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室衰乱与孔子救世的人性思索

周室衰乱与孔子救世的人性思索

论文摘要

本文在吸收了西方社会生物学、现代心理学及马克斯·韦伯的社会学理论的基础上,提出了自己的一个理论视角,试图从存在于人类个体内部的“生存发展本能”入手,对周代社会的兴衰的内在原因提出一些新的看法,进而对孔子的救世思路进行新的评价。 二十世纪七十年代出现于英美,继而兴盛于西方的社会生物学为人类研究及人类社会研究提供了一个新的思路:从生物学的角度来考察人类社会。让我们不再限于从人高出于动物的那些高尚的人性角度去看人及社会,而是从人与动物甚至所有生物的共同性上来看人类,或者说是从宇宙自然的发展历程中去看人类,这是一个更宽阔的视野,也是一个更全面的视野。这种研究可以让我们更清晰地看清人类行为的原动力,更能让我们看到人类社会诸多复杂现象的人性根源。西方现代心理学经过几个世纪的发展,到马斯洛的心理学已经能够更全面、更健康地认识人类生存的各种需要。马斯洛的研究是面对普通人类个体的更全面、更一般的认识。它让我们看到人的需要的多层次性,也让我们认识到各层需要间的关系。尤其是他认为人不仅有基本的生理需要,也有很多高层次的精神需要,这一认识解决了人类高尚行为的内在动力源问题。马克斯·韦伯的成功之处或价值所在是为我们提供了一个社会考察的新视角,从人类文化心理,从人的追求角度去看社会的发展。他让我们看到,人接受社会文化时的状态与过程:人是在求得自我生存发展的角度上接受社会文化的,在这一过程中,他利用社会文化或被社会文化所利用。 本文在前人这些研究成果之上提出,人类行为的源动力是每一个人类个体都拥有的“生存发展本能”,人类个体的一切行为都根源于它或者得到它的允许。纷繁复杂的人类社会现象最终都可以还原为无数人类个体为了自身的生存发展而发出的无量数的行为。通过它来考察人的行为根源,考察人类社会众多现象的产生原因应该是一个合乎逻辑的新思路,我相信通过这一思路我们可以得到更多关于人类状况的新认识。本文就是这样的一个尝试。 本文的第一章是一个理论构架部分。在这部分中,我提出并分析了本文的一

论文目录

  • 目录
  • 中文摘要
  • 英文摘要
  • 绪论
  • 一 研究方法及思想来源
  • 二、本文人性观的视角与一些传统观念的不同
  • 三、本文的一些基本观点
  • 四、本文研究方法的特点和长处
  • 五、旨趣与倡导
  • 第一章 人性与道德的本质
  • 第一节 人类行为的源动力:生存发展本能
  • 1、生存发展本能的概念
  • 2、古人的洞察
  • 3、社会生物学的发现
  • 4、本文与社会生物学的不同
  • 5、对“自私”的新认识
  • 第二节 生存发展本能带给了人类什么
  • 1、带来了特有的生产生活方式——社会
  • 2、带来了物质文明
  • 3、带来了精神文明
  • 第三节 从人性角度看道德规范的起源与本质
  • 第四节 人类个体在道德面前的永恒矛盾
  • 第五节 由人性解释有关道德的几种社会现象
  • 1、“囚徒困境”与道德的维护
  • 2、“遵从现实原则”——道德的实现方式
  • 3、“振荡放大效应”——道德秩序的破坏与养成特征
  • 第二章 从人性的角度看周室的兴与衰
  • 第一节 安定社会与实现自我:王位中的内在矛盾
  • 第二节 德行与阴谋:翦商过程中的周部族
  • 1、德行是周人代商的一个重要前提
  • 2、周人的力量与计谋
  • 3、征伐与道德宣传——周人的软硬两手
  • 第三节 征之以武、服之以德:政权巩固时期的周王朝
  • 第四节 由天下到自我:西周中后期王权价值重心的改变
  • 第五节 春秋时期周室的继续衰落
  • 第三章 从人性倾向上看诸侯对“德”“礼”的依与违
  • 第一节 求得生存与发展是诸侯政治的第一要义
  • 第二节 第一要义对“德”与“礼”的依赖与维持
  • 1、多极化格局与“德”“礼”的生存发展意义
  • 2、民心的获得与“德”“礼”的意义
  • 第三节 第一要义对“德”与“礼”的破坏
  • 第四节 由“德”、“礼”到“利”、“力”
  • 第四章 春秋时期各国的改革(略)
  • 第五章 孔子“仁”“礼”体系的人性逻辑
  • 第一节 宏观背景与孔子“仁”“礼”体系的时代成因
  • 1、三代民风、政治与天命观的递变
  • 2、“维新制度”与“制礼作乐”
  • 第二节 礼,孔子思想的逻辑起点
  • 1、礼是社会、人生之所必具
  • 2、“礼”的“仪”化
  • 3、“礼”的神圣基础的垮塌
  • 第三节 仁,重铸礼的根据与本质
  • 1、孔子对“仁”的继承与提升
  • 2、“纳礼于仁”的人性阐释
  • 第四节 “仁”“礼”间复杂的人性关系
  • 1、“礼”对“仁”的养成作用
  • 2、“礼”对“仁”的节制作用
  • 3、礼是表达仁的一种形式
  • 4、“仁”对“礼”的超越性
  • 第六章 “仁”“礼”体系实现途径的人性阐释
  • 第一节 “命定论”,体仁践礼的精神保障
  • 第二节 孝、梯在维护“礼”上的特殊地位
  • 第三节 信、忠、恕:“仁”“礼”向非血缘关系的推及
  • 第四节 “敬”与“耻”:“仁”“礼”体系的心理保障
  • 第七章 孔子思想的再评价
  • 第一节 对人性理解的深刻性与社会治理的彻底性
  • 第二节 孔子思想的理想化与迂阔性
  • 1、孔子寻求社会永恒秩序的空想性
  • 2、孔子以道德自觉治世的非现实性
  • 3、孔子思想在诸候国生存危机面前的迂阔性
  • 第三节 孔子思想——一种最人道的思想
  • 1、孔子思想以人为中心、以人为目的
  • 2、孔子思想以提升人的境界为稳定社会的途径
  • 3、孔子思想指向全人类的太平
  • 结语
  • 参考文献
  • 谢辞
  •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目录
  • 学位论文评阅及答辩情况表
  • 相关论文文献

