车书翰(鞍山市中心医院114001)
【摘要】目的:及时诊断慢性粒细胞白血病并发症,以达到早期治疗,延缓生命。方法:通过对慢性粒细胞性白血病髓外转移的临床观察及确诊过程,吸取教训,以提高诊治水平。结论:慢性粒细胞性白血病髓外转移,形成白色肉瘤是一种少见的并发症,予后极其不良。
【关键词】慢性粒细胞性白血病髓外白色肉瘤医源性
【中图分类号】R730.4【文献标识码】B【文章编号】1672-5085(2013)48-0243-01
【Abstract】objective:totimelydiagnosisofcomplicationsofchronicmyelogenousleukemia,inordertoachieveearlytreatment,slowlife.Method:throughtheclinicalobservationofchronicmyelogenousleukemiapulpoutsidetransferandthediagnosisprocess,lessonslearned,inordertoimprovethediagnosisandtreatmentlevel.Conclusion:chronicmyelogenousleukemiapulptransfer,formationofwhitesarcomaisararecomplicationoftotheextremelybad.
【Keywords】chronicmyelogenousleukemiaPithwhitesarcomaiatrogenic
临床资料:
患者男:67岁,干部,于1982年2月左上腹部(脾区)被他人踢伤,当时未引起注意。三年后出现头晕,腹部疼痛、乏力,当地医院诊断为“脾大”未引起重视及治疗,同年10月中旬来我院就诊,确诊为慢性粒细胞性白血病,曾多次住院治疗,好转后出院,1985年3月因患急性胰腺炎手术治疗,进行脾切除,术后一般状态较好,认为病情已经痊愈,未注意定期复查及系统治疗。
于1986年3月,无明显诱因右背部隐痛,前胸有“束带感”,认为既往患过肩关节周围炎,此次是复发所引起的疼痛,故未予以重视,4月21日,右臂突然用力时,自觉右肩部“扭伤”,背部剧痛,并向右肩及前胸放射,胸部“束带感”加重,用杜冷丁治疗无效,于5月9日以慢性粒细胞性白血病合并骨侵润?肩关节拉伤,入我院治疗。
体格检查,步入病室,营养良好,脸色红润,精神状态佳。平温、平脉、血压均正常,呼吸每分钟20次,皮肤粘膜无出血点及淤斑,无感染,
全身浅表淋巴结未见肿大,心肺听诊正常,腹平坦,肝未触及,脾切除术后腹部留有疤痕,脊柱检查,T3T4压痛明显。末稍血象:白血球:92500个/mm3;早幼粒2%;中幼粒10%;晚幼粒7%,杆状7%;分叶7%;淋巴10%;酸性1%。出凝血时均为2分30秒。骨髓象:符合慢性粒细胞白血病改变,但有混血。肝功:碘试验,阴性,射浊<6单位,锌浊<12单位,谷丙转氨酶390单位。
入院诊断:
1、慢性粒细胞性白血病(活动期)
2、中毒性肝炎
3、右臂神经损伤
入院后因放射性疼痛,多次用各种止痛药物,理疗针灸,局部封闭及颈部牵引等方法均无效,并经常感到呼吸困难,经检查除外心肺疾病,于5月13日晚因剧烈疼痛间断肌注强痛定3支(每支100mg),家属自用过杜冷丁(剂量不详),于14日晨7时20分突然抽搐,呼吸停止,双侧瞳孔缩小对症治疗缓解,经检查疑吗啡中毒,停用吗啡类药物,用支持新法,于5月17日出现双下肢截瘫,尿潴瘤,诊断癔病,并进行暗示治疗,于6月4日出现呼吸不规则,神志不清,后以下深浅感觉消失,感应电刺激双下肢无反应,急做腰椎穿刺,脊髓完全梗阻,脑脊液微黄色,压力210mmH2O,细胞数4个/mm3蛋白定性++,糖50mg%以上,蛋白质量208mg%,氯化物700mg%,后经椎管碘油造影及手术病理均证实为脊髓外白色肉瘤形成(白血病,白细胞增殖成瘤块)压迫T3-4神经根,引起神经根痛。术后近期虽然下肢感觉略有恢复,但终因广泛中枢侵润而死亡。
讨论:
(一)慢性粒细胞性白血病发生椎管外转移者较少,而且病人有扭伤史,造成初期病史混淆,导致一系列的错误诊断。提示我们应尊重病人的主诉,该病人除了有疼痛的定位体征外,胸前有“束带感”,而且该患者有白血病脾切除病史,应考虑和外伤区别。
(二)髓外白色肉瘤神经根受侵犯,脊髓和血管组织受牵拉,疼痛是早期症状,且根据疼痛的部位,尿潴瘤、运动和感觉障碍平面及膀胱自主神经功能失调等体征,说明病史有混淆时,体征的鉴别显得十分重要。
(三)慢性粒细胞白血病患者脾切除后应注意各个部位的白细胞侵润。
(四)在未除外器质性病变时,不能草率做出癔病诊断。
总之,白色肉瘤髓外转移,是慢性粒细胞性白血病严重并发症,但及时诊断和治疗,争取延长病人生命是医务人员的使命。本例在出现呼吸困难截瘫后才行腰穿椎管内碘油造影确诊,实属晚矣,应以此为训,引起对此疾病的警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