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摘要
稻水象甲Lissorhoptrus oryzophilus Kuschel(Coleoptera:Curculionidae)原分布于北美密西西比河流域,美国南部发生的为两性生殖型,上世纪50年代在美国西海岸发现的加利福尼种群、1976年传入亚州稻区日本、进而蔓延到朝鲜半岛和中国的均属孤雌生殖型。稻水象甲孤雌生殖现象对于其地理分布和种群扩张具有重要意义。为研究稻水象甲地理型孤雌生殖形成的机理,本文研究了虫口密度对稻水象甲假死行为的影响,采用染色体压片、电镜观察、AFLP和SSH等方法对稻水象甲进行染色体分析、卵巢切片观察、地理种群多态性分析,并构建卵巢孤雌生殖消减文库。实验结果如下:1)虫口密度对孤雌生殖稻水象甲假死行为和体重的影响初始虫口密度影响假死持续时间和发生假死需要的刺激次数,虫口密度越高,平均假死时间越长,需要的刺激次数越少,即虫口密度越高越容易发生假死。羽化天数对假死持续时间没有影响,但是在随着虫龄的增加,各虫口密度发生假死需要的刺激次数越少。虫口密度对虫重有影响,虫口密度为1时,虫重随着虫龄的增加而增加,虫口密度高则导致虫重下降。结果表明高虫口密度易导致假死,延迟迁飞,易形成二代虫源。2)染色体核型分析对于孤雌生殖稻水象甲和两性生殖稻水象甲雄虫染色体观察表明,两性生殖稻水象甲为二倍体,染色体条数为22条,性别决定机制为XY(?)/XX♀。孤雌生殖稻水象甲为三倍体,染色体条数为33条,未观察到性染色体。孤雌生殖和两性生殖稻水象甲染色体基数为11。3)卵巢结构和卵母细胞减数分裂的观察对于孤雌生殖稻水象甲卵巢的激光共聚焦显微镜观察表明,稻水象甲卵巢属于端滋式,在卵巢底部形成发育成熟的卵,但没有进行胚胎发育。透射电镜观察发现,滋养细胞和囊泡细胞里存在共生菌Wolbachia,但是卵母细胞内不存在共生菌,卵母细胞进行单极成熟分裂。这些结果说明,稻水象甲的孤雌生殖是由遗传因素决定的。4)两种生殖方式稻水象甲种群多态性研究收集不同地理种群的稻水象甲,进行AFLP分析,结果表明,两性生殖类群聚成一簇,孤雌生殖种群聚成一簇,意大利种群与亚洲种群亲缘关系更近,推测该地稻水象甲可能来自亚洲种群。两性生殖和孤雌生殖类群的相似系数较低,表明两者的亲缘关系较远。对于孤雌生殖共同分离片段的序列分析表明,与慢性Fos相关抗原FRAs、磷脂酰肌醇-4激酶、海藻糖酶同源性高的DNA片段,可能与孤雌生殖形成的分子机制有关。5)消减文库的构建和序列分析以孤雌生殖稻水象甲卵巢cDNA样品作为tester,两性生殖稻水象甲雌虫卵巢cDNA样品作为driver,构建消减文库,序列分析表明,克隆号SSH4和SSH12、SSH98、SSH108分别与信号转导、微管蛋白、细胞周期蛋白等功能相关,推测这些基因片段的功能与孤雌生殖发生的细胞学过程有关。
论文目录
致谢摘要Abstract第一章 文献综述1 昆虫孤雌生殖的种类1.1 单倍体孤雌生殖1.2 自体融合1.3 无融合生殖1.4 核内有丝分裂2 昆虫孤雌生殖的起源2.1 自发起源2.2 杂种起源2.3 传播起源2.4 感染起源3 昆虫进行孤雌生殖的细胞学基础—中心体的形成3.1 中心体3.2 中心体在昆虫孤雌生殖中的作用4 昆虫的卵巢结构和卵母细胞减数分裂的研究4.1 昆虫卵巢的结构类型4.2 卵子发生5 鞘翅目昆虫染色体的研究5.1 鞘翅目昆虫染色体研究方法5.2 鞘翅目昆虫的染色体研究现状6 AFLP标记及其在昆虫学研究中的应用6.1 AFLP的技术原理6.2 AFLP在昆虫遗传学、系统学和分子生物学研究中的应用6.2.1 构建遗传图谱6.2.2 遗传多样性和亲缘关系研究6.2.3 基因标记及定位6.2.4 植物抗虫基因的研究7 抑制性消减杂交技术及其在基因克隆上的应用8 稻水象甲和地理型孤雌生殖8.1 地理型孤雌生殖与多倍体现象8.2 稻水象和地理型孤雌生殖9 本研究的目的和意义第二章 虫口密度对孤雌生殖稻水象甲假死行为的影响1 材料与方法1.1 寄主植物1.2 供试昆虫1.3 实验设计1.3.1 成虫饲养1.3.2 取食斑、虫重、假死的测量1.3.3 数据处理2 结果与分析2.1 初始密度、当前密度、羽化天数对假死时间的影响2.2 虫口密度和羽化天数对假死时间的影响2.3 虫口密度和虫龄对刺激次数的影响2.4 虫口密度对虫重的影响2.5 假死时间、刺激刺激次数和体重的相关性3 讨论3.1 虫口密度对假死的影响3.2 高龄稻水象甲是否更容易假死?3.3 假死是否会增加扩散机会?