先秦杂家研究

先秦杂家研究

论文题目: 先秦杂家研究

论文类型: 博士论文

论文专业: 中国思想文化史

作者: 潘俊杰

导师: 张岂之

关键词: 先秦,杂家,研究

文献来源: 西北大学

发表年度: 2005

论文摘要: 本论文根据先秦诸子学研究的已有成果,针对目前学术界对先秦杂家研究不足和认识、分类上的分歧,首先从目录学的历史考证入手,对先秦杂家进行了重新的界定。提出先秦杂家的学术宗旨是政治实用主义的“王治”,其理论方法是不主任何一家地兼摄诸子融合百家,其思想体系的构建是以阴阳五行和“天、地、人”一体的思想观念和思维模式来完成的。先秦杂家是在战国中晚期社会历史大一统趋势和学术融合思潮的发展过程中,产生并成长起来的,是战国秦汉之际学术融合的主要代表之一。虽然他们没有对杂家是一个学派的自我意识,但他们实际上已经构成了先秦学术思想史上的一个学派。通过考证,本文作者认为《尸子》、《尹文子》、《管子》、《鹖冠子》、《吕氏春秋》和《尉缭子》等六本著作属于先秦杂家的著作。并运用思想史和学术史相结合的方法,对先秦杂家六本著作的宇宙自然观、天人关系论、人性论、养生论和政治思想进行了逐本或综合性地分析论述。在此基础上,总结出先秦杂家具有:兼容并包、追求系统性、向意识形态化发展、深受黄老道家影响、地域性等五大特征。进而,本文作者以西汉前期的《淮南子》和《春秋繁露》为例,探讨了先秦杂家对汉代思想学术及政治实践的影响,再次确证了《淮南子》为汉初杂家的代表作,并指出《春秋繁露》是杂家“儒学化”的成果,先秦杂家是战国诸子学向汉代经学过渡、学术形态转化时期知识与思想的主要载体和传递者。研究先秦杂家对于认识不同历史时期中国传统学术文化形态之间的转化,有启发和借鉴的价值。

论文目录:

第一章 导论

第一节 先秦杂家的界定和研究的价值

一、对历史上杂家研究的发现

二、“杂”和杂家

三、杂家研究的学术价值

第二节 先秦杂家研究的现状及存在的问题

一、近代诸子学渊源的论争对先秦杂家研究的启示

二、研究现状及评价

第三节 本文的研究思路、理论方法及创新点

一、研究思路

二、研究的理论方法及创新点

第二章 先秦杂家思想产生和发展的历史背景

第一节 “天下一统”的历史趋势

一、战国历史发展的方向

二、变法图强、制度创新

三、由“争霸”、“相王”到“称帝”

第二节 学术融合的思潮

一、人才的流动与文化的交融

二、诸子学派的自我批判与泛“杂家”化

三、融合的类型与表现

第三章 先秦杂家著作考

第一节 《尸子》、《尹文子》考

一、尸佼与《尸子》

二、尹文及《尹文子》

第二节 《管子》、《鹖冠子》考

一 《管子》书和稷下杂家

二、鹖冠与《鹖冠子》

第三节 《吕氏春秋》和《尉缭子》考

一 《吕氏春秋》和秦杂家

二、今本《尉缭子》的来源

第四章 先秦杂家的哲学思想

第一节 天道观

一、宇宙自然观

二、天人关系论

三、先秦杂家天道观小结

第二节 人的哲学

一、人性论

二、养生论

第三节 认识论

一、认识的主体

二、认识的客体

三、认识主、客体之间的互动关系

四、认识上的知行关系

五、辨证的思维方式和认识方法

第五章 先秦杂家的政治论

第一节 《尸子》的政治思想

一、论治道

二、论治术

三、论政策和制度

四、理想政治

第二节 《尹文子》的政治思想

一、道治与治道

二、“名、法、术、势”与治国“八术”

第三节 《管子》的政治思想

一、《管子》的治道思想

二、《管子》的治术思想

三、《管子》的政策、制度思想

四、理想政治

第四节 《鹖冠子》的政治思想

一、“五正”之说,“成鸠之道”与“四海一家”

二、君王治术

三、重视兵道

第五节 《吕氏春秋》的政治思想

一、“法天地”与“无为而治”的治道思想

二、君王治术

三、政策、制度思想

四、政治理想和理想政治

第六节 《尉缭子》的政治、军事思想

一、重人事与尚贤的思想

二、农战思想

三、历史观及其对理想政治的看法

第六章 先秦杂家思想的特点

第一节 兼容并包“和而不同”的特点

一、先秦杂家思想反映出的争鸣与融合

二、杂家思想体现的开放与平等

三、杂家思想的独立思考和开拓创新

第二节 学术思想追求系统性的特点

一、《尸子》的框架与体系

二、《尹文子》优长互补、层层递进的线性思想体系

三、《管子》融合百家的框架与体系的初次尝试

四、《鹖冠子》“天、地、人”贯通与阴阳五行相糅合的思想体系

五、《吕氏春秋》宏大理论框架和思想体系的构建

六、《尉缭子》军政、农战辨证合一的思想体系

第三节 向意识形态化发展的特点

一、治道理论与现实政治需要紧密结合

二、先秦杂家思想意识形态化的文化基础

三、思想文化与政治的媾合

第四节 深受黄老道家影响的特点

一、“道家即杂家”和“道家非杂家”

二、黄老道家对先秦杂家的影响

第五节 地域性特点

一、秦文化与秦杂家

二、“稷下学宫”与齐杂家

三、晋与楚文化的交融:《鹖冠子》的地域特色

第七章 先秦杂家与汉代思想学术的关系

第一节 先秦杂家与《淮南子》

一、《淮南子》是杂家而非黄老道家

二、《淮南子》对《吕氏春秋》的继承和发展

第二节 先秦杂家与董仲舒的儒学

一、儒学的杂家化到杂家的儒学化

二、董仲舒《春秋繁露》对先秦杂家的继承与发展

结论

参考文献

后记

发布时间: 2005-11-18

标签:;  ;  ;  

先秦杂家研究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