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CT导引下经皮肺穿刺活检的临床应用(论文文献综述)
杨婉,杨会军,高斌[1](2021)在《CT导引穿刺定位装置的研制和实验研究》文中研究表明目的实验评价一种新型穿刺定位装置在CT导引下经皮穿刺定位的精度。方法采用体积约25 cm×20 cm×15 cm猪肉模拟正常人体肌肉组织,黏土制作数个棱长分别为5 mm、10 mm、15 mm的正方体模拟病灶,计划距体表深度分别为30 mm、50 mm、80 mm,将模拟病灶根据大小、深度分散放置在模拟正常肌肉组织的猪肉内,在同层面内计划进针角度为0°、25°、50°。对比CT导引下徒手穿刺与定位装置穿刺模拟病灶的进针角度误差和穿刺准确率。结果 CT导引下徒手穿刺、定位装置穿刺模拟病灶共578次。定位装置穿刺、徒手穿刺的准确率分别为94.8%、51.7%,进针角度误差分别为1°(0°,1°)、3°(1°,7°),定位装置穿刺均显着优于徒手穿刺(P<0.01)。结论应用新型定位装置辅助穿刺可明显提高CT导引下穿刺准确率,提高穿刺精度。
龙利[2](2021)在《99mTc-MIBI SPECT/CT显像指导经皮肺穿刺活检的临床应用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目的:通过比较99mTc-MIBI SPECT/CT显像指导经皮肺穿刺活检和CBCT引导经皮肺穿刺活检的准确率及术后并发症的发生率,评价99mTc-MIBI SPECT/CT显像指导经皮肺穿刺活检的临床应用价值。方法:收集2019年09月?2020年12月在遂宁市中心医院就诊,行经皮肺穿刺活检术的患者。根据纳入和排除标准,共纳入115例研究对象,研究组34例,对照组81例。其中由99mTc-MIBI SPECT/CT显像指导的经皮肺穿刺活检患者作为研究组,CBCT引导经皮肺穿刺活检的患者作为对照组。通过统计分析研究组和对照组各研究对象的年龄、性别、穿刺病变所在部位、穿刺病变类型及穿刺病灶直径的差异性,对两组研究对象各基线参数进行评估。然后对两组研究对象的穿刺结果和穿刺后并发症的发生情况进行统计分析,评价99mTc-MIBI SPECT/CT显像指导经皮肺穿刺活检的临床应用价值。结果:研究组和对照组患者的年龄、性别、穿刺病变所在部位、穿刺病变类型及穿刺病灶直径等一般资料,经检验,P(29)0.05,其差异不具有统计学意义。研究组和对照组穿刺准确率分别为100%和93.83%,经检验,P(27)0.05,两组穿刺准确率之间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其中,肿块型两组之间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而孤立结节型、多发结节型以及空洞型两组之间的差异不具有统计学意义。穿刺病变所在不同部位,研究组和对照组的穿刺准确率,经检验,P(29)0.05,各穿刺部位两组穿刺准确率之间的差异均不具有统计学意义。研究组和对照组并发症的发生率分别为23.53%和16.05%。经检验,P(29)0.05,差异不具有统计学意义。结论:99mTc-MIBI SPECT/CT显像指导经皮肺穿刺活检的准确率较CBCT引导经皮肺穿刺活检具有显着的优势。99mTc-MIBI SPECT/CT显像指导经皮肺穿刺活检和CBCT引导经皮肺穿刺活检并发症的发生情况无统计学差异。对于肺部肿块型病变可优选99mTc-MIBI SPECT/CT显像指导经皮肺穿刺活检术,而其它型可选CBCT引导经皮肺穿刺活检术。
