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际医学杂志编委会投稿统一要求(一)(最新版——2000年5月)

国际医学杂志编委会投稿统一要求(一)(最新版——2000年5月)

一、国际医学期刊编辑委员会对论文投稿的统一要求(Ⅰ)(最新版——2000年5月)(论文文献综述)

栾嘉[1](2020)在《我国医学期刊临床研究论文质量影响因素及其控制对策研究》文中认为经过几十年高速经济发展,中国开始拓展国家发展战略,把卫生工作作为重中之重。《健康中国2030规划纲要》的发布标志着我国卫生与健康改革发展进入新阶段,并对我国临床医学的发展创新提出了新要求。科学的医学研究成果是临床决策的指南,也是国家制定卫生政策的依据。作为记载、传播医学科技信息的主要载体,医学科技期刊承载着为各类医疗卫生决策提供证据的重任。然而,我国至今处于临床医学研究证据的“进口国”地位,多年来我国的临床指南主要参照欧美国家的指南或研究结果;我国的临床医学研究的学术影响力与欧美国家相比总体处于较低的水平,中文医学期刊发表的临床研究论文的质量一直未能获得国际业界的广泛认可。针对于此,本研究旨在对我国医学期刊近年发表的临床研究论文的质量进行综合评价;深入查找并证实我国临床研究论文质量的影响因素;聚焦医学期刊编辑部,探讨我国临床研究论文整体质量控制对策。首先,从论文质量及其影响因素概念内涵的描述出发,梳理文献,结合专家访谈,对“临床研究论文质量”以及“影响因素”的关联关系进行分析,进一步界定“临床研究论文质量”“质量评价”与“质量影响因素”的概念并丰富其内涵。其次,采用“滚雪球法”抽取中文医学期刊近年发表的临床研究论文229篇,以研究注册率、伦理审查率、前瞻性研究患者知情同意等数据评价其伦理;以该篇论文发表之前国内同类研究论文篇数评估其创新性;以“国际医学报告清单”评估其报告质量;“Cochrane偏倚风险工具”评估其方法学质量并评价其证据强度。结果显示:中文医学期刊近年发表了大量单中心(97.38%)、小样本(单组≤100例占77.3%)、纯阳性结果(99.22%)、高重复性(国内同类研究>10篇占37.11%)、低质量(报告率≤50%占85.15%,高偏倚风险论文占44.10%)的临床研究论文;研究注册率(3.06%)和伦理审查率(16.95%)均低;研究的真实性和严谨性均不可考。再次,结合文献研究、专家访谈、田野调查等方式募集、筛选中文医学期刊临床研究论文质量的影响因素。自行设计问卷,对纳入评估的229篇临床研究论文的作者、编辑部行问卷调查,运用结构方程模型(SEM)构建临床研究论文质量影响因素的理论模型,模型显示:作者因素方面,专业阶层(学历、职称)对论文质量的直接影响较弱,而作者科学思维、科研方法学水平、对论文质量有较强的正向影响。机构环境方面,科研政策和组织监管均对论文质量有正向影响;科研资源既能直接对论文质量发挥正向影响,也能通过作用于科研政策和组织监管间接影响论文质量。编辑部(编辑)因素方面,编辑的专业能力、期刊管理水平、审稿人水平均对论文质量有正向影响;格式标准化要求对论文质量有负向影响。最后,采用析因设计证实以上可能因素对临床研究论文质量的影响,结果显示:在作者与研究机构相关的23项可能影响因素里仅伦理审查1项与论文综合质量相关(χ2=11.075,P=0.010);在编辑部与编辑相关的18项可能因素中,编辑是否具有医学专业背景(χ2=21.533,P=0.000)、医学编辑的统计学水平(t=2.221,P=0.028)、编辑工作时间和精力用于版面形式消耗(t=-3.064,P=0.002)与期刊是否为核心期刊(χ2=4.714,P=0.034)等4项与论文质量显着相关。研究证明:期刊编辑部及编辑相关因素是国内医学期刊临床研究论文质量的主要影响因素。根据本研究结果,为控制我国医学临床研究论文质量,针对我国医学期刊编辑部管理构架提出:医学编辑必须具有医学相关专业背景,按照发展要求满足医学编辑数量并进行功能性分工,向学术型方向培养医学编辑等举措建议。针对编辑部审定稿流程提出:中文医学期刊亟待统一临床研究论文录用的基本标准,严格实行临床研究注册制度,复核研究的伦理审查,加强临床研究国际规范、评价工具以及报告清单的认知普及,注明利益冲突以及允许发表阴性结果等举措建议。针对医学编辑的职能拓展提出:医学编辑应在执行论文发表准入标准的同时做好作者教育,并为审稿人提供详细的审稿标准及必要的相关培训等举措建议。从而令中文医学期刊能够严把临床研究论文质量“出口”关,真正服务于“健康中国”。

孙佳路[2](2020)在《《看电影》趣味研究》文中研究说明《看电影》是20世纪90年代中国社会及大众文化转型时期的产物。它是在中国市场经济体制下,期刊业开始市场化进程的过程中,以市场为导向,以趣味为策略,由文学类期刊成功进行变身的通俗娱乐类电影期刊。曾打着“中国影迷第1刊”口号的《看电影》,坚持以电影为灵魂,以受众为中心,以客观体现电影工业现状为己任。同时,在面对网络媒介的强力冲击和大众阅读方式发生改变的情况下,《看电影》能够审时度势,整合媒介资源,多次进行改版,成为21世纪以来发展较为迅速的通俗娱乐类电影期刊之一。它的迅猛发展,一方面体现了营销团队的经营管理能力和战略决策能力;另一方面也体现了其适应大众审美文化变迁的趣味传播。本文以《看电影》为研究对象,在市场经济、文化转型与媒介融合的大背景下,对期刊的发展历程、出版形态和文本进行梳理和阐释。并在综合吸收大众传播学、社会学、美学、电影学等学科理论研究成果的基础上,进一步分析《看电影》趣味的生成、发展和演变的背景、过程与原因。力图揭示社会和文化转型时期我国大众娱乐期刊的发展策略和大众审美趣味与媒介发展的关系。论文主体分为五章:第一章从历史的角度对中国电影期刊的发展历程和《看电影》的创刊时机、出版形态、改版状况进行阐述。电影作为第七艺术,其艺术形态,创作手段,表现主题在很大程度上受当时社会的政治、经济、文化、技术等方面的影响。中国电影期刊是伴随着中国电影的发展而发展的,它既是中国电影发展史的记录者,又是中国电影发展史的见证者。它一方面展示着电影的时代特征,另一方面也书写着社会的文化变迁。通过对中国电影期刊发展史的爬梳,阐述不同时期中国电影业的发展形态,意趣风尚及电影期刊对不同时期社会文化思潮的助推,为当代电影期刊的研究提供依据。与此同时,引出于20世纪90年代末社会文化转型时期成功改版的《看电影》。通过对《看电影》创刊背景及发展历程的梳理,分析其迅速脱颖而出,占领大部分读者市场的原因,以及其如何在信息变革时期、阅读方式发生改变的大环境下,抓住时代特征,进行生存策略的演化。为接下来的趣味研究做好铺垫。第二章分别从静态和动态的视角,讨论《看电影》趣味的生成、演变及与趣味群体间的关系。通过分析其趣味生成和传播的内在逻辑,进一步考察趣味与文化语境之间的关系,探究其媒介发展的策略。20世纪90年代,传统媒介由大众传播向分众化传播转型。这种改变使得传播媒介与受众之间形成了以趣味为核心的互动模式。因此,对《看电影》趣味的生成研究,要将其还原到具体的社会文化背景之中,分析促使其趣味生成的外部动力因素和内在传播逻辑。这种动因和逻辑既是现实的,又是空间历史的。在这些因素的共同作用下,《看电影》采取了受众定位策略,锁定自己的目标受众群体,并通过对目标受众群体和趣味群体进行趣味层面的互动,引导和型塑,来建构富有时代性审美风尚的趣味文化。随着媒介传播形态的改变,传统媒介趣味与受众趣味趋向异化。作为媒介和文化商品的《看电影》在时代的变革中,所呈现和传播的趣味也相应地发生了改变与创新,这亦是一种生存策略的体现。第三章以当代视觉传播和文化消费为视角,以期刊封面为主要研究对象,分别从期刊封面的设计、图片的审美趣味、版式中的电影味三个方面,讨论《看电影》作为文化商品的趣味呈现。在大众文化审美形态由日常生活审美化向审美日常生活化过渡的视觉文化消费时代。对于大众期刊,文字逐渐被图像僭越。“读图时代”到来,期刊的外在符号系统,即期刊的封面、版式设计成为适应视觉消费的主要手段。电影期刊相较于其他类型期刊,有着得天独厚的图片资源。《看电影》的封面从创刊之初就极具视觉冲击力,当然这也成为其快速占领读者市场的重要原因之一。在《看电影》封面和版式设计变迁的过程中,既体现了期刊作为文化商品的时尚趣味,又体现出了期刊的定位和审美趣味的变迁。第四章以期刊创刊时的社会文化转型为背景,大众审美形态为前提,以期刊的内在传播符号——栏目为研究对象,探讨《看电影》作为媒介的趣味呈现。分析期刊随电影发展和文化变迁所折射出的媒介趣味。在媒介快速发展时期,被当代传播媒介型塑的趣味群体普遍具有娱乐性、大众性、时尚性的消费特征。通俗娱乐类电影期刊恰好反映出大众的这些趣味特征。因此,将《看电影》放在宏观的、大众的电影信息分类范围中,通过对栏目名称的演变,经典栏目的个案分析,能更好地阐释《看电影》的大众媒介属性。进而探寻《看电影》在报道开放式的电影资讯时所呈现出的基于媒介形态的趣味策略。即它是如何在大众和娱乐的基础之上提炼出高级娱乐,提升媒介价值,以区别于其他同类电影期刊。第五章从趣味文化意蕴的视点出发,并通过对《看电影》正刊经典栏目和增刊《午夜场》的文本分析,阐释其迷影文化旨趣,论述《看电影》迷影场域的打造和对受众迷影文化的导向。美国批评家苏珊·桑塔格在纪念电影诞生一百周年,发表的文章中提到因“迷影”的消失将导致电影的衰亡,致使这个诞生于电影艺术萌芽时期的词汇,又重新出现在大众视野。从而引发部分学者对迷影文化的正面讨论,使得在电影发展史叙事中,被忽略的影迷群体再次被关注。在迷影文化史叙述中,电影期刊曾作为早期迷影文化的主要推手之一。电影期刊是迷影文化的体现。因此,《看电影》从文化内涵上说是迷影的。同时,以受众为核心的《看电影》也是中国唯一本以影迷对电影的迷恋程度而进行分众化出版的电影期刊。通过《看电影》正刊中的迷影元素,增刊《午夜场》的迷影导向,共同助推迷影文化。

