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我国出口观赏鸟新城疫病毒血清抗体的监测(论文文献综述)
蔡琳琳,梁健鹏,向斌,徐成刚,任涛[1](2020)在《鸽新城疫流行病学》文中认为鸽新城疫,俗称鸽瘟,是由鸽副黏病毒Ⅰ型(Pigeon Paramyxovirus, PPMV-1)引起的急性、烈性、败血性和高度接触性传染病,主要导致肠炎和下痢等消化道症状及扭头转圈等神经症状[1]。与典型新城疫病毒(Newcastle Disease Virus, NDV)不同的是PPMV-1适应宿主往往局限于鸽和野鸟,对鸽场养殖,赛鸽活动造成严重的生物安全威胁和经济损害。
闫梦杨[2](2020)在《野生动物园野禽禽流感、新城疫抗体水平检测及初步分析》文中研究说明目前,国内外研究人员对于野生动物疫病展开的研究较少。野鸟是新城疫病毒(Newcastle disease virus,NDV)、禽流感病毒(Avian Influenza virus,AIV)的自然宿主。也是潜在的NDV和AIV病原携带者和传染源。为做好野生动物园鸟类的疫病防控,了解目前野生动物园鸟类的免疫状况,开展了本次研究。应用血凝和血凝抑制试验对合肥野生动物园和郑州市动物园的鸟类在疫苗免疫前后抗体水平进行了检测。选取合肥野生动物园和郑州市动物园25种野生禽类共207只。其中有孔雀35只、白鹇20只、马鸡8只、白腹锦鸡5只、红腹锦鸡9只、珠鸡2只、火鸡3只、环颈雉6只、白冠长尾雉9只、红腹角雉2只、白鹤17只、白枕鹤13只、丹顶鹤10只、灰冠鹤14只、白鹳17只、火烈鸟23只、赤麻鸭2只、鸿雁2只、天鹅4只、鸳鸯4只、斑头雁2只。2019年秋防期间对所有野禽进行两种疾病的疫苗接种。用血凝(HA)和血凝抑制(HI)试验方法分别在免疫接种前、免疫接种后30d、60d对试验动物进行H5、H7和H9亚型禽流感和新城疫抗体检测。免疫前野生禽类H5、H7、H9亚型禽流感和新城疫抗体滴度分别为6.4log2、5.9log2、6.6log2和5.6log2。雉科野禽免疫前H5、H7、H9亚型禽流感和新城疫抗体滴度分别为6.2log2、6.0log2、5.9log2和4.8log2,鹤科野禽免疫前H5、H7、H9亚型禽流感和新城疫抗体滴度分别为7.5log2、5.8log2、7.8log2和7.1log2,鹳形目野禽免疫前H5、H7、H9亚型禽流感和新城疫抗体滴度分别为5.6log2、6.0log2、6.7log2和5.9log2,鸭科野禽免疫前H5、H7、H9亚型禽流感和新城疫抗体滴度分别为6.2log2、5.7log2、6.6log2和4.9log2。10只野禽H5亚型禽流感抗体滴度(27)4log2,4只野禽H7亚型禽流感抗体滴度(27)4log2,5只野禽H9亚型禽流感抗体滴度(27)4log2,33只野禽新城疫抗体滴度(27)4log2。免疫接种后30天野生禽类H5、H7、H9亚型禽流感和新城疫抗体滴度分别为10.1log2、10.0log2、10.0log2和9.6log2,雉科野禽免疫接种后30天H5、H7、H9亚型禽流感和新城疫抗体滴度分别为10.0log2、10.0log2、9.9log2和9.6log2,鹤科野禽免疫接种后30天H5、H7、H9亚型禽流感和新城疫抗体滴度分别为10.3log2、10.2log2、10.3log2和9.9log2。鹳形目野禽免疫接种后30天H5、H7、H9亚型禽流感和新城疫抗体滴度分别为10.0log2、9.8log2、10.1log2和9.1log2。鸭科野禽免疫接种后30天H5、H7、H9亚型禽流感和新城疫抗体滴度分别为9.7log2、9.7log2、9.9log2和9.4log2。免疫接种后60天野生禽类H5、H7、H9亚型禽流感和新城疫抗体滴度分别为8.9log2、9.0log2、9.1log2和7.7log2,雉科野禽免疫接种后60天H5、H7、H9亚型禽流感和新城疫抗体滴度分别为8.7log2、9.0log、8.9log2和7.4log2,鹤科野禽免疫接种后60天H5、H7、H9亚型禽流感和新城疫抗体滴度分别为9.3log2、9.3log、9.6log2和8.7log2,鹳形目野禽免疫接种后60天H5、H7、H9亚型禽流感和新城疫抗体滴度分别为8.7log2、8.5log2、9.0log2和6.8log2,鸭科野禽免疫接种后60天H5、H7、H9亚型禽流感和新城疫抗体滴度分别为9.1log2、8.9log2、9.3log2和7.8log2。结果表明免疫前不同种野禽间禽流感、新城疫抗体水平差异较大,同种野禽个体间抗体水平差异较大。免疫接种后30d和60d抗体滴度高,没有出现应激反应。野禽使用家禽疫苗进行免疫是安全、有效的。相同疫苗和免疫程序对不同野禽的免疫效果不同,需要针对野禽的免疫抗体情况制定切实可行且安全有效的免疫程序。
田开月[3](2020)在《表达高致病性FAdV-4 Fiber2基因的重组NDV LaSota株的构建与免疫效力评价》文中研究指明自2015年5月以来,由禽腺病毒血清4型(Fowl adenovirus serotype 4,FAdV-4)新基因型引起的鸡肝炎-心包积液综合征(Hepatitis-hydropericardium syndrome,HHS)在我国山东、江苏、安徽、河南、河北、辽宁、吉林、浙江、湖北和山西等地区大面积暴发,给我国养禽业带来很大的经济损失[86]。HHS主要影响3~5周龄肉鸡,该病以导致20%~80%的死亡率,心包膜内出现淡黄色积液、肝脏肿大褪色、有坏死点和肾炎为主要特征。研制针对FAdV-4中国流行株的新型高效疫苗和相关的检测试剂及检测方法对于有效防控HHS在中国的流行具有重要意义。本论文利用反向遗传技术首次构建出表达FAdV-4中国流行株Fiber2蛋白的rLaSota-Fiber2。建立检测抗Fiber2抗体的间接ELISA方法,并对rLaSota-Fiber2的免疫原性和免疫效力进行了评价。论文包括以下几方面的内容:1、表达高致病性FAdV-4 Fiber2基因的重组NDV LaSota株的构建与鉴定鉴于养禽实践中FAdV-4与NDV经常混合感染,为研制用于防控NDV和FAdV-4感染的安全、廉价和高效疫苗奠定基础。本研究利用NDV LaSota弱毒疫苗株反向遗传操作系统,将FAdV-4中国流行株的全长Fiber2基因插入到NDV基因组的P和M基因之间,拯救出重组病毒rLaSota-Fiber2。利用RT-PCR和序列测定,以及Western blot对重组病毒进行了鉴定。结果显示,Fiber2基因插入位置和方向正确,Fiber2蛋白得到正确表达,表达形式为可溶的游离形式而非嵌入到NDV颗粒中。第10代重组病毒的鸡胚致病性试验和在鸡胚中的生长特性研究结果显示,重组病毒的半数鸡胚感染量(EID50)最高可达108.5,鸡胚平均致死时间(MDT)为120 h,1日龄雏鸡脑内接种指数(ICPI)和6周龄鸡静脉接种致病指数(IVPI)均为0,重组病毒保持了 LaSota弱毒疫苗亲本毒株的低致病特性和对鸡胚良好的高滴度生长适应性。重组病毒与亲本LaSota株生长滴度在相近时间达到峰值,生长动力学特性与亲本株无明显差异。本研究构建的表达FAdV-4中国流行株Fiber2基因的重组病毒rLaSota-Fiber2有望为同时防控NDV和FAdV-4的感染提供安全、廉价和高效的辅助工具。