杨婉[3](2021)在《CT引导下穿刺定位装置的研制及应用研究》文中研究指明目的研制一种新型CT引导下穿刺定位装置,提高CT引导下经皮穿刺定位的精准度及安全性,并探讨其临床应用价值。资料与方法本文分为模拟实验和临床研究,模拟实验:采用体积约25cm×20cm×15cm猪肉模拟正常人体肌肉组织,使用黏土制作数个棱长分别为5mm、10mm、15mm的正方体模拟病灶,计划距体表深度分别为30mm、50mm、80mm,将模拟病灶根据大小、深度分散放置在模拟正常肌肉组织的猪肉内,在同层面内计划进针角度为0°、25°、50°。比较CT引导下使用定位装置辅助穿刺与徒手穿刺模拟病灶的进针角度误差和穿刺准确率。临床研究:回顾性选择我院2017年11月至2019年7月行CT引导下经皮穿刺活检的16例患者作为对照组,采用徒手穿刺方法;选择2019年8月至2020年11月行CT引导下穿刺活检的15例患者作为观察组,使用穿刺定位装置辅助穿刺。两组患者共31例,其中男19例,女12例,年龄47~87岁,平均年龄68岁。两组患者年龄、病灶大小、进针深度等临床资料比较无统计学差异(P>0.05)。比较两组穿刺进针次数、手术时间、CT扫描次数及并发症发生情况。结果CT引导下徒手穿刺及使用定位装置穿刺模拟病灶共578次,实验组穿刺准确率高达94.8%,对照组穿刺准确率仅为51.7%,实验组穿刺准确率明显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实验组和对照组进针角度误差分别为1°(0°,1°)和3°(1°,7°),实验组进针角度误差低于对照组(P<0.05)。实验组穿刺偏斜率明显低于对照组,两组穿刺偏斜率分别为2.4%和23.4%,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临床研究中两组患者均穿刺成功,实验组及对照组的平均穿刺次数分别为(1.60±0.83)次和(3.06±1.02)次,实验组平均穿刺次数明显低于对照组(P<0.05);实验组与对照组的平均CT扫描次数分别为(5.00±1.0)次和(6.19±1.94)次,手术时间分别为(16.9±5.2)min和(21.7±5.8)min,与对照组比较,实验组手术时间缩短,平均CT扫描次数减少,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我们研制的CT引导下穿刺定位装置设计合理,实用性强,使用此定位装置辅助穿刺能够明显提高CT引导下穿刺准确率,提高穿刺精度及安全性。
王星[4](2020)在《CT引导下肺穿刺活检术对肺部病变的诊断价值及并发症影响因素分析》文中提出研究目的:探讨CT引导下经皮肺穿刺活检术对肺内病变的诊断价值,并分析影响不同并发症发生率的独立危险因素。材料与方法:回顾性收集605例行CT引导下经皮肺穿刺活检术且临床资料完整的患者。所有患者均经胸部平扫及增强CT检查明确存在肺内病变,但经常规影像学检查及支气管镜检查均无法明确诊断,且无肺部穿刺禁忌症。记录病变位置、大小、穿刺针经过肺组织长度、病变组织病理类型。将病变按位置分为胸膜下组及非胸膜下组,根据并发症有无,分为气胸组、肺出血组、气胸并肺出血组及正常组,计算各并发症的发生率。分析影响不同并发症发生率的危险因素,计数资料的组间比较采用χ2检验及Fisher’s确切概率法,计量资料的组间比较采用t检验。将组间比较有显着差异的变量纳入Logistic多变量回归分析模型,得出各并发症的独立危险因素。结果:605例患者中穿刺成功并病理回报590例,穿刺并取材成功率97.5%。病变位置分布:右肺上中叶135例(22.8%)、右肺下叶165例(28.0%)、左肺上叶119例(20.2%)及左肺下叶171例(29.0%)。病变大小分布:病变最大径<2cm组107例;2-3cm组148例;3-5cm组192例及>5cm组143例。穿刺针经过肺组织长度分布:0cm组51.9%、<1cm组5.9%、1-3cm组30.3%、3-5cm组10.3%及>5cm组1.5%。恶性病变达395例(66.9%),非恶性病变中,良性肿瘤112例(19.0%),炎性病变83例(14.1%)。590例患者中共发生气胸199例(33.7%),肺出血共164例(27.8%),同时出现气胸及肺出血63例(10.6%)。影响胸膜下组气胸发生率的独立危险因素为病变大小(P=0.002)。影响非胸膜下组气胸发生率的独立危险因素为:穿刺针走行区域平扫CT值(P=0.035)、穿刺针经过肺组织长度(P=0.003)、穿刺针经过胸壁厚度(P=0.020)。