意识形态,权力与翻译—对《毛泽东选集》英译的批评性分析

意识形态,权力与翻译—对《毛泽东选集》英译的批评性分析

论文摘要

毛泽东被公认为是二十世纪世界政坛最具有影响力的领导人之一。毛泽东及毛泽东思想对中国乃至世界所产生的影响是巨大的。在中国,毛泽东的著作曾经家喻户晓,他的语录人人皆知。今天,他的影响仍然无处不在,不仅在中国,在世界上亦如此。委内瑞拉现任总统查韦斯多次公开表示他自年青时就熟读毛泽东的著作,他崇拜毛泽东。毛泽东及毛泽东思想之所以能在中国乃至世界上产生如此大的影响,跟对他著作的大力宣传是分不开的。自二十世纪二十年代开始,毛泽东著作的部分译文便开始在共产国际机关刊物《共产国际》上发表(张爱茹,1993)。抗日战争时期,中国共产党成立了专门机构负责翻译毛泽东的作品并进行对外宣传(姚小平,2003)。新中国成立后,中共中央成立专门的委员会,负责《毛泽东选集》(以下称《毛选》)的编辑出版工作。此项工作自始至终都是由毛泽东亲自主持,“他参加选稿和确定题目,对大部分文章进行精心修改和校订,并为一部分文章写了题解和注释(逢先知,金冲及,2004)”。值得一提的是,《毛选》前四卷的汉语编辑和英文翻译基本上是同步进行的,由于汉语原文处在不断的修改中,英文翻译随时需要根据汉语原文的改变做调整,无疑给翻译工作增加了难度。虽然毛泽东及其作品在中国和世界上产生了巨大的影响,对毛泽东思想及其作品的研究也很多,但对其作品的翻译的研究却很少,系统的研究几乎没有。有关《毛选》翻译的资料多是档案文献的记载,各种传记中的零星描述和停留在文本层面的讨论。这些资料有一个共同点:他们记录或描述了所发生的事情(what)以及进行的方式(how),但没有探究是什么原因和哪些因素造成了译文文本的存在状态(why)。虽有对《毛选》翻译文本的研究,但侧重点在于对不同翻译文本的比较,对翻译文本与文本以外因素之间关系的探讨不够深入。本论文以描述翻译学(DTS)和批评性语篇分析(CDA)理论为指导,旨在揭示《毛选》翻译中文本外因素与文本内因素的相互关系,具体说,就是揭示意识形态和权力关系对翻译文本所产生的影响。辛斌(2005)指出,“批评性语篇分析”(critical discourse analysis)也称作“批评语言学”(criticallinguistics),“是20世纪80年代初首先在英国兴起的有关语篇分析方法的学科。它通过分析语篇的语言特点和它们生成的社会历史背景来考察语言结构背后的意识形态意义,并进而揭示语言、权力和意识形态之间复杂的关系。”。描述翻译学(DTS)理论冲破过去传统的规范性翻译研究框架,把翻译置于其产生的社会文化、历史及政治语境中进行描述。在DTS理论下,翻译活动被看作是社会活动的一部分,其发生与社会历史、文化以及各种情景语境等有着密切的联系。翻译不是单纯的文本之间的语言转换,而是各种因素相互作用的社会活动的产物,翻译文本中的因素与文本之外的因素密切相关。本研究把《毛选》的英译还原到其发生的社会历史文化和政治背景中,分析翻译文本的特点并揭示意识形态和权力关系等文本外的因素对译文文本所产生的影响。全文共分七个部分。引言部分首先对毛泽东的成就及其影响作了概述,然后简要介绍了毛泽东的著作及其翻译情况,接下来是文献综述。目前,对《毛选》翻译的系统研究几乎没有。本文在现有研究资料的基础上,提出了以下几个研究问题:(1)《毛选》所选文章是基于什么原则?在毛泽东所有的著作中处于什么地位(2)《毛选》的英译是在什么社会、历史、文化和政治背景下进行的?翻译策略是什么?为什么采取这样的翻译策略?(3)意识形态和权力关系在多大程度上影响了翻译过程和翻译文本?其在翻译文本中体现在哪些方面?这些问题在本文中都将得到回答。第一章探讨了“权力”和“意识形态”的定义,讨论了权力、意识形态和翻译研究之间的关系,确定了本论文所采用的研究模式,并介绍了本文的研究方法和所用的语料。像许多其他的术语一样,“权力”一词也有许多不同的定义。Lasswell和Kaplan(1950)把“权力”定义为“对决策的参与”(participation in the making of decisions).他们认为,既然决策的参与涉及到人际关系,那么权力也是一种人际关系;它是影响力的一种特殊的实施方式,因为它涉及到对不顺从行为的制裁.Dahl(1991:40)进一步解释说权力可以导致人们做出与自身意愿相违背的决策。权力与意识形态关系密切。辛斌(2005:10)提到,汤普森从权力与意识形态二者之间的关系的角度来界定意识形态:“意识形态这个概念可用来指意义在特定情况下为权力服务、帮助确立和维护不对称权力关系的方式……从广义上来说,意识形态就是服务于权力的意义。”