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对南阳市平原绿化的思考(论文文献综述)
徐艳娜[1](2021)在《乡村振兴战略下能人返乡创业对策研究 ——以河南省夏邑县为例》文中研究指明
贾昊茹[2](2021)在《二十世纪五六十年代宁晋泊水环境变迁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海河平原南部有河北历史上较大的湖群,称作大陆泽,随着河流携带大量泥沙导致湖泊淤积,大陆泽逐渐分离,北部的湖泊因地处宁晋县所以被称为宁晋泊。宁晋泊在明清时期面积逐渐减少,直到新中国成立以后,宁晋泊不再长期蓄水,而是有着独特的水环境特点。目前,学界对宁晋泊水环境的研究关注较少,宁晋泊主要位于宁晋县东南部,地势最低,多条河流同时注入,具有“九河下梢宁晋泊”之称。本文通过对新中国成立后宁晋泊水环境变迁的状况、原因及影响进行分析,将档案资料与地方志相结合,揭示新中国成立后宁晋泊变迁的基本情况。20世纪五六十年代,宁晋泊的水环境变迁受自然和社会两大因素影响,自然因素主要表现在地势、气候、河流等方面;社会因素主要包括国家政策、水利工程,工农业发展。宁晋泊的水环境变迁也影响着社会发展,促使了农业耕作技术的改革。根治海河运动后,1969年宁晋泊滞洪区正式建立,主要承担在洪水期间的分洪和蓄洪作用,保证工农业的稳定发展。新中国成立后,宁晋泊水环境变化的特点具有其独特性,它的变迁反映了人与自然关系的变化,同时宁晋泊作为我国众多湖泊之一,其变迁也反映了我国湖泊资源逐渐减少的现状。湖泊作为我国重要的资源,对我国社会发展起了重要的作用。通过研究宁晋泊水环境变迁,以小见大,为保护湖泊资源提出建议。
俞小芳[3](2019)在《林业PPP模式的应用研究 ——以丽水华东药用植物园PPP项目为例》文中研究表明林业是重要的公益事业和基础产业,是提供生态公共产品和服务的主体,对改善生态环境、保护生物多样性、推进生态文明建设、促进经济社会发展和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具有重要意义。随着经济社会的快速发展,人们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人们对生态公共产品和服务需求越来越大,林业生态公共产品和服务的提供相对滞后。由于林业生产投资需求巨大,依靠政府财政投入和传统的运营方式难以满足林业现代化建设需要。PPP(Public Private Partnership)模式是当前国家大力推行的政府与社会资本进行公共基础设施建设和公共服务提供的新模式,在交通运输和市政工程等建设中应用广泛,成效显着。林业运用PPP模式是加强政府和社会资本合作,提供和改善林业公共产品和公共服务的重要方式之一,研究解决林业PPP项目面临的问题和障碍,对改善政府对林业建设投入不足,拓宽林业公共产品和公共服务的渠道,提高林业公共产品和公共服务水平具有重要意义。本文通过对PPP模式的理论分析,林业PPP模式的发展现状与存在的问题分析,并在此基础上,采用实地访谈法和案例研究法分析浙江省丽水华东药用植物园PPP项目。研究结论表明:第一,林业具有生命周期长且复杂、风险性较强、多功能和多目标等区别于其他公共基础事业的特点,导致林业的投资回报率偏低,社会资本进入林业领域的积极性不高。因此,我国林业PPP项目的开展存在以下特点:项目数量少、项目落地率低、项目类型单一、地区发展不平衡。第二,节约全生命周期成本是林业PPP项目的关键。第三,设立合理的林业PPP项目投资回报率吸引社会资本投入,通过旅游综合开发,提高项目的收益。第四,建立合理的林业PPP项目回报机制和风险分担机制保证项目顺利进行。第五,林业PPP项目需要关注的问题:土地类型与项目性质一致性问题、社会资本存在认知偏差、政府监管成本存在高风险、实际操作与协议规定存在差异。根据研究结果提出了加强林业PPP项目全生命周期综合管理;开展以一二三产融合发展为主的林业PPP项目;建立完善的林业PPP合作协议系统;建立健全有效的监管机制;完善具有行业针对性的林业PPP模式相关体制机制和政策体系等建议。
李婉星[4](2019)在《自贸区背景下河南省开放型经济发展水平研究》文中提出改革开放40年以来,对外开放一直是我国的基本国策。东部沿海地区占据得天独厚的地理优势,经济一直快速发展,相比内陆地区率先享受了改革开放带来的各种成果,而内陆地区的中西部城市发展相对较慢。为了保持我国经济快速稳定发展,内陆地区的城市应该要利用自身的一些优势,在国家新一轮扩大开放的战略中把握住机会,加快发展,缩小与东部地区的差距。河南省作为中部省份,处于承东启西,承南启北的重要地理位置,研究河南省开放型经济发展水平,认清发展的优势、劣势,把握发展机遇,不仅对河南省开放型经济发展具有现实指导意义,更能加快内陆地区扩大开放的步伐,促进区域经济协调发展。本文在梳理总结国内外关于开放型经济的内涵及其相关理论与实证的基础上,通过资料的查阅和数据的收集分析了河南省省域的开放型经济的发展现状,构建了包括开放基础、开放规模、开放结构、开放效益四大维度的市域开放型经济发展水平的指标体系,对河南省17个地级市2007-2017年的开放型经济水平进行了实证分析,最后对17个地级市进行了聚类分析。