郭妍[3](2018)在《中医药期刊史研究》文中认为中医药期刊是记录和保存中医药知识的重要载体,也是中医药学术传播与交流的重要媒介。研究中医药期刊的总体发展史,既能够反映中医药学术发展的某些特点,又能够揭示中医药学术交流的特征和趋势。鉴于此,本研究系统梳理了中医药期刊的发展历程,阐述了中医药期刊在发展进程中呈现的各种特征,在此基础上分析了中医药期刊发展的总体趋势,对中医药期刊在中医药发展中的作用进行了评价,并尝试探寻中医药期刊发展的方向。本研究搜集从1897年至2017年出版的中医药期刊共568种,考察期刊创刊数量,并按照中国近现代历史分期作为参照系,将中医药期刊的发展历程分为七个阶段,即萌发期(1897年-1920年)、数量上的繁盛期(1921年-1937年6月)、低谷期(1937年7月-1949年9月)、恢复期(1949年10月-1959年)、曲折发展期(1960年-19 75年)、复兴期(1976年-1995年)、平稳发展期(1996年至今)。本研究从形式特征、类别分布特征、刊名特征、内容特征等方面阐述了中医药期刊的发展特征。其中形式特征从中医药期刊生存状态、刊期情况、地域分布情况和文章合着情况等方面进行论述,类别分布特征从中医药期刊的总体类别情况和中医药学术类期刊的学科分布情况等方面进行论述,刊名特征从中医药期刊刊名的变迁和深刻寓意等方面进行论述,内容特征通过考察各个发展阶段的栏目设置情况予以呈现。在阐述中医药期刊发展历程和发展特征的基础上,本研究对中医药期刊发展的总体情况进行了全面的论述,阐述了中医药期刊传播中医药文化、普及中医药知识、促进中医药学术交流、助力中医药教育事业发展、推动中医药事业发展的积极作用,并指出中医药期刊在发扬中医药传统特色、鼓励学术评论与争鸣、促进中医药知识普及推广、保障文章质量和专题策划等方面存在的不足,进而探寻中医药期刊的发展方向,以期为中医药期刊发展提供参考与借鉴,更好地为中医药事业发展服务。

郝爽[4](2018)在《我国科技期刊专业集群化知识服务平台研究》文中研究说明科技期刊的专业集群化发展已经成为目前解决我国科技期刊小、散、弱局面的主要发发展方式之一,而以网络平台的形式集聚行业期刊群,汇集期刊集群优势,以满足各学科、各行业用户的知识需求,为用户提供知识服务是未来科技期刊集群化数字化发展的核心模式之一。目前,国外先进的科技期刊出版商依托其集团化、规模化的期刊集群管理模式,已经形成了其难以撼动的行业优势,并依托其内容资源优势建成了成熟完善的知识服务平台,为用户提供数字出版、资源检索及获取、行业交流及互动等多方面的知识服务。与之相比,我国科技期刊专业集群化知识服务平台的建设还处在探索阶段,仅有少数的行业和学科建成了期刊集群平台。本文通过对国内外相关文献的调研及梳理,对我国科技期刊专业集群化知识服务平台建设的模式及特点进行总结;选取国内典型案例进行对比分析,发现我国科技期刊集群化知识服务平台的建设差距;以产业区理论、集群治理理论和知识基础观理论为基础,通过文献研究和案例研究发现我国在科技期刊专业集群化知识服务平台建设中存在的不足,并提出相应的发展建议。在成文结构层面,首先阐述了本文的研究背景及研究意义,简要叙述了出版业数字出版转型中科技期刊集群化的必然趋势以及研究科技期刊集群化服务平台的具体意义,并简要对本文结构、研究方法及创新点进行归纳。接着,对本文的相关概念、所采用的理论进行介绍,并且系统化梳理了国内外关于科技期刊集群化知识服务平台的研究现状,包含研究热点、主要研究方向及研究成果。之后主要介绍了我国科技期刊集群化知识服务平台的发展现状,阐述了科技期刊集群化发展的几种模式,并对我国科技期刊专业集群化知识服务平台建设的特征进行归纳。结合我国科技期刊专业集群化发展知识服务平台发展现状,总结我国科技期刊集群化知识服务平台建设中的不足之处,主要包括:缺乏健康有序的外部环境、主办单位内部组织结构不科学、知识服务平台建设及运营能力不足、依赖资金扶持、盈利及营销模式缺失四大方面。案例研究部分,选取中国光学期刊网、中华医学期刊网和材料期刊网作为我国科技期刊专业集群化知识服务平台典型案例进行对比研究,分别从平台发展概况、产品及内容建设、知识服务路径、盈利及营销模式四个方面对案例进行对比分析,并总结其可借鉴经验。以现状不足和典型案例分析为基础,为我国建设科技期刊集群化服务平台提出了发展建议,主要包含营造良好的外部发展环境、改革主办单位内部组织机制、提升科技期刊集群平台的知识服务及运营能力、建立多元的盈利和营销模式几大方面。最后—部分阐述了本文的研究结论、对未来我国科技期刊集群化知识服务平台发展的展望及研究不足之处。