对于“意识形态”一词的定义也是多种多样,本文作者赞成把它看作是一个中性的概念,是对某一个群体的人们起到规范作用的观念的集合体。本论文采用由Chesterman(2005)提出的因果关系翻译研究模式(causal models),通过对翻译文本的批评性分析来揭示权力关系,意识形态与翻译文本之间的关系。本文采用“由上至下”(to-down)和“由下至上”(bottom-u p)相结合的方法。语料选取了《毛选》中各个不同时期,不同主题和不同题材的作品,尽量使其有代表性,能够全面反映《毛选》的特点和其翻译的特点。第二章对《毛选》的编辑和英译情况进行了介绍,并探讨了《毛选》翻译的目的。《毛选》的英译工作和《毛选》的编辑工作几乎是同时展开。1950年,中宣部成立专门的委员会,负责《毛选》的编辑和出版。毛泽东主席亲自主持并参与编辑和修改了《毛选》所收录的文章。同期,英译《毛选》委员会成立,负责《毛选》的英译工作。参加人员包括名流学者和党内资深干部。20世纪50年代初期,《毛选》前三卷由人民出版社出版;1954年,前三卷的英译本由中共中央有关部门委托英国劳伦斯(Lawrence&Wishart)出版社出版,同年美国的国际出版社(International Publishers)也出版了前三卷的英译本。1960年,由毛泽东亲自主持编辑和修改的《毛选》第四卷出版,其英译本于1961年由外文出版社(北京)出版。20世纪60年代初期,《毛选》英译委员会在完成第四卷的翻译后,又对前三卷的英译文进行了修改,此次翻译活动邀请了以英语为母语的外籍专家参与润色定稿。这次翻译和修改的《毛选》英译文由中国的外文出版社出版。《毛选》在国内外的出版发行均由中共中央有关部门负责安排协调。《毛选》在国内被用作意识形态改造的“武器”,主要用于大众的思想改造;同时,其出版发行也是为了进一步增强毛泽东的威信,巩固其政治地位。在国际上,《毛选》译本的发行旨在宣传共产主义思想,提高中国的国际地位并在世界范围内树立毛泽东的威信。第三章对《毛选》的各种文本进行了介绍,首先对不同的汉语版本进行了介绍,然后介绍了不同的英语版本并说明了它们之间的关系。《毛选》的汉语版本有很多,而且编辑和出版的年代相距几十年,其间的关系很复杂。本文作者把它们大致分为三个部分:官方权威版本,半官方权威版本和非官方版本。《毛选》前四卷的编辑涉及严格的筛选和大幅度的修改,收入其中的文章均由毛泽东亲自选定并做修改。著名西方学者施拉姆(Schram)评论说;“在对照原版检查以前,你不能把任何一个句子看作与毛实际上写的完全一致”(威尔逊,2003,231-232)。修改多出于政治方面的考虑,有关修改的内容和原因文中有较为详细的讨论。由于《毛选》前四卷由毛泽东亲自选定题目并主持编辑和修改并且其内容在国内外都产生了巨大的影响,因而其地位非同一般,一直被认为是毛泽东最重要的代表作。《毛选》第五卷的编辑和翻译由于其各方面的特殊性在本文中被单独介绍讨论。《毛选》的英译文本主要有劳伦斯版本和外文出版社版本,此外,由西方学者Schram和Hodes编辑的建国前毛泽东文献以及Kau和Leung编辑的建国后的毛泽东文献在文中也一并介绍。本章还讨论了在国际上被称为“小红书”的《毛主席语录》。之所以在此提及《语录》,是因为《语录》中的内容90%左右都出自《毛选》一至五卷,80%左右出自前四卷;而且,《语录》在国际上产生了巨大的影响,曾一度成为全球的畅销书。第四章是文本描述。首先探讨了《毛选》的文体特征,如文章的很强的鼓动性和说服力,富含历史典故、成语和谚语等。根据主题的不同,毛泽东使用不同风格的语言来表达自己的观点,其间嬉笑怒骂时常出现。《毛选》的翻译“要求在文字和精神上均完全忠实于原文”(程镇球,2002:214)。这在理论上可以,但在实际翻译中是难以或根本不可能做到的。在二者只能选择其一的情况下,译者们选择了力求文字上的忠实,这在劳伦斯版的英译文中尤其明显。总结劳伦斯和外文出版社的两个版本的翻译特点如下:整个翻译体现了意识形态的“遵从”(compliance),从译本整体布局,以及封面和内封的设计,注释的翻译等都体现了这一点。从文本本身,最显著的特点是:原文中几乎所有的典故都直译(当然很多时候需要借助注释的帮助),原文中几乎所有的形象在译文中都被保持,词汇方面多数是选择对等词,如八股文译为"eight-legged essay",在《反对党八股》一文中,“八股”一词出现了72次,相应地"eight-legged essay"在译文中出现了68次;另一个显著特点是句子的顺序在最大程度上与原文保持一致,不管从上下文的连贯性和逻辑性上看是否最佳;还有,毛泽东的比较粗俗的语言被婉转处理。不难想象,这样的译文虽然在文字上忠实,但不易被目的语读者所接受。因此,60年代初,在劳伦斯版的基础上,中央又组织了第四卷的英译和前三卷英译的修改。