研究结果表明:(1)河南省各市2007-2017年开放型经济发展水平参差不齐,2017年各市排名依次是郑州市,洛阳市,新乡市,南阳市,驻马店市,焦作市,三门峡市,安阳市,许昌市,平顶山市,周口市,漯河市,信阳市,濮阳市,鹤壁市,开封市,商丘市。(2)河南省17个城市通过系统聚类可以分为三类,分别为一级开放城市、二级开放城市、三级开放城市,开放程度依次降低。其中,一级开放城市为郑州,二级开放城市为洛阳市、焦作市、安阳市、驻马店市、南阳市、三门峡市、新乡市、平顶山市、许昌市,三级开放城市分别为壁市、商丘市、开封市、漯河市、濮阳市、周口市、信阳市。最后,针对三个开放层级的城市群,论文提出以自贸区为抓手,改善外商投资环境,推动体制机制创新,升级产业结构,吸引外商投资等对策建议,为河南开放型经济发展提供借鉴。
张宇[5](2017)在《南阳市宛城区林业生态建设政策研究》文中提出林业是国民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之一。林业是我国的基础性产业,在推动经济发展,维持社会稳定和谐,增加劳动力机会等多个方面发挥着重要的作用。国家十分重视林业的发展,从解放后就开始在全国范围内开始了林业生态工程建设,先后出台相关政策推动林业的发展和提升。宛城区属平原农业大区,农业生产条件优越,但林业发展严重滞后于本地的经济发展速度,全区林业用地面积14.31万亩,森林覆盖率只有8.07%。近年来,宛城区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以建设高效生态经济示范市为目标,牢固树立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发展理念,通过“一区两点一网络”构筑了点线面相结合的综合林业生态体系。本文通过对宛城区林业生态区建设进行政策研究,对宛城区林业的发展具有现实指导意义,为宛城区林业生态区建设中面临的问题寻求解决方法,提出建议和意见,有利于宛城区生态区的建设和提升。本文在对现有文献资料的概述包括过内外对林业生态的研究和对其相关政策的研究两部分。理论基础包括产业结构学说、林业生态学、公共政策学、政策分析学等为提出专门针对宛城区林业生态区建设的合理政策建议提供了理论依据。在政策研究的基础方面,本文以详细数据分析了宛城区生态区建设的现状,对其存在的问题做基本判断,提高政策的针对性。另一方面,本文梳理了宛城区生态区建设相关政策及其实施效果,并借鉴国内外林业生态区发展的先进经验,研究宛城区生态区建设和提升方向。本文研究了合理制定宛城区林业生态区建设的政策,提出了要从增加公众参与决策制定和增强基层政府执行力两大方面出发,分别制定系列改良政策和措施。在增加公众参与决策制定方面,通过鼓励参与、完善制度、加大透明度、拓宽渠道等方法实现。在公共政策的制定和实施方面,都要遵循“公平公正公开”原则。
任怡[6](2017)在《基于产业融合的郑州市休闲农业发展问题研究》文中认为休闲农业作为农业与其他产业相结合的一种新兴模式,是产业融合的典型代表。总的来说就是农业为其提供资源,再以旅游服务的形式表现出来,并通过彼此产业链的交叉、渗透、合并产生和带动如农产品加工、仓储物流、教育、文化体育和娱乐等新模块的发展,从而实现三大产业的互相融合。近年来,虽然郑州市休闲农业的发展程度已经居于全省首位,但与其他较为发达的城市相比仍有一定差距。所以摸清目前的发展现状与发展模式,找到现存的问题,对了解以后休闲农业的发展趋势,确定未来产业融合开发思路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本文以产业融合理论、农业多功能性理论及区域经济学理论为基础,以郑州市休闲农业为研究对象,对其发展历程、发展现状、开发类型、存在问题及产业融合途径进行分析,在此基础上,运用灰色关联法对郑州市2005—2015年农业与农副产品加工业,食品制造业,交通运输、仓储及邮政业,教育业,文化、体育和娱乐业等关联产业的融合度进行测量,进而在产业融合的背景下提出郑州市休闲农业的发展对策。此外,文章还以郑州市弘亿国际庄园为例,从休闲农业和产业融合的视角对该主体的经营模式、管理体制、项目开发进行分析,并对其日后的发展思路提出建议。经过分析笔者得到了以下三个结论:一、目前郑州市休闲农业的产业融合发展存在数量逐年增多,结构有待优化;产品类型丰富,但特色不够突出;旅游商品开发不足,产业链较短且附加值不高的问题。二、郑州市的文化、体育和娱乐业与第一产业间融合度最高,与农副产品加工业、食品制造业以及交通运输、仓储及邮政业农业间的融合度分别位于二三四位,教育业的融合系数在全部的指标当中最低。三、对郑州市休闲农业产业融合提出了如下五条发展对策:加强与科普教育融合,建设科技创新型高效观光农业;延长农产业链,加速休闲农业深化;扶持龙头企业发展,提升核心竞争力;树立宣传意识,创立农业旅游品牌以及改善旅游环境,加强基础设施建设。