刘洋[5](2017)在《近代中医体制化历程(1919-1937) ——以中医改进研究会为中心》文中研究指明近代以来,随着封建社会的瓦解和科学主义在中国的勃兴,中医的生存空间被急剧压缩。建立在中国传统哲学思想基础上的中医,其科研、教育、医疗、管理、交流、传播、评价等方法体系,都与建立在现代科学思想基础上的西医大为迥异,也与基于西方的近代中国社会建制格格不入。为了谋求发展,近代中医不断改良、汇通、论战、抗争,直至尝试“科学化中医”,希望改造中医,使其融入近代科学的体系。伴随着抗争与羁绊中的前行,中医自觉不自觉吸收和借鉴了西医的思想和制度,开始了中医体制化的探索。科学体制化是科学体制的形成过程,是科学发展的组织条件和制度保证,是科学社会学研究的重要内容。从科学社会学的角度,医学体制化的重要标志是医院、医学院、医生组织以及政府主导的公共卫生和医疗保障制度的形成。其显着的特征是医学知识与政治的结合,以及对医疗空间的制度性分割。由于近代社会政治制度源于西制,中医天然地被社会体制排除在外,晚清和民国政府没有主动启动中医体制化进程。中医体制化基本上萌生于中医民间,由中医界自下而上努力探索,其层次、范围、效果上与西医的近代体制化相比,距离很大。与民国政府的“抑中扬西”的卫生政策相左,近代山西地方政府对中医采取扶持政策,中医体制化在近代山西得以率先发轫。山西模仿西方科学和西医体制,成立中医社团、开展中医学校教育、创办医院、出版发行中医期刊和书籍,以及制订和完善中医学术、研究制度等努力,在中医体制化中作出独到的努力。本文以具有独特历史价值的近代山西中医改进研究会及其活动为视角,放眼整个近代中医的发展历程、中医与社会的关系、中医与西医的矛盾和媾和。通过历时共时的分析,探讨体制化对中医发展的促进和制约作用,为时下政府在中医药管理中的角色定位、职责界定、市场划分,提供有益参照。本文主体包括绪论、正文(共七章)、结束语三个部分。绪论部分主要阐述本文的研究目的和意义、国内外研究现状、研究思路、研究方法、创新与不足、概念释名。正文分为七章,第一章介绍了近代中医体制化的背景;其后五章是关于山西中医体制化的探索实践内容;最后一章总结山西中医体制化的贡献与启示。第一章是关于近代中医体制化的背景。近代中医体制化以中医思想文化变革为基础,“西学东渐”的近代化思潮是中医的近代化转型的根本原因。正是在这种近代化思潮的影响下,面对薄弱的医疗卫生基础,山西从统治和现实需要出发,积极推动开展中医改进。中医体制化在地方政府的主导下在近代山西发端。第二章是关于山西中医改进研究会的创建及发展内容。山西中医改进研究会是近代中国第一个官办的中医社团。山西行政长官阎锡山在学会的创办、发展、运行中都发挥主导作用,给予经费、政策、发展环境的支持。由于组织稳定,经费充裕,中医改进研究会发展迅速。研究会在管理制度、科研方法、学术奖励等各个方面吸收西学,建立了一套系统完整的规范,保障了中医研究的有序开展。研究会发展中期,由于政治、社会局面发生巨大转变,及“中医科学化”思潮出现,研究会进行了改组,从人员、机构、组织多方面发生较大调整。研究会宗旨也从最初的“中医改进”向“中医科学化”演变。第三章是关于中医教育探索的部分。近代山西山西医学教育历经波折,先后创办了“山西医学专门学堂”、“山西医学传习所”和“山西医学专门学校”等医学教育机构。后者几易其名,学制、课程、教育方向也随之不断变化。特别是其办学方针的“由中转西”,反映了中西医教育难以实现良好契合的矛盾。近代中医教育界在探索建立学制,统一课程设置,编辑中医教材,兴办中医学校,培养中医人才过程中的努力,也是不断寻求合理医学教育建制的过程。最终,在中医向西医的参习和妥协中,近代中医教育建制得以建立。第四章是关于中医临床与防疫实践的内容。作为中医研究和中医教育的实践场所,中医改进研究会的附设中医医院设立后,引入了西医医院的理念,设立养病室(病房)、加强院感管理、完善诊疗制度,不断提高中医的临床诊治能力。为了弥补中医在卫生防疫中显露出的不足,研究会建立了疫情报告和研判制度,积极探索中医在卫生防疫中的作用。由于西医对传染病的病原学、传播途径方面具有证据确凿、逻辑合理的实践优势,使得基于西制的近代政府,有充分理由选择西医理论和制度作为卫生防疫的立法和行政依据,西医在国家卫生防疫体系中的地位得以通过政治制度确立,成为卫生防疫的主角,中医逐渐退出了卫生防疫体系。第五章介绍了中医改进研究会在历次中医抗争社会活动中的参与情况。中医界面对政府、西医的不公正政策和歧视,从维护自身权益以及中医地位出发,积极投入到抗争和中西医论战中。在纳入教育体系、创设中央国医馆、建立中医社会体制等方面,中医改进研究会与全国中医药界,互通声气,积极运用请愿抗争和参政提案等手段,奔走呼号,终获一定成效。《中医条例》、《医师法》等法律法规的颁布使中医在法律地位上与西医平等;中央国医馆、卫生署中医委员会的成立,成为中医行政管理建制化的标志;中医纳入学制的章程获得通过,中医执业考核得到实施等一系列突破,使得中西医并存的二元医疗卫生体制渐见雏形。第六章是关于中医学术传播与交流方面的内容。医学交流机制与系统的形成,是医学体制化的重要标志之一。传统中医“秘而不宣”的习惯,随着近代报纸、期刊在中国的出现,发生了巨大改变。山西中医改进研究会创办的《医学杂志》,作为中医学术交流的载体,业界沟通的桥梁,中西医论战的平台,发挥了积极的作用。随着研究会的改组,《医学杂志》的办刊思想也由“中医改进”向“中医科学化”发生转换。同时,研究会还开展了声势浩大的征集审查民间验方活动,出版了蕴含巨大学术价值的《审查征集验方》。研究会采取出版代销名家医书、与其他中医团体交换期刊、在杂志刊登医药信息等的形式,广泛进行业界交流,在近代中医的学术传播交流体制化中取得积极成效。第七章总结了山西在中医体制化中的贡献与启示。由于地方行政力量的鼎力支持,甚至将发展中医作为省政发展的重要内容,近代山西强化中医管理,从机构、组织、制度、机制方面,在神州一隅开辟了中医体制化的试验田。中医改进研究会的实践表明,整体论和还原论的融贯是未来中医发展的基础。辩证认识中西医,以包容胸怀接受在一定时期内中西医二元化格局的局面,有助于未来产生真正的新的生命科学。中医体制化是中医科学化概念的重要延伸,是中医持续发展的重要保障。结束语包括三个方面内容:一是对全文的概括总结;二是指出了本文仍需努力的方向;三是下一步需要关注的研究方向。附录共有9个部分,汇总了近代山西中医体制化相关制度和近代山西医学发展沿革等等,为研究提供详实的参证。纵观中医在中国悠久的发展历史,中医发展的各个兴盛阶段多得益于体制的促进。新中国成立后,“中西医结合”、“中医药现代化”、“中医药国际化”等概念和思路,都是基于振兴中医发展的目的提出的。同时,也反映出中医自身的特性与历次被强加之上体制的不适应。直到170年后的今天,依然没有寻求出适合中医的发展之路;如何处理中西医二者的关系,也是众说纷纭。根本的原因在于中医和西医的“范式”不可通约,源于西医的近代医疗体制无法适应中医发展的自身属性。有着五千年深厚文化和历史底蕴的传统中医,面对互联网时代带来的又一次科学和意识形态的革命,需要再次审视其发展规律,完善中医体制化建设。

