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公式■·■=x_1x_2+y_1y_2的另一种证法(论文文献综述)
冯燕,陈世明[1](2021)在《巧思妙想 让解答更加简洁——一道解析几何题的简解与推广》文中研究指明
羊俊[2](2021)在《低级醇-水二元体系汽-液相平衡研究》文中指出低级醇一般是指碳链较短的醇类。其中C2-C4等低级醇在工业生产和生活中的应用比较广泛,但是在生产低级醇的过程中,主要组分中含有大量的水,这些水对产品的应用有很多的限制,比如无水乙醇要求含水量≤200 ppm,超净高纯异丙醇含水量≤100 ppm,作为生物燃料的正丁醇含水量≤300 ppm,所以在生产中对低级醇中水的脱除显得尤为重要。虽然现在广泛使用的特殊精馏(加盐、萃取等),可以实现对水的初步分离,但是对于微量水的分离及其精馏少有研究与报道。故研究微量水与低级醇的分离显得很有意义,可为低级醇类中微量水的脱除提供一些技术指导。本文选取低级醇中具有代表性的乙醇、异丙醇、正丁醇作为研究对象。利用实验自制的汽-液相平衡釜,分别测定了常压下乙醇/水、异丙醇/水、正丁醇/水等二元体系的汽-液相平衡数据,着重分析了在水含量极低的情况下,这三种醇类的汽-液相平衡数据。同时使用全回流精馏实验对异丙醇/水体系的汽-液相平衡特征进行了补充研究。具体研究内容如下:采用Herrington面积检验法和点检验法,对实验得到的两组二元体系汽-液相平衡数据进行热力学一致性检验,检验结果显示实验数据具有良好的热力学一致性。进一步地,研究了水的平衡常数与活度系数随水含量的变化规律,发现乙醇/水、正丁醇/水体系的水的平衡常数与活度系数随着水含量的降低,逐渐趋近于常数;而异丙醇体系中水的平衡常数存在异常特征:随着水含量的降低平衡常数先是趋于常数,但降到一定程度后迅速降低,导致水挥发性能的突变。这些水在极低浓度下的特征为后续蒸馏提纯乙醇、异丙醇、正丁醇的工艺设计及优化提供了理论参考。使用实验数据对Aspen Plus模拟软件自带的模型参数进行评价,发现软件自带的模型参数可以很好的预测乙醇/微量水体系;对异丙醇中水含量在大于130 ppm以上时可以很好预测,对于小于130 ppm的预测结果明显偏大;对正丁醇/微量水体系的预测存在偏差。为此,依据汽-液相平衡的变化规律,使用Wilson、NRTL和UNIQUAC三种活度系数模型对异丙醇/水,正丁醇/水进行二元体系的汽-液相平衡实验数据进行了拟合,得到了这些组分之间的二元交互作用参数,考虑到异丙醇/水体系的变化规律,对其进行了分段拟合。使用最大绝对偏差、平均绝对偏差、均方根偏差检验了这些模型的拟合效果,发现模型在合理的误差范围内均能较好的拟合实验数据。最后使用Aspen Plus软件,采用实验数据回归的NRTL模型参数,分别对异丙醇、正丁醇进行模拟提纯研究。考察了理论板数、进料位置、回流比等对产品纯度的影响。通过常规精馏和热泵精馏模拟对比,得出在保证产品纯度要求的基础上,热泵精馏的总成本更低,更适合在实际生产中推广。
问晨璐[3](2021)在《供给侧改革下西北地区枢纽城市低碳物流效率测度研究 ——基于SE-DEA模型的实证分析》文中研究说明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是促进国民经济发展的重要组成部分。涉及到的重点有:质量和效率的优先发展,质量、效率和权力改革的不断推进,以及全要素生产率的提高。物流业作为物质流通的纽带,为国民经济生产总值贡献了力量。西北地区主要包括陕西、甘肃、青海、宁夏、新疆。该地区拥有丰富的自然资源、具备基础物质条件和人力资源,并且与东部和中部的产业结构有着较强的互补性,为物流业发展提供了广阔空间。然而,该地区物流业发展相对滞后。作为“一带一路”战略的重要组成部分,西北地区更是需要物流业这一“第三利润源”来促进经济的提升。同时,西北地区物流业的进一步发展可以大大提高该地区的国民经济发展水平,加快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步伐。低碳经济已经成为现代化经济发展的主题。物流业消耗的能源主要是非可再生能源。西北地区物流业要想长久可持续发展,需要加大低碳改造力度,创新低碳发展模式。另外,当地低碳物流业发展过程中供给结构性矛盾越来越突出,出现了物流效率低下和增长缓慢等问题。为了对西北地区低碳物流效率做出客观合理的评价研究,本文在供给侧结构性改革背景下,充分考虑碳排放约束,结合西北地区物流业的发展特征,采用数据包络分析(DEA)方法。选取西安、咸阳、渭南、兰州、嘉峪关、酒泉、银川、石嘴山、西宁、乌鲁木齐10个枢纽城市为研究对象,建立投入产出指标体系,分析它们的有效性。首先采用基本的DEA模型和SE-DEA模型,对技术效率,纯技术效率和规模效率进行分析,对有效决策单元进行深度分析和排序。然后,采用灰色关联分析法,得出投入产出指标对效率的影响程度。接着,采用基于DEA的Malmquist指数法对2014-2019年10个城市的全要素生产率进行动态有效性分析。最后,采用Tobit回归分析法,找出影响当地低碳物流效率发展的外部因素。并且针对存在问题,结合实际情况提出合理性建议。