刘少强,范大整,王井,张玲[7](2016)在《驻马店市林业发展概况及成效》文中指出阐述了建国以来至2000年驻马店市林业发展概况,概述了该市林业发展中采取的措施,分析了林业建设取得的成效,以供参考。
范慧平[8](2015)在《河南省水土资源对经济增长的作用机制研究》文中指出河南承东启西,资源丰富,是我国中部经济发展的腹地和重要的粮食产区。近年来随着中原经济区建设深入推进、郑欧国际班列的开通运行及郑州航空港经济综合试验区发展规划的实施,给河南省经济发展带来巨大的机遇的同时也带来了重大的资源环境压力。此时研究河南省水土资源与经济发展的关系,分析水土资源禀赋及水土资源对经济发展的作用机制有助于正确判断当下二者的相互影响和联系,合理制定科学的政策,实现资源环境和经济社会的协调和可持续发展。水资源和土地资源是区域经济发展的生产要素和承载基础,随着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资源环境与人类社会经济发展的矛盾越来越突出,资源约束已经成为经济发展的限制因素。各国学者都在研究资源环境与经济的协调发展问题。本文通过综合不同角度测算结果,揭示水土资源约束对经济增长的重要作用。主要得到以下结论:(1)运用水土资源匹配系数测算了1999-2013年河南省各省辖市水资源和耕地资源时空分布及匹配的量比关系,结果显示:河南省各地耕地资源优势明显,水资源匹配程度较差;研究期内水土资源匹配系数波动下降,主要原因是水资源量的减少和耕地总量的增加;全省水土资源匹配状况总体较差。(2)将水土资源作为一个因素纳入经济增长模型,采用改进后的柯布—道格拉斯生产函数模型测算1993-2013年河南省经济增长中的水土资源阻尼系数,反映区域水土资源约束对经济增长的阻力。采用Eviews软件对时间序列数据进行平稳性和协整检验,回归分析得出河南省水土资源对经济发展中的阻尼系数。综合前人研究结果,水土资源阻尼效应逐渐降低是由于社会发展及科技进步,资源在GDP增长中的份额逐渐变小,但资源的替换弹性也随之减小。河南省水土资源阻尼系数约为1.58%,大于全国平均水平;其中水资源的阻尼系数约为0.40%,土地对经济的阻尼系数约为1.2%。土地资源是河南省经济发展的首要限制因素,究其原因与河南省产业结构及农业大省定位密切相关。(3)运用耦合协调模型测算河南省水土资源承载与经济增长的耦合协调关系及发展程度,结果显示,河南省水土资源—经济发展系统耦合度良好,协调度逐渐变好;大部分地区发展类型仍是中级协调类,各省辖市滞后类型对比关系多为水土资源略微滞后型。河南省未来经济能否稳定持续增长,水土资源的影响作用必须重视。
杨君,薛照宇,梁林丽,梁谭,张政,丛海江[9](2014)在《南阳市绿色产业发展探讨》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针对南阳市发展绿色产业的地理、资源优势进行分析,提出南阳市加快绿色产业发展的对策,以供参考。
吕国范[10](2014)在《中原经济区资源产业扶贫模式研究》文中研究说明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先后组织实施了大规模的、持久的和富有成效的专项扶贫开发计划,走出了一条符合国情、具有特色的“政府主导、社会参与、自力更生、开发扶贫”的扶贫开发道路。但扶贫开发任务仍然十分艰巨,贫困人口规模依然庞大,贫困地区发展严重不平衡,自然灾害威胁严重,相对贫困现象凸显。特别是,以中原经济区为代表的国家扶贫工作重点县、集中连片特困地区、粮食主产区、黄河滩区等区域的贫困问题依然突出。因此,转变扶贫开发思路,推动中原经济区实行“政府主导、企业主体、市场运作”的资源扶贫开发模式,通过自然、人力、交通、龙头企业等优势资源的整合,带动贫困地区从“外部输血”到“自身造血”的根本性转变,是彻底解决贫困问题的关键环节,也是实现到2020年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重要途径。本文从资源产业扶贫的内涵出发,分析了资源产业扶贫的基本要素和运行机理,认为资源产业扶贫需要政府、贫困户以及社会各界的积极广泛参与,需要对贫困地区的资源进行全方位的研究,需要对现有扶贫模式进行绩效评估,在此基础上选择确定合理的资源型产业,通过积极有效的产业开发模式,推动资源产业扶贫有序运行。同时还要加快建立资源产业开发的载体,为资源产业扶贫提供科学平稳的运行渠道。通过对美国资源产业、法国资源产业、南非旅游资源产业、巴西农业资源开发的分析,提出中原经济区值得借鉴的方面。通过对中原经济区资源产业扶贫的基本情况、贫困的成因、现行扶贫开发模式和扶贫的难点进行深入分析,为资源产业扶贫的可行性和现实意义进行了总结;采用层次分析法以龙头企业带动型扶贫为例对资源产业扶贫的绩效进行评估,发现中原经济区地域范围广、集中连片贫困地区大、粮食主产区贫困现象突出、贫困人口返贫问题严重,只有采取促进当地农业产业化发展和资源综合开发利用的开发手段,才能达到长期有效的扶贫效果。在此基础上,以南阳市为例,采用份额偏离基准(SSM)分析方法,对南阳市资源产业扶贫开发的产业选择进行了探讨,认为贫困地区资源开发的主导产业选择可以根据选择基准,确定地区生产总值较高,具有一定比较优势的,增长潜力明显偏大的产业。最后,提出中原经济区资源产业扶贫的模式、机制和对策建议。笔者认为,应该建立资源产业财政扶贫资金模式、集中连片资源产业扶贫开发模式、资源型企业对口帮扶模式、旅游扶贫开发项目化模式和再生资源产业扶贫开发模式等5种资源产业扶贫开发模式,帮助中原经济区贫困地区脱贫致富。