2、FAdV-4中国流行株Fiber2蛋白的原核表达与间接ELISA抗体检测方法的建立为建立FAdV-4特异性抗体检测方法,将密码子优化合成的FAdV-4中国流行株Fiber2蛋白的编码基因克隆于pET-32a(+)载体,在大肠杆菌BL21(DE3)中诱导表达。用纯化的Fiber2蛋白作为包被抗原,通过一系列条件的优化,建立了一种检测FAdV-4抗体的间接ELISA方法[87]。结果显示,该方法可以特异地检测抗FAdV-4抗体,与新城疫病毒、传染性法氏囊病病毒、传染性支气管炎病毒、减蛋综合征病毒、H5和H9亚型禽流感病毒等常见禽病毒的抗血清均无交叉反应,表明所建立ELISA具有较好的特异性[87]。FAdV-4阳性血清经1:3200稀释后检测结果仍为阳性,表明所建立ELISA方法具有较高的敏感性。所建立ELISA的批内和批间重复试验的变异系数分别为1.5%~5.2%和1.1%~5.6%,表明其重复性良好[87]。应用建立的ELISA方法对河南省及周边部分地区养禽场内FAdV-4的感染情况进行了血清流行病学调查,结果显示被检地区养禽场均存在不同程度的禽腺病毒4型抗体阳性,平均阳性率为59.53%。所建立的ELISA方法可以用于FAdV-4抗体的检测,为HHS疫苗免疫原性的检测和FAdV-4流行病学调查提供了方法[87]。3、表达高致病性FAdV-4 Fiber 2基因的重组NDV LaSota株的免疫原性和免疫效力评价为了评价重组病毒rLaSota-Fiber2的免疫原性与免疫效力,对2周龄的SPF鸡肌肉注射rLaSota-Fiber2弱毒活疫苗和rLaSota-Fiber2油乳剂灭活疫苗,利用所建立的FAdV-4间接ELISA抗体检测方法检测疫苗免疫后的抗FAdV-4抗体水平,利用血凝抑制试验检测抗NDV抗体。结果显示,两种疫苗均可以诱导鸡产生高水平的抗FAdV-4特异性抗体。攻毒结果显示,两种疫苗的单剂量免疫均可对NDV提供完全保护,而rLaSota-Fiber2活疫苗对FAdV-4强毒攻击的保护好于rLaSota-Fiber2油乳剂灭活疫苗。研究结果显示,rLaSota-Fiber2可作为控制HHS和ND的二联疫苗候选株。
白晓[4](2019)在《9株不同来源的NDV遗传进化分析及其致病性研究》文中研究表明新城疫(Newcastle disease,ND)是由新城疫病毒(Newcastle disease virus,NDV)引起的一种传染病。本研究首先进行了河北省ND血清学调查,其次对从河北及周边地区分离鉴定的9株NDV进行了遗传变异分析,最后进行了3株NDV对鸡的致病性试验。本结果可为我国ND的防制提供重要的理论参考依据,同时也将为进一步研究NDV的跨种间传播及其分子生物学机制奠定基础。本研究对20152018年自河北省采集的2941份血清进行了NDV血清学调查,结果发现:免疫禽群(鸡、赛鸽和文鸟)的ND抗体水平存在差异,鸡群的ND抗体水平最高,赛鸽的ND抗体水平不理想,文鸟的ND抗体均为阴性;非免疫鸭群的部分血清呈ND抗体阳性,这表明所调查鸭群存在NDV野毒感染。本研究从河北及周边地区收集的病料中共分离、鉴定了9株NDV,分别命名为:HB/1/08/Os株、HB/1/15/Br株、BJ/1/15/Ck株、TJ/1/15/Pi株、HB/1/16/Ck株、HB/2/16/Ck株、HB/1/16/Pa株、HB/1/15/Go株和HB/1/16/Dk株。MDT及ICPI鉴定结果表明,HB/1/08/Os株、HB/1/15/Br株、BJ/1/15/Ck株、TJ/1/15/Pi株、HB/1/16/Ck株、HB/2/16/Ck株和HB/1/16/Pa株均为强毒株;HB/1/15/Go株和HB/1/16/Dk株均为弱毒株。对9株NDV分离株的全基因组序列分析结果表明,毒力指标鉴定结果为强毒的7株NDV基因组全长均为15192 nt,其中HB/1/16/Ck株的HN基因ORF长度均为1749 nt,均编码582个氨基酸,而其余6株强毒株的HN基因ORF长度均为1716 nt,均编码571个氨基酸;毒力指标鉴定结果为弱毒的2株NDV全长为15186 nt,其HN基因的ORF长度均为1734 nt,均编码577个氨基酸。同源性分析结果显示,5株NDV(HB/1/08/Os株、HB/1/15/Br株、BJ/1/15/Ck株、HB/1/16/Ck株和HB/2/16/Ck株)之间的核苷酸与氨基酸的同源性分别为97.7%99.1%和97.1%98.8%;TJ/1/15/Pi株和HB/1/16/Pa株的核苷酸与氨基酸的同源性分别为99.1%和91.6%;HB/1/15/Go株和HB/1/16/Dk株的核苷酸与氨基酸的同源性分别为99.9%和99.6%。遗传进化分析结果显示,9株NDV分离株均属于NDV ClassⅡ类,其中HB/1/08/Os株、HB/1/15/Br株、BJ/1/15/Ck株、HB/1/16/Ck株和HB/2/16/Ck株均属于基因Ⅶd亚型;TJ/1/15/Pi株和HB/1/16/Pa株均属于基因Ⅵb亚型;HB/1/15/Go株和HB/1/16/Dk株均属于基因Ⅱ型。7株NDV强毒株F基因蛋白裂解位点均为112RRQKRF117,2株NDV弱毒株F基因蛋白裂解位点均为112GRQGRL117。对HN基因的氨基酸比对结果显示,3株鸡源NDV(BJ/1/15/Ck株、HB/1/16/Ck株和HB/2/16/Ck株)均存在E347K变异现象。致病性试验结果表明,HB/2/16/Ck株和TJ/1/15/Pi株NDV接种鸡均表现了典型ND的临床症状、剖检病变及组织病理变化,即这2株NDV对非免疫鸡的致病性强;而HB/1/16/Dk株NDV对非免疫鸡的致病性较弱。本研究结果表明,近年来河北省及周边地区NDV感染禽种类较多,9株NDV中以基因Ⅶd亚型为主,同时存在基因Ⅵb亚型及基因Ⅱ型,这给河北省养禽业带来了巨大的威胁,应引起相关人员的重视。
白雪雁[5](2019)在《表达基因Ⅶ型新城疫病毒融合蛋白的重组火鸡疱疹病毒疫苗株构建及其免疫效力试验》文中认为新城疫(Newcastle disease,ND)是由新城疫病毒(Newcastle disease virus)引起的禽类急性、烈性、高度接触性传染病。近年来,在我国流行的NDV强毒株主要是基因VII型,而广泛使用的La Sota疫苗毒株是基因II型。虽然La Sota疫苗对基因VII型NDV毒株可提供良好的临床保护,但是并不能有效阻止感染禽的排毒。因此,研制与NDV流行毒株基因型相匹配的疫苗对于ND的防控具有重要意义。火鸡疱疹病毒(HVT)FC126株在抗原性上与马立克氏病毒(MDV)相近,常用于鸡马立克氏病(MD)的预防。由于HVTFC126株的基因组含有较多可供外源基因插入的复制非必需区,同时又可以冻干保存,常作为禽用重组病毒疫苗的载体。融合(F)蛋白是NDV囊膜表面的主要糖蛋白,与NDV的致病性直接相关,也是主要保护性抗原。本研究以HVT FC126株的US2复制非必需区作为外源基因的插入位点,构建表达基因VII型NDVF蛋白的重组病毒疫苗株;此外,还将构建缺失F蛋白跨膜区的重组病毒,以期将表达的F蛋白分泌到重组病毒囊膜外,避免机体内抗体的中和作用,并评价了两株重组病毒疫苗的免疫效力首先构建含HVT FC126株外源基因插入位点处上下游序列的中间质粒pCR2.1-US2,然后将EGFP基因表达盒克隆到此中间质粒,获得转移载体质粒pCR2.1-US2-EGFP;采用磷酸钙共沉淀法,将pCR2.1-EGFP和HVT FC126株基因组DNA共转染鸡胚成纤维细胞(CEF),经同源重组获得表达EGFP的重组病毒rHVT-EGFP。