高崇[4](2021)在《数学自然语言处理中的关键技术研究及实现》文中认为自然语言处理(Natural Language Process,NLP)是计算机科学和语言学的交叉,是人工智能领域的一个重要分支。近几年来随着计算机运算能力的提高,自然语言处理技术发挥了越来越重要的作用,来帮助解决人们实际生产生活领域中遇到的各方面问题。中文自然语言处理是NLP领域的重要组成部分,随着我国综合国力的不断增强、国际地位的不断提升,汉语也越来越作为一门流行而普及的语言受到世界的关注。中文自然语言处理同样具有一般自然语言处理中的一些共性的问题与难点,如词义消歧、一词多词性等,同时也有一些诸如自动分词的独特问题。如何设计方案让计算机解决中文自然语言处理中的这些难点,并做到准确理解中文文本,需要研究人员的不断深入探索。初等数学文本是一般语言文本的一个特殊分支。一方面它既是规范化的语言描述,有着主谓宾、主体客体等句子主干结构;另一方面它是混合语言而非单一语言文本,并且多为中文和英文组合。因此许多传统的NLP任务在数学文本上,既有着一般文本的共性部分,又体现了有别于单语言文本的特性部分。而在初等数学中英文混合文本上进行自然语言理解的探索,是一个困难但有挑战性的任务,它对语言模型的健壮性、以及诸如分词和实体命名等任务的精确性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本文将会探讨自然语言处理在初等数学中英文混合文本理解上的一个最佳实践。本文从自然语言理解现存的问题和相关技术出发,将数学自然语言处理流程分解为一个个小环节,并对其中的关键技术进行了详细的研究与实现。在数学领域的分词和词性标注任务上,本文基于哈工大的LTP模型进行了数学领域的封装和增强;在数学命名实体识别问题上,本文提出了一种基于一阶谓词逻辑依赖的“类型递进”策略,并设计了基于深度学习的中文实体类型边界识别模型,提升了在中英文混合文本上的实体命名效果。本文最终实现的融合模型既能满足高召回率要求,同时针对线上负样例实现快速纠错,能够用来解决初等数学中英文混合文本中的自然语言理解问题。
石向阳[5](2020)在《一道高考圆锥曲线题的八种证法》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2018年高考全国卷一理科卷第19题)设椭圆■的右焦点为F,过F的直线l与C交于A,B两点,点M的坐标为(2,0).(1)当l与x轴垂直时,求直线AM的方程.(2)设O为坐标原点,证明:∠OMA=∠OMB.本题难度适中、背景深刻,以椭圆为载体考查直线与圆锥曲线的位置关系,考查解析几何化归与转化、数形结合思想以及逻辑推理、数学运算等核心素
冯西成[6](2020)在《采用黏性颗粒接触模型的黏性土离散元数值模拟研究》文中认为黏性土的宏观力学性质依赖于土体微观结构,宏观物理力学实验不能充分探究黏性土颗粒之间的微观力学行为,因此越来越多研究采用数值模拟方法从微细观对黏土宏观力学特性进行分析。离散元方法是一种基于离散单元体相互运动作用关系理论的数值计算方法,适合用来模拟土体及其他颗粒材料的受力变形。针对黏性颗粒材料,目前常用的离散元接触模型有很多,但大多为弹性接触模型,无法充分表达黏性颗粒间的复杂应力-应变关系。基于此,本文通过建立黏性颗粒间黏弹塑性应力关系模型,发展一种能够等效表征饱和黏土的离散元数值模拟方法,进一步对黏性土的力学特性开展数值模拟研究;弥补物理试验对黏性土研究的不足,为深入研究黏性土的宏-微观力学特性及关联性建立数值模拟基础。本研究基于黏性颗粒弹塑性离散元接触模型(EP-cohesive-contact-model),引入循环路径相关的加载刚度、卸载和再加载刚度、黏力、黏性刚度等参量来表征黏土颗粒在循环荷载作用下的复杂力学行为,进一步建立适用于黏性土的单元接触模型,不仅能够很好地表达黏性土颗粒间的黏-弹-塑性力学作用,还能够反映出黏土特有的压缩固结力学特性。进一步地,通过考虑固体颗粒体变形、孔隙水压力产生与消散过程的等效饱和土离散元数值模拟方法,该模拟方法将孔隙水与固体颗粒的离散单元加以区分,通过不同变形刚度参量表征体变特性,进而反映饱和土在加载过程中的力学行为。