二、对南阳市平原绿化的思考(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对南阳市平原绿化的思考(论文提纲范文)
(2)二十世纪五六十年代宁晋泊水环境变迁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绪论 |
一、选题缘由及意义 |
二、学术史回顾 |
(一)环境史研究与水环境变迁 |
(二)水环境专题研究 |
(三)河北水利研究 |
(四)宁晋泊专题研究 |
三、研究方法与创新点 |
(一)研究方法 |
(二)创新点 |
(三)研究内容 |
第一章 新中国成立前宁晋泊的基本情况 |
1.1 宁晋泊的基本概况 |
1.2 注入宁晋泊的主要河流 |
1.2.1 滹沱河 |
1.2.2 滏阳河 |
1.2.3 洨河、泜河、槐午河 |
1.2.4 碱河 |
1.2.5 沙河 |
1.2.6 澧河 |
1.2.7 漳河 |
1.3 新中国建立前宁晋泊水环境变迁 |
1.3.1 宁晋泊水域面积扩大 |
1.3.2 宁晋泊水域面积缩小 |
小结 |
第二章 新中国成立后宁晋泊的水环境变迁 |
2.1 新中国成立后的宁晋泊水环境变迁 |
2.1.1 “56.8”洪水与宁晋泊 |
2.1.2 “63.8”洪水与宁晋泊 |
2.1.3 1969 年宁晋泊滞洪区的建立 |
2.2 新中国成后宁晋泊水环境特征 |
2.2.1 地下水减少 |
2.2.2 水质恶化 |
2.2.3 宁晋泊水量呈季节性变化 |
小结 |
第三章 宁晋泊水环境变迁的因素与政府应对 |
3.1 宁晋泊水环境变迁的自然因素 |
3.1.1 气候条件 |
3.1.2 地质与地震 |
3.1.3 河流因素 |
3.1.4 土壤因素 |
3.2 宁晋泊水环境变迁的社会因素 |
3.2.1 国家政策 |
3.2.2 人口增长 |
3.2.3 蓄灌工程迅速发展 |
3.2.4 工业用水增加 |
3.3 政府在宁晋泊水环境变迁中的应对 |
3.3.1 兴修水利,减少洪涝灾害 |
3.3.2 治理盐碱地,改善土壤 |
3.3.3 政策扶持,促进农业技术的改进 |
小结 |
第四章 宁晋泊水环境变迁引发的思考 |
4.1 滞洪区建立后的两次特大洪水 |
4.1.1 “96.8”洪水与宁晋泊滞洪区 |
4.1.2 “7.19”洪水与宁晋泊滞洪区 |
4.2 宁晋泊水环境变迁的积极影响 |
4.2.1 防洪效益:分洪蓄洪,保证生命财产安全 |
4.2.2 工业效益:保证工业稳定运行 |
4.2.3 农业效益:保证农作物生长,农民收入增加 |
4.2.4 生态效益:改善区域生态条件 |
4.3 民众对待环境与面对自然灾害的心态 |
4.3.1 民众对待环境的心态转变 |
4.3.2 应对自然灾害时民众的不同心态 |
小结 |
结语 |
参考文献 |
致谢 |
(3)林业PPP模式的应用研究 ——以丽水华东药用植物园PPP项目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1 引言 |
1.1 研究背景 |
1.2 研究目的与意义 |
1.2.1 研究目的 |
1.2.2 研究意义 |
1.3 文献综述 |
1.3.1 PPP模式相关研究 |
1.3.2 林业PPP模式应用的相关研究 |
1.3.3 综合述评 |
1.4 研究内容与方法 |
1.4.1 研究内容 |
1.4.2 研究方法 |
1.5 技术路线 |
1.6 研究创新与难点 |
1.6.1 研究创新 |
1.6.2 研究难点 |
2 PPP模式的理论分析 |
2.1 PPP模式的概述 |
2.1.1 PPP模式的概念 |
2.1.2 PPP模式的特点 |
2.1.3 PPP模式的优势 |
2.2 PPP模式的理论基础 |
2.2.1 公共产品理论 |
2.2.2 项目区分理论 |
2.2.3 民营化理论 |
2.3 不同PPP模式的比较研究 |
2.3.1 PPP模式的主要类型 |
2.3.2 不同PPP模式的比较分析 |
3 林业PPP模式的发展现状与存在的问题 |
3.1 PPP模式的发展现状分析 |
3.1.1 PPP模式行业发展概述 |
3.1.2 PPP项目落地率分析 |
3.1.3 PPP项目回报机制分析 |
3.2 林业PPP项目的发展现状分析 |
3.2.1 林业PPP项目的分类概述 |
3.2.2 林业PPP项目的现状及基本要素分析 |
3.2.3 林业PPP模式的运行环境分析 |
3.3 林业PPP模式存在的问题分析 |
3.3.1 项目投资周期过长 |