    • [1].《四书章句集注》“谓之”用法浅析[J]. 重庆科技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 2012(16)
    • [2].一部图解《四书集注》的力作——程复心《四书章图纂释》探析[J]. 孔子研究 2015(06)
    • [3].忠恕[J]. 中华活页文选(高二、高三年级) 2013(04)
    • [4].“八股”新用[J]. 语文学刊 2008(02)
    • [5].君子原无死 传经实可伤——从《四书集注》批点看王伯沆之经学[J]. 古典文献研究 2013(00)
    • [6].故宫博物院图书馆藏《蒙汉合璧大学读本》述介[J]. 西部蒙古论坛 2011(03)
    • [7].乔布斯也是孔子的学生?[J]. IT时代周刊 2011(11)
    • [8].教师弘毅任重道远[J]. 重庆与世界 2018(12)
    • [9].不应忘却的记忆——深切怀念王春同志[J]. 党史文汇 2008(08)
    • [10].“羽翼朱子而有功于圣门”——论《四书纂笺》述朱与订朱兼具的学术特色[J]. 南昌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 2019(03)
    • [11].朱熹《四书集注》通行清代之原因及评价[J]. 教育理论与实践 2008(34)
    • [12].语文教师课堂驾驭能力探析[J]. 语文教学与研究 2019(04)
    • [13].循序渐进[J]. 民间文学(故事) 2016(11)
    • [14].人教版七年级语文上册注释指瑕[J]. 语文新圃 2010(08)
    • [15].探索《论语》中的“直诈之说”[J]. 贵阳文史 2012(03)
    • [16].略谈启发式教学在初中物理课中的妙用[J]. 学周刊 2012(24)
    • [17].从《论语》“子绝四”讨论医疗纠纷各方的文化冲突因素[J]. 中国医学人文 2018(07)
    • [18].“道不远人”[J]. 天风 2016(04)
    • [19].“破题”手法在申论作文中的运用[J]. 应用写作 2016(11)
    • [20].唐宋道统新探[J]. 哲学研究 2016(03)
    • [21].历史大转折中的文化调适——论董仲舒对儒家文化的整合与发展[J]. 山东师范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 2015(03)
    • [22].朱子吟[J]. 朱子文化 2019(03)
    • [23].先秦文献语境中“夫子之文章可得而闻也”考辨[J]. 西藏民族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17(02)
    • [24].习近平引用的古典名句[J]. 小学教学研究 2015(24)
    • [25].2016年全国新课标卷高考语文模拟试题[J]. 读写月报 2016(Z3)
    • [26].中国古代文献的衍生性及其他[J]. 中国典籍与文化 2012(01)
    • [27].教育科举[J]. 中华活页文选(高二、高三年级) 2012(02)
    • [28].朱熹“明语法以通训诂”的解经方法探析[J]. 烟台职业学院学报 2008(01)
    • [29].刘爚及其著述[J]. 理论月刊 2008(06)
    • [30].《论语》的时间与规训[J]. 中国文化研究 2014(03)

    标签:;  ;  ;  

    周室衰乱与孔子救世的人性思索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