关于建立和发展新的接触模型和等效模拟方法,本文研究先进行理论推导,然后计算机编程加以实现。本文分析了两个黏性颗粒循环加载的受力变形过程,进一步探究黏性土颗粒接触模型的准确性和合理性,深入分析了模型运行过程中颗粒之间的相互作用,体现了颗粒间黏-弹-塑性的力学特性;使用等效饱和土离散元模拟方法建立各向同性土体压缩数值模型,验证该等效饱和土离散元数值模拟方法的合理性与准确性,进一步分析土体压缩过程中,微细观颗粒接触关系发展以及孔隙水压力累积效应。基于以上模拟分析结果,将黏性土颗粒基础模型与等效饱和土离散元模拟方法结合,模拟了三轴压缩试验过程,进一步验证了本研究所建立的黏性土离散元模型及方法的合理性,模拟能够反映出黏性土压缩曲线在较高的有效应力下有会聚的趋势,同样的特性也出现在物理压缩试验结果中,说明了使用黏性土的黏-弹-塑性模型进行的模拟,模拟的样品经历了弹塑性变形,说明了该模型可以很好的模拟黏土的弹塑性,能够表达黏土颗粒间的黏-弹-塑性的力学作用,此外,有效应力-孔压曲线的对比结果验证了该等效饱和土离散元数值模拟方法的合理性与准确性,展现了土体压缩过程中,微细观颗粒接触关系发展以及孔隙水压力累积的过程。随后,又对增量加载试验(IL试验)与恒速率应变试验(CRS试验)两种压缩固结试验进行模拟,发现了模拟与试验结果的一致性,本文研究所建立和发展的基于黏-弹-塑性接触模型(EP-cohesive-contact)发展的等效饱和黏土离散元数值模拟方法可以很好地反映黏土颗粒间微细观相互作用,也能够表达的土体宏观压缩固结特性及其应力状态相关性、次固结特征等。该数值方法将为今后对于黏性土的宏-微观力学特性的深入研究打下一定基础。
马炜婷[7](2020)在《在非水体系中合成三聚甲醛的研究》文中认为发展以甲醇为先导产品的C1化工产业链是我国的重大能源战略需求,但我国甲醇及其传统下游产品的产能严重过剩。为此,可将甲醇依次转化为甲醛、三聚甲醛,然后生产系列大宗化学品和精细化学品、聚甲醛工程塑料和聚甲氧基二甲醚。但三聚甲醛的生产成本(包括生产能耗和设备投资)很高,严重制约着上述工业的发展。能耗高的原因是甲醛在工业反应体系(甲醛+H2SO4+H2O)中发生了水化反应和齐聚反应,导致其转化率很低;产物三聚甲醛与水形成了共沸物,导致无法使用精馏工艺分离三聚甲醛;水的汽化潜热很高。设备投资高的原因之一是催化剂的选择性低,使大量甲酸生成,从而大幅度提高了分离设备的投资。本论文将通过研制新型反应体系消除水化反应和齐聚反应,消除三聚甲醛与溶剂的共沸并降低溶剂的汽化潜热,通过研制新型催化体系显着提高催化剂的选择性;还将测定汽-液和液-液相平衡实验数据并建立相平衡理论模型,为建立三聚甲醛的新型分离技术奠定基础。同时,将探索建立利用离子液体存储和释放甲醛的新技术,为延伸C1化工产业链提供新型技术储备。本论文的研究内容主要包括以下四个方面:(1)为了研制新型反应体系,系统研究了反应时间、反应温度和溶剂类型(环丁砜、二甲基亚砜、1,3-二甲基-2-咪唑啉酮、1-氯萘和二甲基砜)对(有机溶剂+多聚甲醛+CH3SO3H)中三聚甲醛的产率和副产物甲酸生成量的影响,确定了合成三聚甲醛的最佳有机溶剂(环丁砜)及适宜的反应时间和反应温度。研究了利用体系(环丁砜+多聚甲醛+离子液体催化剂)合成三聚甲醛过程中N-甲基吡咯烷酮离子液体和1-磺基丙基-3-甲基咪唑离子液体的催化性能,发现阳离子相同时,离子液体的催化性能遵循[MSA]-≈[p–TSA]->[p–Cl BSA]->[HSO4]->[BSA]->[H2PO4]->[TFO]-的顺序,阴离子相同时,两类离子液体的催化性能接近。研究了利用体系(环丁砜+多聚甲醛+Lewis酸/Br(?)nsted酸)合成三聚甲醛过程中酸催化剂的性能,发现Zn Cl2的催化性能优于MgCl2·6H2O,而Br(?)nsted酸的催化性能遵循CH3SO3H>C10H17OSO3H>p-CH3C6H4SO3H>C6H5SO3H>H3PO4>CF3SO3H≈HCl O4的顺序;同时,研究了利用体系(环丁砜+三聚甲醛+Lewis酸/Br(?)nsted酸)进行三聚甲醛分解实验的过程中酸催化剂的性能,发现三聚甲醛的分解速率和甲酸的生成速率均遵循MgCl2·6H2O>Zn Cl2和CF3SO3H>HCl O4>C6H5SO3H>p-CH3C6H4SO3H>CH3SO3H>C10H17OSO3H>H3PO4。