3.3.2 项目投资回报率低且收益见效慢 |
3.3.3 项目运营风险高 |
3.3.4 项目交易结构复杂 |
3.3.5 相关法律法规不健全 |
4 丽水华东药用植物园PPP项目案例分析 |
4.1 项目概况 |
4.2 丽水市财政支出能力评估 |
4.2.1 政府支出测算 |
4.2.2 财政支出能力评估 |
4.3 物有所值评价 |
4.3.1 物有所值定性评价 |
4.3.2 物有所值定量评价 |
4.3.3 PPP模式下项目投资收益分析 |
4.4 案例分析 |
4.4.1 前期规划设计 |
4.4.2 运作模式分析 |
4.4.3 合作期限分析 |
4.4.4 投资回报率分析 |
4.4.5 回报机制分析 |
4.4.6 风险管理分析 |
4.5 案例总结 |
4.5.1 经验总结 |
4.5.2 潜在风险 |
5 结论与建议 |
5.1 结论 |
5.2 开展林业PPP模式的建议 |
5.2.1 加强林业PPP项目全生命周期综合管理 |
5.2.2 开展以一二三产融合发展为主的林业PPP项目 |
5.2.3 建立完善的林业PPP合作协议系统 |
5.2.4 建立健全有效的监管机制 |
5.2.5 完善具有行业针对性的林业PPP模式相关体制机制和政策体系 |
参考文献 |
附录 |
致谢 |
(4)自贸区背景下河南省开放型经济发展水平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1章 绪论 |
1.1 研究目的与意义 |
1.1.1 研究背景 |
1.1.2 研究目的与意义 |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
1.2.1 开放型经济发展研究 |
1.2.2 自贸区与经济发展水平关系研究 |
1.2.3 实证方法相关研究 |
1.2.4 相关研究评述 |
1.3 研究内容与方法 |
1.3.1 研究内容 |
1.3.2 研究方法 |
1.3.3 技术路线 |
第2章 开放型经济发展的基础理论 |
2.1 开放型经济的内涵与特征 |
2.1.1 开放型经济的内涵 |
2.1.2 开放型经济的特征 |
2.2 开放型经济发展的理论基础 |
2.2.1 比较优势理论 |
2.2.2 竞争优势理论 |
2.2.3 后发优势理论 |
2.3 自贸区及其对开放型经济的影响 |
2.3.1 自贸区及其特征 |
2.3.2 自贸区对开放型经济的影响 |
第3章 河南省开放型经济发展现状及指标体系的建立 |
3.1 河南省自贸区发展现状 |
3.1.1 河南省自贸区功能划分 |
3.1.2 河南省自贸区发展情况 |
3.2 河南省开放型经济发展现状 |
3.2.1 经济基础 |
3.2.2 对外贸易 |
3.2.3 外商直接投资 |
3.3 评价指标体系的构建 |
3.3.1 指标选取原则 |
3.3.2 评价指标的选取 |
3.3.3 指标解释 |
3.3.4 数据来源 |
第4章 河南省开放型经济发展水平实证分析 |
4.1 模型的构建 |
4.1.1 评价方法的选取 |
4.1.2 构建综合指标评价模型 |
4.1.3 指标权重的确定 |
4.2 河南省开放型经济发展水平评价 |
4.2.1 数据处理 |
4.2.2 测算过程 |
4.2.3 结果分析 |
4.3 聚类分析 |
4.3.1 系统聚类法 |
4.3.2 聚类过程 |
4.3.3 聚类结果分析 |
第5章 河南省开放型经济发展的对策建议 |
5.1 开放程度较高城市经济发展对策建议 |
5.1.1 深化自贸区行政管理体制改革 |
5.1.2 发挥郑州航空港和郑州跨境贸易试点优势 |
5.1.3 创新驱动技术发展开放型经济 |
5.2 开放程度中等城市经济发展对策建议 |
5.2.1 推动体制机制创新 |
5.2.2 努力改善外商投资环境 |
5.2.3 合力挖掘区位优势 |
5.2.4 完善洛阳、新乡自贸区发展 |
5.3 开放程度较低城市经济发展对策建议 |
5.3.1 放宽外商准入限制鼓励外商参与投资 |
5.3.2 着力加强吸引外资工作 |
5.3.3 加速产业结构升级 |
5.3.4 引进外来人才 |
第6章 全文总结与研究展望 |
6.1 全文总结 |
6.2 研究展望 |
致谢 |
参考文献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获得的科研成果 |
附录 A 近似矩阵表 |
附录 B 17 个城市开放型经济发展水平结果(2007-2016) |
(5)南阳市宛城区林业生态建设政策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一 绪论 |
(一)选题背景与意义 |
1. 选题背景 |
2. 选题意义 |
(二) 相关概念以及国内外研究综述 |
1. 相关概念 |
2. 国内外研究综述 |
(三)理论工具和研究方法 |
1. 理论工具 |
2. 研究方法 |
(四)研究思路与研究内容 |
1. 研究思路 |
2. 研究内容和结构安排 |
(五)创新和不足之处 |
