针刀治疗颈椎病后侧施术入路的研究

针刀治疗颈椎病后侧施术入路的研究

论文题目: 针刀治疗颈椎病后侧施术入路的研究

论文类型: 硕士论文

论文专业: 中西医结合基础

作者: 陈茂义

导师: 李殿宁

关键词: 针刀,颈椎病,应用解剖

文献来源: 南京中医药大学

发表年度: 2005

论文摘要: 针刀治疗颈椎病具有明显的临床疗效,但缺乏安全可行的针刀施术路径的解剖学依据。本文对颈椎病解剖学情况,针刀治疗颈椎病的机理及颈椎后侧施术路径的可行性和安全性进行了理论探讨和实验研究。 实验研究:取30具骨骼标本和2具尸体。以其棘突中点连线为后正中线,上、下小关节突外缘为外边线,两侧上、下位椎板重叠内缘交点相连为内边线,分别测量内边线、外边线至后正中线的距离以及小关节突的宽度。在尸体上距后正中线旁开10mm处垂直插入针刀达相应间隙椎板后缘,固定针刀,沿针刀逐层解剖,观测入路行径。 结果:内边线至后正中线间距为9.2~17.8mm,而外边线至后正中线距离为20.4~28.7mm,小关节宽度为8.9~13.4mm。取距后正中线旁开10~20mm处为进针点,进针角度以矢状面0°,水平面向下倾斜0°~20°插入针刀,不会引起意外损伤。结论 针刀后侧入路治疗颈椎病是一种可行安全的入路。

论文目录:

中文摘要

Abstract

前言

第一部分 文献研究

一、颈椎病发生的解剖学研究进展

(一) 颈椎的解剖特点

(二) 颈椎病发生的解剖基础

二、对颈椎有关解剖和生物力学方面的认识

(一) 椎间盘内源性因素

(二) 颈椎外源性稳定性因素——肌肉

三、颈椎后侧入路的应用解剖

(一) 表面解剖

(二) 浅层解剖

(三) 深层解剖

(四) 易损伤结构

第二部分 立题依据

(一) 研究目的

(二) 理论与实际意义

(三) 国内外研究动态和发展趋势

第三部分 实验研究

一、实验目的

二、实验材料与器械

三、实验方法

四、实验结果

五、讨论

六、颈椎病针刀施术标准临床初步探讨

参考文献

结语与展望

附图

致谢

发布时间: 2006-12-05

参考文献

  • [1].针刀治疗膝关节滑膜皱襞综合征的临床观察[D]. 任明辉.黑龙江中医药大学2018
  • [2].针刀与针刺干预脑卒中后肩手综合征Ⅰ期的疗效评价[D]. 邵伟凤.浙江中医药大学2018
  • [3].针刀治疗原发性纤维肌痛综合征的临床观察[D]. 李江红.甘肃中医药大学2018
  • [4].超声引导下针刀治疗屈指肌腱狭窄性腱鞘炎的临床研究[D]. 王宝剑.北京中医药大学2018
  • [5].针刀治疗神经根型颈椎病的临床疗效观察[D]. 徐铭阳.湖北中医药大学2018
  • [6].超声引导下针刀治疗膝骨关节炎的临床疗效观察[D]. 李梦婷.湖北中医药大学2017
  • [7].超声引导下水针刀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症的临床研究[D]. 刘孝丰.广州中医药大学2017
  • [8].肌骨超声观察针刀治疗跖筋膜型跟痛症前后软组织变化的对比研究[D]. 丁昊彬.北京中医药大学2017
  • [9].针刀治疗膝骨关节炎不同X线分级疗效的临床研究[D]. 徐磊.安徽中医药大学2016
  • [10].针刀治疗骶髂关节错缝的临床研究[D]. 方后山.安徽中医药大学2015

相关论文

  • [1].浮针疗法治疗神经根型颈椎病的临床疗效观察[D]. 范小艺.南京中医药大学2006
  • [2].“三维正脊”推拿手法为主治疗神经根型颈椎病的临床研究[D]. 崔晓鲁.山东中医药大学2006
  • [3].项七针与颈夹脊穴治疗椎动脉型颈椎病(CSA)的疗效对比观察[D]. 贾红玲.山东中医药大学2006
  • [4].小针刀疗法治疗肩背部筋膜炎的临床研究[D]. 边祥涛.黑龙江中医药大学2005
  • [5].粘连挛缩带紧张位针刀松解治疗冻结肩的临床研究[D]. 陈华.浙江中医学院2005
  • [6].旋转手法治疗神经根型颈椎病临床疗效评价和成本—效果分析[D]. 于嘉.中国中医科学院2006
  • [7].五联综合疗法治疗颈椎病(神经根型)的临床研究[D]. 李德华.成都中医药大学2006
  • [8].颈椎病旋转手法研究[D]. 楚福明.成都中医药大学2006
  • [9].针刀治疗寰枢关节紊乱引起颈性眩晕的临床疗效观察[D]. 权伍成.北京中医药大学2006
  • [10].针灸推拿结合中药治疗脊髓型颈椎病的临床疗效研究[D]. 毕连涌.北京中医药大学2006

标签:;  ;  ;  

针刀治疗颈椎病后侧施术入路的研究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