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论文摘要
排泄公路两侧冲沟、溪流的洪水,在不过水时也可作交通使用,单孔跨径小于5m的称为涵。涵洞(管)被广泛地应用于公路、铁路、市政、军工等行业和部门,是“生命线工程”之一种。过去,我国公路中涵洞多为低填,涵洞设计依据规范就可以满足要求。但按照国家公路发展总体目标,我国公路建设投资不断加大、公路等级明显提高,公路中的高填土涵洞结构物所占比重也是越来越大。日益增多的高填土涵洞,缺乏相应的配套理论为指导,导致在实际中暴露出许多问题。所以,高填土涵洞研究有着重要的社会意义。本文采用相似材料模型试验、有限元数值模拟相结合的方法对决定高填土涵洞结构设计的荷载-垂直土压力进行研究,得出垂直土压力分布;不同标高土层的沉降位移分布。在此基础上,建立高填土涵洞垂直土压力计算公式。测试涵洞结构应力分布,探讨涵洞病害原因。采用自行编制的自适应遗传算法-神经网络系统对涵洞断面测点变形(应力)进行预测。具体的研究内容如下所述:(1)依据相似定理,量纲分析法导出相似指标,作为试验相似与否的判定标准。对比试验确定砂、石膏和硅藻土的混合物为相似材料,得出用水量、砂膏比、膏土比和养护条件与材料力学参数的关系。用相似材料,按几何相似比,制成拱涵和盖板涵的小比例模型,代替其他人采用的有机玻璃、木块制作涵洞模型,可以更加真实反应涵洞结构受力。(2)对试验箱内涵洞模型逐层填土、千斤顶逐级加载模拟实际施工过程,土压力计测试涵洞填土层的应力变化。填土高度增加,垂直土压力及其增长速度都呈现非线性增长。填土高度较低时,施工荷载和刚度差异引起附加应力作用;填土达到一定高度后,应力重分布产生土拱效应,两者共同影响决定垂直土压力分布。模型试验、结构力法分析涵洞高、低应力区的分布,探究涵洞发生病害原因。施工期临时荷载和刚度差异引起附加应力大于设计的永久荷载而导致涵洞在填土高度较低时出现病害。试验标志点位移测量,得出填土沉降分布,涵洞顶部填土的沉降变形性状为上凸形,且随填土高度增加,沉降差异逐渐缩小。(3)考虑涵洞埋设的地形条件、填土特性、地基土的土性参数、地基处理方式的不同和涵洞结构特征等因素对高填土涵洞垂直土压力的影响,进行数值模拟。具体分析每一影响因素与涵洞垂直土压力分布之间的联系,与模型试验结果对比,为建立高填土涵洞垂直土压力公式提供参考。(4)参照模型试验、数值模拟结果,分别建立刚性、柔性两种地基处理方式对应的高填土涵洞垂直土压力计算公式。以填土高度h0为分界,列出附加应力和土拱效应起作用的两阶段土压力公式。与模型试验实测数据对比;同时与其它9种规范公式对同一算例求解,分析各种方法得到的土压力分布情况。(5)综合遗传算法(Genetic Algorithm, GA)和神经网络(Back-Propagation Network, BP)两种智能方法的优点,编程实现自适应遗传算法-神经网络智能系统(Adaptiave Genetic Algorithm-Back-Propagation Network, AGA-BP),并首次将其应用到高填土涵洞变形(应力)的预测研究中。AGA提出自适应交叉、变异概率公式,改进GA中最优储存策略,AGA-BP采用BP网络累计预测误差标准差作为AGA适应度函数,优化搜索确定网络模型结构。将模型试验的数据(包括定量数据和定性数据)作为样本,网络结构分别用经验公式和AGA-BP系统确定。网络训练、预测结果对比表明,AGA-BP系统优化确定的全局意义的神经网络结构,能够提高网络的泛化能力。
论文目录
摘要Abstract目录第一章 绪论1.1 引言1.1.1 涵洞的分类及构造1.1.1.1 涵洞的分类1.1.1.2 涵洞的构造1.1.2 高填土涵洞的定义及特点1.1.2.1 高填土涵洞定义1.1.2.2 高填土涵洞特点1.1.3 高填土涵洞研究1.2 课题的研究背景及意义1.2.1 课题研究背景1.2.2 课题研究意义1.3 课题的国内外研究现状1.3.1 计算理论研究1.3.2 模型试验研究1.3.3 有限元数值模拟分析方法1.3.4 现场测试研究1.3.5 智能方法应用1.4 课题的主要研究工作1.4.1 论文的主要内容1.4.2 论文的主要创新点1.4.3 课题的主要研究路线第二章 高填土涵洞的相似材料试验2.1 引言2.2 模型试验的理论依据2.2.1 相似的定义2.2.2 相似三定理2.2.3 单值条件2.2.4 相似常数2.2.5 相似指标2.3 基于量纲分析法的试验相似指标的确定2.3.1 试验设计的相似常数2.3.2 量纲分析法(Buckingham π定理,量纲齐次法则)2.3.3 