此次翻译活动邀请了外籍专家参加润色定稿,在翻译策略上略有放松,但总体来讲,还是以直译为主,另外在很多地方如成语或谚语的翻译上加了解释性的文字。第五章是对《毛选》英译文的批评性分析,探讨文本内的因素与文本外因素之间的关系。首先,作者通过对部分《毛选》中文章的不同英译文(包括西方学者的译文)进行对比分析,揭示了意识形态对文本所产生的影响:不同的意识形态可以导致对同一文本的不同的翻译的产生,两个官方译本都忠实地传达了原文的信息,而西方翻译文本却涉及对原文意义的歪曲。接下来以劳伦斯英译文为例,探讨了意识形态和权力关系对翻译的影响。具体说,既然参与翻译的人员都是经过精心挑选的,都有海外留学经历,而且英语功底很好,为什么这样的一个精英群体集体翻译出来的作品不尽令人满意?讨论的文本外因素包括《毛选》原文和原文作者的地位,《毛选》翻译的历史文化和政治背景,译者所处的地位,译者的心态,作为国家领袖的原文作者对翻译标准所持的意见等等。所有这些因素共同作用,最终促成译者在翻译中做出主要采取直译策略的选择。对《毛选》英译文的批评性分析表明:意识形态和权力关系对《毛选》英译的影响是巨大的。这在很大程度上验证了Lefevere的观点:“翻译与权威和(译文的)合法性相关,最终与权力相关”(2004a:2),“赞助者(patron)限定了译者(在翻译中的)意识形态空间”(ibid,8)。结论部分对《毛选》翻译的政治影响及其学术意义进行了探讨,明确了本项研究的学术贡献和研究价值,指出了本项研究所存在的不足之处,并对今后的研究提出了建议。

论文目录

  • Abstract
  • 摘要
  • List of Abbreviations
  • Introduction
  • Chapter One Power, Ideology and Translation
  • 1.1 Defining Power and Ideology
  • 1.2 Power, Ideology and Translation Studies
  • 1.3 Research Models
  • 1.4 Methodology and Corpus
  • 1.5 Summary
  • Chapter Two Translation of the Selected Works—A Political Act
  • 2.1 An Overview of the Translation of Mao Zedong's Works
  • 2.2 The Officially Organized Translation of the Selected Works
  • 2.2.1 The Patronage
  • 2.2.2 The Initiation of the Compilation and Translation
  • 2.2.3 Selection of Translators and the Way the Translation Was Carried out
  • 2.2.4 Publication and Distribution
  • 2.3 The Purpose of the Translation
  • 2.3.1 To Serve as a Medium for Socialist Ideological Development
  • 2.3.2 To Consolidate Mao Zedong's Authority and Expand His Influence
  • 2.3.3 To Promote China's International Status
  • 2.4 Summary
  • Chapter Three Various Editions of the Selected Works
  • 3.1 The Source Text
  • 3.1.1 An Overview-Editions, Authorship and Content
  • 3.1.2 Earlier Editions/Versions
  • 3.1.3 First Edition of Volume Ⅰ to Volume Ⅳ
  • 3.1.3.1 Strict Selection of Articles
  • 3.1.3.2 Political Editing and Rewriting
  • 3.1.4 Volume V of the Selected Works
  • 3.1.5 Second Official Edition
  • 3.1.6 "Long Live" Editions/Versions during the Cultural Revolution