影响非胸膜下组肺出血发生率的独立危险因素为:穿刺针经过肺组织长度(P=0.000)、穿刺针走行区域△CT值(P=0.001)、病变大小(P=0.034)、患者体位(P=0.014)。影响气胸、肺出血同时发生的独立危险因素为穿刺针经过肺组织长度(P=0.000)、穿刺针走行区域△CT值(P=0.000)。结论:CT引导下经皮肺穿刺活检术是一种安全、有效的诊断方式,对于肺部占位性病变具有较高的诊断价值,并可对病变进行定性诊断,以指导临床进行针对性治疗。穿刺针经过肺组织长度是影响非胸膜下组气胸、肺出血、气胸并肺出血共同的独立危险因素,△CT值为影响非胸膜下组肺出血、气胸与肺出血共存并发症的独立危险因素。
元伟[5](2019)在《低剂量CT引导下肺穿刺活检在肺部病变中的应用研究》文中提出研究目的:探讨CT引导下经皮肺穿刺活检对肺内病变的诊断价值及超低辐射剂量多层螺旋CT(MSCT)引导下经皮肺穿刺活检中应用的可行性。材料与方法:本研究回顾性收集433例肺部病变患者,所有患者均行常规CT平扫和增强检查但不能鉴别良恶性或临床需要明确病变组织类型,且病人无肺部穿刺禁忌症。记录患者的肺部病灶大小、穿刺距离、病变的组织类型和并发症,并计算各组的病人数及并发症的发生率。常规CT平扫或增强检查后,影像不能鉴别良恶性或临床需要明确病变组织类型而无肺部穿刺禁忌症的90例肺部病变患者依辐射剂量不同随机分为A、B、C三组。A组为超低辐射剂量组、B组为低辐射剂量组、C组为常规剂量组。扫描条件分别为:A组:管电压80kV、管电流55mA;B组:管电压100kV、管电流55mA;C组:管电压120kV、管电流为自动毫安秒。记录并计算患者的容积剂量指数(CTDIvol)、剂量长度积(DLP)及有效剂量(ED),并以5cm为标准计算患者的标准化辐射剂量。由两名医生分别评价患者CT引导下穿刺针扫描的图像质量。三组受检者年龄、DLP、有效剂量、信号强度、噪声、SNR和CNR的差异采用方差分析,并组间比较。性别、图像质量的主观评分采用kappa检验。结果:本组433例患者,穿刺成功433例,达到100%;穿刺病灶共435个,穿刺成功433例,2个未成功病灶。病灶大小:2cm以下组118例;23cm组131例;35cm组120例,5cm及其以上组64例。穿刺进针距离,分为5cm以下,510cm、10cm以上三组病例数分别为:253例(58%);121例(28%);59例(14%)。433例患者,经穿刺后确诊病例422例(97.5%),仅11例(2.5%)因取材较少或病理诊断困难而排除。在确诊的422例患者中,恶性肿瘤病变达310例(73.5%);非恶性肿瘤病变中,良性肿瘤患者为50例(11.8%),炎症患者62例(14.7%)。310例恶性肿瘤患者中,病理类型从多到少依次为腺癌190例(61.3%)、鳞癌82例(26.5%)、小细胞肺癌18例(5.8%)、腺鳞癌12例(3.9%)、肉瘤样癌5例(1.6%)、神经内分泌癌3例(0.97%)、淋巴瘤2例(0.64%)、转移瘤1例(0.32%)、其他恶性肿瘤3例(0.97%)。50例良性肿瘤患者的病理类型分布,其中最多的为炎性假瘤28例(52%),其次为错构瘤10例(20%)、硬化性血管瘤7例(14%)、纤维瘤5例(10%)。炎症。433例患者,出现穿刺并发症的共有75例(17.3%),并发症主要为气胸、出血、咯血,分别为40例(53.3%)、30例(40%)、3例(4%),气胸合并出血患者2例(2.7%)。90例患者均成功完成了CT引导下经皮肺穿刺活检检查,3组受检者的性别、年龄、身高、体质量指数(BMI)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均小于0.05)。A、B、C三组主观评价图像质量达穿刺需求者(≥2分)共有90例(100%)。3组之间在穿刺针路径显示质量的主观评分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χ2=2.56,P=0.235)。3组图像均能评价穿刺针位置。