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在品德与社会课堂教学中培养学生良好的道德品质

浅谈在品德与社会课堂教学中培养学生良好的道德品质

王爱民甘肃省民乐县洪水小学734500

儿童品德的形成源于他们对生活的体验、认识和感悟。只有源于儿童实际生活的教育活动才能引发他们内心的而非表面的道德情感、真实的而非虚假的道德体验和道德认识。因此,教师必须创造性地使用教材,从儿童的实际生活中捕捉有教育意义的内容,将教材中的原有材料与学生现实生活中的材料有机结合起来,尽力缩短教学内容与学生的距离,使活动内容贴近儿童生活、易于儿童接受,改变过去那种品德教育与现实生活相脱离的德育灌输方式。

一、生活大课堂是品德教学的主阵地

品德与社会课应当以社会为背景,以学生生活经验为基础,强调拓展课堂教学的内涵,课堂的组织教学要与课外的实践活动结合进行。教师应有意识地开展社会调查、参观、社会服务等活动,让学生走出学校,走进社会这个大课堂,积极参与社会生活实践,不断体验、领悟道德准则并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社会生活能力。杜威曾说过:“离开了参与社会生活,学校就没有道德目标,也没有什么目的。”我们要带学生走进现实生活的“活”教材,让学生接触和了解社会上的问题,提出解决问题的方法,让学生在实践中体验社会和人生。要重视儿童已有的生活经验,找准教材内容与儿童生活实际的联系,让学生充分联系自己的生活实际,在回顾生活过程中深化道德认识。

在教学中,我们应该经常安排实践活动与行为训练,引导学生自我教育,提高品德与社会课的实效性。如在教学四年级上册第二单元《温馨一家人》第2课《谢谢你们,我的父母》时,我便分发给学生一张家庭成员劳动记录表,让学生做个有心人,每天记录下父母等人在家中的劳动情况,许多学生都记下了“妈妈每天起来就为我做早饭”、“爸爸要做晚饭、洗碗”、“妈妈每天要洗衣服”等等,他们感受到了父母的忙碌与辛苦,也试着分担一些小家务,如扫地、整理自己的书包、洗袜子等。虽然这些在大人看来是微不足道的,但也体现出他们已经懂得了学会为父母分忧解愁,也表达了他们对父母的孝敬。通过这样的课堂外延,把学生从课堂推向了现实生活,让学生把课堂上明白的道理落实到行动上,实现了课堂教学回归生活这一理念,真正做到了学以致用。

二、重视儿童已有的生活经验

教学要从了解儿童已有的生活经验和他们对生活的感受、认识、体验和感悟开始,注意已有生活经验与教学内容的联系,充分发挥已有生活经验在教学中的作用。如教学《社区的公共设施》一课,由于我们农村并没有社区这种说法,因此学生对教材中的概念就比较陌生。教师要将教材进行内化,联系学生的生活感受和认识,先将本部分的内容与学生熟悉的生活牵线搭桥,将文中的概念生活化,让学生明白所谓社区就等同于我们这里的村组,他们的头脑中就出现了老人会、卫生院、戏台、老人锻炼场等所谓的公共设施。这样一来,学生就对学习内容产生了兴趣,因为这些知识是他们日常生活中早就涉及的,而且也是相当熟悉的,教学就回归到学生火热的生活之中了。这样的教学通过对学生现实生活的整理,不是把关于社区的空洞的概念灌输给学生,而是引导学生感受到他的家与所在村的密切联系。由于学生对社区这个概念进行了内化,所以接下来的《和睦相处》、《精彩的社区生活》两课学生学习起来就容易了。开放、流动的课堂,会使学生感觉到这就是自己的生活,一切是那么真实、亲切、新奇。

三、创设生活情境为教学服务

陶行知先生说:“教育即生活。”这就告诉我们,教育和生活是不能分离的。新课标指出:“儿童的生活是课程的基础,儿童的现实生活对其品德的形成和社会性发展具有特殊的价值。”我们以往的教学往往局限于书本,没有与鲜活、丰富的生活相联系,导致教学失去了生活实践的情境,显得苍白无力。例如在教学生活《诚实是金》这一部分内容时,我设计了这么一个坏节,即让同学们来表演《醒醒吧,小刚》这个小品,让学生根据自己的理解来表演。先角色分工,分别扮演小刚、小刚的同学、老师和家长。这种形式既满足了学生好动这一特性,又在活动过程中进一步体会到了诚实的重要性。因此,在教学中,我们教师应考虑凭借学生的生活实际,精心创设生动的生活情境,激发学生的热情,引发学生的思考,体现学生社会性发展与个性发展的统一。

四、活用生活教材提高社会认知能力

《品德与社会》教学最根本的一点也就是要从学生的实际生活出发,引导学生过美好的生活。对学生来说,只有他自己的生活才是他有意义的真实的生活,所以为了培养学生适应社会的能力,我们应当将课堂上学到的知识及时地巩固、内化、应用到相关的社会实际问题中去。如四年级下册《城乡巨变》“风景线”中所举的例子陕西潼关、苏州园林、京杭大运河都离学生很遥远,如果我们照本宣科,那样难免会让学生产生错觉——“我的家乡没有这么多的故事,没什么好讲的”,也就根本谈不上培养学生爱家乡、为家乡自豪的情感了。再说教材也只是教学的凭借,教学过程最终要落实到活生生的儿童认知上。因此,在教学这一课时,我们可以根据儿童的年龄特点以及认识事物的规律,采用直观具体的教育手法,组织每位学生调查社会、调查家庭,鼓励学生走出课堂,让他们从自己的世界出发,从搜集的资料、听长辈们的叙述或是从民间传说中知道家乡的故事,了解家乡的过去,从具体的城市道路、公共设施、公路绿化、居民住宅、旅游胜地等方面观察家乡的一切变化,用自己的心灵真切地感受家乡的变化,培养学生的爱国热情。

因此,思德与社会教学要根据小学生的特点和具体的课文内容,依托儿童的现实生活,为他们搭建生活平台,在课堂上创设有利于学生全面发展的活动,引入生活之水,对儿童实施品德教育,从而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使之散发德育魅力。

标签:;  ;  ;  

浅谈在品德与社会课堂教学中培养学生良好的道德品质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