像实验,结果证实内皮细胞的极性应答可能与PKC的极性分布相关。通过检测炎症因子mRNA的表达及其释放,并分析二者之间比例关系,推测PKC介导的细胞极性应答与基底侧细胞因子释放被抑制有关。进一步研究发现,在炎症因子的极性分泌过程中起到主要作用的是PKCα和PKCβ亚型。但是PKC对此过程具体的调控机理还有待更进一步的研究。
二、蛋白激酶C与内皮细胞功能(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蛋白激酶C与内皮细胞功能(论文提纲范文)
(1)蛋白激酶C-α信号通路在尼古丁诱导的脐静脉内皮细胞PAI-1表达中的作用(论文提纲范文)
1 材料与方法 |
1.1 材料与主要试剂 |
1.2 HUVECs的培养与分组 |
1.3 PAI-1蛋白测定 |
1.4 PAI-1 mRNA测定 |
1.5 HUVECs的PKC-α定位变化 |
1.6 胞膜与胞浆PKC-α表达水平测定 |
1.7 统计学处理 |
2 结 果 |
2.1 各组HUVECs PAI-1蛋白及mRNA表达水平比较 |
2.2 尼古丁对HUVECs中PKC-α定位的影响 |
2.3 各组HUVECs胞膜与胞浆PKC-α蛋白表达水平比较 |
2.4 胞膜PKC-α蛋白与PAI-1mRNA、蛋白表达的关系 |
3 讨 论 |
(2)二地卫矛汤治疗2型糖尿病肾病早期阴虚瘀热证的临床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前言 |
第一部分 理论研究 |
1 中医学对糖尿病肾病的认识 |
1.1 病名认识 |
1.2 病因病机认识 |
1.3 中医辨治 |
1.4 常用治则治法 |
1.5 其他疗法 |
2 现代医学对糖尿病肾病的认识 |
2.1 糖尿病肾病的定义 |
2.2 糖尿病肾病的病理生理改变 |
2.3 发病机制研究 |
2.4 糖尿病肾病的治疗方法 |
第二部分 临床研究 |
1 研究目的 |
2 病例选择 |
2.1 西医诊断标准 |
2.2 中医诊断标准 |
2.3 纳入标准 |
2.4 排除标准 |
2.5 剔除及脱落标准 |
2.6 终止试验标准 |
2.7 不良事件的处理 |
3 试验设计 |
3.1 病例来源及分组 |
3.2 治疗方案 |
3.3 药品来源 |
4 观察指标 |
4.1 一般资料 |
4.2 疗效观察指标 |
4.3 安全性观察 |
4.4 疗效标准 |
5 安全性评价标准 |
6 统计学处理 |
7 研究结果分析 |
7.1 病例收集情况 |
7.2 基线比较 |
7.3 疗效比较 |
7.4 不良事件及安全性分析 |
8 讨论 |
8.1 立论依据 |
8.2 组方分析 |
8.3 疗效分析 |
8.4 机理探讨 |
8.5 思考与展望 |
结论 |
参考文献 |
附录 |
附1: 中英文缩略词 |
附2: 中医症状积分评分表 |
致谢 |
个人简介 |
(3)葡萄糖基转移酶ALG8调控人左脑认知网络计算(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1.1 研究背景及意义 |
1.2 材料与方法 |
1.3 本文的章节安排 |
第二章 ALG8知识网络构建 |
2.1 ALG8上游激活知识网络 |
2.2 ALG8反馈激活知识网络 |
2.3 ALG8下游激活知识网络 |
2.4 ALG8上游抑制知识网络 |
2.5 ALG8反馈抑制知识网络 |
2.6 ALG8下游抑制知识网络 |
2.7 本章小结 |
第三章 ALG8分子网络构建 |
3.1 ALG8上游激活分子网络 |
3.2 ALG8反馈激活分子网络 |
3.3 ALG8下游激活分子网络 |
3.4 ALG8上游抑制分子网络 |
3.5 ALG8反馈抑制分子网络 |
3.6 ALG8下游抑制分子网络 |
3.7 本章小结 |
第四章 ALG8网络系统分析 |
4.1 ALG8的激活串机制分析 |
4.1.1 酶结合 |
4.1.2 吞噬小体 |
4.2 ALG8的激活和抑制共存串机制分析 |
4.2.1 信号转导 |