  • 3.2 Different English Versions and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Them
  • 3.2.1 The Version Published by LW and the International Publishers
  • 3.2.2 The Beijing FLP Version
  • 3.2.3 The Indian Version
  • 3.2.4 Quotations from Chairman Mao—The Little Red Book
  • 3.2.5 Other Versions from Western Sources
  • 3.3 Summary
  • Chapter Four Textual Descriptions of the English Translations of the Selected Works
  • 4.1 Mao Zedong's View on Language Use
  • 4.2 Stylistic Features of the Selected Works
  • 4.3 Markers of Translational Compliance
  • 4.3.1 Text Arrangements and the Use of Paratexts
  • 4.3.1.1 Cover,Dust Jacket,Title Page and Portrait Page
  • 4.3.1.2 Publication Notes
  • 4.3.1.3 Explanatory Notes
  • 4.3.1.4 Special Complimentary Markers
  • 4.3.2 Textual Features
  • 4.3.2.1 Literal Rendering of Words and Expressions
  • 4.3.2.2 Image Keeping in the Official Editions
  • 4.3.2.3 Retention of Original Sentence Order
  • 4.3.2.4 Understatement and Overemphasis
  • 4.4 General Evaluation of the LW Version and the FLP Version
  • 4.5 Summary
  • Chapter Five A Critical Analysis of the English Tran slation of the Selected Works
  • 5.1 Ideological Orientation and Translation
  • 5.2 Ideology,Power Relations and Translation
  • 5.2.1 Time Limitations and Weak Points in the LW Versions
  • 5.2.2 Authority of the Source Text Author and the Source Text
  • 5.2.3 Translators' Status and Mentality
  • 5.2.3.1 Social-cultural Context-Various Campaigns
  • 5.2.3.2 Political Context
  • 5.2.3.3 Mao Zedong's Opinion of Intellectuals
  • 5.2.4 Instructions from the Patron
  • 5.2.4.1 Mao Zedong's View on the Translation of Theoretical Works
  • 5.2.4.2 Lu Xun in Mao Zedong's Eyes
  • 5.2.4.3 Lu Xun's View on Translation Strategy
  • 5.2.5 Translators' Mentality and Choice
  • 5.3 Summary
  • Conclusion
  • Notes
  • References
  • Acknowledgements
  •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及科研成果
  • 学位论文评阅及答辩情况表
  • 相关论文文献

