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摘要
秦岭造山带的形成经历了漫长的地质历史,主要是古生代华北板块和扬子板块联合作用的结果,秦岭造山带的构造演化以及构造单元的划分尚存在较多分歧。对秦岭造山带的研究仍存在一些尚需深化的方面。研究区位于武当陆块西侧的早古生代南秦岭旬阳盆地内,南、北两侧分别为牛山-平利地块与小磨岭地块,古生代处于扬子地台北部被动大陆边缘,地层区划属华南地层大区秦岭地层区迭部-旬阳地层分区牛山地层小区。通过参加中国地质调查局陕西旬阳-白河地区1∶5万矿产远景调查项目,历经两年多的野外地质调查工作,在收集大量野外及室内地质资料与数据并进行综合分析基础上,结合该区各种构造形迹及其空间的展布方式、时间方面的演化序列,从而描述研究区的地质构造特征。研究区主要由郧西群和耀岭河群组成的过渡性基底和由古生界组成的沉积盖层组成。其过渡性基底由晚元古代耀岭河组碎屑岩、中基性火山岩及沉凝灰岩构成。盖层由平行不整合于过渡性基底之上的下寒武统-中泥盆统碳酸盐岩-碎屑岩系构成。区内主要出露有早古生代寒武系、奥陶系、志留系及晚古生代泥盆系,发育一套浅变质细碎屑岩与碳酸盐岩沉积建造。地层构造变形较强但变质程度较弱。通过两年多野外地质调查和各种构造要素产状的收集,并经过室内的赤平投影,确定了研究区逆冲推覆体制下形成的轴面劈理的优势产状为23°∠39°,挤压体制下形成的褶皱两翼的优势产状为27°∠33°和192°∠46°;晚期脆性断层面的优势产状为21°∠47°和185°∠38°。本区地层总体的构造线呈北西西-东西向,面理的置换大致经历了三期。伸展体制下形成的褶皱以顺层掩卧褶皱为代表;逆冲推覆体制下形成的褶皱主要表现为紧闭尖棱褶皱以及区域上的不对称掩卧褶皱;挤压体制下形成的褶皱主要表现为圆柱状褶皱和区域上的一些复背向形构造。伸展体制下的断裂构造主要表现为本区志留系与泥盆系之间的两条剥离断层以及韧性剪切带,包括一些S-C组构、拉伸线理、旋转碎斑构造等。逆冲推覆体制下的断裂构造主要表现为一些推覆构造。挤压体制下的断裂构造主要表现为区域上的一些高角度韧性逆断层。晚期脆性发展体制下的断裂构造主要表现为区域上的脆性断裂。结合前人对南秦岭构造演化研究的成果,将本区的地质构造发展史划分为四个阶段:前印支期的伸展体制阶段;印支期的逆冲推覆-褶皱造山阶段;印支-燕山期的南北向挤压体制阶段;中生代后期到新生代的脆性发展阶段。
论文目录
相关论文文献
标签:南秦岭论文; 旬阳论文; 地质构造特征论文; 面理论文; 褶皱论文; 断裂论文; 构造样式论文; 地质构造发展史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