采用与上述类似的方法和步骤,用基因VII型NDV F基因表达盒替代rHVT-EGFP的EGFP基因表达盒,构建表达NDVF蛋白的重组病毒。以基因VII型NDVDT2014毒株基因组为模板,采用RT-PCR扩增其F基因。将F基因插入至真核表达载体pEASY(?)-M3中,再经PCR扩增含CMV启动子、TK ployA终止子和Flag标签的F基因表达盒。将F基因表达盒克隆到中间质粒pCR2.1-US2,构建转移载体pCR2.1-US2-F。对F基因的跨膜区进行分析,显示F蛋白含有两个跨膜区,分别位于117-139和502-525位氨基酸的位置;以pCR2.1-US2-F为模板,采用重叠延伸PCR的方法分别对两个跨膜区进行缺失,构建缺失跨膜区的转移载体pCR2.1-US2-△F。分别将pCR2.1-US2-F和pCR2.1-US2-△F与rHVT-EGFP基因组DNA共转染CEF,拯救出两株重组病毒rHVT-NDV-VII-F和rHVT-NDV-VII-△F。用有限稀释法对重组病毒进行反复纯化,直至病毒蚀斑在荧光显微镜下观察均不带荧光。通过PCR验证,F基因正确插入到重组病毒基因组。以基因Ⅶ型NDV的阳性血清为一抗,进行间接免疫荧光试验,两株重组病毒均呈阳性反应;以Flag标签蛋白作为一抗,进行Western-blot试验,重组病毒rHVT-NDV-VII-F成功表达了约55kDa和60kDa的目的条带,重组病毒rHVT-NDV-VII-△F成功表达约60kDa的目的条带。两株重组病毒在CEF细胞上的生长特性与HVT FC126株疫苗毒株相似。为了评价重组病毒rHVT-NDV-VII-F和rHVT-NDV-VII-△F的免疫效力,用1日龄SPF鸡进行了动物试验。动物试验分组依次是:rHVT-NDV-VII-F组、rHVT-NDV-VII-△F组、弱毒疫苗组、攻毒对照组、空白对照组,每组各20只鸡。首先对rHVT-NDV-VII-F组和rHVT-NDV-VII-△F组的1日龄鸡只进行免疫接种,颈部皮下注射相应的重组病毒,剂量为5000蚀斑形成单位(PFU)/鸡;弱毒疫苗组则在鸡只7日龄时,接种La Sota疫苗。除空白对照组外,其余各组于鸡只21日龄时攻毒,以滴鼻点眼的方式接种105EID5o/鸡的NDV DT-2014株。攻毒后连续观察14天,统计各实验组的临床症状和死亡率。并于攻毒后第3天,采集各组咽喉、泄殖腔的棉拭样品,提取RNA,以荧光定量PCR的方法检测排毒情况。动物试验结果显示:在攻毒后的第3天,两株重组病毒免疫组的排毒量显着低于攻毒对照组,其中重组病毒rHVT-NDV-VII-F组排毒量最低,其次是重组病毒rHVT-NDV-VII-AF 组。针对 NDV DT-2014 株强毒的攻击,两株重组病毒可使鸡的发病和死亡时间大大推迟,rHVT-NDV-VII-F组的存活率为40%。表明重组病毒rHVT-NDV-VII-F对基因Ⅶ型NDV可提供一定的保护,可望作为预防和控制ND的疫苗候选株。
李佩瑶[6](2019)在《赛鸽新城疫病毒的分离鉴定及HB株灭活疫苗研究与应用》文中研究指明鸽新城疫是由鸽Ⅰ型副粘病毒引起的高接触性传染病,由于赛鸽“集鸽”模式及训放等原因导致该病在鸽群中的流行。目前免疫预防主要采用鸡新城疫疫苗,由于基因型的差异,导致保护率偏低。鉴于上述原因,本研究从赛鸽中分离典型致病性毒株,开展灭活疫苗的相关研究,拟为赛鸽新城疫的防控提供借鉴。本研究从河北、内蒙以及天津等赛鸽公棚送检病料进行新城疫病毒分离、鉴定及致病性试验。选择典型致病性分离毒株进行毒力测定及相关疫苗研究与应用。结果显示:本研究共分离到5株新城疫病毒;其中河北分离毒株在人工感染致病性试验中表现典型新城疫临床症状及剖检变化,死亡率为100%;其MDT为52.8 h,ICPI为1.78,IVPI为2.59,命名为HB株。经基因序列测定及推导氨基酸序列显示该毒株F蛋白的裂解位点为112R-R-Q-K-R-F117,符合新城疫强毒株特点,其基因型为Ⅵ型。本试验测得该疫苗使用的病毒最佳灭活条件为:0.1%甲醛、灭活温度为37℃、灭活时间16h;理想佐剂为法国进口水佐剂。经过安全性、最佳免疫剂量、抗体产生时间、免疫持续期、保存期试验等表明颈部皮下接种0.3ml/只,第7天开始产生抗体,2周后平均抗体效价达到26,4周时达到峰值29,在免疫后90d进行强毒攻击的保护率为100%。临床应用显示该疫苗对鸽新城疫具有较好的防控效果。
苑亚东[7](2018)在《两种基因亚型新城疫病毒体外感染细胞和人工感染鸽的固有免疫应答差异的研究》文中认为鸽新城疫(Newcastle disease,ND)又被称为鸽瘟,是由新城疫病毒(Newcastle disease virus,NDV)变异株鹤 Ⅰ 型副粘病毒(Pigeon Paramyxovirus type 1,PPMV-1)引起的一种急性传染病,该病是危害养鸽业的主要疾病之一,给养鸽业造成很大的经济损失。目前我国鸽群中暴发新城疫呈上升的趋势,而对鸽源NDV所引起的固有免疫相关因子的研究相对较少,因此非常有必要从固有免疫水平上研究对鸽有宿主特异性的基因Ⅵb亚型和国内主要流行基因Ⅶd亚型鸽源NDV对宿主固有免疫相关因子的表达,为进一步了解鸽源NDV的致病性提供宿主方面的信息,对防控鸽NDV感染具有重要意义。本研究分别设计合成了鸡的诱导性一氧化氮合酶(iNOS)、IFNβ、IFNγ和鸽的IFNγ、iNOS、MDA5、IL-2等固有免疫相关因子的特异性引物,通过克隆纯化构建质粒标准品,构建鸡的iNOS、IFNβ、IFNγ和鸽的 IFNγ、iNOS、MDA5、IL-2 荧光定量 RT-PCR(qRT-PCR)标准曲线。结果显示,所建立的标准曲线扩增效率均介于92%~102%之间,线性相关系数均大于或等于0.99,经过重复性、灵敏性、特异性检测,结果表明本研究建立检测上述因子的qRT-PCR方法均符合荧光定量检测的要求,为进一步分析检测固有免疫相关因子mRNA的表达水平提供了技术支持。另外,本研究分别应用基因Ⅵb亚型鸽源NDV毒株GXP22和基因Ⅶd亚型毒株GXP40按100个TCID50的剂量分别感染长成单层的鸡胚成纤维细胞(CEF)和鸽胚成纤维细胞(PEF),同时设阴性对照组(用等量的DMEM培养基处理相应细胞),待病毒与细胞反应1h后,吸弃病毒液,加1%小牛血清的细胞维持液,分别收集感染后Oh、6h、12h、24h、36h细胞,用实时荧光定量RT-PCR方法检测细胞中固有免疫信号通路Toll样受体和RIG-Ⅰ样受体上游中直接起抗病毒效应的TLR2、TLR3、TLR4、TLR7和MDA5以及下游细胞因子IFNα,IFNβ、IFNγ、IL-2、IL-6、iNOS等11个固有免疫相关因子表达差异。结果显示,在CEF中,TLR2,3均在12h上调表达最多,随后逐渐下降,TLR4和TLR7在12h可以检测到上调表达,但在12h后却又下调,其中基因Ⅶd亚型NDV诱导TLR2,3表达比基因Ⅵb亚型NDV更加强烈,上调倍数更高;但在PEF中,TLR2,3在24h上调表达最多,随后逐渐下降,基因Ⅵb亚型NDV诱导TLR2,3表达比基因Ⅶd亚型NDV更加强烈,TLR4和TLR7表达差异不明显。