第三章 孤雌生殖和两性生殖稻水象甲染色体核型分析1 材料与方法1.1 供试虫源1.2 试剂1.3 配方1.4 实验方法1.5 显微镜观察1.6 染色体分析2 结果与分析2.1 两性生殖型稻水象甲雄虫精母细胞的减数分裂和染色体观察2.2 孤雌生殖稻水象甲的染色体观察和核型分析1) 卵巢中卵母细胞染色体和卵的染色体观察2) 染色体核型分析3 讨论第四章 孤雌生殖稻水象甲卵巢结构和卵母细胞分裂的观察1 材料与方法1.1 试剂1.2 供试昆虫1.3 细胞骨架的观察与分析1.4 卵巢结构的观察1.5 卵巢的透射电镜观察2 结果与分析2.1 卵巢结构的观察2.2 卵母细胞减数分裂的观察3 讨论第五章 两种生殖方式稻水象甲地理种群的遗传多态性1 材料与方法1.1 供试昆虫1.2 试剂1.3 实验方法1.3.1 基因组DNA的提取1.3.2 基因组DNA的双酶切1.3.3 接头制作1.3.4 酶切产物加接头1.3.5 预扩增1.3.6 选择性扩增1.3.7 凝胶制备1.3.8 电泳1.3.9 银染1.3.10 凝胶扫描、分析1.3.11 聚类分析1.3.12 特异条带的回收1.3.13 目的片段回收纯化1.3.14 载体连接1.3.15 感受态细胞的制备1.3.16 转化1.3.17 挑取阳性克隆1.3.18 阳性克隆的检测1.3.19 测序2 结果与分析2.1 基因组DNA的提取2.2 基因池的构建2.3 酶切效果2.4 AFLP分析2.4.1 遗传多态性分析2.4.2 各地理种群遗传相似性分析和聚类分析2.5 差异片段序列分析2.5.1 共分离片段的克隆测序2.5.2 序列分析1) 能量代谢相关基因2) 细胞增殖与分化相关基因3) 信号转导途径相关基因4) 功能未知基因3 讨论3.1 稻水象甲遗传分化3.2 孤雌生殖形成的一些可能的分子机制第六章 孤雌生殖与两性生殖稻水象甲卵巢cDNA消减文库的构建与序列分析1 材料与方法1.1 供试昆虫1.2 试剂1.3 实验方法1.3.1 RNA提取1.3.2 RNA电泳1.3.3 第一链cDNA合成1.3.4 第一链cDNA合成的纯化1.3.5 第二链cDNA的合成1.3.6 双链cDNA的纯化1.3.7 RsaI酶切1.3.8 酶切产物的纯化1.3.9 Tester样品酶切产物加接头1.3.10 抑制性消减杂交——第一轮杂交1.3.11 抑制性消减杂交——第二轮杂交1.3.12 巢式PCR扩增——第一次PCR扩增1.3.13 巢式PCR扩增——第二次PCR扩增1.3.14 T载体连接1.3.15 转化1.3.16 挑取阳性克隆1.3.17 阳性克隆的检测1.3.18 阳性克隆测序1.3.19 差减效果检验1.3.20 序列结果分析2 结果与分析2.1 总RNA的提取2.2 双链cDNA的合成2.3 双链cDNA的纯化2.4 孤雌生殖和两性生殖稻水象甲卵巢cDNA的酶切2.5 孤雌生殖和两性生殖稻水象甲卵巢cDNA的酶切产物的纯化2.6 巢式PCR扩增2.7 消减文库的构建2.8 消减结果的验证2.9 孤雌生殖相关序列分析1) 细胞结构相关基因2) 糖、蛋白质合成和代谢相关基因3) 细胞内运输机制相关基因4) 能量传递相关基因5) 转录相关基因6) 细胞信号转导相关基因7) 细胞周期蛋白和凋亡相关基因8) 功能不明确基因3 讨论3.1 细胞结构相关基因3.2 糖、蛋白质合成和代谢相关基因3.3 细胞内运输机制相关基因3.4 能量传递相关基因3.5 转录相关基因3.6 细胞信号转导相关基因3.7 细胞周期蛋白和凋亡相关基因第七章 结论和总讨论7.1 虫口密度对假死行为的影响7.2 三倍体、孤雌生殖和Wolbachia7.3 两种生殖方式稻水象甲的地理种群多态性7.4 孤雌生殖形成的可能分子机制7.5 本论文的创新之处7.6 今后的研究方向参考文献附录
相关论文文献
标签:稻水象甲论文; 孤雌生殖论文; 两性生殖论文; 虫口密度论文; 假死论文; 染色体论文; 卵母细胞论文; 多态性论文; 消减文库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