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摘要
目的:通过研究慢性肾脏病1-3期患者的中医证型分布规律,为慢性肾脏病1-3期的中医辨证分型及临床防治提供客观科学的依据。方法:采取现场问卷调查的方式,运用描述性分析对患者的一般资料进行处理,运用系统聚类分析对观察病例及其症状体征分别进行聚类,根据中医证型诊断标准对所分类别进行分析,研究CKD1-3期的中医证候特点及证型分布规律。结果:本研究入选病例共134例,出现频率最高的前十位症状依次是腰酸膝软、浮肿、倦怠乏力、脘腹胀满、畏寒肢冷、纳呆、腰痛、少气懒言、自汗、夜尿增多,另外,身重困倦、恶心呕吐、肢体麻木等症状的出现频率也比较高。运用系统聚类分析对症状体征聚类,分为阴虚、血瘀、脾肾阳虚、脾阳虚、湿浊阻滞、肾气虚6类。对病例聚类聚为7类,按出现频率由大到小依次为脾肾阳虚兼湿浊证、脾肾气虚兼血瘀证、气阴两虚兼湿浊证、阴阳两虚兼血瘀证、脾肾气虚兼湿浊证、脾肾阳虚兼湿浊血瘀证、肝肾阴虚兼血瘀证。结论:CKD1-3期症状表现以脾肾气虚、阳虚多见,虚证表现明显多于实证。脾肾阳虚兼湿浊证、脾肾气虚兼血瘀证、气阴两虚兼湿浊证是出现频率最多的证型,肝肾阴虚兼血瘀证出现最少。本病证型多为复杂的本虚标实,虚实夹杂证。其中,虚证以脾肾阳虚、脾肾气虚为主,实证以血瘀、湿浊为主。
论文目录
相关论文文献
- [1].1069例社区原发性高血压患者中医证型分布规律[J]. 北京中医药 2020(03)
- [2].主观认知下降中医证型分布特点研究[J]. 新中医 2020(14)
- [3].呼和浩特地区慢性心衰患者中医证型分布规律初步调查[J]. 内蒙古中医药 2020(08)
- [4].绝经后妇女原发性骨质疏松症的中医证型分布研究[J]. 世界最新医学信息文摘 2017(A2)
- [5].240例胃息肉患者中医证型分布及其相关因素的研究[J]. 右江民族医学院学报 2017(02)
- [6].反流性食管炎中医证型分布及其相关因素分析[J]. 中医临床研究 2017(17)
- [7].肺癌恶性胸腔积液中医证型分布的相关性研究[J]. 环球中医药 2015(11)
- [8].西藏日喀则地区老年轻度认知损害患者的中医证型分布特点和影响因素分析[J]. 老年医学与保健 2020(01)
- [9].原发性高血压病中医证型分布规律初探[J]. 中国民族民间医药 2020(05)
- [10].1000例不同腰臀比的多囊卵巢综合征患者中医证型分布及临床特征分析[J]. 世界中西医结合杂志 2020(07)
- [11].小儿肺炎的病原体及中医证型分布特点研究[J]. 国医论坛 2014(06)
- [12].探讨中医证型分布规律在高血压病中的临床研究[J]. 临床医药文献电子杂志 2014(11)
- [13].原发性胆汁性肝硬化中医证型分布规律研究[J]. 中国卫生标准管理 2015(08)
- [14].高血压病中医证型分布规律的临床研究[J]. 中医临床研究 2013(12)
- [15].300例小儿肺炎的病原体及中医证型分布特点的临床研究[J]. 中医药信息 2010(03)
- [16].210例冠状动脉慢血流患者临床特点及中医证型分布观察[J]. 中国老年保健医学 2019(06)
- [17].青年干眼的临床特点及中医证型分布规律[J]. 中国中医眼科杂志 2020(03)
- [18].通过上呼吸道感染中医证型分布探索雾霾致病特点[J]. 现代中医临床 2017(01)
- [19].绝经后骨质疏松症不同年龄段中医证型分布特点[J]. 中国实验方剂学杂志 2017(12)
- [20].广东地区克罗恩病的中医证型分布特征研究[J]. 中医临床研究 2017(18)
- [21].2型糖尿病肾病分期及中医证型分布特点分析[J]. 世界最新医学信息文摘 2017(69)
- [22].壮族原发性高血压病中医证型分布规律的调查研究[J]. 广西中医药 2016(01)
- [23].大肠息肉合并口周部黑痣患者中医证型分布研究[J]. 西南国防医药 2016(05)
- [24].130例绝经后骨质疏松症中医证型分布规律[J]. 成都中医药大学学报 2016(02)
- [25].2型糖尿病患者糖尿病肾病的发病率及中医证型分布特点分析[J]. 亚太传统医药 2013(02)
- [26].234例早期先兆流产中医证型分布[J]. 辽宁中医杂志 2012(01)
- [27].慢性充血性心力衰竭患者中医证型分布规律初探[J]. 中国中医急症 2011(07)
- [28].1076例崩漏患者中医证型分布与影响因素分析[J]. 中国临床医生杂志 2020(07)
- [29].去势抵抗性前列腺癌患者的中医证型分布及其早期进展原因的多因素分析[J]. 广州中医药大学学报 2020(07)
- [30].小儿病毒性脑炎中医证型分布规律及其影响因素[J]. 中国微生态学杂志 2020(0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