MDA5的表达情况是在检测周期内,均检测到两种基因亚型NDV引起的MDA5表达上调,在CEF中,基因Ⅶd亚型NDV诱导的表达比基因Ⅵb亚型NDV诱导的表达更强,但在PEF中,基因Ⅵb亚型NDV诱导的表达比基因Ⅶd亚型NDV的表达更多;两种细胞中干扰素的表达和TLR2、TLR3的表达相类似;在CEF细胞中,不同基因亚型NDV诱导IL-6的表达存在差异,基因Ⅵb亚型NDV能在感染后12h诱导其表达高峰,随后逐渐下降,但基因Ⅶd亚型NDV能在感染后36h诱导表达高峰;在PEF细胞中,基因Ⅶd亚型NDV能在感染后24h诱导IL-6更强烈的表达;感染两种基因亚型NDV后,iNOS在CEF和PEF中的表达与IL-6的表达呈正相关,推测IL-6可能在促进iNOS表达的发挥作用。同时,本研究用上述两种基因亚型NDV GXP22和GXP40株按点眼滴鼻1 X 106ELD50/每只0.2ml人工感染30日龄的非免疫鸽,感染后第3、7天随机扑杀5只,用同样的方法检测脾脏中上述11个固有免疫相关因子表达差异,并检测其病毒载量;采集发病鸽的脾脏、胰脏和盲肠扁桃体组织做HE染色;在感染后3、7、10、14 d检测血清NDV抗体水平的变化。结果显示,两种基因亚型鸽源NDV感染非免疫鸽后,均可以引起鸽体内靶器官脾脏、胰脏、盲肠扁桃体等产生不同程度的病理变化。脾脏中的病毒载量在7DPI明显升高,并且GXP40组病毒载量比GXP22组高。在感染后第8d均可以引起血清抗体水平的升高,两组差异不显着。感染基因Ⅵb亚型GXP22后3d,可以检测到TLR3、TLR4、TLR7、MDA4、iNOS等均有明显的上调,分别上调表达了 2.632倍、2.667倍、7.840倍、3.391倍、3.307倍,在感染后第7d的时候,TLR3、TLR7、iNOS等细胞因子表达上调,分别上调了 43.520倍,7.231倍,3.190倍;感染基因Ⅶd亚型的GXP40后3d,可以检测到TLR3、TLR4、TLR7、MDA5、iNOS分别上调了6.302 倍,6.380 倍,16.069 倍,6.853 倍,11.531 倍,在感染后第 7d的时候可以检测到TLR7、IFNα、MDA5有明显上调表达,分别上调12.505,4.873,3.830倍,表明在NDV感染后3d和7d的脾脏中,两感染组均可检测到TLR3、TLR4、TLR7、MDA5、iNOS等因子的上调表达,所检测的固有免疫相关因子的表达也类似,但基因Ⅶd亚型NDV所引起的固有免疫相关因子的表达相较于基因Ⅵb亚型NDV更强烈。本课题的研究结果表明,建立了 7种禽固有免疫相关因子荧光定量检测方法,均可用于临床检测;证明了两种鸽源NDV均可以感染CEF和PEF并引起固有免疫相关因子的表达,但不同的基因亚型鸽源NDV体外感染细胞引起固有免疫相关因子的表达存在差异;基因Ⅵb亚型和基因Ⅶd亚型鸽源NDV均可引起非免疫鸽发病,并导致主要感染靶器官发生病理变化,同时均可引起非免疫鸽固有免疫相关因子的上调表达,但两种基因亚型鸽源NDV感染引起脾脏中固有免疫相关因子的表达变化与在体外感染PEF的结果有一定的差异,表明NDV体内感染过程中存在动物机体其他因子参与免疫调节。
乔锋[8](2018)在《2017年内蒙古自治区禽流感免疫抗体监测及病原学检测》文中研究表明禽流感是禽类感染禽流感病毒后而引起的一种急性、热性、高度接触性传染病。在我国将禽流感列为一类动物疫病。本病可引起养禽业巨大的经济损失,并对人类的健康造成威胁。现阶段我国各地发生的禽流感疫情主要是禽流感病毒H5亚型和H7亚型感染,2013年以来我国陆续流行H7N9亚型禽流感并出现人感染发病,引起政府的高度重视。近年来内蒙古个别地区偶有禽流感疫情发生,各盟市一直采取以疫苗免疫为主的综合性防控措施,取得了有效防控效果。为了解和掌握内蒙地区2017年禽流感疫苗免疫效果和野毒感染情况,本研究采用血凝抑制试验和荧光RT-PCR试验,对自治区12个盟市进行了H5亚型和H7亚型禽流感免疫抗体监测和病原学检测。结果显示,春防中禽流感H5亚型总体平均免疫抗体合格率为81.71%,高于国家规定的合格率标准,个别盟市由于免疫时间晚,免疫抗体合格率未达到国家标准;在未进行禽流感H7疫苗免疫鸡群中未检测到H7亚型抗体,表明基本无H7亚型禽流感野毒感染。秋防中禽流感H5亚型的免疫抗体总体平均合格率为78.14%,高于国家规定的标准,但H7亚型免疫抗体合格率为48.34%,低于国家规定标准。对春、秋防控中采集的咽喉、泄殖腔双拭子进行的病原学检测均为阴性,表明禽流感野毒感染风险极低。本论文调查结果对内蒙地区的禽流感防控工作具有一定参考价值。
韩璐杰[9](2018)在《新城疫病毒与H9N2亚型AIV共感染鸡胚成纤维细胞后病毒复制的动力学研究》文中研究表明新城疫(Newcastle disease,ND)是由新城疫病毒(Newcastle disease virus,NDV)引起的鸡、火鸡和多种禽类的急性、高度接触性传染病,严重危害禽类。H9N2虽是低致病性禽流感,但可以对禽类造成严重的免疫抑制,增加继发感染其他病原体的可能性。ND与H9N2在临床上发病较多,危害较大,二者的混合感染会加重患病禽群的病情,给养禽业带来很大的损失。关于NDV与H9N2亚型AIV共感染的研究较为有限,近年来的研究只是初步探索了二者之间的相互影响情况,而两种病毒共感染的过程和致病机制尚不清楚。本研究旨在建立一个NDV与H9N2亚型AIV共感染的体外细胞模型,比较和分析两种病毒共感染鸡胚成纤维细胞(Chicken embryo fibroblasts,CEF)后,单一感染组与共感染组病毒在RNA水平、病毒滴度及相关免疫因子等方面的变化,为研究共感染条件下宿主对病毒的免疫应答和抵抗机制打下基础,为临床防制ND和H9N2混合感染提供新思路和新方向。具体分为4个部分:1.本研究参照GenBank上发表及相关文献中的NDV与H9N2亚型AIV的M基因序列设计合成4对引物,以抽提的病毒尿囊液中的cDNA为模板,分别扩增出M基因,将其连接到pMD19-T载体上,筛选出M基因标准阳性质粒,并用q-PCR方法建立标准曲线。2.设计NDV与H9N2亚型AIV在CEF细胞上的共感染实验,制作标准曲线分别检测实验组NDV与H9N2亚型AIV的拷贝数。结果表明,在6 h、12 h时,单一感染组的细胞培养物中M基因的拷贝数要比共感染组高,病毒复制速度较慢;在24 h、36 h、48 h时,单一感染组的细胞培养物中M基因的拷贝数要比共感染组低,且病毒复制速度较快。由此初步断定:在整个病毒复制内,24 h之前,共感染组中NDV与H9N2亚型AIV互相抑制,24 h之后,二者相互促进对方在CEF细胞内的复制。3.利用细胞免疫组化技术(immunohistochemical,ICC)分别测定实验组中NDV与H9N2亚型AIV的增殖曲线。结果显示,在整个复制周期内,单一感染NDV组的病毒滴度要高于混合感染组,而单一感染H9N2亚型AIV组的病毒滴度要低于混合感染组,说明在发生共感染时,H9N2亚型AIV会抑制NDV在CEF细胞内的复制,而NDV会促进H9N2亚型AIV在CEF细胞内的复制。4.利用q-PCR测定了6个固有免疫相关因子IFN-α、IFN-β、IL18、IL-1β、TLR4、及NLRC5的表达,对比分析其表达情况。IFN-α、IFN-β基因有早期阶段的表达抑制,共感染后期,二者均呈现上调;IL-1β基因在整个共感染阶段都呈现上调;IL18、TLR4与NLRC5基因在早期阶段没有明显的表达变化,共感染后期均呈现上调。结果表明,在NDV与H9N2亚型AIV共感染CEF细胞24 h后,二者互相促进对方的复制并共同作用于CEF细胞,加重了对CEF细胞的感染力。
