脊髓损伤患者膀胱功能的康复护理

脊髓损伤患者膀胱功能的康复护理

陈倩

郑州市中医院河南郑州450007

【摘要】目的探讨脊髓损伤(SCI)患者神经源性膀胱的最佳护理方法和临床效果。方法通过对57例患者采用膀胱容量压力测定、间歇性导尿术、膀胱功能训练和康复健康教育等方法,观察患者康复疗效、膀胱容量及残余尿量改变,并进行分析。结果干预前后膀胱残余尿量、膀胱容量比较有显著性差异(P<0.05)。39例患者残余尿量减少,9例可完全自主排尿。结论采用个体化康复护理后,能够明显改善患者的膀胱功能,提高生活质量。

【关键词】脊髓损伤护理;膀胱功能

[中图分类号]R322.6+2[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2-5018(2016)02-195-01

引言

脊髓损伤(SCI)是世界各国的高发疾病之一,外伤性、医源性或血管源性等原因均可导致,呈高发病率、高致残率、高耗费、青壮年患者居多的特点。由于控制排尿功能的中枢神经系统或周围神经受到损害,SCI后可产生不同类型的下尿路功能障碍。目前,为不同医疗条件下的临床医生在选择合理诊断、治疗与康复手段,以及长期随访、并发症预防等方面提供参考,中国残疾人康复协会制定了针对SCI患者泌尿系管理与临床康复指南。结合该指南,我科根据国际脊髓损伤学会ASIA损伤分级标准,膀胱的残余尿量以及《国际脊髓损伤数据集下尿路功能基本数据集》中患者有无尿意、膀胱排空方式、非自主漏尿频率作为观察指标,选择某科57例患者采取个体化康复护理方案,并观察其康复疗效,现报告如下。

一、资料与方法

1、临床资料

选择某科收治的SCI患者57例,男性47例,女性10例,年龄28~66岁,平均44.98岁。其中,颈髓损伤26例,胸髓损伤3例,腰髓损伤28例;ASIA分级:A级26例,B级17例,C级14例。

2、方法

(1)心理疏导

SCI患者入院后24h内及时给予心理评估,判断患者的心理状态,针对其残障后的震惊、否定、抑郁或焦虑反应、对抗独立、适应阶段,采取相应的心理护理,帮助患者尽快适应角色,重建战胜疾病的信心,积极配合治疗护理,早日回归家庭和社会。

(2)留置导尿管

SCI脊髓休克期内(约伤后3~4周)的患者,临床表现为无张力膀胱即排尿反射受到抑制状态,采用留置导尿管并持续开放引流,早期留置尿管有利于膀胱功能恢复。导尿管相关尿路感染是SCI后继发泌尿系感染的最常见原因。因此,鼓励患者多饮水,保持会阴部清洁,每日用0.1%安多福消毒尿道口,早晚各一次,定时更换尿管,妥善固定管道,防止牵拉。及时更换防逆流尿袋;根据膀胱测压结果,适时夹闭。

(3)膀胱容量和压力测定

通过外置测压管与膀胱内压力相通来测定膀胱内压,通过灌注盐水量与同期尿液生成量判断膀胱容量,操作时嘱患者平卧,排空尿液。将测压计的零点调节与耻骨联合在同一水平,使测压管、盐水管道和尿管相通,打开盐水管道,使500ml生理盐水以较快速度进行一次性膀胱内灌注,观察压力表内水柱波动的刻度,并记录每滴入50ml盐水时压力表上水柱的刻度,观察随着膀胱内储量增加压力变化的情况,从而了解膀胱功能状态,判断膀胱是否安全,为导尿计划提供依据,指导膀胱护理。根据测压结果,针对不同类型膀胱采取相应的护理方法。

(4)间歇性导尿术

间歇性导尿宜在患者病情基本稳定、无需大量输液(<500ml)、饮水规律、无尿路感染的情况下开始,一般于受伤后早期(8~35d);导尿间隔时间为4~6h。每次导尿量以不超过患者的最大安全容量为宜,每日不超过6次;残余尿大于300ml每日导尿6次,大于200ml每日导尿4次,小于200ml每日导尿2~3次,100ml每日导尿1次,当每次残余尿量<100ml时,可停止间歇性导尿。