试验相似指标的确定2.3.4 力学指标的测定及性能2.4 本试验相似材料的选择2.4.1 相似材料的选择依据2.4.2 现场涵洞材料的力学参数2.4.3 试验采用的相似材料2.5 相似材料涵洞模型配比方案2.5.1 试验相似材料配比确定的具体操作步骤2.5.2 石膏、硅藻土配比2.5.2.1 石膏、硅藻土配比方案2.5.2.2 试验结果2.5.3 砂、石膏、硅藻土配比2.6 试验小结2.6.1 相似材料配比的最终确定2.6.2 力学性能影响因素分析2.7 小结第三章 高填土涵洞模型试验研究3.1 引言3.2 相似材料涵洞模型制作3.2.1 现场涵洞资料3.2.2 涵洞模型资料3.2.3 涵洞模型的制作3.2.4 涵洞模型测点布置3.3 模型试验的步骤3.3.1 模型试验3.3.1.1 填土模拟材料3.3.1.2 边界条件处理3.3.1.3 地基处理3.3.1.4 加载方式3.3.2 模型试验测试内容3.3.3 土压力计、沉降标志布设位置3.3.4 模型试验具体操作过程3.4 模型试验数据采集与处理3.4.1 数据采集系统3.4.2 试验数据处理3.4.2.1 涵洞试验数据处理3.4.2.2 土压力试验数据处理3.5 模型试验工况3.5.1 填土材料参数3.5.2 地基处理方式和涵洞结构形式3.5.3 试验工况3.6 涵洞垂直土压力分析3.6.1 试验结果整理3.6.2 不同试验工况下垂直土压力分布3.6.3 不同地基工况下垂直土压力分布3.6.4 不同填土工况下垂直土压力分布3.6.5 地基土层垂直土压力分布3.7 涵洞结构应力分析3.7.1 涵洞结构应力测试目的3.7.2 涵洞结构应力分布模型试验结果3.7.2.1 拱涵涵洞3.7.2.2 盖板涵涵洞3.7.3 涵洞结构应力分布力法计算结果3.7.3.1 拱涵涵洞3.7.3.2 盖板涵涵洞3.7.4 实测结果与结构力法计算结果对比3.7.5 涵洞破坏原因初探3.7.5.1 病害类型3.7.5.2 病害原因3.8 填土层沉降分布3.8.1 涵洞顶部平面内各标记点沉降3.8.2 涵洞顶部各土层沉降变形3.8.3 涵洞地基土层沉降3.9 小结第四章 高填土涵洞数值模拟研究4.1 引言4.2 有限元数值模拟4.2.1 有限元软件ANSYS4.2.2 几何模型的确定4.2.2.1 单元模型4.2.2.2 边界条件处理4.2.2.3 网格划分4.2.3 刚度矩阵形成4.2.4 材料的本构模型4.2.5 求解材料非线性问题的牛顿-拉普森法4.2.6 材料参数选择4.2.7 数值模拟计算过程4.3 考虑各种影响因素的垂直土压力分布数值模拟4.3.1 考虑边界地形条件影响的数值模拟4.3.2 考虑填土特性影响的数值模拟4.3.3 考虑地基土特性影响的数值模拟4.3.4 考虑涵洞形式影响的数值模拟4.4 垂直土压力模拟计算结果与分析4.4.1 考虑边界地形条件影响的数值模拟结果4.4.2 考虑填土性质影响的数值模拟结果4.4.3 考虑地基土特性影响的数值模拟结果4.4.4 考虑涵洞形式影响的数值模拟结果4.5 涵洞结构及沉降变形分布云图4.5.1 填土沉降分布4.5.2 涵洞结构应力分布4.6 小结第五章 垂直土压力计算方法研究5.1 引言5.2 土压力计算方法5.2.1 上埋式涵洞的土压力计算方法5.2.2 沟埋式涵洞的土压力计算方法5.3 沉降差产生的附加应力理论5.4 卸荷拱理论5.4.1 新填土中的土拱与土拱效应5.4.2 本研究中"土拱效应"的解释5.5 本文垂直土压力计算公式5.5.1 垂直土压力计算公式-土拱效应与附加应力共同作用公式0的土压力计算'>5.5.2 填土高度H≤h0的土压力计算1'>5.5.2.1 均布荷载作用下的附加应力σ12'>5.5.2.2 应力重分布引起的附加应力σ2h0的土压力计算'>5.5.3 填土高度H>h0的土压力计算5.5.4 高填土涵洞土压力计算公式5.6 高填土涵洞的垂直土压力公式对比5.6.1 本文公式结果与模型试验数据对比5.6.2 各种土压力计算公式讨论5.7 小结第六章 基于AGA-BP系统的高填土涵洞结构变形(应力)预测研究6.1 引言6.2 人工神经网络6.2.1 神经网络主要特点6.2.2 神经网络的学习6.3 BP网络的概述6.3.1 BP网络结构6.3.1.1 多层网络结构6.3.1.2 传递函数6.3.1.3 BP网络学习函数6.3.1.4 BP网络训练函数6.3.1.5 误差函数6.3.2 BP网络学习公式推导6.4 BP网络在高填土涵洞结构变形(应力)预测问题中的应用6.4.1 涵洞变形(应力)预测的神经网络模型样本6.4.1.1 