3组中,降主动脉的CT值差异无统计学意义,但超低剂量组(A组)的图像SNR及CNR均比低剂量组(B组)及常规组(C组)低(三组的SNR及CNR值,均P>0.05)。3组间DLP、ED差异有统计学意义,A组DLP、ED和标准化的ED均低于B组(分别降低了约44.16%、44.12%、39.29%,Ps<0.05)和C组(分别降低了约78.52%、78.47%、73.01%,Ps<0.05)。结论:CT引导下经皮肺穿刺活检术安全、取材准确,诊断阳性率高且并发症少,在临床中,对肺内病变的诊断具有重要意义。超低辐射剂量CT引导下经皮肺穿刺活检可以显着降低患者辐射剂量而不影响穿刺针路径和穿刺部位的观察。
李秀军,何健,王端福,于晶[6](2018)在《CT导引下经皮肺穿刺活检术的围术期护理方式研究》文中研究指明目的分析研究CT导引下经皮肺穿刺活检术的围术期护理方式。方法将2017年4月至2018年2月期间到我院行CT导引下经皮肺穿刺活检术患者共90例患者随机分为研究组与对照组,各45例,其中,对照组实施常规护理,研究组采用围术期护理,观察临床效果。结果第一,统计并发症,研究组发生率为4.4%,对照组为15.6%,研究组低于对照组(P<0.05)。第二,调查满意度,研究组评分高于对照组(P<0.05)。结论 CT导引下经皮肺穿刺活检术,配合围术期护理,效果佳,患者满意度高。
黄智亮,周林平[7](2017)在《CT导引下经皮肺穿刺活检的临床应用》文中指出目的:探讨CT导引下经皮肺部穿刺活检的临床应用。方法:回顾分析87例CT导引下经皮肺穿刺活检术,探讨影响穿刺成功的因素及病变外缘距体表穿刺点的长度与气胸等并发症的相关性。结果:穿刺术87例全部成功,病灶外缘距离体表穿刺点02cm者67例,发生气胸及其他并发症11例(16.4%),病灶外缘距离体表穿刺点>2cm者20例,发生气胸及其他并发症8例(40.0%)(χ2=5.018,P=0.025<0.05)。结论:CT导引下经皮肺部穿刺活检成功率高,病灶外缘与穿刺点的距离02cm患者发生气胸等并发症发生率显着低于距离>2cm者。
张展庆,王开福,徐谢生,黄钻明,邓桂珍[8](2016)在《增强CT引导下经皮肺穿刺活检术的临床诊断价值》文中研究表明目的:通过对肺部周围性肿块患者观察,探讨增强CT引导下经皮肺穿刺活检术的临床应用价值。方法:选择茂名市中医院2015年1月至2016年1月收治的肺部周围性肿块患者120例,对患者进行增强CT引导下经皮肺穿刺活检术,评估CT引导下经皮肺穿刺活检的病理结果和诊断准确率。结果:CT引导下经皮肺活检穿刺病理结果:共120例患者穿刺取材成功。经检查,其中恶性肿瘤占60%(72例),包括鳞癌30例,腺癌20例,转移瘤10例,小细胞癌12例;良性病变48例,其中炎症性病变占25%(30例),结核性病变占15%(18例)。穿刺诊断正确率为92.31%。并发症病例36例,占30%,其中气胸18例(15%),出血10例(8.33%),呼吸困难8例(6.67%)。结论:CT引导下经皮肺穿刺活检术是一种安全有效、准确性高、并发症少的诊断方法,在肺肿瘤定性诊断中具有重要的临床价值。
邹红梅,徐晟伟,邓凯[9](2016)在《CT引导经皮穿刺活检技术在胸部病变的临床应用价值》文中认为目的:评价CT引导经皮穿刺活检术(TNB)对胸部病变的诊断价值。方法:在CT引导下对46例胸部肿块或结节,包括6例胸膜病变行TNB,采用Precisa 18 G同轴套管半自动枪进行穿刺取病理。结果:46例患者中44例取得明确病理结果,准确率为95.6%,其中鳞癌9例,腺癌24例,小细胞癌3例,转移瘤1例,结核1例,炎症5例,正常胸膜反折1例。未能获得明确诊断2例。结论:CT引导TNB诊断创伤小,准确性高,具有较高的临床应用价值。
