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摘要
库尔特·冯内古特是一位重要的美国后现代主义作家,《五号屠场》是其最受赞誉的作品之一。国内外对这部作品的研究多集中在小说的人物形象、主题思想、艺术特点、叙事手法以及后现代特征等方面。在借鉴他人研究的基础上,本文尝试从文化学的角度研究这部小说中涉及到的记忆问题。论文的理论基础是近年来兴起的“创伤记忆”理论以及法国社会学家莫里斯?哈布瓦赫提出的“集体记忆”理论。创伤记忆理论往往着眼于当事人遭受的不断闪现的个体心理创伤;集体记忆则是一个社会建构的概念,它是人们根据当下对集体的过去进行的理解与建构、回忆与再现。两种理论之间存在某种契合点,为我们进一步了解和研究当代文学、尤其是战争文学提供了新的视角。《五号屠场》小说本身是回忆的产物,将其放到上述理论框架中分析,我们会发现小说有两个不同的、交织前行的时间层面,即回忆叙述层面和当前叙述层面。小说回忆层面上对主人公创伤经历的描写没有仅仅停留在演示层面,这种个体记忆显然指向了文本之外的集体记忆。也就是说,《五号屠场》由对比利的自传式描写构成,建立起来的关联却是二战时期的巴尔齐战役和德累斯顿大轰炸。因此,论文首先运用创伤记忆理论分析比利心理创伤的来源、创伤记忆在战后生活中的展演以及他对创伤的逃避;然后,通过将比利的创伤表现置于第二次世界大战及越南战争的大背景下进行思考,进一步考察冯内古特的个体经历与小说创作间的关联,分析战争对所有参与者的深刻影响。另外,作为一种记忆的产物,《五号屠场》提供给读者一种特殊的方式去了解历史真相,并让读者在阅读中得到了作者所表达的有关于战争的警示。作者传达的在某个时期被压抑的个体记忆若被接受者融合,就大大增加了这种个体记忆进入集体记忆的可能性,文学因此在人们对战争的反思以及某种新的集体记忆的构建中发挥了重要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