研究了利用体系[环丁砜+多聚甲醛+(CH3SO3H/C10H17OSO3H+盐)]合成三聚甲醛过程中C10H17OSO3Na、CH3SO3Na、C3SMIM(1-磺基丙基-3-甲基咪唑)和C3SNHP(1-磺基丙基-2-吡咯烷酮)的助催化性能,发现盐的助催化性能遵循CH3SO3Na>C3SMIM>C3SNHP>C10H17OSO3Na的顺序,酸和盐的复配比对催化性能影响显着,且酸的浓度越高,盐的助催化效应越显着;同时,研究了利用体系[环丁砜+三聚甲醛+(CH3SO3H/C10H17OSO3H+盐)]进行三聚甲醛分解实验过程中盐的助催化效果,发现三聚甲醛的分解速率和甲酸的生成速率均遵循C10H17OSO3Na>C3SNHP>C3SMIM>CH3SO3Na的顺序。在上述研究成果的基础上,研制出了合成三聚甲醛的新型反应体系[环丁砜+多聚甲醛+(CH3SO3H+CH3SO3Na)]和[环丁砜+多聚甲醛+[HNMP][MSA](N-甲基吡咯烷酮甲基磺酸盐)]以及新型催化体系(CH3SO3H+CH3SO3Na)。与工业反应体系(甲醛+H2SO4+H2O)相比,新型反应体系消除了甲醛的水化反应和齐聚反应以及溶剂与三聚甲醛形成的共沸物,且三聚甲醛的产率大幅度提高、甲酸的生成量大幅度降低;新型催化体系(CH3SO3H+CH3SO3Na)的催化活性和选择性均显着优于文献催化剂;研究确定了利用新型反应体系[环丁砜+多聚甲醛+(催化剂+盐助催化剂)]合成三聚甲醛过程中副产物甲酸的化学反应及速率控制步骤,确定了决定三聚甲醛产率和甲酸生成速率的化学反应,揭示了决定催化剂和盐助催化剂的催化活性和催化选择性的因素(适宜的酸强度),建立了催化机制。(2)为了研制分离三聚甲醛和环丁砜的萃取精馏技术,测定了(环丁砜+三聚甲醛+萃取精馏剂)体系的汽-液相平衡实验数据并进行了热力学一致性检验,所研究的萃取精馏剂包括苯和甲苯,然后用所测数据拟合确定了NRTL、Wilson和UNIQUAC模型的二元相互作用参数以及UNIFAC模型的基团相互作用参数。分析比较了苯和甲苯对汽-液相平衡的影响,结果发现苯和甲苯均可提高三聚甲醛和环丁砜的相对挥发度,且苯提高相对挥发度的能力比甲苯强。(3)为了研制分离三聚甲醛和环丁砜的萃取技术,测定了(环丁砜+三聚甲醛+萃取剂)体系的液-液相平衡实验数据,使用Othmer-Tobias关联式和Hand公式以及NRTL模型对(环丁砜+三聚甲醛+环己烷)、(环丁砜+三聚甲醛+正己烷)和(环丁砜+三聚甲醛+环戊烷)三元系的实验数据进行了关联拟合,同时还使用UNIFAC模型对数据进行了预测,结果表明上述体系符合Othmer-Tobias关联式和Hand公式,NRTL模型很好的地描述了液-液相平衡数据,UNIFAC模型对体系的预测也取得了不错的效果。分析比较了上述体系的选择性系数和分配系数,发现在三个萃取剂中环戊烷的萃取效率最高。(4)为了研制无水甲醛的新型存储技术,系统研究了1-甲基咪唑硫酸氢盐[MIM][HSO4]和咪唑硫酸氢盐[IM][HSO4]储存甲醛的性能,确定了多聚甲醛的分子量分布、反应时间和反应温度等因素对[MIM][HSO4]和[IM][HSO4]储存甲醛性能的影响,确定了两种离子液体对甲醛的最大储存量(31.07和34.60 g·(mol IL)-1),发现[IM][HSO4]的储存性能优于[MIM][HSO4]。通过核磁谱图研究确定了反应产物HCHO@[MIM][HSO4]的结构。为了研究甲醛的可再生性,测定了甲醛和离子液体反应的产物HCHO@[MIM][HSO4]和HCHO@[IM][HSO4]的分解率随分解时间和分解温度变化的数据,发现反应产物的分解率和分解的最大速率均随温度的升高而逐渐增大,以化学形式存储的甲醛可以全部释放再生,同时建立了反应产物HCHO@[MIM][HSO4]和HCHO@[IM][HSO4]的生成和分解动力学方程,确定了分解反应的活化能E、指前因子A和分解速率常数,确定了多聚甲醛和离子液体发生反应的速率常数。经综合分析发现,[MIM][HSO4]和[IM][HSO4]均能高效存储甲醛,[IM][HSO4]比[MIM][HSO4]对甲醛的摩尔储存量大,但分解HCHO@[IM][HSO4]所需的活化能比分解HCHO@[MIM][HSO4]所需的活化能大、分解速率低。本项成果建立了一种存储和释放无水甲醛的新方法。
陈吾扬[8](2020)在《证明不等式的常用方法》文中提出在初高中数学学习中,有关不等式的题目是一种常见题型,在各种数学赛事中,不等式的证明及应用也频繁出现。但是在平时的学习中,与不等式相关的题目特别是不等式的证明或应用,往往是学生学习的难点,甚至出现"谈不等式色变""考不等式色变"。从这一学习难点出发,通过对各种不等式的证明与应用方法进行分析,突破学习重难点。
肖朝欣[9](2020)在《不等式选讲模块中两个重要定理的应用》文中认为本文对全国卷不等式选讲问题证明中的基本不等式以及柯西不等式的运用予以解析,展示两个定理在证明过程中的技巧以及常见思路,并对不等式证明问题的切入点做简要归纳.