仲玉侨[10](2016)在《CT引导下改良式活检枪在肺占位性病变穿刺活检中的应用价值》文中研究说明目的探讨CT引导下改良式活检枪在肺占位性病变穿刺活检中的应用价值。方法对传统Angiotech 21G活检枪进行改良,改良方法为将传统Angiotech 21G活检枪针芯的前端针尖及凹槽部分剪除,活检枪的前端取材部分变成长12cm管柱状结构,改良后活检枪与18号斜面抽吸针组合使用,随机选取89例肺部占位性病变的病例,CT引导下进行经皮肺穿刺取材,每例患者取材三次,将所取标本放入甲醛溶液固定。另随机选取69例肺部占位性病变的病例,使用传统Angioteach 21G活检枪与18号斜面抽吸针配套组合,CT引导下经皮肺穿刺取材,每例患者取材三次,将所取标本放入甲醛溶液中固定。分别量化改良式活检枪(Angiotech 21G)与传统活检枪(Angiotech 21G)在肺占位性病变中进行三次取材的体积的大小,观察并记录两种活检枪分别成功取出足够标本组织的例数、病理活检结果与临床病例随访结果一致的例数、气胸发生的例数、肺出血及咯血发生的例数、发生其他并发症的例数,统计分析两种活检枪进行穿刺取材的活检阳性率、诊断准确率、气胸的发生率、肺出血及咯血的发生率及其他并发症发生率,并判断有无统计学差异。有统计学差异,说明改良式活检枪较传统活检枪在取材大小、活检阳性率、诊断准确率及并发症发生率等某一方面或多方面有一定优势,值得推广;无统计学差异,说明改良式活检枪较传统活检枪并无优势,无推广价值。结果改良式Angiotech 21G活检枪与传统Angiotech 21G活检枪进行比较:穿刺成功率均为100%;取材体积(mm3)均数±标准差分别为59.22±34.96、32.04±28.57,统计学分析差异有统计学意义(Z=-7.32,P<0.01);活检阳性率分别为98.88%(88/89)、86.96%(60/69),统计学分析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3<0.05);诊断准确率分别为97.75%(87/89)、89.86%(62/69),统计学分析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42<0.05);气胸发生率分别为8.99%(8/89)、13.04%(9/69),统计学分析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447>0.05);咯血及肺出血发生率分别为3.37%(3/89)、14.49%(10/69),统计学分析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7<0.05)。结论统计结果显示,CT引导下,改良式Angiotech 21G活检枪较传统Angiotech 21G活检枪一次取材体积更多、活检阳性率更高、诊断准确率更高、气胸及肺出血咯血并发症发生率并不增加,总体来讲改良式活检枪在穿刺取材方面更有优势,临床上有很高的使用价值,值得推广使用。创新性及意义本研究首次采用将活检枪前端凹槽部分剪除的改良方法来评估经皮肺穿刺活检的阳性率、诊断准确率及并发症发生率。经过检索查新,目前国内外暂无活检枪此种改良对活检阳性率、诊断准确率及并发症发生率影响的研究。本研究通过对比两种活检枪取材体积大小、活检阳性率、活检准确率及并发症发生率的不同,为改善经皮肺穿刺活检技术提供一定的实践基础,进而降低不必要的损伤及并发症,患者所承担痛苦减轻,提高穿刺活检效率,为临床提供制定治疗方案的依据。
二、CT导引下经皮肺穿刺活检的临床应用(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CT导引下经皮肺穿刺活检的临床应用(论文提纲范文)
(1)CT导引穿刺定位装置的研制和实验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1 材料与方法 |
1.1 研究对象 |
1.2 实验器材与设备 |
1.3 穿刺定位装置操作方法 |
1.4 实验研究方法 |
1.5 统计学分析 |
2 结果 |
3 讨论 |
3.1 CT导引下经皮穿刺分析 |
3.2 CT导引下经皮穿刺影响因素分析 |
3.3 自制穿刺定位装置优越性分析 |
3.4 不足与展望 |
(2)99mTc-MIBI SPECT/CT显像指导经皮肺穿刺活检的临床应用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英文缩略词对照表 |