姚大怀[6](2015)在《民国传奇杂剧史论》文中研究表明本文以民国时期的历史与文化进程以及戏曲史的演变为背景,以民国传奇杂剧为研究对象,立足于新戏曲史料的发掘与整理,全面考察该时段传奇杂剧的发展、变化以及消亡历程,重点分析重要作家群体的思想艺术倾向以及各时段作品的思想主题、艺术风貌、剧本体制的传承与新变,总结民国传奇杂剧的价值与地位,反思其在剧烈的政治文化转型中尴尬的处境。为此,本文拟分为上、下两个部分。上篇属于“史”的范畴,即以时间为线,审视民国传奇杂剧的演变过程,共四章内容。第一章为民国传奇杂剧概述,主要涉及以下两个问题。一是民国传奇杂剧的界定。笔者拟从时空、文体以及学科等三个角度为民国传奇杂剧进行界定,从而进一步明确本文的研究范围。二是民国传奇杂剧的整理统计。该部分将从作家的籍贯分布、年龄分布、作品创作(刊发)的时间分布、作品刊发的地域分布以及传播载体等角度对民国传奇杂剧进行统计,从而从总体上把握民国传奇杂剧的作家、作品情况。第二章至第四章分别以民国初期、中期与后期的传奇杂剧创作为研究对象,着重分析不同时段作品的发展背景,探讨其兴盛与衰亡的外部原因,并从时代主题、传统主题等两个角度梳理各阶段的创作情况,宏观展现民国传奇杂剧的发展历程及其兴盛、沉潜与消亡的规律。本文认为,推动传奇杂剧继续前进的外部要素主要有以下几点,其一是梁启超及其小说界革命对于传奇杂剧的启示,其二是现代报刊业与出版业以及文化市场的强烈刺激,其三是不同类型剧作家的勉励坚守,其四是风云变幻的政治局势与空前严峻的民族危机;除剧本体制以及剧作质量等内部因素外,致使传奇杂剧走向衰亡的外部因素大致有以下几点,其一是远离戏曲舞台,其二是新文学与现代话剧的冲击,其三是大批作家的纷纷淡出,其四是现代报刊业以及文化市场与传奇杂剧的疏离。通过梳理民国不同时期的剧作内容与主题,可以得出这样的结论:直击现实、服务读者、紧随时代主题需求,是民国传奇杂剧的主旋律与主要特色;抒情言志、自娱自乐、与时代需求保持若即若离的关系,也是民国传奇杂剧的重要特点,但与民国以前的此类剧作相比,同样融入了相应的时代色彩。下篇属于“论”的范畴,即抓住民国传奇杂剧发展与消亡过程中的几个关键问题加以论述,并涉及对其戏曲史与文学史地位的评价,共分五章。第五章至第七章分别以报人作家、遗民作家、学者作家等主要作家群体为研究对象,旨在展现不同群体的思想倾向、创作观念、艺术贡献以及相应的教训等,从微观上展现民国传奇杂剧的兴衰得失。本文认为,受思想、经历、职业、修养等要素的影响,上述三类作家在担负起民国传奇杂剧创作主力的同时,均从不同程度上影响到传奇杂剧的发展进程,并给后世留下迥异的经验与启示。报人作家主要在民初发挥了主导作用,并在政治与市场意识的双重作用下,其剧作明显指向政治时事与文化市场。在延续清末传奇杂剧的兴盛局面并收获可贵的艺术经验的同时,报人作家也在思想、艺术以及文体形式上暴露出明显的硬伤,从而透支了传奇杂剧的生命。遗民作家的创作高峰也在民国初期。特定的成长环境与生平经历,决定了遗民作家多在剧作中表达特有的遗民思想,表现出与民国政权以及新文化的截然对立。就艺术而言,遗民剧作在情节、人物、语言等方面存在诸多弊端,具有较为明显的文人化与学术化的倾向,客观上加速了传奇杂剧的衰亡进程。学者作家在民国中后期成为传奇杂剧创作的主力。深重的民族危机、特殊的学者境遇与扎实的曲学造诣,使得学者作家一方面大声疾呼,号召民众勇赴国难,另一方面将传奇杂剧当成抒情写心的载体以及学术尝试的平台,表现出与报人作家、遗民作家截然不同的创作倾向。在艺术方面,学者作家注重曲律、文采与布局,创作了一批兼顾案头与场上的佳作,堪称民国传奇杂剧领域艺术造诣最为深厚的群体,其创作对于探索中国戏曲的发展方向不无启示意义。第八章通过与元明清以来的戏曲进行比较,以及综合比较民国各阶段的创作情况,揭示民国传奇杂剧在思想内容、艺术方面以及剧本体制等方面的传承与新变。本文认为,民国时期,剧作家们一方面承袭了既有的戏曲传统,在传统题材领域收获颇丰,在书写传统主题方面仍表现出强烈的积极性,另一方面还吸收了清末以来戏曲发展的经验,在题材开掘与主题开拓方面均取得了不俗的创作成就;就艺术风貌而言,民国传奇杂剧在吸收传统戏曲艺术经验的基础上,更多地融合时代发展的需求,在情节设置、人物塑造以及戏语言风格等方面明显地表现出新旧兼备的特色;在剧本体制方面,传承即意味着对文体个性的坚守,而新变则意味着挣脱束缚,探求新的发展道路。对于民国传奇杂剧而言,无论是传承,还是新变,都具有非同寻常的意义。第九章一方面将民国传奇杂剧分别放在民国与当下,揭示其重要的历史作用与当代意义,另一方面将其置于戏曲史与文学史领域,总结其无法替代的戏曲史与文学史地位。本文认为,作为民国政治、经济、社会、文化等多种因素孕育出来的艺术成果,传奇杂剧不仅在当时发挥了重要的作用,对于当下亦具有重要的认识、审美与借鉴价值,较之于鼎盛时期的传奇杂剧,亦有一定的可比性。本文还在重点梳理其艺术贡献的基础上,审视民国传奇杂剧在传奇杂剧史、民国戏剧史以及文学史上的地位,并认为,民国传奇杂剧是元明清戏曲史的延续,是传奇杂剧史的殿军与终点,是民国戏剧史的旁枝与支流,并与其他文体一道,共同构筑起斑斓多姿的民国文学,堪称中国戏曲史与民国文学史的重要组成部分。余论部分将以政治文化转型为切入口,综合分析民国传奇杂剧的功能定位、创作手法以及传播方式等关键问题,从而探讨与反思民国传奇杂剧的处境。本文认为,在政治文化剧烈转型之际,民国传奇杂剧只能处于一个两难的处境之中,无论如何抉择,都无法摆脱逐渐消亡的命运。

周庆辉,李霄茜,陈兰玉,陈红云[7](2014)在《学术研究实施与报告和医学期刊编辑与发表的推荐规范》文中指出一、关于"推荐规范"1."推荐规范"的目的:国际医学期刊编辑委员会(International Committee of Medical Journal Editors,ICMJE)制定这份"推荐规范"是用于检查发表于医学期刊的研究工作及其他资料在实施和报告过程中的最佳实践及伦理标准,帮助作者、编辑,以及同行评议和生物医学出版过程中的其他相关人员创作和传播准确、清晰、无偏倚的医学期刊论文。这份"推荐规范"还有助于大众媒体、患者及其家属,以及普通读者更好地了解医学编辑和出版过程。

鲁菁[8](2012)在《中国医药研发外包服务产业发展研究》文中研究表明目的:本研究旨在解决四个问题:一是探索了医药研发外包服务产业的理论基础;二是明确医药研发外包服务产业的发展现状和趋势,以及中国医药研发外包服务产业的市场潜力及市场的竞争态势;三是明确中国医药研发外包服务产业发展中存在的问题,特别是产业人才的现状;四是提出中国医药研发外包服务产业发展的策略和路径,以期为相关决策部门在产业决策时提供有价值的建议。方法:本研究主要采用了系统性研究、规范性研究、实证性研究、案例研究、深度访谈、专题小组讨论等研究方法,研究重点是实证基础上的规范性研究。结果和结论:1.明确了医药研发外包服务产业是新兴的产业,建立了医药研发外包服务产业的理论基础。论文首先是明确了医药研发外包产业即合同研究组织(CRO)的概念和职能,通过对医药研发外包服务产业的驱动因素和产业内涵的分析,论证了“医药研发外包服务产业”提法的合理性,厘清研究的思路;并将社会分工理论、交易成本理论、比较优势理论、核心竞争力理论和资源基础理论作为医药研发外包服务产业的理论基础进行系统阐述,作为本研究的理论支撑。2.明确了全球和中国医药研发外包服务市场的发展现状和趋势,以及中国医药研发外包产业的发展潜力和竞争态势。通过对国内外医药研发外包服务产业的对比研究,进一步明确了全球医药研发外包服务产业的市场需求、市场规模、部分国家和地区CRO的发展现状、全球主要的CRO和全球医药研发外包服务市场的发展趋势;以及中国医药研发外包服务市场的需求、市场规模、中国医药研发外包服务市场总体情况及服务内容、中国CRO的分类、中国主要的合资和本土合同研究组织和中国医药研发外包服务市场的发展趋势;同时,通过PEST结构模型(政治、经济、社会、技术和信息)从宏观角度对中国医药研发外包服务产业结构特征的分析显示,中国医药研发外包服务产业具有很大的市场潜力;波特五力结构模型从微观角度的分析显示,本土CRO面临供应商、购买者、同业的竞争者、新进入者的威胁较大,替代者的威胁较小。3.明确中国医药研发外包服务产业存在的问题,产业人才缺乏是制约产业发展的首要因素。首先,通过探索性的案例研究,分析了本土的合同研究组织(CRO) TG医药发展过程中的困境及其解决措施;同时,通过深度访谈和专题小组讨论,深刻解读了本土CRO发展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及相应的对策,以上研究显示,产业人才、临床试验质量、相关产业政策和法律法规健全程度是影响本土CRO发展的主要因素,特别是产业人才的欠缺已经成为制约产业发展的“瓶颈”。为了明确产业人才的现状和培训需求,本研究进行了3个现状调研,①临床监查员(CRA)的基本情况和培训的现状;②临床医师对临床监察员(CRA)的满意度的调查;③临床医师对临床试验的认知情况及教育需求的调查。调查显示,我国医药研发外包服务产业人才的专业知识和职业素质远远不能满足产业发展的需求,目前尚未建立相关人才培养制度。4.为了促进中国医药研发外包服务产业可持续发展,论文从产业政策、产业的规范和监管,人才培养和产业发展路径四个方面论述了产业发展的策略及具体措施。

刘雪梅,李琰,蒋兰慧,李幼平,吴泰相,郑尚维,邓绍林,姜洁,张凌之,杜亮,冯远景,兰礼洁,李廷谦[9](2011)在《实施研究伦理和发表伦理,促进规范研究、规范出版和规范转化——中国临床试验注册和发表协作网第二次声明背景文件》文中研究指明随着世界卫生组织(WHO)、Cochrane协作网(CC)等共同推进临床试验和系统评价注册制度的实施与发展以及研究伦理学和出版技术的进步,医学研究伦理和发表伦理日益受到关注。2006年中国临床试验注册与发表协作网(ChiCTRPC)成立并发表第一次声明,在中国推行临床试验注册制度;2010年ChiCTRPC召开第二次会议,提出临床试验注册建立伦理审查制,并赋予发表伦理新内涵。本文在ChiCTRPC第三次会议充分交流并达成共识的基础上,总结2006年ChiCTRPC第一次声明发布后5年的经验与教训,结合研究伦理、发表伦理、临床试验和系统评价注册的最新进展,发布ChiCTRPC第二次声明背景文件,以期实施研究伦理和发表伦理,促进规范研究、规范出版和规范转化。

