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u(Ⅱ)印迹壳聚糖交联膜的制备及吸附性的研究

Cu(Ⅱ)印迹壳聚糖交联膜的制备及吸附性的研究

论文摘要

壳聚糖良好的生物相容性、生物可降解性及成膜性,使其成为非常有应用价值的天然高分子材料,当前已成为新材料领域的研究热点。采用分子印迹、化学预交联及交联方法,制备了一种新型的Cu(Ⅱ)印迹壳聚糖交联膜(IMcu(Ⅱ)-E-CTS)考察了制膜条件对膜吸附性能的影响,并对该膜的孔隙率、溶胀率、氨基含量、表面形态、官能团以及结晶性等性能进行了表征。将该膜应用于吸附浓度为20-70mg/L的含Cu(Ⅱ)废水。考察了pH、温度、比厚度对吸附的影响以及吸附动力学、吸附热力学、吸附选择性,采用红外及X-射线衍射技术表征了吸附Cu(Ⅱ)后的膜,最后考察了膜的再生效果。IMCu(Ⅱ)-E-CTS的制备实验结果表明:选择的制备条件为模板分子为CuSO4, CTS结构单元与Cu(Ⅱ)摩尔量比为17,甲醛与CTS结构单元摩尔量比为3,ECH与CTS结构单元摩尔量比为1.5,ECH交联反应最佳温度为40℃,1mol/L HCl溶液最佳反应条件为80℃反应7h。制备条件对膜吸附性能的影响次序大小为Cu(Ⅱ)用量>环氧氯丙烷(ECH)用量>ECH交联温度>甲醛用量。IMcu(Ⅱ)-E-CTS对Cu(Ⅱ)的吸附性能实验结果表明:膜对50mg/L Cu(Ⅱ)水溶液的吸附在19h趋于平衡,吸附的最佳pH值为4,降低膜的比厚度和吸附反应温度有利于吸附的进行,最佳吸附条件下得到IMCu(Ⅱ)-E-CTS对50mg/L Cu(Ⅱ)水溶液的吸附容量为0.92mmol/g。IMCu(Ⅱ)-E-CTS对Cu(Ⅱ)浓度为20-70mg/L的吸附符合Freundlich等温曲线(R2>0.99),该吸附是自发、放热、熵减小的过程。吸附速率方程更加符合二级吸附速率模型。吸附选择性实验结果表明,在含等浓度Cu(Ⅱ)、Ni(Ⅱ)、Zn(Ⅱ)水溶液中,膜表现出对Cu(Ⅱ)具有良好的选择性,k(Cu/Zn)=7.88,k(Cu/Ni)=7.33。再生实验结果表明:膜再生8次对50mg/L Cu(Ⅱ)仍具有较高的平衡吸附量(0.78mmol/g)。IMCu(Ⅱ)-E-CTS吸附前后的表征实验结果表明:最佳制膜条件下得到的IMCu(Ⅱ)-E-CTS孔隙率、溶胀率和氨基含量分别为76.9%、109%、4.26mmol/g;与壳聚糖膜(CTS)相比,IMCu(Ⅱ)-E-CTS溶胀率降低了44.0%、孔隙率升高了528%、氨基含量降低了16.5%;与壳聚糖交联膜(E-CTS)相比,其氨基含量升高了24.6%;扫描电镜图表明,与CTS和E-CTS相比,IMcu(Ⅱ)-E-CTS的表面形态发生了显著的变化,内部结构变得疏松。红外谱图结果表明,制备IMCu(Ⅱ)-E-CTS的每一步反应都确定发生。X-射线衍射结果表明,与CTS相比,IMCu(Ⅱ)-E-CTS分子链具有不规整性,结晶能力降低。吸附后膜的红外谱图表明,吸附配位不仅发生在壳聚糖的氨基上,部分羟基也参与了反应。吸附后膜的X-射线衍射图表明,Cu(Ⅱ)可以与壳聚糖晶区的活性基团配位。