二 宛城区林业生态建设现状及其政策体系 |
(一)宛城区林业生态建设现状 |
1. 宛城区林业生态区发展概况 |
(二) 宛城区林业生态区建设政策体系 |
1. 矿区修复政策 |
2. 农田防护林体系改扩建政策 |
3. 生态廊道网络建设政策 |
4. 河流水系生态防护林带建设政策 |
5. 城区林业生态建设政策 |
6. 通道绿化建设 |
7. 村镇绿化 |
8. 建设工业原料林和用材林基地 |
9. 园林绿化苗木花卉政策 |
10. 管理森林资源的有效举措 |
(三)宛城区林业生态区建设的政策实施效果 |
三 宛城区林业生态建设政策存在的问题 |
(一)政策制定主体单一 |
(二)政策制定体系有“真空期”和断档 |
(三)政策制定程序不公开不透明 |
(四)政策宣传表面肤浅 |
(五)政策冲突激化矛盾 |
(六)公共政策的执行力低 |
四 健全宛城区林业生态政策的建议 |
(一)增加公众参政议政机会 |
1. 提高公众参与公共决策的意识 |
2. 保障公众在公共决策制定中的知情权和参与权 |
3. 增加公众参与公共决策的渠道 |
(二)使用渐进决策模式来处理地方政府事务 |
(三)协调各方的利益,根据实际制定政策 |
1. 维护公共政策的公正性 |
2. 维护公共政策的公平性 |
3. 维护公共政策的公开性 |
(四)确保公共政策制定公开透明 |
1. 保证公共政策制定向公众公开的内容真实 |
2. 确保公共决策中的内容执行具备可行性 |
(五)建立健全的公共政策制定监督机制 |
1. 有关部门要履行监督责任 |
2. 加大公众和媒体的监督力度 |
(六)检验公共政策的可行性 |
1. 建立公共政策预公开制度 |
2. 建立公共政策宣讲制度 |
参考文献 |
致谢 |
(6)基于产业融合的郑州市休闲农业发展问题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致谢 |
摘要 |
1 绪论 |
1.1 研究目的与意义 |
1.1.1 研究背景 |
1.1.2 研究目的 |
1.1.3 研究意义 |
1.2 国内外研究综述 |
1.2.1 休闲农业相关研究 |
1.2.2 产业融合相关研究 |
1.2.3 产业融合背景下的休闲农业相关研究 |
1.2.4 研究评述 |
1.3 研究方法与技术路线 |
1.3.1 研究方法 |
1.3.2 技术路线 |
1.4 研究创新点与不足 |
1.4.1 创新之处 |
1.4.2 不足之处 |
2 休闲农业的产业融合分析 |
2.1 相关概念与理论基础辨析 |
2.1.1 相关概念辨析 |
2.1.2 相关理论基础 |
2.2 休闲农业的产业融合动因分析 |
2.2.1 市场需求 |
2.2.2 技术推动 |
2.2.3 政策扶持 |
2.3 模块化视角下休闲农业产业融合的分析 |
2.3.1 模块化分析休闲农业产业融合的可行性 |
2.3.2 传统农业产业链的模块化分析 |
2.3.3 旅游业产业链的模块化分析 |
2.4 休闲农业的产业融合模型说明分析 |
3 基于产业融合的郑州市休闲农业的发展 |
3.1 郑州市休闲农业产业融合发展历程 |
3.2 基于产业融合的郑州市休闲农业发展现状 |
3.2.1 建设类型与数量 |
3.2.2 空间分布与特征 |
3.2.3 市场收入与游客量 |
3.3 基于产业融合的郑州市休闲农业开发类型 |
3.3.1 花海苗木观赏游 |
3.3.2 山水果岭采摘游 |
3.3.3 农家休闲美食游 |
3.3.4 自然生态养生游 |
4 郑州市休闲农业的产业融合分析 |
4.1 郑州市休闲农业的产业融合途径 |
4.1.1 休闲农业与第一产业融合 |
4.1.2 休闲农业与第二产业融合 |
4.1.3 休闲农业与第三产业融合 |
4.2 郑州市农业与关联产业融合度灰色关联分析 |
4.2.1 灰色关联法 |
4.2.2 灰色关联法分析 |
4.2.3 结论 |
5 案例研究——郑州市弘亿国际庄园 |
5.1 弘亿国际庄园休闲农业发展概况 |
5.2 弘亿国际庄园休闲农业资源概况 |
5.3 弘亿国际庄园休闲农业管理体制 |
5.4 基于产业融合的弘亿国际庄园开发研究 |
5.4.1 观光采摘 |
5.4.2 度假休闲 |
5.4.3 商务会议 |
5.4.4 拓展训练 |
5.4.5 科普教育 |
5.5 弘亿国际庄园休闲农业发展思路 |
5.5.1 维持资金链良性循环 |
5.5.2 合理布局基础设施 |
5.5.3 重视宣传营销策略 |
5.5.4 树立精品品牌和项目 |
6 产业融合背景下郑州市休闲农业发展面临的挑战及对策 |
6.1 郑州市休闲农业产业融合发展面临的挑战 |
6.1.1 数量逐年增多,结构有待优化 |
6.1.2 产品类型丰富,但特色不够突出 |
6.1.3 旅游商品开发不足,产业链较短且附加值不高 |
6.2 郑州市休闲农业产业融合发展对策 |
6.2.1 加强与科普教育融合,建设科技创新型高效观光农业 |
6.2.2 延长农业产业链,加速休闲农业深化 |
6.2.3 扶持龙头企业发展,提升核心竞争力 |
6.2.4 树立宣传意识,创立休闲农业品牌 |