涵洞变形(应力)预测的神经网络模型的样本数据分类6.4.1.2 样本数据的产生形式6.4.2 涵洞变形(应力)预测的BP网络结构6.4.3 BP网络预测高填土涵洞结构变形(应力)6.4.3.1 样本数据的前后处理6.4.3.2 计算实例6.5 AGA-BP系统实现过程6.5.1 BP网络应用中的不足6.5.2 标准遗传算法6.5.2.1 GA的特点6.5.2.2 GA的理论基础6.5.2.3 GA操作算子6.5.2.4 GA应用步骤6.5.3 自适应遗传算法6.5.3.1 自适应交叉、变异概率公式6.5.3.2 适应度函数确定6.5.4 AGA-BP系统实现步骤6.5.5 操作步骤流程图6.6 涵洞结构应力预测结果6.6.1 试验数据和插值数据共同组成样本,经验公式确定网络结构6.6.2 试验定量、定性数据共同组成样本,经验公式确定网络结构6.6.3 试验定量、定性数据共同组成样本,AGA-BP系统确定网络结构6.7 小结第七章 结论与展望7.1 结论7.2 展望参考文献致谢个人简历博士在读期间发表的文章发表文章参加科研项目附录一附录二
相关论文文献
- [1].公路高填土涵洞的加固设计分析[J]. 黑龙江交通科技 2020(06)
- [2].公路高填土涵洞的加固设计[J]. 工程建设与设计 2019(21)
- [3].高速公路高填土涵洞的设计及施工工艺[J]. 山西建筑 2018(31)
- [4].高填土机场土基自身沉降有限元分析[J]. 路基工程 2009(03)
- [5].论深层搅拌桩在高填土方地区的应用——以武鸣地区为例[J]. 科技通报 2014(11)
- [6].高填土涵洞和软土地基涵洞设计关键问题分析[J]. 四川建材 2016(01)
- [7].浅谈水闸工作桥桥头高填土沉降原因及预防[J]. 科技创新导报 2008(35)
- [8].考虑不同填土参数的高填土涵洞土压力分布研究[J]. 北方交通 2008(10)
- [9].某高填土桥台位移倾斜分析与加固建议[J]. 山西建筑 2009(19)
- [10].软土地基上紧临建筑高填土设计技术研究[J]. 岩土力学 2014(06)
- [11].软土(或高填土)地块塔吊基础型式选择[J]. 重庆建筑 2008(11)
- [12].软土地基上紧临建筑高填土设计技术研究[J]. 岩土力学 2014(11)
- [13].中小跨径桥梁高填土桥台合理结构型式浅析[J]. 西部交通科技 2011(10)
- [14].浅谈高填土涵洞的基础设计[J]. 中国高新技术企业 2010(31)
- [15].基于高填土涵洞相似材料模型的土压力研究[J]. 地下空间与工程学报 2008(02)
- [16].苏州独墅湖隧道工程高填土区域的基底沉降特性分析与研究[J]. 地下工程与隧道 2008(01)
- [17].填挖交界高填土斜交涵洞裂缝分析及处理措施[J]. 工程技术研究 2018(08)
- [18].乡村道路高填土路段质量问题原因分析及解决措施[J]. 现代物业(中旬刊) 2018(11)
- [19].高填土预应力弯箱梁桥设计分析[J]. 北方交通 2019(04)
- [20].高填土区地基处理研究[J]. 产业与科技论坛 2019(12)
- [21].高填土桥台弯矩归零设计法[J]. 城市道桥与防洪 2018(02)
- [22].山区公路高填土涵洞基础设计的探讨[J]. 福建建材 2018(05)
- [23].EPS板减荷措施在高填土拱涵上的应用[J]. 交通标准化 2014(04)
- [24].湿陷性黄土高填土桩基的工程实例分析[J]. 山西建筑 2012(01)
- [25].仁赤高速高填土盖板涵加固修复实例[J]. 中国水运(下半月) 2016(09)
- [26].堆高填土建筑场地上无基础底板地下室结构设计[J]. 工程建设与设计 2012(07)
- [27].谈高填土电厂地基处理方法[J]. 山西建筑 2014(36)
- [28].高填粉土地基沉降稳定趋势的检测与判定[J]. 工程质量 2011(06)
- [29].高速公路高填土路堤沉降与稳定性控制设计探讨[J]. 广东土木与建筑 2014(03)
- [30].单侧高填土道路加宽工程的稳定性及变形实测[J]. 公路交通科技 2013(09)
标签:高填土涵洞论文; 垂直土压力论文; 相似指标论文; 相似材料模型试验论文; 数值模拟论文; 土拱效应论文; 优化设计论文; 标准遗传算法论文; 自适应遗传算法论文; 网络论文; 预测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