周庆辉,李霄茜[10](2010)在《生物医学期刊投稿的统一要求——生物医学论文的写作与编辑(一)》文中研究表明《生物医学期刊投稿的统一要求》(Uniform Requirements for Manuscripts Submitted to Biomedical Journals,以下简称"统一要求")由国际医学期刊编辑委员会(International Committee of Medical Journal Editors,ICMJE)制定。其内容主要包括3个方面:(1)与研究实施和报告相关的伦理道德问题;(2)与在生物医学期刊发表论文相关的出版和编辑问题;(3)文稿准备与投稿的技术问题。"统一要求"于1979年首次发表,之后经过多次补充、修订和更新,逐渐成为全球生物医学领域的研究人员、论文作者、审稿人和期刊编辑,以及与生物医学论文发表相关的其他人员共同遵循的规范。根据ICMJE网站公布的名单,目前全球已有800余种生物医学期刊采纳和遵循"统一要求"。《中西医结合学报》曾于2009年第1~3期发表了ICMJE于2008年10月更新的"统一要求"全文的中文版。ICMJE于2010年4月对"统一要求"作了再次更新。这次所作的更新中,最重要的是关于期刊公开利益冲突的问题。针对该问题,ICMJE制定了一份统一的公开利益冲突的表格,在2009年由ICMJE成员期刊审议通过。该表格的模版和填写说明可在ICMJE网站下载。中西医结合学报杂志社根据这次更新对"统一要求"的全文作了重新翻译,将分3期在《中西医结合学报》刊出。利益冲突申报表模版和填写说明的中文版可在《中西医结合学报》网站(http://www.jci mjournal.com)下载。希望这会有助于国内生物医学领域的相关人员了解"统一要求"的最新内容。此次刊出的"统一要求"中文翻译的准确性由《中西医结合学报》编辑部主任周庆辉负责。此译本的内容未经ICMJE审核和认定。因ICMJE定期更新"统一要求",故于2010年9月完成的此中文译本可能不能准确代表ICMJE网站上最新的正式版本。本文的原版英文全文"Uniform Requirements for Manuscripts Submitted to Biomedical Journals:Writing and Editing for Biomedical Publication"见http://www.icmje.org/。

二、国际医学期刊编辑委员会对论文投稿的统一要求(Ⅰ)(最新版——2000年5月)(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国际医学期刊编辑委员会对论文投稿的统一要求(Ⅰ)(最新版——2000年5月)(论文提纲范文)

(1)我国医学期刊临床研究论文质量影响因素及其控制对策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缩略词表
英文摘要
中文摘要
第1章 前言
    1.1 研究背景
    1.2 研究现状述评
    1.3 研究目的与意义
    1.4 研究内容
    1.5 研究方法与技术路线
第2章 临床研究论文质量控制相关理论研究
    2.1 临床研究的定义
    2.2 临床研究论文质量评价概念辨析
    2.3 临床研究论文质量概念辨析
    2.4 本研究涉及临床研究论文质量概念及其评价方式
    2.5 临床研究论文质量控制的概念辨析
    2.6 小结
第3章 中文医学期刊临床研究论文质量现况的抽样调查
    3.1 研究目的
    3.2 研究方法
    3.3 研究结果
    3.4 讨论
    3.5 小结
第4章 我国临床研究论文质量及其影响因素的质性访谈
    4.1 访谈目的
    4.2 访谈设计
    4.3 访谈结果分析
    4.4 小结
第5章 中文医学期刊临床研究论文质量影响因素的实证研究
    5.1 研究目的
    5.2 研究方法
    5.3 研究结果
    5.4 讨论
    5.5 小结
第6章 我国临床研究论文质量影响因素结构方程模型建立及作用机理阐释
    6.1 临床研究论文质量影响因素的问卷调查
    6.2 临床研究论文质量影响因素探索性因子分析
    6.3 临床研究论文质量影响因素验证性因子分析
    6.4 临床研究论文质量影响因素的模型构建及修正
    6.5 修正后结构方程模型的路径系数分析
    6.6 临床研究论文质量影响因素关系及机理探讨
    6.7 小结
第7章 研究结论与对策
    7.1 研究结论
    7.2 我国医学期刊临床研究论文质量控制对策
    7.3 本研究的创新点
    7.4 本研究的局限性
    7.5 展望
参考文献
文献综述 临床研究论文质量影响因素及控制措施
    参考文献
附录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的研究成果
致谢

(2)《看电影》趣味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绪论
    一、选题的机缘及其价值
    二、研究基础
        (一)关于趣味
        (二)关于媒介趣味
        (三)关于电影趣味
    三、关于《看电影》的趣味研究
    四、关于《看电影》的研究现状与研究方法
        (一)关于电影期刊的研究
        (二)关于《看电影》的研究
        (三)研究方法
第一章 中国电影期刊与《看电影》
    第一节 当期刊遇上电影:中国电影期刊概说
        一、中国电影期刊的诞生:1920——1930年代
        二、中国电影期刊的曲折成长:1940年代
        三、新中国电影期刊的复兴:1950——1980年代
        四、新时期电影期刊的革新:1990年以来
    第二节 《看电影》的前世今生
        一、历史的时代机遇:创刊背景
        二、电影的二维书写:《看电影》的发展历程
第二章 内外交互的趣味共振与嬗变
    第一节 浸入趣味的光影空间
        一、《看电影》的趣味之源
        二、《看电影》的趣味生成
    第二节 “使用与满足”理论中的趣味互动
        一、电影期刊与受众的审美互动
        二、《看电影》与受众的趣味共振
    第三节 大众审美视野中的趣味流变与创新
        一、趣味的流变
        二、趣味的创新
第三章 视觉消费视域下的商品趣味
    第一节 《看电影》封面的商品视觉呈现
        一、封面商品属性的视觉传播
        二、《看电影》封面的视觉表征
        三、《看电影》封面的消费符号象征性
    第二节 《看电影》封面图片的审美趣味
        一、封面图片的时尚趣味
        二、封面图片的电影趣味
    第三节 《看电影》版设中的趣味带入
        一、“看”出来的电影即视感
        二、富于情绪的色彩变迁
第四章 大众传播语境下的媒介趣味
    第一节 基于大众传播的栏目构建
        一、《看电影》的栏目概况
        二、经典栏目的审美倾向
    第二节 基于媒介形态的趣味表达
        一、以前沿资讯凸显大众趣味
        二、以多元风格打造娱乐趣味
        三、以独家报道提升媒介价值
第五章 当代审美文化形态下的“迷影”趣味
    第一节 区隔与导向的迷影文化
        一、区隔:“影迷”——“大众”——“迷影”的定位
        二、导向:助推迷影文化
    第二节 打造“迷影”旨趣——《看电影·午夜场》
        一、策划纸上“白日梦”
        二、精英式的品味表达
        三、表现“迷”认知的年度总结
结论
引用和参考文献
附录1 《看电影》出版形态进化表(1999—2019)
附录2 《看电影》栏目进化表(1999—2019)
附录3 《看电影》封面影片与内地总票房汇总列表(2000—2019)
后记
在学期间公开发表论文及着作情况