(5)膀胱功能训练

①行为技巧训练:训练在特定的时间进行,如餐前30min、晨起或睡前,鼓励如厕排尿,白天每3h排尿1次,夜间2次。并结合患者具体情况进行调整。此训练可减少尿失禁的发生,逐步帮助患者建立良好的排尿习惯。②排尿意识训练:指导患者全身放松,想象自己置于安静、宽敞环境听潺潺水声,试图自己排尿,想象过程中指定患者全部运用感觉。③反射性排尿训练:即手法刺激外感受器,导尿前半小时寻找扳机点,如轻叩击耻骨上区或大腿上1/3内侧,牵拉阴毛、挤压阴蒂(茎)或用手刺激肛门诱发膀胱反射性收缩,产生排尿。④代偿性排尿训练:Ⅰ、Crede手法排尿。一手掌触摸膀胱,由膀胱底向体部环形按摩3~5min,再将双手重叠放于膀胱上向耻骨后下方挤压,手法由轻到重,直至排出尿液。Ⅱ、Valsalva屏气法。患者取坐位,身体前倾,屏气呼吸,增加腹压,向下用力做排便动作,反复数次,帮助排出尿液;逼尿肌收缩而不伴有尿道括约肌同时收缩,即可产生排尿。⑤盆底肌训练:指导患者在不收缩下肢、腹部及臀部肌肉的情况下自主收缩盆底肌肉(会阴及肛门括约肌),每次收缩维持5~10s,重复10~20次/组,每日3组。此训练可减少漏尿的发生。

3、评价方法

(1)残余尿测定方法嘱患者饮水300~500ml,待膀胱充盈后,采用膀胱训练方法诱导自行排尿,记录排出量,排尿后立即导尿,测量并记录膀胱内残余尿量。

(2)评价指标

有效:残余尿量减少,膀胱顺应性增加和膀胱内压降低,间歇性导尿次数减少,无泌尿系感染;无效:残余尿量、膀胱容量和膀胱内压无明显变化。

二、结果

三、讨论

SCI患者神经源性膀胱应尽早开展个性化康复护理,研究表明,做好神经源性膀胱功能障碍患者的康复护理是减少术后并发症、改善预后、提高SCI患者生存质量的关键。间歇性导尿术能使膀胱周期性地扩张与排空,维持膀胱近似正常的生理状态,显著减少残余尿量,提高膀胱容量,以促使其功能恢复。同时,间歇性导尿也可避免尿道的长期刺激,减少尿路感染的发生。膀胱功能训练是通过Val-salva屏气法增加膀胱内压以促进膀胱排空,操作应严格掌握加压排尿时机,避免膀胱高度充盈时挤压而至膀胱破裂,以及耻骨上加压排尿时尿液返流引起肾盂积水。间歇性导尿配合各种膀胱护理方法,可以使患者膀胱容量逐渐恢复正常,并减少残余尿量,从而避免小膀胱以及使膀胱习惯性充盈和排空,使SCI患者膀胱功能达到平衡或恢复自主排尿。SCI患者病情重、病程长,易产生焦虑,影响生活质量,且治疗费用高,大多数患者治疗和护理的依从性差,不能按时执行相应的行为训练或者中断治疗,所以心理护理显得尤为重要。心理护理不仅是针对患者本人,更要针对患者家庭及社会,给患者创造一个轻松的治疗环境。护理人员应督促患者及家属认真完成各项治疗和训练,根据患者的实际情况采取个体化康复护理措施。

参考文献

[1]樊帆.脊髓损伤患者膀胱功能康复训练方案的构建及实证研究[D].第二军医大学,2015.

[2]陈尚学,龙雪梅,刘静.脊髓损伤患者膀胱功能康复护理进展[J].中国医药导报,2013,31:23-25+31.

[3]梅迎雪,闫树英,马湘,陈立凤,王晓云.脊柱脊髓损伤伴膀胱功能障碍的综合训练及康复护理[J].护士进修杂志,2009,20:1852-1853.

[4]苟会君,何小燕,张锦华.脊髓损伤患者膀胱功能的早期康复训练及效果分析[J].中国医学装备,2013,07:87-90.

[5]王玉珍,程薇萍,王玉龙,王晓虹,王僚阳,周娟.脊髓损伤后排尿障碍患者膀胱功能重建60例护理研究[J].实用医学杂志,2011,01:136-138.

[6]刘珍红,龚海蓉,李冬秀.脊髓损伤后膀胱功能的康复护理进展[J].海峡科学,2011,09:83-85.

标签:;  ;  ;  

脊髓损伤患者膀胱功能的康复护理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