杨珂[10](2019)在《作业成本法在S公司的应用研究》文中提出随着市场竞争的加剧,国内外的产业环境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大多数制造企业都开始在生产中大规模普及自动化生产机械设备。企业生产中间接费用占总成本的比重大幅上升,直接成本费用的比重持续降低,基于此生产背景,传统成本核算的弊端也日益显露。因此,制造企业亟需建立一套切实有效的成本核算体系来提升公司成本管理水平。作业成本法是新形势下适应现代企业成本核算的新方法,其以作业为核心,通过多种成本动因对间接费用进行更加科学合理的分配,使分摊和追溯到各个产品或服务中的成本数据更加精确,这种方法恰好能弥补传统成本法间接费用分配粗糙的缺陷,在实践中也具有一定的可操作性。将作业成本法引入至制造企业成本核算和管理中,在大幅提高成本信息准确度的同时也能对企业资源的优化配置和经营战略决策的制定提供有效帮助。本文在对作业成本法的国内外相关研究文献进行回顾整理的基础上,结合S公司现阶段成本核算状况,分析了S公司成本核算与管理中存在的问题,对公司引入作业成本法的必要性和可行性进行了阐述。然后遵循作业成本法核算方案设计的原则和目标,以公司锂电产品生产车间为核算对象,从生产成本和研发费用两个方向出发为S公司设计了一套作业成本核算方案,对作业中心的划分、成本动因的选择和成本库费用的分配等作业成本核算的具体步骤进行了详尽介绍,并通过将作业成本法下成本数据与公司原成本计算结果进行比较分析,得出作业成本在成本管理与控制方面更为有效的结论。文章最后也为S公司应用作业成本法提出了相应的保障措施,以更好的促进作业成本法在S公司的高效实施。希望通过本文的研究,使S公司在得到更准确成本信息的同时,提高公司定价决策和战略规划的合理性,促进公司整体经济效益的增长,为作业成本法在同类型企业的应用起到参考借鉴的作用。加之2017年国家财政部颁布了《管理会计应用指引第304号——作业成本法》,对作业成本法的相关概念和应用环境进行了具体阐述,因此也希望本文的研究能为作业成本法的制度建设和理论完善起到一定积极促进作用。
二、公式■·■=x_1x_2+y_1y_2的另一种证法(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公式■·■=x_1x_2+y_1y_2的另一种证法(论文提纲范文)
(2)低级醇-水二元体系汽-液相平衡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abstract |
1 绪论 |
1.1 研究背景 |
1.1.1 乙醇、正丁醇的性质、用途及研究现状 |
1.1.2 异丙醇性质、用途及研究现状 |
1.2 研究内容及目的意义 |
1.3 汽-液相平衡理论及测定方法 |
1.3.1 汽-液相平衡理论基础 |
1.3.2 汽-液相平衡数据的测定方法 |
1.4 汽-液相平衡数据关联方法 |
1.4.1 状态方程法 |
1.4.2 活度系数法 |
1.5 分离过程模拟 |
1.5.1 Aspen Plus简介 |
1.5.2 模拟过程物性方法及模型的选择 |
1.5.3 精馏过程的节能优化 |
2 实验装置的搭建及分析方法的建立 |
2.1 实验试剂、装置及方法 |
2.1.1 实验试剂 |
2.1.2 实验装置 |
2.1.3 实验仪器 |
2.1.4 分析方法 |
2.1.5 实验过程 |
2.2 实验装置可靠性检验 |
2.2.1 微小压力及组分含量的校正 |
2.2.2 实验装置可靠性验证 |
2.3 实验数据不确定度分析 |
2.4 乙醇/微量水二元体系汽-液相平衡数据的测定及关联 |
2.4.1 乙醇/微量水汽-液相平衡数据及相图 |
2.4.2 乙醇/微量水汽-液相平衡数据的关联 |
2.5 水在乙醇中平衡常数及活度系数的变化规律 |
2.6 本章总结 |
3 异丙醇/微量水汽-液相平衡及全回流精馏实验研究痕量水的规律 |
3.1 异丙醇/微量水二元体系汽-液相平衡数据的测定及关联 |
3.1.1 异丙醇/微量水汽-液相平衡数据的测定 |
3.1.2 热力学一致性检验 |
3.1.3 异丙醇/微量水汽-液相平衡数据的关联 |
3.2 水在异丙醇中平衡常数及活度系数的变化规律 |
3.3 全回流精馏实验研究痕量水相对挥发度的变化规律 |
3.3.1 实验装置 |
3.3.2 实验操作步骤及检验方法 |
3.3.3 实验结果与讨论 |
3.4 本章总结 |
4 正丁醇/微量水汽-液相平衡数据的测定与关联 |
4.1 正丁醇/微量水二元汽-液相平衡数据的测定及检验 |
4.1.1 正丁醇/微量水二元汽-液相平衡数据的测定 |
4.1.2 热力学一致性检验 |
4.2 正丁醇/微量水二元汽-液相平衡数据的关联 |
4.3 水在正丁醇中平衡常数及活度系数中的变化规律 |
4.4 比较几种低级醇的相对挥发度和无限稀释活度系数的变化规律 |
4.5 本章总结 |
5 制取超纯异丙醇及正丁醇的常规精馏和热泵精馏的模拟与优化 |
5.1 常规精馏对异丙醇的提纯研究 |
5.1.1 异丙醇/水原料进料位置的影响 |
5.1.2 回流比的影响 |
5.2 热泵精馏对异丙醇的提纯研究 |
5.3 常规精馏对正丁醇的提纯研究 |