6.2.5 改善旅游环境,加强基础设施建设 |
研究结论及展望 |
参考文献 |
ABSTRACT |
(8)河南省水土资源对经济增长的作用机制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致谢 |
摘要 |
Abstract |
1 绪论 |
1.1 选题背景与意义 |
1.1.1 研究背景 |
1.1.2 选题意义 |
1.2 几个重要概念 |
1.2.1 水土资源 |
1.2.2 经济增长 |
1.2.3 水土资源匹配系数 |
1.2.4 水土资源与经济发展耦合协调度 |
1.2.5 增长阻尼 |
1.3 文献综述 |
1.3.1 国外研究进展 |
1.3.2 国内研究进展 |
2 河南省水土资源与经济发展概况 |
2.1 地理环境 |
2.2 水资源 |
2.2.1 供水量 |
2.2.2 用水量 |
2.2.3 用水消耗量 |
2.2.4 废污水排放量 |
2.2.5 用水指标 |
2.3 土地资源 |
2.3.1 耕地利用 |
2.3.2 建设用地利用 |
2.3.3 河南省土地利用最新概况 |
2.4 经济发展 |
2.4.1 经济总量增长 |
2.4.2 经济结构分析 |
3 河南省水土资源空间匹配格局 |
3.1 研究方法 |
3.2 区域水资源分布及利用 |
3.3 区域耕地资源分布及利用 |
3.4 水土资源匹配系数测算 |
3.5 河南省水土资源匹配空间变化 |
3.6 本章小结 |
4 河南省水土资源对经济增长的阻尼分析 |
4.1 增长阻尼模型构建 |
4.1.1 已有模型介绍 |
4.1.2 本文模型构建 |
4.2 数据准备 |
4.3 计量分析 |
4.4 结果分析 |
4.5 本章小结 |
5 河南省水土资源承载力与经济发展耦合协调分析 |
5.1 水土资源承载与经济发展耦合协调度模型构建 |
5.1.1 耦合度函数 |
5.1.2 耦合协调度函数 |
5.2 耦合协调评价指标体系构建及权重计算 |
5.2.1 耦合度评价指标体系 |
5.2.2 序参量指标权重计算方法 |
5.2.3 指标权重计算结果 |
5.3 水土资源承载与经济发展耦合协调关系测算结果与分析 |
5.3.1 分系统综合评价值 |
5.3.2 耦合度计算及时序变化 |
5.3.3 协调度计算及时序变化 |
5.3.4 水土资源与经济系统对比关系分析 |
5.4 本章小结 |
6 结论与展望 |
6.1 结论 |
6.2 展望 |
参考文献 |
(9)南阳市绿色产业发展探讨(论文提纲范文)
1 南阳市绿色产业发展优势 |
2 南阳市绿色产业发展对策 |
2.1 全面发展, 百花齐放 |
2.2 突出重点, 创立品牌 |
2.3 统一思想, 充分认识绿色产业在全市经济发展中的重要性 |
2.4 围绕思路目标, 采取切实有效的措施 |
2.5 建立健全干部领导队伍 |
(10)中原经济区资源产业扶贫模式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Abstract |
第1章 引言 |
1.1 研究的背景 |
1.2 研究的意义 |
1.3 文献综述 |
1.3.1 关于贫困问题 |
1.3.2 扶贫模式 |
1.3.3 扶贫政策 |
1.3.4 扶贫产业选择 |
1.3.5 资源产业扶贫 |
1.4 研究的思路、方法、内容和创新点 |
1.4.1 研究的思路 |
1.4.2 研究的方法 |
1.4.3 研究的主要内容 |
1.4.4 研究的创新点 |
第2章 资源产业扶贫:内涵界定及理论框架体系 |
2.1 贫困的内涵与成因 |
2.1.1 贫困的内涵 |
2.1.2 贫困的成因 |
2.2 扶贫概念与我国扶贫基本现状 |
2.2.1 扶贫的概念 |
2.2.2 我国的扶贫开发历程 |
2.2.3 《新纲要》:区域经济发展与扶贫开发 |
2.2.4 我国当前的扶贫政策与战略 |
2.3 资源产业扶贫的内涵与特征 |
2.3.1 产业扶贫 |
2.3.2 资源产业扶贫 |
2.4 资源产业扶贫的基本要素和运行机理 |
2.4.1 资源产业扶贫的基本要素 |
2.4.2 资源产业扶贫的运行机理 |
第3章 其他国家资源产业扶贫的模式与经验借鉴 |
3.1 美国的资源产业扶贫政策 |
3.1.1 成立落后地区产业扶贫开发的专门机构 |
3.1.2 财政和金融政策的产业开发支持 |
3.1.3 通过项目支持实现农村发展援助 |
3.2 法国资源产业扶贫政策 |
3.2.1 政府建立专门机构协调贫困地区扶贫开发 |
3.2.2 实施国土资源开发整治计划 |
3.2.3 实施多层次的资源产业扶贫转移支付制度 |
3.3 南非旅游资源产业的扶贫开发模式政策 |
3.3.1 旅游开发的主要政策 |
3.3.2 将旅游开发确定为全民动员式的开发活动 |
3.3.3 旅游扶贫中对龙头企业予以激励 |
3.3.4 突出旅游扶贫试验区的示范带动作用 |
3.4 巴西农业资源开发的模式和政策 |
3.4.1 加快农村土地改革 |
3.4.2 实施全方位立体化扶贫计划 |
3.4.3 通过农业碳交易促进可持续发展 |