(3)中医药期刊史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前言
1. 绪论
    1.1 选题意义
        1.1.1 挖掘中医药期刊的文献研究价值
        1.1.2 呈现中医药期刊的史学研究价值
        1.1.3 促进中医药期刊的发展和提高
    1.2 中医药期刊史研究现状
    1.3 研究对象的界定
        1.3.1 具有“期刊”的基本属性
        1.3.2 具有“中医药”的基本属性
        1.3.3 出版地区为中国大陆
    1.4 研究方法
        1.4.1 资料来源
        1.4.2 研究方法
2. 中医药期刊发展历程
    2.1 中医药期刊创刊的时代背景
        2.1.1 传统中医药学面临西方医学的严峻挑战
        2.1.2 西医学期刊率先出现
    2.2 中医药期刊的雏形--《吴医汇讲》
        2.2.1 《吴医汇讲》产生的时代背景
        2.2.2 《吴医汇讲》的编辑体例和内容
    2.3 中医药期刊发展的历史分期
        2.3.1 中医药期刊的萌发期
        2.3.2 中医药期刊数量上的繁盛期
        2.3.3 中医药期刊的低谷期
        2.3.4 中医药期刊的恢复期
        2.3.5 中医药期刊的曲折发展期
        2.3.6 中医药期刊的复兴期
        2.3.7 中医药期刊的平稳发展期
3. 中医药期刊形式特征
    3.1 期刊生存状态
        3.1.1 民间团体或个人主持办刊,生存状态以速生速灭为主
        3.1.2 政府参与办刊,仍未完全脱离速生速灭的生存状态
        3.1.3 期刊出版步入正轨,生存状态趋于稳定
        3.1.4 期刊办刊主体向系列化、集群化发展,生存状态稳定
    3.2 期刊刊期情况
        3.2.1 以月刊为主,出版周期不稳定
        3.2.2 刊期逐渐缩短,出版周期趋于稳定
        3.2.3 刊期再次延长,出版周期极不稳定
        3.2.4 以季刊和双月刊为主,出版周期趋于稳定
        3.2.5 以月刊和双月刊为主,刊期呈逐渐缩短的趋势
    3.3 期刊地域分布情况
        3.3.1 萌发自江浙沪地区
        3.3.2 以上海为中心,发展于东南沿海地区
        3.3.3 仍以上海为中心,有向西南地区转移的倾向
        3.3.4 办刊中心向北京转移,初现全国散发的趋势
        3.3.5 以北京为中心,呈现全国散发的态势
    3.4 期刊文章合着情况
        3.4.1 文章以独着为主,合着文章极为少见
        3.4.2 文章以独着居多,合着文章有所增加
        3.4.3 合着文章数量超越独着文章,跨机构、跨地域合着显着增加
4. 中医药期刊类别特征
    4.1 中医药期刊的主体--学术类期刊
        4.1.1 中医药学术类期刊总体情况
        4.1.2 中医药学术类期刊的学科分布情况
    4.2 中医药宣传推广的重要媒介--普及类期刊
        4.2.1 中医药普及类期刊的初创
        4.2.2 中医药普及类期刊的发展
    4.3 中医药信息资源查找和利用的工具--情报检索类期刊
        4.3.1 中医药检索类期刊的兴起与衰落
        4.3.2 中医药情报类期刊的兴起与衰落
5. 中医药期刊刊名特征
    5.1 中医药期刊刊名的变迁
    5.2 中医药期刊的一般命名方式
        5.2.1 仅以“学科属性”命名
        5.2.2 以“地域名称+学科属性”命名
        5.2.3 学报类中医药期刊的命名
    5.3 中医药期刊刊名的深刻寓意
6. 中医药期刊内容特征
    6.1 刊载内容体裁丰富,兼具学术性和普及性
    6.2 刊载内容向纯学术性过渡,中医药传统文体载文量下降
    6.3 以学术性内容为主,中医药现代化研究内容激增
7. 中医药期刊发展总体情况、作用与展望
    7.1 中医药期刊发展总体情况分析
        7.1.1 总体历程分析
        7.1.2 总体形式特征分析
        7.1.3 总体类别特征分析
        7.1.4 总体刊名特征分析
        7.1.5 总体内容特征分析
    7.2 中医药期刊在中医药发展中的作用评价
        7.2.1 传播中医药文化,获取民众之认可
        7.2.2 普及中医药知识,解救民众之疾苦
        7.2.3 搭建中医药沟通平台,促进学术交流
        7.2.4 刊学相辅,助力中医药教育事业发展
        7.2.5 凝心聚力,推动中医药事业发展
    7.3 中医药期刊发展的方向探寻
        7.3.1 重视传统中医药栏目,发扬中医药特色
        7.3.2 鼓励学术评论与争鸣,发挥期刊学术导向作用
        7.3.3 栏目设置多样化,促进中医药知识的普及和推广
        7.3.4 加强约稿力度,保障文章质量
        7.3.5 重视专题策划,发展专栏专刊,鼓励专题专科的集中讨论
结语
参考文献
附录
    附录1: 中医药期刊总目
    附录2: 当前持续出版中医药期刊目录
致谢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
个人简历

(4)我国科技期刊专业集群化知识服务平台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1 绪言
    1.1 研究背景和意义
        1.1.1 研究背景
        1.1.2 研究意义
    1.2 研究现状述评
        1.2.1 科技期刊的知识服务研究述评
        1.2.2 科技期刊专业集群化研究述评
        1.2.3 国外研究现状述评
    1.3 研究内容
    1.4 研究方法
        1.4.1 文献研究法
        1.4.2 案例分析法
        1.4.3 比较研究法
    1.5 创新点
2 相关概念及研究理论
    2.1 相关概念
        2.1.1 科技期刊
        2.1.2 期刊集群化
        2.1.3 知识服务平台
    2.2 研究理论
        2.2.1 集群治理理论
        2.2.2 知识基础观理论
        2.2.3 研究理论与研究内容的关系
3 我国科技期刊专业集群化知识服务平台发展现状
    3.1 科技期刊专业集群化知识服务平台的建设路径
        3.1.1 大型出版商主导型期刊集群平台
        3.1.2 行业组织主导型期刊集群平台
        3.1.3 龙头期刊主导型期刊集群平台
    3.2 我国科技期刊专业集群化平台发展概貌
        3.2.1 基于全国学会的地域分布统计
        3.2.2 我国科技期刊专业集群化平台搭建情况统计
    3.3 我国科技期刊专业集群化知识服务平台的发展特征
        3.3.1 主办单位多元,发展各异
        3.3.2 以点带面,逐步发展
        3.3.3 重网络平台搭建,轻知识服务转化
4 我国科技期刊专业集群化知识服务平台的问题
    4.1 缺乏健康有序的外部环境
        4.1.1 知识服务领域法律体系及相关规范不健全
        4.1.2 未形成公平合理的市场化竞争环境
    4.2 主办单位内部组织结构不科学
        4.2.1 期刊集群组织成分复杂
        4.2.2 缺乏有效的内部集群管理机制
    4.3 知识服务平台建设及运营能力不足
        4.3.1 功能过于简单,页面设计粗糙
        4.3.2 出版流程管理松散
        4.3.3 内容资源质量参差不齐
        4.3.4 知识服务技术相对落后
    4.4 依赖资金扶持,盈利及营销模式缺失
5 典型案例对比分析
    5.1 案例概况及选取缘由
        5.1.1 中国光学期刊网概况
        5.1.2 中华医学期刊网概况
        5.1.3 材料期刊网概况
        5.1.4 选取案例缘由
    5.2 知识服务产品对比分析
        5.2.1 网站功能及设计风格
        5.2.2 内容资源建设
        5.2.3 移动端产品
    5.3 知识服务模式对比分析
        5.3.1 基于期刊集群出版的全流程服务
        5.3.2 基于行业资源汇聚的个性化知识服务
        5.3.3 基于产业集群优势的多样化增值服务
    5.4 盈利及营销模式对比分析
        5.4.1 盈利模式
        5.4.2 营销模式
6 我国科技期刊专业集群化知识服务平台的发展建议
    6.1 营造良好的外部发展环境
        6.1.1 建立健全科技期刊集群化知识服务法律体系及规范
        6.1.2 塑造政府扶持与自由竞争相结合的市场化环境
    6.2 改革主办单位内部组织机制
        6.2.1 鼓励龙头科技期刊单位集团化发展
        6.2.2 探索科技期刊集群组织集约化管理模式
    6.3 提升科技期刊集群平台的知识服务及运营能力
        6.3.1 完善功能建设,提升设计审美
        6.3.2 建立一站式投审稿平台
        6.3.3 严格把关平台内容质量
        6.3.4 引进行业先进知识服务技术及理念
    6.4 建立多元的盈利和营销模式
结语
参考文献
附录
硕士研究生期间参与的科研项目及成果
致谢