中文摘要 |
英文摘要 |
前言 |
1 材料与方法 |
2 结果 |
3 讨论 |
4 结论 |
参考文献 |
综述 经皮肺穿刺活检术的影像引导方法研究进展 |
参考文献 |
致谢 |
作者简介 |
(3)CT引导下穿刺定位装置的研制及应用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英文缩略词(Abbreviation) |
中文摘要 |
Abstract |
1.引言 |
2.材料与方法 |
2.1 模拟实验 |
2.1.1 研究对象 |
2.1.2 设备与材料 |
2.1.3 穿刺定位装置的制作 |
2.1.4 穿刺定位装置使用方法 |
2.1.5 实验研究方法 |
2.2 临床研究 |
2.2.1 临床资料 |
2.2.2 设备与材料 |
2.2.3 术前准备 |
2.2.4 研究方法 |
2.3 统计学分析 |
3.结果 |
3.1 两组进针角度误差、头足侧偏斜率及穿刺准确率比较 |
3.2 不同模拟病灶大小、距体表深度及穿刺角度的穿刺准确率分析 |
3.3 两组进针次数、扫描次数及手术时间比较 |
3.4 不良反应及并发症 |
4.讨论 |
5.结论 |
参考文献 |
附录 |
致谢 |
综述 CT引导下经皮肺穿刺活检术在临床中的应用 |
参考文献 |
(4)CT引导下肺穿刺活检术对肺部病变的诊断价值及并发症影响因素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Abstract |
缩略语/符号说明 |
前言 |
研究现状、成果 |
研究目的、方法 |
一、CT引导下肺穿刺活检术在肺部病变中的应用价值 |
1.1 对象和方法 |
1.1.1 患者选择 |
1.1.2 检查方法 |
1.1.3 观察资料及研究内容 |
1.1.4 统计学方法 |
1.2 结果 |
1.2.1 病变位置分布 |
1.2.2 病变大小分布 |
1.2.3 穿刺针经过肺组织长度分布 |
1.2.4 病理结果 |
1.2.5 并发症情况 |
1.3 讨论 |
1.4 小结 |
二、CT引导下肺穿刺活检术并发症影响因素分析 |
2.1 资料与方法 |
2.1.1 临床资料 |
2.1.2 检查方法 |
2.1.3 分组 |
2.1.4 观察资料 |
2.1.5 统计学方法 |
2.2 结果 |
2.2.1 胸膜下组结果 |
2.2.2 非胸膜下组结果 |
2.2.2.1 影响气胸发生率的因素 |
2.2.2.2 影响肺出血发生率的因素 |
2.2.2.3 影响气胸、肺出血同时发生率的因素 |
2.3 讨论 |
2.3.1 胸膜下组影响气胸发生率因素分析 |
2.3.2 非胸膜下组影响气胸发生率因素分析 |
2.3.3 非胸膜下组影响肺出血发生率因素分析 |
2.3.4 非胸膜下组影响气胸、肺出血同时发生率因素分析 |
2.3.5 局限性与不足 |
2.4 小结 |
结论 |
参考文献 |
发表论文和参加科研情况说明 |
综述 CT引导下经皮肺穿刺活检术后并发症的研究进展 |
综述参考文献 |
致谢 |
个人简历 |
(5)低剂量CT引导下肺穿刺活检在肺部病变中的应用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Abstract |
缩略语/符号说明 |
前言 |
研究现状、成果 |
研究目的、方法 |
一、CT引导下经皮肺穿刺活检对肺内病变的诊断价值 |
1.1 资料与方法 |
1.1.1 临床资料 |
1.1.2 检查方法 |
1.1.3 研究内容及观察指标 |
1.1.4 统计 |
1.2 结果 |
1.2.1 肺内病变的大小分布 |
1.2.2 穿刺距离分布 |
1.2.3 肺内病变的病理结果 |
1.2.4 穿刺并发症 |
1.3 讨论 |
1.4 结论 |
二、低辐射剂量CT引导下经皮肺穿刺活检的初步研究 |
2.1 资料与方法 |
2.1.1 患者选择 |
2.1.2 检查方法 |
2.1.3 图像质量的评价 |
2.1.4 穿刺成功的评价 |