吴永桃[10](2017)在《广州市增城区高致病性禽流感、新城疫血清学调查及分析》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高致病性禽流感(Highly Pathogenic Avian Influenza,HPAI)是由A型流感病毒引起的一种禽类烈性传染病。病禽常表现为精神十分沉郁,鸡冠发绀呈紫黑色,头部和眼睑部水肿浮胀,出现神经絮乱症状,脚鳞出血等;水禽患病后会出现显着的神经症状,病禽眼角膜发炎乃至失明,以及出现腹泻等症状,常有突发死亡的现象。HPAI呈全球蔓延之势,感染率和致死率高,给养禽业带来的损失巨大,是世界动物卫生组织(World Organization for Animal Health,OIE)公认的A类传染病,也是国际武器公约动物类传染病。新城疫(Newcastle disease,ND)是由新城疫病毒(Newcastle disease virus,NDV)引起的一种急性、高度接触性传染病,主要呈急性败血症过程,病死率高,即使已进行广泛的疫苗接种来预防该病,但新城疫(ND)仍是我国最主要和最危险的禽病之一,被OIE列为A类烈性传染病。近年来,国内外学者对高致病性禽流感、新城疫的流行病学和分子生物学做了大量研究,但针对广东省广州市地区的高致病性禽流感、新城疫相关文献依然较少。本研究对广州市增城区近5年来采集的家禽血清样品进行高致病性禽流感、新城疫血清学检测及分析研究,旨在掌握广州市增城区近5年来高致病性禽流感、新城疫的抗体水平、监测现状及规律特点,为增城区HPAIV、NDV的分子水平研究提供依据,为增城区的禽病预防和控制工作提供借鉴。本研究自2011年3月至2015年12月从广州市增城区11个镇街的规模养殖场及散养户的健康家禽中采集到血清样品12 543份,其中用于H5检测的鸡血清6488份,蛋鸭血清300份,肉鸭血清821份,鹅血清96份,鸽血清107份,共7824份;用于ND检测的鸡血清4719份。将血清样品进行血凝抑制试验(HI)检测,结果显示6274份血清H5亚型抗体HI效价≥4log2,809份血清H5亚型抗体HI效价<4log2,样品血清H5亚型抗体总合格率为80.19%,其中鸡血清样品H5亚型抗体合格率为79.45%,鸭血清样品H5亚型抗体合格率为88.22%,鹅血清样品H5亚型抗体合格率为94.79%,鸽血清样品H5亚型抗体合格率为28.04%,家鸽H5亚型抗体水平处于低位,暴露感染风险。而ND抗体合格率为78.22%,其中3691份血清ND抗体HI效价≥5log2,570份血清ND抗体HI效价<5log2,总合格率大于75%的抗体水平对辖区内家禽抵抗NDV侵袭具有较强保护作用。
二、我国出口观赏鸟新城疫病毒血清抗体的监测(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我国出口观赏鸟新城疫病毒血清抗体的监测(论文提纲范文)
(1)鸽新城疫流行病学(论文提纲范文)
1 病原学 |
2 流行病学 |
2.1 流行病史 |
2.2 流行特点 |
2.3 突变的鸽新城疫病毒株 |
3 临床症状及病理变化 |
4 免疫程序及日常防控 |
5 讨论 |
(2)野生动物园野禽禽流感、新城疫抗体水平检测及初步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致谢 |
摘要 |
ABSTRACT |
文献综述 |
1 野生动物保护现状 |
2 野生动物禽流感流行与研究现状 |
3 野生动物新城疫流行与研究现状 |
4 本研究的目的意义 |
1 引言 |
2 材料与方法 |
2.1 材料 |
2.1.1 疫苗与检测试剂 |
2.1.2 主要仪器 |
2.2 方法 |
2.2.1 样品采集 |
2.2.2 抗体试验依据及检测方法 |
3 结果与分析 |
3.1 免疫接种前抗体水平 |
3.1.1 雉科野禽免疫前抗体水平 |
3.1.2 鹤科野禽免疫前抗体水平 |
3.1.3 鹳形目野禽免疫前抗体水平 |
3.1.4 鸭科野禽免疫前抗体水平 |
3.2 免疫接种后30d抗体水平 |
3.2.1 雉科野禽免疫后30d抗体水平 |
3.2.2 鹤科野禽免疫后30d抗体水平 |
3.2.3 鹳形目野禽免疫后30d抗体水平 |
3.2.4 鸭科野禽免疫后30d抗体水平 |
3.3 免疫接种后60d抗体水平 |
3.3.1 雉科野禽免疫后60d抗体水平 |
3.3.2 鹤科野禽免疫后60d抗体水平 |
3.3.3 鹳形目野禽免疫后60d抗体水平 |
3.3.4 鸭科野禽免疫后60d抗体水平 |
3.4 各类动物免疫抗体消长情况 |
3.4.1 各类野禽H5亚型禽流感抗体消长情况 |
3.4.2 各类野禽H7亚型禽流感抗体消长情况 |
3.4.3 各类野禽H9亚型禽流感抗体消长情况 |
3.4.4 各类野禽ND抗体消长情况 |
4 讨论 |
5 结论 |
参考文献 |
作者简介 |
(3)表达高致病性FAdV-4 Fiber2基因的重组NDV LaSota株的构建与免疫效力评价(论文提纲范文)
致谢 |
摘要 |
文献综述 |
1、FAdV-4及其所致疫病研究进展 |
1.1 FAdV-4病原学 |
1.2 FAdV-4流行病学 |
1.3 FAdV-4检测方法 |
2、HHS疫苗的研究进展 |
2.1 组织灭活苗 |
2.2 全病毒灭活苗 |
2.3 弱毒活疫苗 |
2.4 亚单位疫苗 |
3、新城疫病毒LaSota疫苗株载体的应用 |
3.1 新城疫病毒概述 |
3.2 新城疫病毒的反向遗传操作 |
3.3 NDV弱毒活载体疫苗的应用 |
本研究的目的和意义 |
试验一: 表达高致病性FAdV-4 Fiber2基因的重组NDV LaSota株的构建与鉴定 |
1. 材料与方法 |
2. 结果 |
3. 小结与讨论 |
试验二: FAdV-4中国流行株Fiber2蛋白的原核表达与间接ELISA抗体检测方法的建立 |
1. 材料与方法 |
2. 结果 |
3. 小结与讨论 |
试验三: 表达高致病性FAdV-4 Fiber2基因的重组NDV LaSota株的免疫原性和免疫效力 |
1. 材料与方法 |
2. 结果 |
3. 小结与讨论 |
全文总结 |
参考文献 |
ABSTRACT |
作者读研期间发表文章 |
(4)9株不同来源的NDV遗传进化分析及其致病性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缩略词 |
1 引言 |
1.1 新城疫概况 |
1.2 NDV的基因分型及流行病学 |
1.3 NDV基因组成及功能蛋白的特性 |
1.4 NDV的致病性研究 |
1.5 ND的诊断研究 |
1.6 ND的综合防控 |
1.7 本研究的目的意义 |
2 材料与方法 |
2.1 试验材料 |
2.1.1 血清及病料 |
2.1.2 试验动物 |
2.1.3 主要试剂 |
2.1.4 仪器设备 |
2.2 试验方法 |
2.2.1 河北省ND抗体监测 |
2.2.2 病毒分离及鉴定 |
2.2.3 NDV分离株部分生物学特性的测定 |