5.3.1 正丁醇/水原料进料位置的影响 |
5.3.2 回流比的确定 |
5.4 热泵精馏对正丁醇的提纯研究 |
5.5 本章小结 |
6 结论 |
参考文献 |
附录 |
攻读学位期间研究成果 |
致谢 |
(3)供给侧改革下西北地区枢纽城市低碳物流效率测度研究 ——基于SE-DEA模型的实证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1.1 研究背景和意义 |
1.1.1 研究背景 |
1.1.2 研究意义 |
1.2 国内研究现状 |
1.2.1 供给侧改革下物流效率研究现状 |
1.2.2 低碳物流效率研究现状 |
1.2.3 区域物流效率研究现状 |
1.3 国外研究现状 |
1.4 研究内容、方法、思路及创新性 |
1.4.1 研究内容 |
1.4.2 研究方法 |
1.4.3 研究框架 |
1.4.4 创新性 |
第二章 相关理论与方法概述 |
2.1 供给侧改革理论 |
2.2 效率理论 |
2.2.1 效率的概念 |
2.2.2 物流效率的概念 |
2.3 低碳物流、区域物流理论 |
2.4 低碳物流和区域物流效率的关系 |
2.5 方法选取 |
2.5.1 数据包络(DEA)模型 |
2.5.2 灰色关联分析法与Malmquist指数法 |
2.5.3 Tobit回归分析方法 |
第三章 西北地区物流现状及枢纽城市模型的选取 |
3.1 供给侧改革下西北地区物流的发展现状 |
3.1.1 西北地区的基本情况介绍 |
3.1.2 西北地区物流业的发展现状 |
3.2 静态评价模型 |
3.2.1 DEA基本评价模型 |
3.2.2 SE-DEA评价模型 |
3.3 灰色关联模型 |
3.4 动态评价模型 |
3.5 Tobit回归模型 |
第四章 评价指标体系构建 |
4.1 决策单元的选取 |
4.2 绩效评价指标的选取 |
4.3 构建指标体系 |
第五章 实证分析 |
5.1 相关数据的搜集 |
5.2 静态有效性分析 |
5.2.1 基本DEA模型的结果分析 |
5.2.2 SE-DEA的实证分析 |
5.2.3 超效率投影分析 |
5.2.4 低碳物流效率投入产出指标与关联分析 |
5.3 动态有效性分析 |
5.4 考虑碳排放约束与不考虑碳排放约束的结果比较 |
5.5 Tobit分析 |
第六章 结论、建议及展望 |
6.1 研究结论 |
6.2 政策建议 |
6.3 研究展望 |
致谢 |
参考文献 |
(4)数学自然语言处理中的关键技术研究及实现(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1.1 研究工作的背景与意义 |
1.2 自然语言处理研究现状 |
1.3 数学自然语言处理难点 |
1.4 本文的主要贡献与创新 |
1.5 本论文的相关结构安排 |
第二章 相关技术研究与发展史 |
2.1 知识表示技术 |
2.2 图数据库技术 |
2.3 汉语的歧义问题 |
2.4 语言模型发展史 |
2.4.1 基于统计学习的语言模型 |
2.4.2 基于深度学习的语言模型 |
2.5 中文分词发展史 |
2.5.1 基于词表的机械分词方法 |
2.5.2 基于统计学习的分词方法 |
2.5.3 基于深度学习的分词方法 |
2.6 词性标注发展史 |
2.7 命名实体识别发展史 |
2.8 指代消解发展史 |
2.9 关系抽取发展史 |
2.10 本章小结 |
第三章 数学自然语言处理流程设计 |
3.1 数学知识表示 |
3.1.1 基于三元组的数学知识表示 |
3.1.2 基于Neo4j的数学知识图谱 |
3.2 前期工作 |
3.2.1 混合语言文本预处理 |
3.2.2 语言技术平台LTP |
3.2.3 数学分词方法 |
3.2.4 数学词性标注方法 |
3.3 数学命名实体识别方法 |
3.3.1 数学命名实体表示 |
3.3.2 变量引入与类型补全 |
3.3.3 基于一阶谓词逻辑的类型递进 |
3.3.4 基于依存分析的一阶谓词依赖判定 |
3.3.5 基于类型递进的数学命名实体识别 |
3.3.6 基于深度学习的数学实体类型识别 |
3.4 数学关系抽取方法 |
3.4.1 向量化表示与特征提取 |
3.4.2 基于向量相似度的关系匹配 |
3.5 数学指代消解方法 |
3.6 本章小结 |
第四章 系统测试与结果分析 |
4.1 MathNLP流水线模型 |
4.1.1 预处理部分 |
4.1.2 数学分词模型 |
4.1.3 数学词性标注模型 |
4.1.4 变量引入和类型补全 |
4.1.5 命名实体抽取结果 |
4.1.6 关系三元组抽取结果 |
4.2 实体类型边界识别模型 |
4.2.1 数据采集与自动生成 |
4.2.2 模型训练和结果对比 |
4.2.3 集外新实体自动发现 |
4.3 融合模型实体命名批量测试 |
4.4 本章小结 |
第五章 全文总结与展望 |
5.1 全文总结 |
5.2 后续工作展望 |
致谢 |
参考文献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取得的成果 |
(6)采用黏性颗粒接触模型的黏性土离散元数值模拟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1 绪论 |