    • [1].对英语科技新闻意识形态的批评性分析[J]. 长春理工大学学报(高教版) 2009(04)
    • [2].新闻语篇的批评性分析[J]. 内蒙古民族大学学报 2008(03)
    • [3].对汶川地震英语新闻批评性分析[J]. 铜仁职业技术学院学报 2010(01)
    • [4].互文性视角下新闻语篇的批评性分析[J]. 牡丹江大学学报 2016(11)
    • [5].关于社论报道的批评话语分析综述[J]. 山西青年 2019(22)
    • [6].英语名词化现象的批评性分析[J]. 河北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09(01)
    • [7].新修辞学视角下的隐喻批评性分析[J]. 长春工程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 2012(02)
    • [8].斯里兰卡宗教冲突新闻语篇的批评性分析[J]. 牡丹江教育学院学报 2015(04)
    • [9].对教师发展取向的观课活动话语的批评性分析[J]. 新余学院学报 2012(01)
    • [10].转述引语批评性分析视角下的新闻语篇解读[J]. 牡丹江师范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11(04)
    • [11].对纽约时报报道中国灾难性新闻的批评性分析(英文)[J]. 语文学刊(外语教育教学) 2012(11)
    • [12].英语课堂问句批评性分析——高一英语课堂个案研究[J]. 湖北经济学院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 2009(10)
    • [13].新闻语篇中名词化的批评性分析[J]. 忻州师范学院学报 2009(01)
    • [14].批评话语分析中的认识视角[J]. 戏剧之家 2017(13)
    • [15].批评语言学与英语新闻语篇的批评性分析[J]. 新闻传播 2017(17)
    • [16].我国立法语篇的批评性分析[J]. 外语学刊 2009(04)
    • [17].英语新闻语篇的批评性分析[J]. 新闻爱好者 2009(18)
    • [18].英语新闻语篇的批评性分析[J]. 科技信息 2011(07)
    • [19].用批评性语篇分析解读房地产广告[J]. 科教导刊(中旬刊) 2010(01)
    • [20].对同伴翻译习作《叩门》的批评性分析[J]. 科技信息 2010(18)
    • [21].对漫画文本中同性恋话语的批评性分析[J]. 湘潮(下半月)(理论) 2008(08)
    • [22].隐喻的批评性分析——批评隐喻分析[J]. 外语艺术教育研究 2010(03)
    • [23].图片新闻中图像符号的多模态批评性分析——以《时代》杂志图片新闻《家中的达赖喇嘛》为例[J]. 国际新闻界 2012(04)
    • [24].对两篇新闻报道中引语的批评性分析[J]. 华中师范大学研究生学报 2012(03)
    • [25].外刊新闻标题批评性分析[J]. 金陵科技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 2009(01)
    • [26].评价理论视角下政治新闻语篇的批评性分析——以《华盛顿邮报》关于中美贸易战报道为例[J]. 哈尔滨学院学报 2020(08)
    • [27].医疗题材电视剧的叙事批评[J]. 西部广播电视 2018(04)
    • [28].语篇与意识形态——对一篇总统演讲的批评性分析[J]. 高等函授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12(12)
    • [29].对一篇英语新闻的批评性分析[J]. 临沧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报 2011(03)
    • [30].批评语言学视域下的英语新闻语篇文体分析[J]. 河北工程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16(02)

    标签:;  ;  ;  ;  ;  

    意识形态,权力与翻译—对《毛泽东选集》英译的批评性分析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