盐城市亭湖区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与地区经济发展的研究

盐城市亭湖区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与地区经济发展的研究

论文摘要

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与“海选”是当今影响农村社会变革的两大事件,而尤以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对农村影响剧烈,它带来了农村社会生活各个方面的深刻变化。农村剩余劳动力向城市转移,“使农村人口从他们数千年来几乎一成不变的栖息在里面的那种孤立和愚昧的状态中挣脱出来”。这是人类社会的进步,伴随着劳动力转移的,不仅仅是城市人口的稠密和农村人口的稀薄化,也是农村协作的发展,生产手段的改进,资金的积累和生活条件的变化。“只有农村居民流入城市,只有农业人口和非农业人口混合和融合起来……正是农业人口和非农业人口的生活条件接近才创造了消灭城乡对立的条件。”所以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对改变农村落后面貌具有积极意义。同时它又是城市乃至我国经济发展的助推器。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近20年的历史已证明了这一点。笔者通过走访,问卷调查等方式,对本人所在江苏省盐城市亭湖区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情况进行了调查。通过掌握该区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的第一手资料,利用这些资料对该区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的情况进行实证分析,“窥一斑而知全豹”,继而发现现有体制下我国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的规律,分析影响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的原因,试图寻找加快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的对策。本文分四个部分进行分析:第一章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的理论分析。首先就国外对农村剩余劳动力及其转移的研究成果进行了介绍。其次就农村剩余劳动力向城市转移的经济意义进行分析,说明我国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的客观必然性。第二章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的现状分析。首先,对农村剩余劳动力进行静态和动态两方面观察后,又对农村剩余劳动力的数量进行了理论测算。其次对产生农村剩余劳动力的原因进行了分析。一是人多地少的矛盾;二是农村产业结构单一;三是劳动力素质的制约。最后,对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存在的问题进行探讨,一是农村剩余劳动力的无序流动问题:二是城镇吸纳农村剩劳动力的制约因素;三是城市容纳农村剩余劳动力的容量问题;四是在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过程中出现土地荒废的问题。第三章障碍因素分析。本章进一步剖析了影响劳动力转移的深层次原因,认为影响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的因素主要有三个。一是制度性因素影响。二是传统思维的影响。三是劳动者素质低下的影响。由于农村教育及教育理念落后,农村劳动力素质低下,造成农民工竞争力弱,就业渠道狭窄,也是影响转移的重要因素。本章是本文的重点所在。第四章对策分析。本章针对第三章所分析的系列影响转移的因素,提出了解决问题的总体思路。一是转变对农村剩余劳动力的认识偏见。二是改革现行城乡分治的户籍制度,实现城乡一体的户籍制度,给农民工自由迁徙创造条件,解决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中的制度障碍问题。三是加快城市化步伐,通过大力发展大中城市,有效吸纳农村剩余劳动力。四是通过努力提高农民工的素质,提升农民工参与竞争的能力,解决农民工的转移能力问题。最后,建议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实行“层级流动”。也就是说,以镇作为农村流动劳动力的主要吸纳地或第一级流动去处,中小城市为镇流动劳动力的主要吸纳地或第二级流动去处,依此类推,大城市和特大城市为其次级城市劳动力的流动去处。因为每一级吸纳地吸纳的流动劳动力具有不同的技能。流动的城市等级越高,其要求流动者的技能也越高。同时,也将证明这种层级流动,由小城镇至大城市,流动量呈现出递减趋势。其他一切越级流动或低技能劳动力流动至高层级城市,均是一种非规范状态的流动。结论是,农村剩余劳动力向城市转移是社会发展的必然趋势,我们要顺应这一趋势,克服各种影响转移的因素,摒弃计划经济思想,用市场的手段,加快农村剩余劳动力的转移。

论文目录

  • 致谢
  • 摘要
  • Abstract
  • 1 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的理论分析
  • 1.1 西方经济学者关于农村剩余劳动力及其转移的观点
  • 1.1.1 李嘉图模型
  • 1.1.2 刘易斯模型
  • 1.1.3 费景汉等人对刘易斯模型的扩充
  • 1.1.4 托达罗模型
  • 1.2 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的经济意义
  • 1.2.1 对流入地区的影响
  • 1.2.2 对流出地区的影响
  • 2 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的现状分析
  • 2.1 农村剩余劳动力数量的测算
  • 2.1.1 静态观察
  • 2.1.2 动态观察
  • 2.1.3 实际测算
  • 2.2 中国农村剩余劳动力的现状
  • 2.3 产生农村剩余劳动力的原因
  • 2.3.1 人多地少的矛盾
  • 2.3.2 农业产业结构单一
  • 2.3.3 劳动力素质的制约
  • 2.4 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存在的问题
  • 2.4.1 农村剩余劳动力的无序流动问题
  • 2.4.2 城镇吸纳农村剩余劳动力的制约因素
  • 2.4.3 城市容纳农村剩余劳动力的容量问题
  • 2.4.4 在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过程中出现的土地荒废问题
  • 3 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障碍性分析
  • 3.1.政策体制性因素的影响
  • 3.1.1 我国人口流动和就业政策沿革
  • 3.1.2 政策体制性因素对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的影响
  • 3.2 传统观点对转移的影响
  • 3.2.1 “离土不离乡”论
  • 3.2.2 “盲流”论
  • 3.2.3 “抢饭碗”论
  • 3.3 劳动者素质的影响
  • 4 加快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的对策分析
  • 4.1 转变对农民工的认识偏见
  • 4.1.1 创造良好的舆论氛围,增强对农民工的认同
  • 4.1.2 改善政府服务水平,提高农民工在城市中的归属
  • 4.2 提高农民工政治待遇,给农民工以制度关怀
  • 4.2.1 改革户籍制度,建立城乡一体的户籍制
  • 4.2.2 赋予农民工参与政治的平等权利,给农民工以制度关怀
  • 4.2.3 加大法律法规建设,切实保护农民工利益
  • 4.3 多层次提高我国城市化水平,畅通农民工转移渠道
  • 4.3.1 从深度广度促进现有城市的城市化水平
  • 4.3.2 加快农村城镇化步伐
  • 4.4 提高农民工素质,提升农民工的竞争能力
  • 4.4.1 加大扶持力度,切实搞好农村的基础教育
  • 4.4.2 重视农民工子女异地入学问题
  • 4.4.3 将农民工的职业技能培训落到实处
  • 4.5 农村剩余劳动力的转移建议实行“层级流动”
  • 参考文献
  • 详细摘要
  • 相关论文文献

    标签:;  ;  ;  

    盐城市亭湖区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与地区经济发展的研究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