4.2.2 小GTP酶介导的信号转导 |
4.2.3 Ras信号转导通路 |
4.2.4 Hippo信号转导通路 |
4.2.5 蛋白结构域特异性结合 |
4.2.6 聚(A)RNA结合 |
4.2.7 蛋白质稳定 |
4.2.8 蛋白质运输 |
4.3 ALG8的抑制串机制分析 |
4.3.1 G蛋白信号转导 |
4.3.2 钙信号转导通路 |
4.3.3 ATP结合 |
4.3.4 亨廷顿氏病 |
4.3.5 血液凝固 |
4.3.6 细胞代谢过程 |
4.3.7 膜组织 |
4.4 本章小结 |
第五章 总结与展望 |
5.1 总结 |
5.2 展望 |
参考文献 |
致谢 |
作者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目录 |
(4)血糖波动对糖尿病视网膜病变影响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英文缩略词对照表 |
摘要 |
ABSTRACT |
前言 |
研究内容与方法 |
1.研究对象 |
1.1 入选对象 |
2.研究内容与方法 |
2.1 研究内容 |
2.2 研究方法 |
3.统计学方法 |
4.技术路线图 |
结果 |
讨论 |
小结 |
致谢 |
参考文献 |
综述:血糖波动对糖尿病视网膜病变影响现状 |
参考文献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 |
新疆医科大学硕士研究生学位论文导师评阅表 |
(5)PKCα-P120ctn-NF-κB信号通路参与流体剪切力作用下血管内皮损伤机制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中英文缩略词表 |
引言 |
第一部分 :血管内皮细胞损伤模型构建 |
1.1 材料与方法 |
1.1.1 研究对象 |
1.1.2 主要试剂 |
1.1.3 主要仪器 |
1.1.4 实验方法 |
1.2 结果 |
1.3 讨论 |
第二部分 :PKCα调控流体剪切力作用下血管内皮细胞P120ctn/P-P120ctnS879/NF-κB的表达 |
2.1 材料与方法 |
2.1.1 研究对象 |
2.1.2 主要试剂 |
2.1.3 主要仪器 |
2.1.4 实验方法 |
2.2 结果 |
2.2.1 慢病毒RNAi PKCα转染效果验证 |
2.2.2 流体剪切应力作用前后血管内皮细胞P-PKCα、P120ctn、P-P120ctnS879、VE-cadherin及 NF-κB表达 |
2.2.3 PKCα调控血管内皮细胞P120ctn、P-P120ctnS879、VE-cadherin及NF-κB表达 |
2.3 讨论 |
第三部分 :P120ctnS879 磷酸化调控流体剪切力作用下血管内皮细胞NF-B表达 |
3.1 材料与方法 |
3.1.1 研究对象 |
3.1.2 主要试剂 |
3.1.3 主要仪器 |
3.1.4 实验方法 |
3.2 结果 |
3.2.1 构建P120ctnS879 突变质粒工具载体选择 |
3.2.2 工具载体酶切结果 |
3.2.3 菌落PCR鉴定及筛选阳性克隆 |
3.2.4 测序与比对 |
3.2.5 P120ctnS879 突变质粒转染效果验证 |
3.2.6 P120ctnS879 磷酸化调控NF-κB表达 |
3.3 讨论 |
结论 |
展望与不足 |
致谢 |
参考文献 |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的研究成果 |
综述 |
1.模块化结构及其作用 |
2.PKCα激活机制 |
3.展望 |
参考文献 |
(6)益气养阴,解毒祛浊法对糖尿病大血管病大鼠NF-κB、TGF-β的影响(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论着摘要 |
英文论着摘要 |
英文缩略词表 |
前言 |
材料方法 |
实验结果 |
讨论 |
结论 |
本研究创新性的自我评价 |
