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建路中学李海英
问题情境是指在教学过程中,教师有目的、有意识地根据教学内容和学情,创设具有思考性、启迪性的问题,以问题驱动的方式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引导学生体验情感迁移,提升思维能力的一种教学情境。问题情境有利于引导和帮助学生满腔热情的投入到知识的学习中去,从而能在情感和思维能力上催生数学能力和素养的全面发展与提高,并大大提高课堂教学的有效性。
一、强调情境的生活性,让学生在问题中“遐想”
陶行知先生曾提出:“生活即教育,教育要以生活为中心,没有生活作为中心的教育是死的教育”。有效教学来自教学设计的生活化,教师在新课程标准的指导下,从学生的学习实际和需要出发,创设贴近学生生活的情境,充分考虑学生的主体地位,以促进学生“怎样有效的学”为核心,依据学生的学习要求展开教学,让学生在情境中畅所欲言,理性思考,让学生在问题中遐想。学会从生活角度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例如在探索边形的对角线条数时,可以设计这样一个问题情境:“让学生现场探究3、4、5个人相互握手,一共握手几次?那个人呢?”通过学生找规律的方式得到一般结论后,再进入边形对角线条数的研究。在这个情境中,学生亲身体会了“从特殊到一般”的数学思想,从具体数字到代数式的表示的“符号化”思想,把握手的同学抽象成一个点的“抽象化”思想。经历这样的体验过程后,学生在问题中“遐想”,“直线上的个点为端点组成的线段是多少条?”,“从原点出发的条射线组成多少个不大于平角的角?”“循环制球赛的场次”,“同一平面内互不重合的直线的最多交点问题”,“铁路线上的不同车票等问题”学生就会自觉的应用“握手模型”来解决问题。因为学生从“生活中的握手”到“握手模型”的提炼过程中已经把握了“握手模型”的本质。实践证明在知识的探究和思想的体验中,让学生经历“生活化”的过程有利于学生对知识的理解和掌握,可拓宽学习的方式和方法,培养学生用数学的眼光看世界,在生活中学习数学的习惯。
二.突出情境的趣味性,让学生在问题中“畅游”.
兴趣是学习的动力。有了兴趣,学生的学习才是主动、积极、热情的。学生才会最大化地参与课堂。创设富有情趣的问题情境,可以激活学生学习的动机和思维动力,是开启有效课堂的重要前提。因此,在创设问题情境中,突出情境的趣味性,既能使学生聚精会神地集中于知识建构,又能提高课堂效率。拓展知识的学习深度,让师生在趣味性问题情境中相携相伴,共同营造和谐生动的学习氛围,让学生在数学知识的海洋里畅游成长。
扑克牌作为一种益智类纸牌一直深受喜爱,我在有理数加减混合运算时,拿出几副扑克牌作为教具,学生的好奇心立刻被调动起来,七嘴八舌的议论着:莫不是这节课教我们玩扑克牌不成?
师:同学们想不想玩扑克?
生(异口同声):想!
师:玩扑克有玩扑克的规则:现在规定红色数字为正,黑色数字为负,J为11,Q为12,K为13,A为1,两个王为0,学生甲先抽出两张牌,学生乙立刻说出算式和结果,注意这里只能用加法计算,老师和学生甲作为裁判,算完后牌再放回去,如果乙算错了,乙再抽牌给甲算。明白了吗?
生:明白。
然后,我把学生分成若干组,每组两人,一学生抽出两张牌,另一学生说出算式和的结果,如是也可多抽出几组等等。
接下来再开始一学生抽出三张,另一学生列出算式并求出结果;
再接着,一个抽出四张,另一个列算式并求出结果…….
学生在计算的过程中不由自主的就能摸索出简便方法:如同号相结合,互为相反数结合等等。在这个趣味性游戏中,学生不知不觉地调动了眼、手、脑、耳、口等感官,这比老师直接告诉法则的印象更深,真是教也轻松,学也轻松。让学生在问题中畅游。
三.明确情境的指向性,让学生在问题中“慎思”。
教学目标是教学实践活动的方向标。情境的创设要遵循教学的目标要求,问题设计也需吻合教学的价值取向,从而使问题情境服务于教学。例如在探讨等腰三角形的性质时,我设计了这样一个问题情境,用纸剪一个等腰三角形ABC,将三角形对折,使它的两腰AB与AC重合,记折痕与底边BC的交点为D,把纸展开后铺平,思考下面的问法:
(1)等腰三角形ABC是轴对称图形吗?
(2)∠B与∠C相等吗?为什么?
(3)∠BAD和∠CAD相等吗?为什么?
(4)折痕所在直线AD与底边BC有什么位置关系?
(5)线段BD与线段CD的长相等吗?
(6)你能总结一下折痕所在直线AD具有的性质吗?
本问题情境有明确的指向——学生在老师所设问题的引导下,通过剪纸,折叠,观察,思考等探究活动,自主发现并概括出等腰三角形的轴对称及“两底角相等”,“三线合一”等重要性质。有效的问题设计,既满足了学生自主探究的欲望,又让学生在问题中“慎思”,得到了等腰三角形的性质。
四.明晰情境的阶梯性,让学生在问题中“攀爬”
在有效的问题情境中,问题应设置合理的坡度,这既是学生思维特点的需要,也是培养和训练学生思维能力的要求。针对初中学生的思维水平的特征,可以采取引导思路,从特殊到一般,逐步推进的问题设计,为学生铺设递进的思维台阶。在问题引导下,学生的思维活动沿着阶梯拾级而上。让学生在问题中“攀爬”。以《平方根》为例,可以设计以下问题串:
问题1.一个面积是16平方米的正方形,它的边长是多少?
问题2.等式中,已知,你能求出吗?
问题3.在等式中,已知,你能求出吗?
问题4.在等式中,已知,你能求出吗?
可得呢,原有方法不能解决怎么办?需要引入新的运算:求平方根的运算,用符号表示为:,则。
一般情况:,则可推出。
一节课学生通过在不同层次的问题中“攀爬”,个个都成了问题的探索者和发现者,满腔热情地投入到知识的学习中去,从而大大提高了课堂教学的有效性。
总之,在教学过程中问题情境对学生学习内驱力的催生和学习方式的转变具有深远的影响。只要结合学生的生活实际,用真趣,设计问题情境才能使学生在问题中遐想,畅游,慎思,和攀爬,才能激起学生学习的内在渴求,才能促使学生深入思考,才能真正提高课堂教学的有效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