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摘要
在社会转型时期,城市化进程中的资源流动和财富重组导致了城市弱势群体的产生及严重状况,这一现状如不改变必然会带来弱势群体对国家和社会、对改革和发展的不满,甚至会采取极端的做法,危及社会和谐。因此对城市弱势群体的社会救助已成为当代中国亟待解决的问题。我国学术界对城市弱势群体社会救助的研究多集中在社会学的角度,经济学角度的研究少之又少。有鉴于此,本文从经济学角度利用经济学方法(如博弈论等)研究城市弱势群体的社会救助,无疑具有较强的实践价值和理论意义。本文在对公共经济理论、社会公正理论及社会救助现状进行分析的基础上,考察发达国家的成功经验,接着讨论在中国运用财政政策援助弱势群体的有效性及存在的不足,最后提出援助弱势群体的几条政策建议。本文主要分为四个部分:第一部分(第一章、第二章):首先对论文涉及到的主要概念—弱势群体、城市弱势群体、社会救助进行界定,并分别从弥补市场失灵和维护社会公正两个方面来阐明财政援助弱势群体的理论依据和职能作用。第二部分(第三章、第四章):第三章首先指出城市弱势群体的分类、特征、成因等,进而分析若不及时加强社会救助可能造成的资源浪费、引发社会不公平、导致不正常“自卫”等损失。第四章在第三章评析的基础上对我国当前城市弱势群体社会救助的现状、存在的问题进行了梳理,发现我国的社会救助实际覆盖面有限、救助水平偏低、救助项目单一、进城农民工的权利无法得到保障等缺陷,针对以上问题和不足论文从救助制度、救助资金、中央和地方政府救助资金分担、救助管理等方面进行了成因的剖析。第三部分(第五章):为了借鉴发达国家的救助经验,论文主要介绍了美国、瑞典、韩国的救助情况。第四部分(第六章):在借鉴外国成功经验的基础上,提出完善我国城市弱势群体社会救助制度的政策建议:包括推动社会救助立法、扩大财政救助投入、合理确定中央和地方的救助资金投入比例、统筹救助管理部门并建立分类救助机制、强化“低保”和综合性社会救助、尽快构建农民工社会救助制度、促进城市弱势群体的多样化就业等。总起来说,本文有以下创新之处:(1)研究视角的创新:近年来国内学者对城市弱势群体的研究并不算少,但主要是集中在社会学的领域,结论及所提建议大同小异。本文从经济学、财政学的角度,把对城市弱势群体的社会救助作为准公共品来分析研究。(2)研究方法的创新:本文在分析中央和地方政府救助资金的分担上,首次引用博弈论的分析方法来进行研究是同类文献所缺少的。当然,由于时间和篇幅所限,本文在对城市最低生活保障制度实施过程中的挤出问题的分析比较有限,对于挤出效应的分析有待今后作进一步深入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