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摘要
生存论(存在主义)是20世纪在西方流行的一种哲学思潮。它的思想渊源主要来自于克尔凯郭尔的神秘主义、尼采的唯意志主义、胡塞尔的现象学哲学等,其主要创始人是德国哲学家海德格尔,将存在主义推向顶峰的是法国的萨特。存在主义哲学论述的不是抽象的意识、概念、本质的传统哲学,而是注重存在,注重人生。但也不是指人的现实存在,而是指精神的存在,把人的心理意识(往往是焦虑、绝望、恐惧等非理性的、病态的潜意识)同社会存在与个人的现实存在对立起来,把它当作唯一的真实的存在。在20世纪40-60年代,存在主义同其它现代主义的哲学、文艺思潮一起对电影艺术创作产生了极大的影响,在种种非理性主义思潮的背景下,西方电影的发展进入了现代主义的高峰期,呈现出这一时期独特的风格和意义。英格玛·伯格曼、米开朗基罗·安东尼奥尼、费德里科·费里尼等都是这一时期涌现出来的现代派电影大师,同时法国“新浪潮”和“左岸派”的电影作品也都带有强烈的现代主义特征,代表人物有弗朗索瓦·特吕弗、让-吕克·戈达尔、阿仑·雷乃等,这些导演拍摄的影片呈现出来的共同特征是存在是荒谬的,生活的发展是无秩序、无规律的,否认因果关系,强调个人主观因素的作用,强调人的直觉、本能、潜意识,否认理性的能动作用和认识功能,认为理性是不可靠的,只有表现人的性本能才是真实的。这无疑都是存在主义哲学在现代派电影中的体现。本论文力求在探讨艺术和哲学相互关系的一般问题,从古典到现代的发展历程,追溯卢卡奇的美学观和本雅明的艺术形式对电影美学的影响,批判分析受哲学思潮影响下的电影理论家和艺术家创作的基础上,重点对现代派艺术的电影进行生存论分析,最后部分还谈到存在主义终结以后的后现代主义思潮对电影艺术的影响,并力求对电影美学和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内在关联性作一个窥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