论文目录

  • 摘要
  • Abstract
  • 引言
  • 1 文献综述
  • 1.1 铜污染处理的研究进展
  • 1.1.1 化学法
  • 1.1.2 物化法
  • 1.1.3 生物法
  • 1.2 壳聚糖概述
  • 1.2.1 壳聚糖的结构及性质
  • 1.2.2 壳聚糖的化学改性
  • 1.2.3 壳聚糖的应用
  • 1.3 分子印迹技术
  • 1.3.1 分子印迹技术概况
  • 1.3.2 分子印迹技术原理
  • 1.3.3 分子印迹膜的制备
  • 1.3.4 金属离子印迹技术
  • 1.3.5 壳聚糖分子印迹技术
  • 1.4 研究目的、意义及研究内容
  • 1.4.1 研究目的及意义
  • 1.4.2 研究内容
  • 2 实验部分
  • 2.1 实验仪器和试剂
  • 2.1.1 实验仪器
  • 2.1.2 实验试剂
  • 2.2 实验方法
  • 2.2.1 Cu(Ⅱ)印迹交联壳聚糖膜的制备操作步骤
  • 2.2.2 印迹膜制备条件影响因素考察
  • Cu(Ⅱ)-E-CTS制备的正交实验'>2.2.3 IMCu(Ⅱ)-E-CTS制备的正交实验
  • Cu(Ⅱ)-E-CTS吸附性能影响因素实验'>2.2.4 IMCu(Ⅱ)-E-CTS吸附性能影响因素实验
  • Cu(Ⅱ)-E-CTS对Cu(Ⅱ)吸附动力学考察方法'>2.2.5 IMCu(Ⅱ)-E-CTS对Cu(Ⅱ)吸附动力学考察方法
  • Cu(Ⅱ)-E-CTS对Cu(Ⅱ)吸附热力学考察方法'>2.2.6 IMCu(Ⅱ)-E-CTS对Cu(Ⅱ)吸附热力学考察方法
  • Cu(Ⅱ)-E-CTS对Cu(Ⅱ)吸附选择性考察方法'>2.2.7 IMCu(Ⅱ)-E-CTS对Cu(Ⅱ)吸附选择性考察方法
  • Cu(Ⅱ)-E-CTS再生方法'>2.2.8 IMCu(Ⅱ)-E-CTS再生方法
  • Cu(Ⅱ)-E-CTS各项性能参数的测定及分析方法'>2.3 IMCu(Ⅱ)-E-CTS各项性能参数的测定及分析方法
  • 2.3.1 平衡吸附容量的计算
  • 2.3.2 物理化学性能表征的相关参数
  • Cu(Ⅱ)-E-CTS的表征方法'>2.3.3 IMCu(Ⅱ)-E-CTS的表征方法
  • 2.3.4 相对选择系数
  • 2.3.5 再生效率
  • Cu(Ⅱ)-E-CTS的制备'>3 IMCu(Ⅱ)-E-CTS的制备
  • Cu(Ⅱ)-E-CTS的制备的影响因素'>3.1 IMCu(Ⅱ)-E-CTS的制备的影响因素
  • 3.1.1 铜盐模板分子的影响
  • Cu(Ⅱ)-E-CTS吸附容量的影响'>3.1.2 印迹离子用量对IMCu(Ⅱ)-E-CTS吸附容量的影响
  • Cu(Ⅱ)-E-CTS性能的影响'>3.1.3 甲醛用量对IMCu(Ⅱ)-E-CTS性能的影响
  • Cu(Ⅱ)-E-CTS性能的影响'>3.1.4 ECH用量对IMCu(Ⅱ)-E-CTS性能的影响
  • Cu(Ⅱ)-E-CTS性能的影响'>3.1.5 ECH交联温度对IMCu(Ⅱ)-E-CTS性能的影响
  • Cu(Ⅱ)-E-CTS性能的影响'>3.1.6 HCl溶液处理对IMCu(Ⅱ)-E-CTS性能的影响
  • Cu(Ⅱ)-E-CTS最佳制备条件的确定'>3.2 IMCu(Ⅱ)-E-CTS最佳制备条件的确定
  • 3.3 小结
  • Cu(Ⅱ)-E-CTS对Cu(Ⅱ)的吸附性能'>4 IMCu(Ⅱ)-E-CTS对Cu(Ⅱ)的吸附性能
  • Cu(Ⅱ)-E-CTS吸附性能影响因素实验'>4.1 IMCu(Ⅱ)-E-CTS吸附性能影响因素实验
  • 4.1.1 溶液pH值的影响
  • 4.1.2 温度的影响
  • 4.1.3 比厚度的影响
  • Cu(Ⅱ)-E-CTS对Cu(Ⅱ)吸附动力学分析'>4.2 IMCu(Ⅱ)-E-CTS对Cu(Ⅱ)吸附动力学分析
  • Cu(Ⅱ)-E-CTS对Cu(Ⅱ)吸附热力学分析'>4.3 IMCu(Ⅱ)-E-CTS对Cu(Ⅱ)吸附热力学分析
  • 4.3.1 吸附等温线及模型拟合
  • 4.3.2 吸附热力学函数
  • Cu(Ⅱ)-E-CTS对Cu(Ⅱ)吸附选择性分析'>4.4 IMCu(Ⅱ)-E-CTS对Cu(Ⅱ)吸附选择性分析
  • (Cu(Ⅱ)-E-CTS的再生性'>4.5 IM(Cu(Ⅱ)-E-CTS的再生性
  • 4.6 小结
  • Cu(Ⅱ)-E-CTS吸附前后的表征'>5 IMCu(Ⅱ)-E-CTS吸附前后的表征
  • cu(Ⅱ)-E-CTS的表征'>5.1 IMcu(Ⅱ)-E-CTS的表征
  • Cu(Ⅱ)-E-CTS的物化性能'>5.1.1 IMCu(Ⅱ)-E-CTS的物化性能
  • Cu(Ⅱ)-E-CTS红外谱图分析'>5.1.2 IMCu(Ⅱ)-E-CTS红外谱图分析
  • Cu(Ⅱ)-E-CTS XRD分析'>5.1.3 IMCu(Ⅱ)-E-CTS XRD分析
  • Cu(Ⅱ)-E-CTS与铜配合物的表征'>5.2 IMCu(Ⅱ)-E-CTS与铜配合物的表征
  • 5.2.1 膜与铜配合物SEM分析
  • 5.2.2 膜与铜配合物红外谱图分析
  • 5.2.3 膜与铜配合物XRD分析
  • 5.3 小结
  • 结论与建议
  • 参考文献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学术论文情况
  • 致谢
  • 相关论文文献