参考文献 |
综述 |
参考文献 |
个人简介 |
在学期间科研成绩 |
致谢 |
(7)2型糖尿病患者血管斑块发生率及相关危险因素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中英文缩写对照表 |
中文摘要 |
英文摘要 |
前言 |
材料和方法 |
结果 |
讨论 |
结论 |
参考文献 |
附录 |
致谢 |
综述 |
参考文献 |
(8)炎症与氧化应激在二氢杨梅素对糖尿病大鼠肾脏损伤保护中的作用(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英文摘要 缩略词表 引言 参考文献 技术路线 第一章 |
二氢杨梅素对糖尿病肾脏疾病的保护作用 (一) |
材料和方法 (二) |
试验结果 (三) |
讨论 (四) |
结论 (五) |
参考文献 第二章 |
二氢杨梅素对糖尿病肾病大鼠氧化应激和炎症的影响 (一) |
材料和方法 (二) |
试验结果 (三) |
讨论 (四) |
结论 (五) |
参考文献 综述 参考文献 附图 致谢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目录 学位论文评阅及答辩情况表 外文论文 |
(9)糖网Ⅰ号治疗非增殖期糖尿病视网膜病变的临床和实验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引言 |
第一部分 糖网Ⅰ号治疗非增殖期糖尿病视网膜病变的临床观察 |
研究对象与方法 |
1 研究对象 |
1.1 诊断标准 |
1.2 纳入标准 |
1.3 排除标准 |
2 主要设备 |
3 研究方法 |
3.1 分组及治疗方法 |
3.2 临床检查及辩证 |
4 观察指标 |
5 疗效评价标准 |
6 统计学分析 |
结果 |
1 糖尿病患者的基本资料 |
2 糖尿病视网膜病变症状评分结果 |
3 糖尿病患者治疗前后疗效比较 |
4 糖尿病黄斑水肿中心凹厚度变化 |
讨论 |
1 糖尿病视网膜病变的药物治疗现状 |
2 中医治疗糖尿病视网膜病变的现状 |
3 糖网Ⅰ号治疗NPDR的作用分析 |
第二部分 糖网Ⅰ号对糖尿病小鼠视网膜形态结构及VEGF和PEDF表达的影响…… |
引言 |
材料与方法 |
1 实验动物 |
2 主要实验药品及试剂 |
3 主要仪器 |
4 动物模型的建立 |
5 实验分组及给药 |
6 标本获取 |
7 小鼠基本指标测量 |
8 HE染色方法及观察指标 |
8.1 视网膜石蜡标本制作步骤 |
8.2 苏木素-伊红染色步骤 |
9 免疫组化方法及VEGF和PEDF表达的测量 |
9.1 免疫组化步骤 |
9.2 结果判定 |
9.3 免疫组化图像分析 |
10 视网膜总RNA的提取及VEGF和PEDF mRNA定量测定 |
10.1 提取小鼠视网膜组织总RNA步骤 |
10.2 总RNA浓度测定 |
10.3 RT- PCR逆转录聚合酶联反应 |
11 统计方法 |
结果 |
1 链脲佐菌素诱导C57小鼠糖尿病视网膜病变模型建立的相关指标检测 |
2 小鼠视网膜病理形态学观察 |
3 小鼠视网膜免疫组化VEGF和PEDF检测结果 |
4 小鼠视网膜VEGF和PEDFmRNA表达检测 |
讨论 |
1 STZ诱导小鼠糖尿病模型的建立 |
2 糖尿病视网膜形态学改变的观察 |
3 VEGF和PEDF和糖尿病视网膜病变的关系 |
3.1 VEGF的生物学特性 |
3.2 VEGF与糖尿病视网膜病变的关系 |
3.3 PEDF的生物学特性 |
3.4 PEDF与糖尿病视网膜病变的关系 |
3.5 VEGF与PEDF在DR中的相互作用及影响 |
4 蛋白激化酶C(PKC)信号传导通路在DR中的研究 |
结论 |
参考文献 |
附录 |
综述 |
参考文献 |
攻读学位期间的研究成果 |
中英文缩略词表 |
致谢 |
(10)PKC调节内皮极性应答的机制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引言 |
1.1 内皮细胞的极性 |