2.2.4 引物设计 |
2.2.5 NDV RNA的提取与反转录 |
2.2.6 NDV全基因片段PCR扩增及测序 |
2.2.7 NDV全基因序列分析 |
2.2.8 NDV对鸡的致病性研究 |
3 结果 |
3.1 河北省ND血清学监测结果 |
3.2 病毒分离鉴定结果 |
3.3 NDV分离株部分生物学特性测定结果 |
3.3.1 NDV分离株MDT测定结果 |
3.3.2 NDV分离株ICPI测定结果 |
3.3.3 NDV分离株EID50 测定结果 |
3.4 NDV全基因片段RT-PCR扩增结果 |
3.5 NDV基因组特征 |
3.6 NDV全基因组同源性及遗传进化分析 |
3.7 F基因与HN基因编码区同源性及遗传进化分析 |
3.7.1 F基因编码区同源性及遗传进化分析 |
3.7.2 HN基因编码区同源性及遗传进化分析 |
3.8 致病性试验结果 |
3.8.1 试验鸡临床症状 |
3.8.2 试验鸡剖检病理变化 |
3.8.3 试验鸡组织病理变化 |
3.8.4 实时荧光RT-PCR检测感染鸡病料结果 |
4 讨论 |
4.1 河北省NDV抗体水平分析 |
4.2 分离鉴定及遗传进化分析 |
4.3 强弱毒株对未免疫雏鸡的致病性差异 |
5 结论 |
参考文献 |
在读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情况 |
作者简介 |
致谢 |
(5)表达基因Ⅶ型新城疫病毒融合蛋白的重组火鸡疱疹病毒疫苗株构建及其免疫效力试验(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Abstract |
符号说明 |
第一章 文献综述 |
1 NDV的病原学 |
1.1 NDV的分类与形态结构 |
1.2 NDV的理化特性 |
1.3 NDV的增殖特性 |
1.4 NDV的生物学活性 |
1.4.1 血凝活性 |
1.4.2 神经氨酸酶活性 |
1.4.3 细胞融合与溶血活性 |
1.4.4 抗肿瘤的作用 |
1.5 NDV的致病性 |
2 F蛋白的结构及功能 |
3 NDV疫苗的研究进展 |
3.1 活疫苗 |
3.2 灭活疫苗 |
3.3 基因工程疫苗 |
3.3.1 亚单位疫苗 |
3.3.2 重组活载体疫苗 |
4 新城疫的流行病学 |
第二章 表达基因Ⅶ型新城疫病毒融合蛋白的重组火鸡疱疹病毒疫苗株构建及其免疫效力试验 |
1 材料 |
1.1 载体和菌株 |
1.2 主要仪器 |
1.3 主要试剂 |
2 方法 |
2.1 重组病毒rHVT-EGFP的纯化 |
2.1.1 rHVT-EGFP重组病毒的构建 |
2.1.2 重组病毒rHVT-EGFP的纯化与扩大培养 |
2.1.3 重组病毒rHVT-EGFP的基因组的提取 |
2.1.4 重组病毒rHVT-EGFP的转染 |
2.2 新城疫病毒株(DT-2014)F基因的克隆与鉴定 |
2.2.1 引物设计 |
2.2.2 病毒RNA的提取 |
2.2.3 RT-PCR扩增NDV F基因 |
2.2.4 中间质粒pM3-F的构建 |
2.3 转移载体pCR2.1-US2-F和pCR-US2-AF的构建 |
2.3.1 引物设计 |
2.3.2 F基因表达盒的PCR扩增 |
2.3.3 中间质粒pCM V-F的构建 |
2.3.4 转移载体pCR-US2-F的构建 |
2.3.5 转移载体pCR-US2-△F的构建 |
2.4 转移载体pCR2.1-US2-F和pCR2.1-US2-AF的鉴定 |
2.4.1 酶切鉴定 |
2.4.2 Western-blot试验鉴定 |
2.4.3 间接免疫荧光试验(IFA)鉴定 |
2.5 重组病毒rHVT-NDV-VII-F和rHVT-NDV-VII-AF的拯救与纯化 |
2.5.1 转移载体的线性化 |
2.5.2 重组病毒rHVT-EGFP的提取 |
2.5.3 重组病毒的拯救 |
2.6 重组病毒rHVT-NDV-VII-F和rHVT-NDV-VII-AF的鉴定 |
2.6.1 PCR鉴定重组病毒 |
2.6.2 间接免疫荧光试验(IFA)鉴定重组病毒F蛋白表达 |
2.6.3 Western-blot试验鉴定重组病毒F蛋白的表达 |
2.6.4 重组病毒的效价测定试验 |
2.6.5 重组病毒在CEF上的生长特性 |
2.7 重组病毒针对NDV的免疫保护评价 |
2.7.1 重组病毒的免疫保护试验 |
2.7.2 排毒检测 |
2.7.3 不同试验组在攻毒后的生存曲线 |
3 结果 |
3.1 重组病毒rHVT-EGFP的纯化 |
3.2 真核表达载体pCR2.1-US2-F的构建 |
3.2.1 F基因的克隆鉴定 |
3.2.2 F基因表达盒的扩增 |
3.2.3 转移载体的酶切鉴定 |
3.2.4 转移载体Western-blot试验鉴定 |
3.2.5 转移载体间接免疫荧光(IFA)试验鉴定 |
3.3 重组病毒rHVT-NDV-VII-F和rHVT-NDV-VII-AF的拯救与鉴定 |
3.3.1 重组病毒的拯救 |
3.3.2 PCR鉴定重组病毒的F基因 |
3.3.3 PCR鉴定重组病毒F基因的表达盒 |
3.3.4 IFA试验鉴定重组病毒F蛋白的表达 |
3.3.5 Western-blot鉴定重组病毒F蛋白的表达 |
3.3.6 重组病毒的效价 |
3.3.7 重组病毒的生长曲线 |
3.4 重组病毒对NDV强毒的免疫保护试验 |
3.4.1 绝对荧光定量PCR检测排毒 |
3.4.2 不同试验组在攻毒后的生存曲线和保护率 |
4 讨论 |
全文总结 |
参考文献 |
致谢 |
(6)赛鸽新城疫病毒的分离鉴定及HB株灭活疫苗研究与应用(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前言 |
1.1 国内赛鸽养殖及防控情况 |
1.2 鸽新城疫的研究概况 |
1.3 鸽新城疫疫苗的概况 |
1.4 研究目的与意义 |
第二章 材料与方法 |
2.1 材料 |
2.2 方法 |
第三章 结果与分析 |
3.1 病毒分离鉴定 |
3.2 致病性试验 |
3.3 HB 株毒力测定 |
3.4 分子特征 |
3.5 灭活条件的筛选 |
3.6 疫苗效力评价 |
3.7 大田试验 |
3.8 临床应用 |
第四章 讨论 |
第五章 结论 |
参考文献 |
致谢 |
附录 |
个人简历 |
(7)两种基因亚型新城疫病毒体外感染细胞和人工感染鸽的固有免疫应答差异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主要英文缩写词 |
第一章 文献综述 |
1.1 禽Ⅰ型副粘病毒简述 |
1.1.1 NDV的致病性 |
1.1.2 NDV的理化性质 |
1.1.3 NDV的血凝活性 |
1.1.4 NDV的培养特性 |
1.2 机体的免疫系统概述 |
1.3 鸽的固有免疫概述 |
1.3.1 鸽的固有免疫细胞 |
1.3.2 鸽的细胞因子简介 |
1.4 模式识别受体(PRRs) |
1.4.1 模式识别受体与病原相关分子模式简介 |
1.4.2 Toll样受体简介 |
1.5 本课题研究的目的和意义 |
第二章 禽固有免疫相关因子qRT-PCR标准曲线的建立 |
2.1 材料 |
2.1.1 试验材料 |
