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写回”帝国中心——彼得·凯里小说的文本性与历史性研究

“写回”帝国中心——彼得·凯里小说的文本性与历史性研究

论文题目: “写回”帝国中心——彼得·凯里小说的文本性与历史性研究

论文类型: 博士论文

论文专业: 英语语言文学

作者: 彭青龙

导师: 黄源深

关键词: 彼得凯里,帝国,文本,历史,文化身份

文献来源: 华东师范大学

发表年度: 2005

论文摘要: 二十世纪七十年代以来,随着一大批澳大利亚作家在国际文坛的声誉鹊起,澳大利亚文学步入繁荣时期。帕特里克·怀特诺贝尔文学奖的折桂,使得国外文学评论家对澳洲文学刮目相看。彼得·凯里两次布克奖的获得,更引起了世人对澳洲文学的极大关注。然而,像其它后殖民国家一样,澳大利亚也经历和忍受着“身份丧失”的痛苦,常常被殖民帝国描写成“他者”,并沦落到被人“凝视”的境地,在帝国话语中处于“边缘化”的地位。即使在文化多元化的当今世界,澳大利亚文化仍然遭受着“帝国知识暴力的挤压”。为此,许多作家以建构独立的澳大利亚文化身份为己任,并通过其作品展现澳大利亚人建立文化身份的艰难历程。 在这些作家中,彼得·凯里无疑是最突出和最成功的一位。其小说不仅表现了他对当代澳大利亚民族心理的独到见解,而且也彰显出他强烈的后殖民主义历史观。在已出版的八部长篇小说中,五部都和帝国殖民史相关。从《魔术师》(Illywhacker,1985)里所展现的历史谎言和民族困境,到《奥斯卡与露辛达》(Oscar and Lucinda,1988)的英国基督文化与澳洲土著文化的冲突;从《杰克·迈格斯》(Jack Maggs,1997)马格维奇文化身份的重塑,到《“凯利帮”真史》(True History of the Kelly Gang,2000)殖民神话的再现;从《特里斯坦·史密斯不寻常的生活》(The Unusual Life of Tristan Smith,1994)的帝国文化霸权,到《幸福》(Bliss,1982)里的“美国梦”,无不体现彼得·凯里“写回”旧殖民帝国——英国和新殖民帝国——美国的倾向。“写回”并不是“重写”而是比尔·艾什克拉傅特(Bill Ashcroft)提出的“篡改”,即体现最有效的后殖民对立性,并使其自身成为一种主导后殖民话语的方式。“重写”只不过在“多重奏”中加了“甄别的声音”,而“篡改”则改变了“元叙述”本身。“写回”的效果比“把故事掰正”更深远。彼得·凯里最优秀的作品融合了维多利亚的宏伟气势和澳大利亚的乡土气息。本文以当代澳大利亚文学的发展为背景,以彼得·凯里的作品分析为主线,以后殖民主义、新历史主义和文化批评为方法,多视角揭示其文化身份建构的历史负荷与现实困境。 全文共分五章。第一章为绪论,简要地回顾和总结了彼得·凯里的创作生涯和学界对其作品的评价。彼得·凯里的创作生涯可以分为两个阶段,分别以1988年和2001年两次荣获布克奖为界。迄今为止,他已出版了两部短篇小说集,八部

论文目录:

Chapter I Introduction

Chapter II Writing Back to the Empire: Thematic Concerns

I. Interpolation of Historical Narrative: Illywhacker

II Contestation of Colonial Culture: Oscar and Lucinda

III. Rewriting Literary Canon: Jack Maggs

IV. Revision of National Legend: True History of the Kelly Gang

V. Exploration of neocolonialism: The Unusual Life of Tristan Smith

Chapter III Textuality and Historicity: Narrative Concerns

I. Post-modernist Metafiction: Illywhacker & Oscar and Lucinda

II Allegory in Post-colonial Context: Oscar and Lucinda & The Unusal Life of Tristan Smith

III. Magic Realism and Conventional Story Telling in Peter Carey's Fiction

Chapter IV Reconstruction of Cultural Identity: Counter-discourse

I. Subversion of the Empire: Intertextuality

II. Reconstruction of Cultural Identity: Counter-discourse

Chapter V Conclusion

Bibliography

Publications

Acknowledgements

发布时间: 2005-07-14

参考文献

  • [1].论怀特小说的悲剧意义[D]. 吴宝康.华东师范大学2005
  • [2].亨利·劳森与澳大利亚文学批评[D]. 陈振娇.苏州大学2016

相关论文

  • [1].错位与超越[D]. 王光林.华东师范大学2003
  • [2].在解构中建构[D]. 姜飞.四川大学2003
  • [3].霍米·巴巴的后殖民理论研究[D]. 生安锋.北京语言大学2004
  • [4].奈保尔小说的后殖民解读[D]. 邓中良.上海外国语大学2004
  • [5].论怀特小说的悲剧意义[D]. 吴宝康.华东师范大学2005
  • [6].渗透中的解构与重构:后殖民理论视野中的华裔美国文学[D]. 陆薇.北京语言大学2005
  • [7].孤寂大陆上的陌生人:论帕特里克·怀特小说中的怪异性[D]. 徐凯.华东师范大学2006
  • [8].边缘与中心之间[D]. 梁中贤.华东师范大学2006
  • [9].冲突的思考 融合的启示[D]. 曾梅.山东大学2006
  • [10].从滞定到流动[D]. 周小进.华东师范大学2006

标签:;  ;  ;  ;  ;  

“写回”帝国中心——彼得·凯里小说的文本性与历史性研究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