(5)近代中医体制化历程(1919-1937) ——以中医改进研究会为中心(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绪论
    0.1 选题意义
    0.2 国内外研究现状
    0.3 研究思路
    0.4 方法与创新
    0.5 概念释名
第一章 近代中医体制化的背景
    1.1 近代化思潮对中医的影响
        1.1.1 海防思潮下的中西医参合
        1.1.2“中体西用”思潮下的中西医汇通
        1.1.3 维新变法后的中医改良
        1.1.4 新文化运动后的中医科学化
    1.2 近代中医体制化的发轫
        1.2.1 社会制度与中医的关系
        1.2.2 近代中医社团的建立
        1.2.3 近代中医教育的开展
        1.2.4 近代中医医疗机构的创设
        1.2.5 近代中医期刊的发行
    1.3 近代山西的医疗卫生状况
        1.3.1 山西悠久的中医药历史
        1.3.2 近代山西的医疗体系
        1.3.3 近代山西的卫生防疫
    1.4 近代山西中医改进的背景
        1.4.1 独特的地方历史文化传统
        1.4.2 阎锡山对中医的思想认同
        1.4.3 重要幕僚和在晋中医的影响
        1.4.4 卫生经济的现实需要
    1.5 近代山西中医改进的特点
        1.5.1 远大的目标
        1.5.2 合理的原则
        1.5.3 体制化的方向
    1.6 本章小结
第二章 研究团体:从创建到改组
    2.1 兼容并蓄中逆袭创设(1919-1929)
        2.1.1 官办社团的特征
        2.1.2 中医改进研究会的创设经过
        2.1.3 理事为中心的中医学共同体
    2.2 历经坎坷后改弦更张(1930-1937)
        2.2.1 改组原因及过程
        2.2.2 会员和分会制度的完善
        2.2.3 中医师职业团体的雏形
    2.3 宗旨:从“改进”到“科学化”的嬗变
        2.3.1 成立初期:弘扬与改进
        2.3.2“中西医论战”中:衷中参西
        2.3.3“废止中医案”后:科学化的提出
    2.4 系统全面的研究规范
        2.4.1 不断完善的制度规程
        2.4.2 持之以恒的研究例会
        2.4.3 行之有效的学术奖励
    2.5 源于西学的研究思路
        2.5.1 引进还原论思维:分级与分科
        2.5.2 实证主义方法
        2.5.3 开放包容的研究态度:中西医兼容
    2.6 本章小结
第三章 医学教育:实践与机制
    3.1 中西医兼业:山西医学专门学堂和晋城医学馆
        3.1.1 山西医学专门学堂
        3.1.2 晋城医学馆
    3.2 分层培养:山西医学传习所与山西医学专门学校
        3.2.1 山西医学传习所
        3.2.2 山西医学专门学校
    3.3 改弦易辙:山西医学专科学校到私立山西川至医学专科学校
        3.3.1 山西医学专科学校
        3.3.2 私立山西川至医学专科学校
    3.4 建立中医学制的探索
        3.4.1 编订课程和教材
        3.4.2 加入近代学制
    3.5 借鉴西医的中医教育模式
        3.5.1 中西医并行教授
        3.5.2 初试中医护理教育
    3.6 本章小结
第四章 医疗与卫生:从医院到社会
    4.1 引进西医理念的中医院
    4.2 养病室在中医医院的设立
    4.3 院感管理制度的雏形
    4.4 中医防疫的体制化实践
        4.4.1 中医参与防疫的背景
        4.4.2 疫情报告制度的建立
    4.5 中医退出传染病防控的原因
    4.6 本章小结
第五章 体制化的社会行动:联合与抗争
    5.1 面对“管理医士规则”秉持
    5.2 在加入教育体系中凸显
    5.3 在“存废之争”中联合
    5.4 为设立中央国医馆呼号
    5.5 中医体制化构想的提出
    5.6 本章小结
第六章 学术传播交流:期刊与书籍
    6.1 编辑出版期刊
        6.1.1 《医学杂志》的出版
        6.1.2 《医学杂志》的发行
        6.1.3 《医学杂志》的编者
        6.1.4 《医学杂志》的作者
    6.2 从“改进”向“科学化”的调适
        6.2.1 办刊宗旨
        6.2.2 栏目设置
        6.2.3 文章主题
        6.2.4 作者倾向
    6.3 征集审查民间验方
        6.3.1 民间验方的征集活动
        6.3.2 严谨合理的审查程序
        6.3.3“贱便验”为纲的收录标准
        6.3.4 《审查征集验方》的社会影响
    6.4 出版发行名家论着
        6.4.1 彭承祖的《圆运动的古中医学》
        6.4.2 赵缉庵与《针灸传真》
        6.4.3 杨百城及《灵素生理新论》
        6.4.4 时逸人和《中国时令病学》
    6.5 革新中医学术交流
        6.5.1 转变交流思想
        6.5.2 初建引文规范
        6.5.3 丰富交流途径
    6.6 本章小结
第七章 近代中医体制化的启示
    7.1 官办背景成就了中医体制化的独特样本
    7.2 整体论和还原论的融贯助力中医体制化发展
    7.3 中医体制化的思想在抗争过程中凸显
    7.4 制度变迁导致产生近代中西医二元格局
    7.5 中医体制化建设要规避中医科学化的悖论
    7.6 本章小结
结语
参考文献
附录1 中医改进研究会重要管理制度规章
附录2 中医改进研究会教育活动相关资料
附录3 中医改进研究会医疗卫生相关资料
附录4 中医改进研究会社会行动相关资料
附录5 中医改进研究会学术传播相关资料
附录6 《医学杂志》全期目录
附录7 近代山西医学人物小传及名录
附录8 近代山西医学发展沿革
攻读学位期间取得的研究成果
致谢
个人简况及联系方式

(6)民国传奇杂剧史论(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绪论
    一、学术史回顾
    二、论题的提出与意义
    三、研究思路与方法
上篇
    第一章 民国传奇杂剧概述
        第一节 民国传奇杂剧的界定
        一、民国传奇杂剧的时空界定
        二、民国传奇杂剧的文体界定
        三、民国传奇杂剧的学科界定
        第二节 民国传奇杂剧的整理统计
        一、作家整理统计
        二、作品整理统计
    第二章 民国初期(1912-1919)的传奇杂剧
        第一节 民初传奇杂剧的发展背景
        一、梁启超及其小说界革命对于民初传奇杂剧的启示意义
        二、现代化报刊业与出版业对传奇杂剧的支持
        三、作家队伍的壮大对传奇杂剧的推动
        四、结语
        第二节 民初传奇杂剧的时代书写
        一、民初传奇杂剧中的“革命”与“民国”
        二、社会问题的展现与剖析
        三、结语
        第三节 传统主题的传承与变异
        一、主题多样的历史文献剧
        二、文学市场化背景下的儿女风情剧
        三、结语
    第三章 民国中期(1920-1931)的传奇杂剧
        第一节 五四风潮下传奇杂剧面临的困境
        一、新文学的崛起与旧文体的衰落
        二、现代话剧的崛起与旧剧的衰落
        三、主流报刊与传奇杂剧的疏离
        四、作家数量的锐减
        五、结语
        第二节 时代主题的延续与开拓
        一、政治乱象的书写
        二、民族存亡的思考
        三、社会问题的反思
        四、结语
        第三节 传统题材剧的主题建构
        一、历史文献剧中惆怅情绪与历史意识
        二、儿女风情剧的自我书写与时代意识
        三、结语
    第四章 民国后期(1932-1949)的传奇杂剧
        第一节 民国后期传奇杂剧所处的社会与文化背景
        一、战争的创伤与文化的劫难
        二、民族精神的高扬与抗战文艺的勃兴
        三、结语
        第二节 时代意识的空前高涨
        一、抗战题材剧的勃兴
        二、其他政治与社会问题的书写
        三、结语
        第三节 传统主题的延续与深化
        一、历史感慨与惆怅情绪的抒发
        二、女性问题与爱情生活的呈现
        三、传统文化观念的解读与反思
        四、结语
下篇
    第五章 民国传奇杂剧作家群体(上)——报人作家群体与民国传奇杂剧
        第一节 云集与星散:报人作家的戏曲创作历程
        一、民国以前报人作家的传奇杂剧创作概况
        二、民国报人作家的传奇杂剧创作历程
        第二节 政治与市场:报人作家的主要创作指向
        一、文人论政与政治意识
        二、卖文为生与市场意识
        第三节 经验与教训:报人剧作的艺术得失
        一、报人剧作的艺术经验
        二、报人剧作的艺术教训
        三、结语
        附:民国报人作家一览
    第六章 民国传奇杂剧作家群体(中)——遗民作家群体与民国传奇杂剧
        第一节 喧哗与平静:遗民作家的思想倾向与创作概况
        一、遗民群体的思想倾向
        二、遗民作家的创作概况
        第二节 现实与传统:遗民作家的主要创作指向
        一、否定现实与反思前朝
        二、抵制新学与弘扬传统
        第三节 定性与反思:遗民作家的艺术表现
        一、遗民剧作的案头化倾向
        二、遗民剧作的教训
        三、结语
        附:遗民作家一览
    第七章 民国传奇杂剧作家群体(下)——学者作家群体与民国传奇杂剧
        第一节 沉默与崛起:学者作家的戏曲创作历程
        第二节 民族与个体:学者作家的主要创作指向
        一、民族危机与呼唤抗争
        二、学者境遇与惆怅感怀
        三、学术兴趣与创作尝试
        第三节 案头与场上:学者作家的艺术造诣
        一、曲律谨严,南北兼擅
        二、文词精雅,本色自然
        三、脉络清晰,布局妥帖
        四、结语
        附:学者作家一览
    第八章 民国传奇杂剧的传承与新变
        第一节 思想内容的传承与新变
        一、延续与起伏:题材类型的消长
        二、单一与多元:剧作内容的拓展
        三、传统与现代:戏曲主题的嬗变
        四、结语
        第二节 艺术风貌的传承与新变
        一、借鉴与创新:情节结构的设置
        二、延伸与拓展:人物形象的塑造
        三、典雅与通俗:语言风格的变迁
        四、结语
        第三节 剧本体制的传承与新变
        一、回归与解构:剧本结构的变革
        二、再现与扭结:音乐体式的因替
        三、结语
    第九章 民国传奇杂剧的价值与地位
        第一节 民国传奇杂剧的历史作用与当代意义
        一、民国传奇杂剧的历史作用
        二、民国传奇杂剧的当代意义
        三、结语
        第二节 民国传奇杂剧的戏曲史与文学史地位
        一、民国传奇杂剧的艺术贡献
        二、民国传奇杂剧的戏曲史地位
        三、民国传奇杂剧的文学史地位
        四、结语
余论 政治文化转型下民国传奇杂剧的处境及其反思
    一、关于功能定位:是面向大众还是面向小众
    二、关于体制规范:是突破创新还是传承坚守
    三、关于传播方式:是静态传播还是动态传播
    四、结语
附录一:晚清民国曲家曲目摭补
附录二:民国传奇杂剧目录
附录三:晚清民国传奇杂剧丛考
参考文献
攻读学位期间科研成果
后记

