针刺加脊柱微调手法治疗颈性眩晕69例

针刺加脊柱微调手法治疗颈性眩晕69例

(1山东省即墨市第三人民医院山东即墨266200)

(2山东省即墨市人民医院中医科山东即墨266200)

(3山东省即墨市中医医院山东即墨266200)

【中图分类号】R255.3【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2-5085(2009)22-0042-02

【摘要】目的观察针刺加脊柱微调手法治疗颈性眩晕的近期临床效果。方法将69例颈性眩晕患者随机分为两组,治疗组35例,予以针灸推拿综合治疗,推拿和针灸均为1次/d,10d为1疗程,疗程期间休息5d,连续3个疗程;对照组34例,采用口服西比灵胶囊,每天早晚各1次,10d为1疗程,连续3个疗程。结果针灸推拿综合治疗组疗效显著优于口服西比灵对照组,两组总有效率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针灸推拿综合治疗颈性眩晕疗效显著。

【关键词】颈性眩晕针刺脊柱微调手法

1一般资料

1.1诊断标准参考1992年全国颈椎病专题座谈会拟定的颈椎病诊断标准[1],结合临床,具体如下:①以眩晕为主诉、眩晕为始发症状或目前为主要症状者;②有颈项不适,常伴耳鸣,耳聋、恶心、呕吐、失眠等症状;③眩晕呈突发性、阵发性、反复发作、持续时间不等,发作间歇期可有跌倒或欲跌感;④X线检查:钩椎关节增生,颈椎体前后缘增生,椎间孔狭窄,颈椎生理弧度改变、寰枢关节或寰椎关节半脱位;⑤CT,MIR证实为颈椎错位,常见C1-2或C2-3小关节错位;⑥排除心血管疾病性眩晕、耳源性眩晕、眼源性眩晕及头部外伤后的眩晕或其它全身中毒、代谢、感染性病引起的眩晕。

1.2一般资料

本组病例共69例,随机分为2组。治疗组35例,男15例,女20例;年龄30~65岁,平均48.36±15.32岁;病程1~12年,平均6.42±2.15年。对照组34例,男13例,女21例;年龄30~65岁,平均46.32±14.22岁;病程1~10年,平均6.35±2.12年。两组一般资料经统计学处理,差异均无显著性意义(P>0.05)。

2治疗方法

2.1治疗组

2.1.1针刺治疗取百会、四神聪、风池(双)、夹脊穴(双)、肩井(双)、外关(双)、神门(双)。得气后留针15分钟。隔日一次,10次为1疗程,

2.1.2脊柱微调推拿针刺完毕即可推拿。病人取坐位,医者立于其侧后方,①拿揉风池穴1min;②按揉或拿捏颈椎两旁的软组织,自上而下,反复多次;③滚法并配合按揉颈项部,以放松颈部软组织;④于颈项部压痛点施拨筋手法;⑤最后施脊柱短杠杆微调手法:患者仰卧于治疗床上,颈部肌肉放松,医者站于其头端,以与患者同侧之拇指顶住患者患椎之横突外侧,手掌则托住患者枕部,以对侧手掌托住患者下颌,前臂则置于患者对侧面部和颞部。先将患者头颈纵向拔伸片刻并慢慢侧屈至15°左右,觉患者颈部肌肉充分放松,再突然加大头颈侧屈运动,幅度约3~5°,同时拇指向内侧顶推患椎横突,即可复位[2]。上述手法每次治疗15min,隔日一次,10d为1疗程,疗程期间休息5d,连续3个疗程。

2.2对照组

西比灵胶囊5mg,口服,每天早晚各1次,10d为1个疗程,连续3个疗程并观察疗效。治疗结束后随访3个月。

3治疗结果

3.1疗效标准

临床痊愈:眩晕消失,伴随症状及体征不明显,随访3个月未复发。

显效:眩晕基本消失,仍有部分伴随症状及体征,3个月后随访病情未继续发展;或者眩晕基本消失,伴随症状或体征基本消失,但3个月后复发。

有效:眩晕症状减轻,伴随症状及体征有改善,3个月内仍未治愈者。

无效:眩晕及其他症状改善均不明显。

3.2治疗结果

两组疗效比较,统计学方法采用卡方检验。

3讨论

本病属中医学“眩晕”范畴,由人体上部经气不足,督脉气血不能上荣,脑失所养而致。《灵枢·口问》言:“上气不足,脑为之不满,耳为之苦鸣,头为之苦倾,目为之眩。”《灵枢·海论》言:“脑为髓之海”,“髓海不足,则脑转耳鸣,颈酸,眩冒,目无所见,懈怠安卧。”可见,经气虚弱,气血不能上注于清阳之府,髓海不足,则发于眩晕。而现代医学则认为,颈性眩晕是指椎动脉颅外段受颈部病变的影响导致血流障碍引起以眩晕为主的临床综合征[3]。

针灸取督脉之神庭、百会等腧穴可调整督脉经气和脑部的血液循环,达到镇静安神止晕的目的;外关为手少阳三焦经的络穴,且通于阳维脉,可祛风通络、调整气机;颈夹脊、风池予以电针可解除局部软组织的痉挛,扩张血管,加速血流,改善局部组织的新陈代谢,可促进组织水肿吸收,消除无菌性炎症,缓解软组织对椎动脉的压迫,解除椎动脉的痉挛,从而改善椎基底动脉的供血。

在颈椎调整手法的应用上,我们选用脊柱微调手法,沈国权[4]认为手法仅注意局部脊柱因素是不够的,应明确脊柱手法中的整体观念,主张采用更安全有效的短杠杆微调手法来治疗。其应力最大的节段就是目标作用节段,使得非病变节段不需要承受额外的载荷,不会伤及无辜组织。其被动运动一般控制在5°~15°之内,而这一运动幅度范围在患者日常自身的生理运动范围之内,基本可避免颈椎内外神经、血管组织的应力性损伤。同时能缓解痉挛的肌肉组织,松解粘连,改善局部血液循环,消除炎症,并通过理顺筋膜,整复椎体间的错位、错缝、脱位和小关节的紊乱,缓解和消除血管、神经的受压状况。

参考文献

[1]孙宇,陈琪福.第二届颈椎病专题座谈会纪要[J].中华外科杂志,1993,31(8):472-476.

[2]魏征.脊柱病因治疗学[M].香港:商务印书馆,1995-100.

[3]魏佳军,章军建.颈性眩晕的病因及发病机制[J].国外医学?神经病学神经外科学分册,2004,1(13):71-74.

[4]沈国权,严隽陶.对脊柱推拿“错位”与“整复”理论的思考[J].上海中医药大学学报,2002,16(2):26-28.

标签:;  ;  ;  

针刺加脊柱微调手法治疗颈性眩晕69例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