1.2 血管内皮细胞的结构和功能 |
1.2.1 血管内皮细胞的屏障功能 |
1.2.2 内皮细胞参与炎症应答 |
1.3 极性细胞中的蛋白运输 |
1.3.1 基底侧分选途径 |
1.3.2 顶端分选途径 |
1.4 基于内皮细胞结构特征的细胞单层模型 |
1.5 蛋白激酶C概述 |
1.5.1 PKC的结构 |
1.5.2 PKC的激活 |
1.6 PKC亚型的差异性定位 |
1.7 脂质第二信使的调节 |
1.8 PKC和癌症 |
1.9 立题依据及实验流程 |
第二章 实验材料与方法 |
2.1 实验材料 |
2.1.1 细胞株 |
2.1.2 实验仪器设备 |
2.1.3 实验药品与试剂 |
2.2 实验方法 |
2.2.1 内皮细胞的培养 |
2.2.2 细胞对刺激因子(PMA/LPS/IL-1β)的极性应激 |
2.2.3 细胞因子酶联免疫吸附 |
2.2.4 内皮细胞总RNA提取 |
2.2.5 反转录及荧光定量PCR |
2.2.6 流式细胞实验 |
2.2.7 Western Blot实验 |
2.2.8 PKC-EGFP融合蛋白表达载体构建 |
2.2.9 成像实验 |
第三章 实验结果及分析 |
3.1 PMA刺激内皮细胞出现极性应答 |
3.2 非特异性实验现象 |
3.2.1 不同PMA批次 |
3.2.2 不同细胞批次 |
3.2.3 上调程度对细胞因子释放影响 |
3.2.4 实验体系对结果影响 |
3.2.5 不同类型细胞实验结果 |
3.3 蛋白合成不足导致分泌受损可能 |
3.4 PKC胞内基因表达 |
3.4.1 核酸电泳检测PKC基因表达 |
3.4.2 可能参与的PKC亚型筛选 |
3.4.3 WB检测PKC蛋白表达 |
3.5 基底侧刺激分泌受损验证 |
3.5.1 较短时间点验证 |
3.5.2 长时间点基底侧释放情况 |
3.6 参与该过程的可能PKC亚型 |
3.6.1 滤膜培养中PKC特异性抑制剂实验结果 |
3.6.2 PKCα、PKCβⅡ特异性抑制剂验证 |
3.7 可能参与调控的信号通路 |
3.8 Caco-2 细胞中实验现象验证 |
3.9 成像实验 |
3.9.1 Caco-2 细胞活细胞成像 |
3.9.2 PKC-EGFP胞内定位及特异性异位 |
第四章 分析与讨论 |
参考文献 |
在学期间研究成果 |
致谢 |
四、蛋白激酶C与内皮细胞功能(论文参考文献)
- [1]蛋白激酶C-α信号通路在尼古丁诱导的脐静脉内皮细胞PAI-1表达中的作用[J]. 吕茹,裴硕,樊芳芳,张潍,冉博文,胡晓芸. 中西医结合心脑血管病杂志, 2021(18)
- [2]二地卫矛汤治疗2型糖尿病肾病早期阴虚瘀热证的临床研究[D]. 阮克进(Nguyen Khac Tien). 南京中医药大学, 2021(01)
- [3]葡萄糖基转移酶ALG8调控人左脑认知网络计算[D]. 张维健. 北京邮电大学, 2021(01)
- [4]血糖波动对糖尿病视网膜病变影响的研究[D]. 怡文金. 新疆医科大学, 2021(09)
- [5]PKCα-P120ctn-NF-κB信号通路参与流体剪切力作用下血管内皮损伤机制的研究[D]. 赵业禹. 南昌大学, 2020(08)
- [6]益气养阴,解毒祛浊法对糖尿病大血管病大鼠NF-κB、TGF-β的影响[D]. 王爽. 辽宁中医药大学, 2019(02)
- [7]2型糖尿病患者血管斑块发生率及相关危险因素分析[D]. 李哲. 安徽医科大学, 2019(08)
- [8]炎症与氧化应激在二氢杨梅素对糖尿病大鼠肾脏损伤保护中的作用[D]. 柳晓明. 山东大学, 2018(02)
- [9]糖网Ⅰ号治疗非增殖期糖尿病视网膜病变的临床和实验研究[D]. 王荣荣. 青岛大学, 2018(07)
- [10]PKC调节内皮极性应答的机制研究[D]. 苏阳. 兰州大学, 2017(12)
标签:内皮细胞论文; 糖尿病论文; 对照组论文; 糖尿病肾脏病变论文; 糖尿病的早期症状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