2.1.5 辐射剂量计算方法 |
2.1.6 统计 |
2.2 结果 |
2.2.1 一般资料比较 |
2.2.2 影像质量比较 |
2.2.3 辐射剂量比较 |
2.2.4 穿刺成功率比较 |
2.3 讨论 |
2.3.1 降低CT引导下经皮肺穿刺活检辐射剂量的方法 |
2.3.2 降低辐射剂量时图像质量对经皮肺穿刺活检的影响 |
2.3.3 辐射剂量 |
2.3.4 局限性与不足 |
2.4 小结 |
结论 |
参考文献 |
发表论文和参加科研情况说明 |
综述 CT引导下经皮肺穿刺活检术在临床中的应用 |
综述参考文献 |
致谢 |
个人简历 |
(6)CT导引下经皮肺穿刺活检术的围术期护理方式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1 资料与方法 |
1.1 一般资料: |
1.2 方法。 |
1.3 观察指标: |
1.4 统计学方法: |
2 结果 |
2.1 并发症: |
2.2 满意度: |
3 讨论 |
(7)CT导引下经皮肺穿刺活检的临床应用(论文提纲范文)
1 资料与方法 |
1.1 一般资料 |
1.2 穿刺前准备 |
1.3 穿刺排除标准 |
1.4 穿刺方法 |
1.5 统计学方法 |
2 结果 |
3 讨论 |
(8)增强CT引导下经皮肺穿刺活检术的临床诊断价值(论文提纲范文)
1 资料与方法 |
1.1 一般资料 |
1.2 检查方法 |
1.3 观察指标 |
1.4 统计学方法 |
2 结果 |
2.1 CT引导下经皮肺活检穿刺病理结果 |
2.2 CT引导下经皮肺活检穿刺术并发症 |
3 讨论 |
(9)CT引导经皮穿刺活检技术在胸部病变的临床应用价值(论文提纲范文)
1 资料与方法 |
1.1 一般资料 |
1.2 纳入与排除标准 |
1.3 仪器与设备 |
1.4 操作方法与流程 |
2 结果 |
2.1 术后诊断及病理结果 |
2.2 术后并发症 |
3 讨论 |
3.1 CT导引下肺穿刺活检应用价值 |
3.2 并发症 |
(10)CT引导下改良式活检枪在肺占位性病变穿刺活检中的应用价值(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英文摘要 |
前言 |
材料与方法 |
结果 |
讨论 |
结论 |
附图表 |
参考文献 |
综述 |
参考文献 |
致谢 |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 |
四、CT导引下经皮肺穿刺活检的临床应用(论文参考文献)
- [1]CT导引穿刺定位装置的研制和实验研究[J]. 杨婉,杨会军,高斌. 介入放射学杂志, 2021(07)
- [2]99mTc-MIBI SPECT/CT显像指导经皮肺穿刺活检的临床应用研究[D]. 龙利. 遵义医科大学, 2021(01)
- [3]CT引导下穿刺定位装置的研制及应用研究[D]. 杨婉. 安徽医科大学, 2021(01)
- [4]CT引导下肺穿刺活检术对肺部病变的诊断价值及并发症影响因素分析[D]. 王星. 天津医科大学, 2020(06)
- [5]低剂量CT引导下肺穿刺活检在肺部病变中的应用研究[D]. 元伟. 天津医科大学, 2019(02)
- [6]CT导引下经皮肺穿刺活检术的围术期护理方式研究[J]. 李秀军,何健,王端福,于晶. 中国医药指南, 2018(21)
- [7]CT导引下经皮肺穿刺活检的临床应用[J]. 黄智亮,周林平. 医学理论与实践, 2017(23)
- [8]增强CT引导下经皮肺穿刺活检术的临床诊断价值[J]. 张展庆,王开福,徐谢生,黄钻明,邓桂珍. 深圳中西医结合杂志, 2016(24)
- [9]CT引导经皮穿刺活检技术在胸部病变的临床应用价值[J]. 邹红梅,徐晟伟,邓凯. 中国医学装备, 2016(07)
- [10]CT引导下改良式活检枪在肺占位性病变穿刺活检中的应用价值[D]. 仲玉侨. 泰山医学院, 2016(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