2.1.2 主要试剂及仪器 |
2.1.3 主要试剂 |
2.2 试验方法 |
2.2.1 引物的设计及合成 |
2.2.2 细胞总RNA的提取及其cDNA的合成 |
2.2.3 目的基因的RT-PCR扩增 |
2.2.4 阳性克隆株的鉴定及序列测定 |
2.2.5 质粒标准品的制备 |
2.2.6 qRT-PCR标准曲线的建立 |
2.2.7 敏感性及重复性试验 |
2.3 试验结果 |
2.3.1 细胞因子RT-PCR结果 |
2.3.2 质粒浓度及拷贝数结果 |
2.3.3 实时荧光定量RT-PCR标准曲线的建立 |
2.3.4 溶解曲线分析 |
2.4 讨论 |
2.5 小结 |
第三章 两种基因亚型鸽源NDV体外感染CEF和PEF引起固有免疫应答差异的研究 |
3.1 材料 |
3.1.1 病毒及试验材料 |
3.1.2 主要试剂 |
3.1.3 主要仪器 |
3.2 试验方法 |
3.2.1 病毒的复繁 |
3.2.2 原代鸡胚成纤维细胞(CEF)的制备 |
3.2.3 原代鸽胚成纤维细胞(PEF)的制备 |
3.2.4 不同基因亚型鸽源NDV的TCID_(50)测定 |
3.2.5 细胞的培养与收集 |
3.2.6 总RNA提取及反转录 |
3.2.7 实时荧光定量RT-PCR检测病毒载量 |
3.2.8 实时荧光定量RT-PCR检测检测固有免疫相关基因表达的研究 |
3.3 试验结果 |
3.3.1 两株NDV的生物学特性 |
3.3.2 实时荧光定量RT-PCR检测检测病毒载量结果 |
3.3.3 实时荧光定量RT-PCR检测检测固有免疫相关基因表达的研究 |
3.4 讨论 |
3.5 小结 |
第四章 不同基因亚型鸽源NDV人工感染对鸽固有免疫相关因子基因表达的研究 |
4.1 材料与方法 |
4.1.1 病毒 |
4.1.2 试验动物 |
4.1.3 主要试剂 |
4.1.4 主要试验仪器 |
4.2 方法 |
4.2.1 动物试验 |
4.2.2 样品的采集及处理 |
4.2.3 样品总RNA的提取 |
4.2.3.1 样品总RNA的反转录 |
4.2.4 两种馆源NDV的病毒ELD_(50)的测定方法 |
4.2.5 不同基因亚型鸽源NDV人工感染非免疫鸽后血清抗体水平的变化及脾脏病毒载量变化的检测 |
4.2.6 不同基因亚型鸽源NDV体内感染对固有免疫相关基因mRNA转录水平的检测 |
4.2.7 数据处理及分析 |
4.3 试验结果 |
4.3.1 临床症状及剖检病变 |
4.3.2 ELD_(50)测定结果 |
4.3.3 不同基因亚型鸽源NDV人工感染鸽后血清H1抗体水平 |
4.3.4 不同基因亚型鸽源NDV人工感染非免疫鸽组织病理变化结果 |
4.3.5 不同基因亚型鸽源NDV人工感染非免疫鸽后脾脏和胰腺的病毒载量结果 |
4.3.6 不同基因亚型鸽源NDV人工感染固有免疫相关通路关键分子mRNA转录水平 |
4.4 讨论 |
4.5 小结 |
第五章 结论 |
参考文献 |
致谢 |
个人简历 |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论文情况 |
(8)2017年内蒙古自治区禽流感免疫抗体监测及病原学检测(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1 引言 |
1.1 禽流感概述 |
1.2 禽流感的病原 |
1.2.1 总括 |
1.2.2 病毒的理化性质 |
1.3 禽流感的流行病学 |
1.4 禽流感的临床症状 |
1.4.1 低致病性禽流感(LPAI) |
1.4.2 高致病性禽流感(HPAI) |
1.4.3 高致病性禽流感H7N9亚型 |
1.5 禽流感的病理变化 |
1.5.1 低致病性禽流感(LPAI) |
1.5.2 高致病性禽流感(HPAI) |
1.6 禽流感病毒的分离与鉴定 |
1.6.1 病毒的分离 |
1.6.2 病毒的鉴定 |
1.7 禽流感的诊断 |
1.7.1 免疫学诊断 |
1.7.2 分子生物学诊断 |
1.8 我国针对禽流感的预防与控制 |
1.8.1 禽流感的综合防控 |
1.8.2 高致病性禽流感的防控 |
1.9 内蒙古自治区针对H5、H7亚型禽流感的防控 |
1.9.1 内蒙古自治区禽流感H7N9亚型流行情况 |
1.9.2 针对发生疫情的处理情况 |
1.10 本论文调研的目的和意义 |
2 材料与方法 |
2.1 材料 |
2.1.1 样品来源 |
2.1.2 血清 |
2.1.3 咽喉、泄殖腔双拭子 |
2.1.4 检测试剂及试剂盒 |
2.1.5 试验器材 |
2.2 试验方法 |
2.2.1 血凝试验和血凝抑制试验 |
2.2.2 实时荧光PT-PCR |
2.3 各盟市各亚型血清和双拭子的检测数量 |
2.3.1 血清检测数量 |
2.3.2 咽喉、泄殖腔拭子检测数量 |
3 结果 |
3.1 禽流感抗体监测结果 |
3.1.1 春防禽流感H5(Re-6、Re-7、Re-8)亚型、H7亚型抗体监测结果 |
3.1.2 秋防禽流感H5、H7亚型抗体监测结果 |
3.2 禽流感病原学检测结果 |
3.2.1 春防禽流感H5、H7亚型病原学检测结果 |
3.2.2 秋防禽流感H5、H7亚型病原学检测结果 |
3.3 呼和浩特市赛罕区送样检测结果 |
4 讨论 |
4.1 春、秋季防控禽流感免疫抗体监测结果的分析 |
4.1.1 春季防控监测结果分析 |
4.1.2 秋季防控监测结果分析 |
4.2 春、秋防控禽流感病原学检测结果的分析 |
4.3 呼和浩特市赛罕区H7N9亚型禽流感疫情分析 |
4.4 总体结果分析 |
5 结论 |
致谢 |
参考文献 |
作者简介 |
(9)新城疫病毒与H9N2亚型AIV共感染鸡胚成纤维细胞后病毒复制的动力学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常用缩写词 |
1 前言 |
1.1 新城疫研究进展 |
1.1.1 新城疫概述 |
1.1.2 NDV基因组及病原简介 |
1.1.3 新城疫的发生与流行 |
1.2 H9N2研究进展 |
1.2.1 禽流感病毒概述 |
1.2.2 AIV基因组及病原简介 |
1.2.3 H9N2的发生与流行 |
1.3 NDV与H9N2亚型AIV共感染研究进展 |
1.4 研究的目的与意义 |
2 材料方法 |
2.1 实验材料 |
2.1.1 1%红细胞悬液 |
2.1.2 病毒、细胞与鸡胚 |
2.1.3 试剂 |
2.1.4 仪器设备与耗材 |
2.1.5 溶剂及配制 |
2.1.6 统计学分析 |
2.2 试验方法 |
2.2.1 病毒的处理 |
2.2.2 NDV与H9N2亚型AIV的鸡胚半数感染量(EID50)的测定 |
2.2.3 NDV与H9N2亚型AIV的M基因分子生物学鉴定 |
2.2.3.1 引物设计与合成 |
2.2.3.2 NDV与H9N2亚型AIV的RNA抽提 |
2.2.3.3 NDV与H9N2亚型AIV的cDNA合成 |
2.2.3.4 NDV与H9N2亚型AIV的M基因片段的PCR扩增及纯化回收 |
2.2.3.5 M基因与pMD19-T载体的连接与转化 |
2.2.3.6 重组质粒的鉴定及提取 |
2.2.4 标准曲线的建立 |
2.2.4.1 NDVM基因标准曲线的建立 |