(8)中国医药研发外包服务产业发展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目录
第一章 前言
    1.1 研究背景
        1.1.1 医药研发外包服务产业的发展
        1.1.2 合同研究组织(CRO)概念的界定
        1.1.3 合同研究组织的服务内容
    1.2 研究意义
        1.2.1 理论意义
        1.2.2 现实意义
    1.3 国内外研究现状
        1.3.1 国外研究现状
        1.3.2 国内研究现状
    1.4 研究目的、思路与内容
        1.4.1 研究目的
        1.4.2 研究思路
        1.4.3 研究内容
    1.5 研究方法
        1.5.1 系统性研究
        1.5.2 规范性研究
        1.5.3 实证性研究
        1.5.4 案例研究
        1.5.5 深度访谈
        1.5.6 专题小组讨论
    1.6 术语
第二章 医药研发外包服务产业理论基础
    2.1 医药研发外包服务产业的驱动因素
        2.1.1 医药研发外包服务产业产生的驱动因素
        2.1.2 医药研发外包服务产业发展的驱动因素
        2.1.3 企业选择医药研发外包的驱动因素
        2.1.4 我国发展医药研发外包服务产业的驱动因素
    2.2 医药研发外包服务产业是新兴的产业
        2.2.1 产业的内涵
        2.2.2 医药研发外包服务是新兴产业
        2.2.3 医药研发外包服务产业划分
    2.3 医药研发外包服务产业的理论基础
        2.3.1 社会分工理论
        2.3.2 交易成本理论
        2.3.3 比较优势理论
        2.3.4 核心竞争力理论
        2.3.5 资源基础理论
第三章 国内外CRO对比和中国医药研发外包服务产业结构特征分析
    3.1 全球医药研发外包服务产业现状
        3.1.1 全球医药研发外包服务产业的市场需求
        3.1.2 全球医药研发外包服务产业的市场规模
        3.1.3 全球医药研发外包服务市场总体情况和服务内容
        3.1.4 部分国家和地区合同研究组织(CRO)的发展现状
        3.1.5 全球主要的合同研究组织(CRO)
        3.1.6 全球医药研发外包服务市场的发展趋势
    3.2 中国医药研发外包服务产业现状
        3.2.1 中国医药研发外包服务市场的需求
        3.2.2 中国医药研发外包服务市场的规模
        3.2.3 中国医药研发外包服务市场总体情况及服务内容
        3.2.4 中国合同研究组织(CRO)的分类
        3.2.5 中国主要的合资和本土合同研究组织(CRO)
        3.2.6 中国医药研发外包服务市场的发展趋势
    3.3 中国医药研发外包服务产业的结构特征分析
        3.3.1 中国医药研发外包服务产业的宏观结构特征分析
        3.3.2 中国医药研发外包服务产业的微观结构特征分析
第四章 中国医药研发外包服务产业实证研究
    4.1 案例研究本土合同研究组织的发展现状
        4.1.1 研究方法
        4.1.2 文献回顾和分析框架
        4.1.3 分析单元、研究样本和数据的收集
        4.1.4 TG医药的企业发展的背景资料
        4.1.5 企业发展过程中的关键因素
        4.1.6 关键因素的分析
    4.2 深度访谈和专题小组讨论:本土合同研究组织存在的问题
        4.2.1 深度访谈
        4.2.2 专题小组讨论
        4.2.3 结果和结论
        4.2.4 建议和对策
    4.3 现况调查中国医药研发外包服务产业人才现况调查
        4.3.1 中国临床监察员(CRA)现状调查
        4.3.2 临床医师对临床监察员(CRA)满意度调查
        4.3.3 临床医师对临床试验的认知及教育需求调查
        4.3.4 结论和讨论
第五章 中国医药研发外包服务产业发展策略
    5.1 完善的产业政策是产业发展的基础
        5.1.1 鼓励医药研发投入,促进研发主体向企业转化
        5.1.2 规范和监督新药审批机制,缩短审批流程
        5.1.3 加强医药产品专利的保护
    5.2 行业的规范和监管是产业发展的保障
        5.2.1 完善备案制度并逐步建立准入制度
        5.2.2 建立行业宏观管理规范
        5.2.3 建立临床试验从业人员职业资格准入制度
        5.2.4 完善临床试验的法律法规
        5.2.5 加强临床试验的监管
    5.3 人才培养是产业发展的核心
        5.3.1 创建学习型组织
        5.3.2 启动临床监察员(CRA)职业教育
        5.3.3 建立专业临床试验医师队伍
        5.3.4 临床试验培训纳入继续教育体系
        5.3.5 建立高素质的师资队伍
        5.3.6 其他相关人员的培训
    5.4 发展路径是产业的方向
        5.4.1 内涵性发展的路径
        5.4.2 外延性发展的路径
第六章 结论、创新点和局限
    6.1 研究结论
    6.2 研究创新点
    6.3 研究局限
        6.3.1 研究方法学的局限
        6.3.2 数据来源的局限
参考文献
综述
    参考文献
附录
    附录1 专题小组讨论的开场导语
    附录2 临床监察员(CRA)基本现况调查表
    附录3 临床医师对临床监察员(CRA)满意度调查表
    附录4 临床医师对临床试验的认知及教育需求的问卷调查
致谢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的主要研究成果

(9)实施研究伦理和发表伦理,促进规范研究、规范出版和规范转化——中国临床试验注册和发表协作网第二次声明背景文件(论文提纲范文)

1 方法与设计
2 实施研究伦理, 促进规范研究
    2.1 研究规范定义与沿革
    2.2 研究伦理内容
        2.2.1“尊重”原则
        2.2.2“诚实”原则
        2.2.3“公正”原则
        2.2.4“不伤害”原则
        2.2.5“有利”原则
        2.2.6“公开”原则
    2.3 问题与挑战
        2.3.1 伦理意识淡漠, 伦理审查不到位
        2.3.2 伦理审查机构与机制不健全
    2.4 改进建议
        2.4.1 加强伦理委员会建设, 提高伦理审查能力
        2.4.2 运用循证医学方法保证研究科学
        2.4.3 临床试验注册与伦理审查结合, 共同推进医学研究伦理
3 实施发表伦理, 促进规范出版
    3.1 发表伦理的概念
        3.1.1 利益冲突
        3.1.2 研究设计的科学性
        3.1.3 正确的作者资格
        3.1.4 同行评审
        3.1.5 编辑部决定
        3.1.6 原创性、提前发表和媒体的关系
        3.1.7 剽窃
        3.1.8 涉及商业的政策
        3.1.9 应答所有不端行为
        3.1.1 0 与主办单位的关系
        3.1.1 1 注意知识产权
        3.1.1 2 保证学术资料完整
        3.1.1 3 重复发表
    3.2 发表伦理现状
    3.3 实施发表伦理, 促进规范出版的措施
        3.3.1 临床试验注册、系统评价注册、伦理审查与发表伦理结合
        3.3.2 科学的研究设计、高质量的实施过程和正确的统计学方法
        3.3.3 制定发表伦理的编辑政策
        3.3.4 利用现代出版技术提高发表伦理水平
4 促进规范转化
    4.1 规范转化的定义与沿革
    4.2 当前医学科研伦理教学的主要内容
    4.3 问题与挑战
        4.3.1 教材落后
        4.3.2 课程设计不合理
        4.3.3 师资匮乏
        4.3.4 缺乏特色与国际性
    4.4 促进规范转化的措施
        4.4.1 建立以跨学科为特征、以医学伦理学为主体的医学人文教育综合发展平台
        4.4.2 加强师资建设
        4.4.3 改进教学方式
        4.4.4 细化教学大纲
        4.4.5 开展国际合作

四、国际医学期刊编辑委员会对论文投稿的统一要求(Ⅰ)(最新版——2000年5月)(论文参考文献)

  • [1]我国医学期刊临床研究论文质量影响因素及其控制对策研究[D]. 栾嘉. 中国人民解放军陆军军医大学, 2020
  • [2]《看电影》趣味研究[D]. 孙佳路. 东北师范大学, 2020(07)
  • [3]中医药期刊史研究[D]. 郭妍. 黑龙江中医药大学, 2018(01)
  • [4]我国科技期刊专业集群化知识服务平台研究[D]. 郝爽. 南京大学, 2018(01)
  • [5]近代中医体制化历程(1919-1937) ——以中医改进研究会为中心[D]. 刘洋. 山西大学, 2017(02)
  • [6]民国传奇杂剧史论[D]. 姚大怀. 华东师范大学, 2015(10)
  • [7]学术研究实施与报告和医学期刊编辑与发表的推荐规范[J]. 周庆辉,李霄茜,陈兰玉,陈红云. 中华肝脏病杂志, 2014(10)
  • [8]中国医药研发外包服务产业发展研究[D]. 鲁菁. 中南大学, 2012(01)
  • [9]实施研究伦理和发表伦理,促进规范研究、规范出版和规范转化——中国临床试验注册和发表协作网第二次声明背景文件[J]. 刘雪梅,李琰,蒋兰慧,李幼平,吴泰相,郑尚维,邓绍林,姜洁,张凌之,杜亮,冯远景,兰礼洁,李廷谦. 中国循证医学杂志, 2011(07)
  • [10]生物医学期刊投稿的统一要求——生物医学论文的写作与编辑(一)[J]. 周庆辉,李霄茜. 中西医结合学报, 2010(10)

标签:;  ;  ;  

国际医学杂志编委会投稿统一要求(一)(最新版——2000年5月)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