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摘要
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与“海选”是当今影响农村社会变革的两大事件,而尤以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对农村影响剧烈,它带来了农村社会生活各个方面的深刻变化。农村剩余劳动力向城市转移,“使农村人口从他们数千年来几乎一成不变的栖息在里面的那种孤立和愚昧的状态中挣脱出来”。这是人类社会的进步,伴随着劳动力转移的,不仅仅是城市人口的稠密和农村人口的稀薄化,也是农村协作的发展,生产手段的改进,资金的积累和生活条件的变化。“只有农村居民流入城市,只有农业人口和非农业人口混合和融合起来……正是农业人口和非农业人口的生活条件接近才创造了消灭城乡对立的条件。”所以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对改变农村落后面貌具有积极意义。同时它又是城市乃至我国经济发展的助推器。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近20年的历史已证明了这一点。笔者通过走访,问卷调查等方式,对本人所在江苏省盐城市亭湖区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情况进行了调查。通过掌握该区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的第一手资料,利用这些资料对该区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的情况进行实证分析,“窥一斑而知全豹”,继而发现现有体制下我国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的规律,分析影响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的原因,试图寻找加快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的对策。本文分四个部分进行分析:第一章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的理论分析。首先就国外对农村剩余劳动力及其转移的研究成果进行了介绍。其次就农村剩余劳动力向城市转移的经济意义进行分析,说明我国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的客观必然性。第二章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的现状分析。首先,对农村剩余劳动力进行静态和动态两方面观察后,又对农村剩余劳动力的数量进行了理论测算。其次对产生农村剩余劳动力的原因进行了分析。一是人多地少的矛盾;二是农村产业结构单一;三是劳动力素质的制约。最后,对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存在的问题进行探讨,一是农村剩余劳动力的无序流动问题:二是城镇吸纳农村剩劳动力的制约因素;三是城市容纳农村剩余劳动力的容量问题;四是在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过程中出现土地荒废的问题。第三章障碍因素分析。本章进一步剖析了影响劳动力转移的深层次原因,认为影响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的因素主要有三个。一是制度性因素影响。二是传统思维的影响。三是劳动者素质低下的影响。由于农村教育及教育理念落后,农村劳动力素质低下,造成农民工竞争力弱,就业渠道狭窄,也是影响转移的重要因素。本章是本文的重点所在。第四章对策分析。本章针对第三章所分析的系列影响转移的因素,提出了解决问题的总体思路。一是转变对农村剩余劳动力的认识偏见。二是改革现行城乡分治的户籍制度,实现城乡一体的户籍制度,给农民工自由迁徙创造条件,解决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中的制度障碍问题。三是加快城市化步伐,通过大力发展大中城市,有效吸纳农村剩余劳动力。四是通过努力提高农民工的素质,提升农民工参与竞争的能力,解决农民工的转移能力问题。最后,建议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实行“层级流动”。也就是说,以镇作为农村流动劳动力的主要吸纳地或第一级流动去处,中小城市为镇流动劳动力的主要吸纳地或第二级流动去处,依此类推,大城市和特大城市为其次级城市劳动力的流动去处。因为每一级吸纳地吸纳的流动劳动力具有不同的技能。流动的城市等级越高,其要求流动者的技能也越高。同时,也将证明这种层级流动,由小城镇至大城市,流动量呈现出递减趋势。其他一切越级流动或低技能劳动力流动至高层级城市,均是一种非规范状态的流动。结论是,农村剩余劳动力向城市转移是社会发展的必然趋势,我们要顺应这一趋势,克服各种影响转移的因素,摒弃计划经济思想,用市场的手段,加快农村剩余劳动力的转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