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摘要
矿渣型泥石流与开采矿产资源相伴生。它除了具有自然泥石流的特性以外,还具有其特有的特性。在一些生态环境脆弱、地形陡峭、岩层疏松的丘陵山区,由于大规模地集中开采矿产资源,为泥石流的形成提供了大量的松散固体物质,加大了地面坡度,使非泥石流沟演化为泥石流沟,泥石流少发区转变为泥石流多发区形成了新生的泥石流——矿渣型泥石流。它的形成、发生是由于矿产资源开发过程中,矿渣的堆置不合理和不注意生态保护,在一定的水动力条件下,导致堆渣移动或滑移、崩塌而产生的泥石流现象。是在矿产资源开发过程中人为作用下诱发。大西岔沟矿渣型泥石流的形成与发生,也是不例外,除需具备基本条件(丰富松散固体物质提供、充分的水体、地形)等三要素之外,人为因素也是很重要的促发条件。本文在野外工程地质勘查及室内数据分析的基础上,通过野外调查大西岔沟泥石流灾害点的物源特征、地形地貌,地质构造,并结合室内对地质条件、物源条件、气象条件及人类活动的分析,表明大西岔沟矿渣型泥石流的产生是这些条件相互作用的结果。依据调查、分析结果,本文依据层次分析法选取大西岔沟泥石流危险度的评价因子,并依据泥石流沟特点做相应的转换处理,在众多参考因子中选取出了能较综合反映大西岔泥石流沟灾害危险度的4个一级评价指标。并建立大西岔矿渣型泥石流危险性评价系统层次分析模型(即将问题划分为不同的组成要素,并按照各要素之间的相互影响及隶属关系将各因素按照不同的层次组合在一起,形成一个多层次的分析结构模型,从而把最低层和最高层的相对重要值或者相对优劣顺序排列出来)。然后,从矿渣性泥石流孕育与激发的人为属性出发,形成泥石流灾害的致灾因子、环境条件来判断泥石流危险程度。判定泥石流危险度均为Ⅲ级,属中度危险,与野外勘测成果基本相符。基于危险度的评判,对大西岔沟泥石流的治理,我们提出生物工程治理与岩土工程治理方法相结合的综合治理,岩土工程先行的方案。对大西岔沟的矿渣分别提出了设置排水沟、挡土墙等工程措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