1.1 研究背景及意义 |
1.2 研究现状 |
1.2.1 离散元方法的应用 |
1.2.2 基于黏性材料的离散元模型 |
1.2.3 固-液耦合的离散元方法 |
1.3 论文研究内容及章节介绍 |
2 离散元方法简介 |
2.1 基本计算理论 |
2.2 单元接触模型 |
3 黏性土颗粒接触模型 |
3.1 颗粒黏-弹-塑性接触模型 |
3.1.1 模型概述 |
3.1.2 接触模型基本原理 |
3.2 双颗粒受力变形模拟 |
3.3 等效饱和土离散元模拟方法 |
3.3.1 等效方法基本原理 |
3.3.2 土体各向同性压缩模拟 |
3.4 本章小结 |
4 基于物理试验的离散元模拟对比分析 |
4.1 等效饱和土模拟与实验对比 |
4.1.1 三轴压缩试验离散元数值模拟 |
4.1.2 模拟结果与分析 |
4.2 两种固结试验离散元模拟 |
4.2.1 两种固结试验的数值模型建立 |
4.2.2 两种固结试验的压缩特性数值对比 |
4.2.3 增量加载试验数值分析 |
4.2.4 恒速率应变试验数值分析 |
4.3 本章小结 |
5 结论与展望 |
5.1 结论 |
5.2 展望 |
参考文献 |
附录A 使用MATLAB计算测量球孔隙率的通用命令流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学术论文情况 |
致谢 |
(7)在非水体系中合成三聚甲醛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创新点 |
第1章 绪论 |
1.1 甲醛供体的概述 |
1.1.1 甲醛水溶液 |
1.1.2 多聚甲醛 |
1.1.3 三聚甲醛 |
1.1.4 无水甲醛的其它存储形式 |
1.2 三聚甲醛的合成方法 |
1.2.1 可溶酸液相合成法 |
1.2.2 固体酸液相合成法 |
1.2.3 固体酸气相合成法 |
1.2.4 离子液体催化剂法 |
1.3 三聚甲醛的分离精制技术 |
1.3.1 萃取-精馏法 |
1.3.2 减压精馏 |
1.3.3 冷冻结晶法 |
1.4 可望用于合成三聚甲醛的新型溶剂 |
1.4.1 环丁砜 |
1.4.2 其它有机溶剂 |
1.4.3 离子液体 |
1.5 我国三聚甲醛工业存在的生产技术问题 |
1.6 本文的主要研究内容 |
第2章 新型反应体系和新型催化体系的研究 |
2.1 实验部分 |
2.1.1 试剂和仪器 |
2.1.2 两性离子盐和离子液体的合成 |
2.1.3 三聚甲醛的合成和分解实验 |
2.1.4 催化剂Hammett酸度H_0的测定 |
2.1.5 产物分析 |
2.1.6 文献催化剂催化性能的检验 |
2.1.7 有机溶剂体系与工业水溶液体系的比较 |
2.2 合成三聚甲醛的新型反应体系及反应条件的确定 |
2.2.1 有机溶剂的确定 |
2.2.2 反应时间的影响 |
2.2.3 反应温度的影响 |
2.2.4 正交实验分析 |
2.2.5 合成三聚甲醛的新型反应体系 |
2.3 新型催化剂体系的研制 |
2.3.1 离子液体催化剂 |
2.3.2 Lewis酸催化剂 |
2.3.3 Br(?)nsted酸催化剂 |
2.3.4 新型催化体系 |
2.3.5 催化剂回收利用 |
2.4 新型反应体系中的催化机制 |
2.5 本章小结 |
第3章 (环丁砜+三聚甲醛+萃取精馏剂)体系的汽-液相平衡研究 |
3.1 实验部分 |
3.1.1 试剂和仪器 |
3.1.2 实验方法 |
3.2 二元系汽-液相平衡的研究 |
3.2.1 实验结果 |
3.2.2 汽-液相平衡实验数据的热力学一致性检验 |
3.2.3 二元相互作用参数的确定 |
3.3 三元系汽-液相平衡的研究 |
3.3.1 实验结果 |
3.3.2 模型预测 |
3.4 苯和甲苯对三聚甲醛和环丁砜分离效果的影响 |
3.5 (环丁砜+三聚甲醛)减压精馏分离可行性分析 |
3.6 本章小结 |
第4章 (环丁砜+三聚甲醛+萃取剂)体系的液-液相平衡研究 |
4.1 实验部分 |
4.1.1 试剂和仪器 |
4.1.2 实验方法 |
4.1.3 实验方法可行性的验证 |
4.1.4 实验过程 |
4.2 结果与讨论 |
4.2.1 实验结果 |
4.2.2 实验数据的检验 |
4.2.3 数据回归与预测 |
4.2.4 三种萃取剂萃取效果的比较 |
4.3 本章小结 |
第5章 利用离子液体储存甲醛的研究 |
5.1 实验部分 |
5.1.1 实验试剂和仪器 |
5.1.2 离子液体的合成 |
5.1.3 实验方法 |
5.2 甲醛在[MIM][HSO_4]中储存的研究 |
5.2.1 温度的影响 |
5.2.2 平衡时间的影响 |
5.2.3 甲醛的释放 |
5.3 甲醛在[IM][HSO_4]中储存的研究 |
5.3.1 平衡时间的影响 |
5.3.2 甲醛的释放 |
5.4 反应机理研究 |
5.5 反应动力学 |
5.5.1 多聚甲醛的热解聚 |
5.5.2 HCHO@ILs的分解动力学 |
5.5.3 合成HCHO@ILs的表观动力学 |
5.6 本章小结 |
第6章 结论与展望 |
参考文献 |
附录A 附表 |