3.4.4 积极利用外资加快农业基地建设 |
3.5 借鉴与启示 |
3.5.1 加大政府基础设施投资 |
3.5.2 发展地区资源优势产业 |
3.5.3 积极引导民间投资 |
3.5.4 系统制订扶贫规划 |
第4章 中原经济区资源产业扶贫现状评价 |
4.1 中原经济区贫困的基本情况 |
4.1.1 中原经济区整体贫困状况 |
4.1.2 中原经济区集中连片特困地区贫困状况 |
4.1.3 中原经济区粮食主产区贫困状况 |
4.2 中原经济区贫困的原因 |
4.3 中原经济区资源产业扶贫的模式和政策措施 |
4.3.1 中原经济区资源产业扶贫的基本模式 |
4.3.2 中原经济区资源产业扶贫的主要政策 |
4.4 中原经济区资源产业扶贫存在的主要问题 |
4.4.1 农村贫困问题依然突出 |
4.4.2 脱贫人群的脆弱性比较明显 |
4.4.3 山区自然资源开发利用滞后 |
4.4.4 粮食主产区和集中连片地区脱贫致富压力大 |
4.4.5 资金投入与发展需求矛盾凸显 |
第5章 中原经济区资源产业扶贫的绩效评估:以中石油扶贫为例 |
5.1 背景与概况 |
5.2 帮扶模式和主要做法 |
5.2.1 市场供需帮扶 |
5.2.2 技术智力帮扶 |
5.2.3 融资信贷帮扶 |
5.3 基于层次分析法的龙头企业带动型资源产业扶贫模式绩效评估 |
5.3.1 指标体系的构建 |
5.3.2 项目实施的相关情况 |
5.3.3 扶贫开发绩效分析 |
5.3.4 扶贫开发绩效评价 |
5.4 基本结论 |
第6章 中原经济区资源产业扶贫的产业选择模型:以南阳市为例 |
6.1 区域扶贫资源主导产业选择的理论 |
6.1.1 基准理论及在国内的应用 |
6.1.2 实证分析及方法综述 |
6.2 基于 SSM 分析法的资源主导产业选择基准 |
6.2.1 基本原理 |
6.2.2 主导产业选择的新基准 |
6.3 基于份额偏离基准的南阳市贫困地区资源产业选择分析 |
6.3.1 南阳市资源产业及贫困地区发展现状 |
6.3.2 南阳市制造业的份额偏离基准 |
6.3.3 南阳市 7 个贫困县主导产业的初步确定 |
6.4 中原经济区主导产业的选择 |
第7章 中原经济区资源产业扶贫模式、机制与对策建议 |
7.1 资源产业扶贫模式选择的因素及实现条件 |
7.2 资源产业财政扶贫资金模式 |
7.2.1 我国财政扶贫资金的管理和运行机制 |
7.2.2 中原经济区财政扶贫资金政策及成效 |
7.2.3 资源产业财政扶贫资金模式的内涵及运行机制 |
7.2.4 中原经济区提高资源产业财政扶贫资金使用效率的建议 |
7.3 集中连片资源产业扶贫开发模式 |
7.3.1 集中连片资源产业扶贫开发的内涵 |
7.3.2 集中连片资源产业扶贫开发的运行机制 |
7.3.3 加快中原经济区集中连片资源产业扶贫开发的建议 |
7.4 资源型企业对口帮扶模式 |
7.4.1 资源型企业对口帮扶模式的内涵 |
7.4.2 资源型企业对口帮扶的运行机制 |
7.4.3 深入推进中原经济区资源型企业对口帮扶的建议 |
7.5 旅游扶贫开发项目化模式 |
7.5.1 旅游扶贫开发项目化模式的内涵 |
7.5.2 旅游扶贫开发项目化的运作机制 |
7.5.3 推动中原经济区旅游扶贫开发的建议 |
7.6 再生资源产业扶贫开发模式 |
7.6.1 再生资源产业扶贫开发是促进贫困地区经济可持续发展的必然要求 |
7.6.2 再生资源产业扶贫开发的运行机制 |
7.6.3 中原经济区可再生资源产业扶贫开发的路径创新 |
第8章 结论及研究展望 |
8.1 研究结论 |
8.2 研究展望 |
参考文献 |
致谢 |
附录 |
四、对南阳市平原绿化的思考(论文参考文献)
- [1]乡村振兴战略下能人返乡创业对策研究 ——以河南省夏邑县为例[D]. 徐艳娜. 安徽农业大学, 2021
- [2]二十世纪五六十年代宁晋泊水环境变迁研究[D]. 贾昊茹. 河北大学, 2021(02)
- [3]林业PPP模式的应用研究 ——以丽水华东药用植物园PPP项目为例[D]. 俞小芳. 浙江农林大学, 2019(01)
- [4]自贸区背景下河南省开放型经济发展水平研究[D]. 李婉星. 武汉理工大学, 2019(07)
- [5]南阳市宛城区林业生态建设政策研究[D]. 张宇. 郑州大学, 2017(06)
- [6]基于产业融合的郑州市休闲农业发展问题研究[D]. 任怡. 河南农业大学, 2017(04)
- [7]驻马店市林业发展概况及成效[J]. 刘少强,范大整,王井,张玲. 现代农业科技, 2016(07)
- [8]河南省水土资源对经济增长的作用机制研究[D]. 范慧平. 河南农业大学, 2015(07)
- [9]南阳市绿色产业发展探讨[J]. 杨君,薛照宇,梁林丽,梁谭,张政,丛海江. 现代农业科技, 2014(15)
- [10]中原经济区资源产业扶贫模式研究[D]. 吕国范. 中国地质大学(北京), 2014(0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