    • [1].冷喷涂Cu基复合材料传热加速行为模拟[J]. 中国设备工程 2019(23)
    • [2].不同水体硬度条件下Cu~(2+)对不同生长阶段斑马鱼的毒性[J]. 环境工程 2019(12)
    • [3].磁性固相萃取-原子吸收法测定葛仙米中的Cu~(2+)[J]. 生物化工 2020(01)
    • [4].牛粪中溶解性有机质对周丛生物吸附Cu(Ⅱ)特性的影响[J]. 农业环境科学学报 2020(03)
    • [5].不同生长阶段斑马鱼对Cu~(2+)的毒性响应差异[J]. 环境科学研究 2020(03)
    • [6].重金属Cu~(2+)胁迫对绿豆生理生化指标的影响[J]. 安徽农业科学 2020(08)
    • [7].基于自噬途径探讨当归饮子缓解CU模型小鼠过敏反应的效应机制[J]. 中国实验方剂学杂志 2020(12)
    • [8].高灵敏度二维光子晶体水凝胶Cu~(2+)传感器[J]. 高分子学报 2020(07)
    • [9].基于OLED的Cu(Ⅰ)配合物的结构和荧光性能研究[J]. 山东化工 2020(17)
    • [10].狐尾藻基生物炭对水中草甘膦和Cu~(2+)的吸附性能研究[J]. 上海海洋大学学报 2020(05)
    • [11].海州香薷耐Cu机理的研究现状及展望[J]. 中国农学通报 2020(32)
    • [12].加味当归饮治疗慢性荨麻疹(CU)的疗效及对患者免疫指标、生活质量的影响[J]. 内蒙古中医药 2019(10)
    • [13].Cu~(2+)对铜绿微囊藻生长及叶绿素荧光主要参数的影响研究[J]. 中国环境科学 2016(12)
    • [14].改性花生壳吸附废水中Cu~(2+)的研究[J]. 武汉轻工大学学报 2016(04)
    • [15].低分子量有机酸对茶园土壤团聚体吸附Cu~(2+)的影响[J]. 农业环境科学学报 2017(02)
    • [16].改良剂对土壤中Cu形态变化的影响[J]. 环境工程学报 2017(02)
    • [17].改性污泥腐殖酸的表征及其对Cu~(2+)的吸附特性[J]. 中国环境科学 2017(03)
    • [18].类锂Cu~(26+)离子1s~2np态能量值与量子数亏损规律的研究[J]. 延边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2017(01)
    • [19].黑土对Cu~(2+)的吸附作用及其影响因素[J]. 首都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2017(04)
    • [20].腐植酸对氧化锌吸附Cu(Ⅱ)的影响[J]. 中国环境科学 2017(08)
    • [21].基于组氨酸与Cu(Ⅱ)配位作用的凝胶光子晶体传感器研究[J]. 化学工业与工程 2017(05)
    • [22].一种新型荧光探针的合成及其对Cu~(2+)的选择性识别[J]. 光谱学与光谱分析 2017(09)
    • [23].板式换热器内Cu-水纳米流体流动和传热特性数值模拟[J]. 热能动力工程 2015(05)
    • [24].鱿鱼墨黑色素络合Cu~(2+)的活性研究[J]. 安徽化工 2016(03)
    • [25].新型粉煤灰陶粒对水中Cu(Ⅱ)的去除特性及吸附等温模拟[J]. 广东农业科学 2014(21)
    • [26].丁香蓼对Cu富集效应的研究[J]. 环境科技 2014(06)
    • [27].Cu~(2+)对铜锈微囊藻生长及叶绿素荧光特性的影响[J]. 植物生理学报 2015(02)
    • [28].Cu(Ⅱ)-桑色素-十六烷基三甲基溴化铵荧光体系测定微量Cu(Ⅱ)的研究[J]. 分析科学学报 2015(02)
    • [29].316L-Cu抗菌不锈钢种植体中Cu离子的抗菌活性[J]. 中国组织工程研究 2015(25)
    • [30].Cu(Ⅱ)和温度对丁吡吗啉在土壤中吸附的影响[J]. 农药科学与管理 2015(07)

    标签:;  ;  ;  ;  

    Cu(Ⅱ)印迹壳聚糖交联膜的制备及吸附性的研究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