附录B 附图 |
致谢 |
个人简历、在学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及研究成果 |
学位论文数据集 |
(8)证明不等式的常用方法(论文提纲范文)
一各种不等式的证明及应用 |
1. 公式法 |
2. 比较法 |
3. 分析法 |
4.综合法 |
5. 放缩法 |
6. 换元法 |
7. 单调性 |
8. 凹凸性 |
9. 几何不等式 |
1 0. 柯西不等式的应用 |
1 1. 均值不等式的应用 |
1 2. 不等式可以用于求函数值域、最值 |
1 3. 舒尔(Schur)不等式及其推广、应用 |
二总结 |
(10)作业成本法在S公司的应用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1章 绪论 |
1.1 选题背景及研究意义 |
1.1.1 选题背景 |
1.1.2 研究意义 |
1.2 国内外相关文献综述 |
1.2.1 作业成本法概念及理论研究 |
1.2.2 作业成本法的关键要素研究 |
1.2.3 作业成本法的实施条件研究 |
1.2.4 作业成本法的应用和推广研究 |
1.2.5 文献评述 |
1.3 研究内容与研究方法 |
1.3.1 研究内容 |
1.3.2 研究方法 |
第2章 作业成本法相关概述与理论基础 |
2.1 作业成本法相关概述 |
2.1.1 作业成本法的概念 |
2.1.2 作业成本法的原理及核算流程 |
2.2 作业成本法理论基础 |
2.2.1 作业链与价值链理论 |
2.2.2 成本动因理论 |
2.2.3 竞争优势理论 |
第3章 S公司应用作业成本法的背景分析 |
3.1 S公司基本情况及成本核算现状 |
3.1.1 公司简介 |
3.1.2 生产流程及其特点 |
3.1.3 S公司产品成本核算现状 |
3.2 S公司现有成本核算和管理中存在的问题 |
3.2.1 制造费用分配基础单一 |
3.2.2 产品定价及预算准确性低 |
3.2.3 产品成本管理体系不健全 |
3.3 S公司应用作业成本法的必要性和可行性 |
3.3.1 S公司应用作业成本法的必要性 |
3.3.2 S公司应用作业成本法的可行性 |
第4章 S公司作业成本法核算方案设计 |
4.1 S公司作业成本核算体系构建目标和原则 |
4.1.1 作业成本核算体系构建的主要目标 |
4.1.2 作业成本核算体系构建的原则 |
4.2 作业成本核算体系构建的思路和框架 |
4.2.1 作业成本核算体系构建的基本思路 |
4.2.2 作业成本核算体系构建的总框架 |
4.3 S公司作业成本核算程序实施步骤 |
4.3.1 前期准备工作 |
4.3.2 划分作业、作业中心,选择成本动因 |
4.3.3 归集分配成本库费用 |
4.3.4 统计产品成本动因数量 |
4.3.5 计算作业动因分配率 |
4.3.6 计算产品成本 |
第5章 S公司应用作业成本法的差异及预期效果分析 |
5.1 作业成本与传统成本核算的差异分析 |
5.1.1 产品单位成本差异分析 |
5.1.2 产品利润差异分析 |
5.2 S公司应用作业成本法的预期效果分析 |
5.2.1 提高成本核算质量 |
5.2.2 深化成本分析层次,改进作业 |
5.2.3 优化成本预算体系 |
5.2.4 加强企业成本控制 |
第6章 S公司应用作业成本法的保障措施 |
6.1 试点运行并逐步推广 |
6.2 规范作业成本基础工作 |
6.3 全面落实宣传和员工培训工作 |
6.4 优化公司的绩效考核方案 |
6.5 持续改进作业成本核算系统 |
结论与展望 |
参考文献 |
致谢 |
个人简历、在学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与研究成果 |
四、公式■·■=x_1x_2+y_1y_2的另一种证法(论文参考文献)
- [1]巧思妙想 让解答更加简洁——一道解析几何题的简解与推广[J]. 冯燕,陈世明. 中学数学研究(华南师范大学版), 2021(17)
- [2]低级醇-水二元体系汽-液相平衡研究[D]. 羊俊. 常州大学, 2021(01)
- [3]供给侧改革下西北地区枢纽城市低碳物流效率测度研究 ——基于SE-DEA模型的实证分析[D]. 问晨璐. 昆明理工大学, 2021(01)
- [4]数学自然语言处理中的关键技术研究及实现[D]. 高崇. 电子科技大学, 2021(01)
- [5]一道高考圆锥曲线题的八种证法[J]. 石向阳. 高中生, 2020(14)
- [6]采用黏性颗粒接触模型的黏性土离散元数值模拟研究[D]. 冯西成. 大连理工大学, 2020(02)
- [7]在非水体系中合成三聚甲醛的研究[D]. 马炜婷. 中国石油大学(北京), 2020(02)
- [8]证明不等式的常用方法[J]. 陈吾扬. 学园, 2020(10)
- [9]不等式选讲模块中两个重要定理的应用[J]. 肖朝欣. 中学数学研究(华南师范大学版), 2020(05)
- [10]作业成本法在S公司的应用研究[D]. 杨珂. 湘潭大学, 2019(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