2.2.4.2 H9N2亚型AIVM基因标准曲线的建立 |
2.2.4.3 标准曲线重复性、敏感性分析 |
2.2.5 NDV与H9N2亚型AIV共感染CEF细胞的分组试验 |
2.2.5.1 CEF细胞的制作 |
2.2.5.2 H9N2亚型AIV在CEF细胞中复制所需最适胰酶浓度的探索 |
2.2.5.3 NDV与H9N2亚型AIV的细胞半数感染量(TCID50)的测定 |
2.2.5.4 NDV与H9N2亚型AIV共感染CEF细胞实验设计方案 |
2.2.5.5 细胞RNA的抽提及反转录 |
2.2.5.6 NDV与H9N2亚型AIV共感染CEF细胞的荧光定量试验 |
2.2.5.7 NDV与H9N2亚型AIV共感染CEF细胞后的增殖曲线测定 |
2.2.5.8 NDV与H9N2亚型AIV共感染CEF细胞的相关免疫因子表达情况 |
3 结果与分析 |
3.1 病毒的处理 |
3.2 NDV与H9N2亚型AIV鸡胚半数感染量(EID50)的测定结果 |
3.3 NDV与H9N2亚型AIV的M基因标准质粒的构建结果 |
3.3.1 NDV与H9N2亚型AIV的M基因的PCR扩增结果 |
3.3.2 NDV与H9N2的M基因的菌液PCR鉴定结果 |
3.3.3 重组质粒的序列鉴定与分析 |
3.4 标准曲线的建立 |
3.4.1 NDVM基因标准曲线的建立 |
3.4.2 H9N2亚型AIVM基因标准曲线的建立 |
3.4.3 q-PCR敏感性、重复性检测结果 |
3.4.3.1 NDVq-PCR敏感性、重复性检测结果 |
3.4.3.2 H9N2亚型AIVq-PCR敏感性、重复性检测 |
3.5 NDV与H9N2亚型AIV共感染CEF细胞的分组试验结果 |
3.5.1 H9N2亚型AIV在CEF细胞中复制所需最适胰酶浓度的探索结果 |
3.5.2 NDV与H9N2亚型AIV的细胞半数感染量(TCID50)的测定 |
3.5.3 NDV与H9N2亚型AIV共感染CEF的荧光定量试验 |
3.5.3.1 共感染后检测CEF细胞中NDV含量的荧光定量试验结果 |
3.5.3.2 共感染后检测CEF细胞中H9N2亚型AIV含量的荧光定量试验结果 |
3.5.4 ICC测定NDV与H9N2亚型AIV共感染CEF细胞后的增殖曲线 |
3.5.4.1 NDV与H9N2亚型AIV共感染CEF细胞的ICC条件探索结果 |
3.5.4.2 ICC测定NDV与H9N2亚型AIV增殖曲线结果 |
3.5.5 NDV与H9N2亚型AIV共感染CEF细胞的免疫相关因子的表达检测结果 |
4 讨论 |
5 全文总结 |
致谢 |
参考文献 |
附录: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文章 |
(10)广州市增城区高致病性禽流感、新城疫血清学调查及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英文缩略词表 |
1 引言 |
1.1 禽流感 |
1.1.1 流感病毒的研究进展 |
1.1.2 流感的历史概述 |
1.1.2.1 西班牙流感(1918 年) |
1.1.2.2 亚洲流感(1957 年) |
1.1.2.3 香港流感(1968 年) |
1.1.2.4 俄罗斯流感(1977 年) |
1.1.2.5 香港流感(1997 年) |
1.1.2.6 墨西哥流感(2009 年) |
1.1.2.7 中国H7N9流感(2014 年) |
1.1.3 禽流感的历史 |
1.1.3.1 禽流感病毒 |
1.1.3.2 高致病性禽流感病毒(HPAI) |
1.1.4 禽流感病毒的结构特点 |
1.1.5 高致病性禽流感的防制 |
1.1.6 禽流感流行病学特征 |
1.1.6.1 易感动物 |
1.1.6.2 AIV传染源 |
1.1.6.3 AIV传播方式 |
1.1.6.4 禽流感流行季节 |
1.1.6.5 AIV的理化特性 |
1.1.7 我国高致病性禽流感流行状况 |
1.1.8 影响高致病性禽流感病毒的因素 |
1.1.9 影响高致病性禽流感发生的其他因素 |
1.1.10 现有禽流感系列疫苗 |
1.2 新城疫 |
1.2.1 新城疫的历史 |
1.2.2 新城疫病毒的结构特点 |
1.2.3 新城疫的防制 |
1.2.4 新城疫流行病学特征 |
1.2.4.1 易感动物 |
1.2.4.2 NDV传染源 |
1.2.4.3 NDV传播方式 |
1.2.4.4 ND流行季节 |
1.2.4.5 NDV的理化特性 |
1.2.5 我国新城疫流行状况 |
1.2.6 影响新城疫流行的因素 |
1.2.7 现有新城疫系列疫苗 |
1.3 广州市增城区概况 |
1.4 本研究的目的意义 |
2 实验材料 |
2.1 样品 |
2.2 H5、ND参考抗原 |
2.3 常用一般试剂 |
2.4 主要仪器 |
3 实验方法 |
3.1 样品的采集 |
3.2 抗体监测 |
3.2.1 血清的灭活处理 |
3.2.2 血凝试验(HA) |
3.2.3 血凝抑制试验(HI) |
3.2.4 质量控制 |
4 结果与分析 |
4.1 血凝试验 |
4.2 血凝抑制试验 |
4.2.1 H5抗体监测结果 |
4.2.1.1 2011 年H5抗体监测结果 |
4.2.1.2 2012 年H5抗体监测结果 |
4.2.1.3 2013 年H5抗体监测结果 |
4.2.1.4 2014 年H5抗体监测结果 |
4.2.1.5 2015 年H5抗体监测结果 |
4.2.1.6 近5年H5抗体检测结果 |
4.2.2 ND抗体监测结果 |
5 讨论 |
5.1 H5抗体监测结果分析 |
5.2 ND抗体监测结果分析 |
6 总结 |
致谢 |
参考文献 |
四、我国出口观赏鸟新城疫病毒血清抗体的监测(论文参考文献)
- [1]鸽新城疫流行病学[J]. 蔡琳琳,梁健鹏,向斌,徐成刚,任涛. 养禽与禽病防治, 2020(11)
- [2]野生动物园野禽禽流感、新城疫抗体水平检测及初步分析[D]. 闫梦杨. 安徽农业大学, 2020(04)
- [3]表达高致病性FAdV-4 Fiber2基因的重组NDV LaSota株的构建与免疫效力评价[D]. 田开月. 河南农业大学, 2020(06)
- [4]9株不同来源的NDV遗传进化分析及其致病性研究[D]. 白晓. 河北农业大学, 2019(12)
- [5]表达基因Ⅶ型新城疫病毒融合蛋白的重组火鸡疱疹病毒疫苗株构建及其免疫效力试验[D]. 白雪雁. 扬州大学, 2019
- [6]赛鸽新城疫病毒的分离鉴定及HB株灭活疫苗研究与应用[D]. 李佩瑶. 河北北方学院, 2019(01)
- [7]两种基因亚型新城疫病毒体外感染细胞和人工感染鸽的固有免疫应答差异的研究[D]. 苑亚东. 广西大学, 2018(12)
- [8]2017年内蒙古自治区禽流感免疫抗体监测及病原学检测[D]. 乔锋. 内蒙古农业大学, 2018(12)
- [9]新城疫病毒与H9N2亚型AIV共感染鸡胚成纤维细胞后病毒复制的动力学研究[D]. 韩璐杰. 华南农业大学, 2018(08)
- [10]广州市增城区高致病性禽流感、新城疫血清学调查及分析[D]. 吴永桃. 华南农业大学, 2017(0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