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学印象主义与薇拉·凯瑟的美学追求

文学印象主义与薇拉·凯瑟的美学追求

论文摘要

印象主义是从最初的一个法国绘画流派逐渐发展起来的影响到整个欧洲文艺思潮的艺术流派。印象主义画家们的创作有着极其鲜明的艺术特征:他们以光和色作为认识世界的中心,再现个人瞬间视觉印象,强调绘画的审美功能,而后印象主义重视个体主观感受,追求主观世界的表现,这些特征给文学创作带来了深远的启示和影响。文学印象主义的主要表征是:以主观化、情绪化的心灵观照世界,着力映现处于某种状态下的感觉对外界光、色等的直觉,营造一种印象式的、情绪化的主观氛围,通过各种片断和印象的串联组合,达到主体与客体的融合,使表层显示出深度,以片断暗示出整体,从而通过这种有意味的形式达到一种超越印象之外的有机结构和主题核心。薇拉·凯瑟(1873-1947)是美国著名小说家之一,曾于1923年获普利策文学奖。她的许多作品一经出版即成为畅销书,以其独特的艺术魅力吸引着众多的读者和评论家,成为人们历久不衰的研究课题。然而迄今为止,除了国外几篇评述凯瑟作品中有关印象主义式的运用色彩的文章外,没有人尝试用文学印象主义特别是用文学印象主义的主体意识来系统地评述凯瑟的创作。这一现象激发了本文作者探究凯瑟作品“印象美”源渊的想法,产生了一项研究蕴含于凯瑟作品中文学印象主义及美学追求的新课题。鉴于凯瑟创作中的文学印象主义的特点,本文将运用有关文学印象主义理论来分析凯瑟的小说理论及创作。在这种方法观照之下重读凯瑟的创作理论及作品,不仅能使我们以全新的视角走进凯瑟作品的背景、内容、形式和语言运用,还能使我们进一步理解凯瑟创作的丰富性。我们认为凯瑟其实并不完全是一位追求多彩多姿、充满激情的浪漫主义作家,也不是一位纯粹写实的现实主义作家,用文学印象主义可以更好阐释凯瑟的艺术追求,全面理解其创作风格。论文选用凯瑟的四部作品——《啊,拓荒者!》、《我的安东妮亚》、《一个迷途的女人》及《教授的住宅》进行分析,因为这几部作品是凯瑟的成名小说,既包括凯瑟“找到自己声音”的开始,又包括了凯瑟独特写作风格的最高成就,从中可看出凯瑟的创作特点。凯瑟以一凭窗而立的守望者的姿态,在对拓荒精神的讴歌中寄托自己的理想,希望描绘出生动的画卷,把渐远渐浓的记忆浓缩在画框内,以表达自己内心对窗外风景的眷恋。她用自己的眼睛去看世界,于是世界有了色彩,无论其题材的选择,还是描绘视觉状态下的色彩,都带有强烈而鲜明的主体意识,包含了她的审美情感和价值观念。正是这种强烈的主体意识使其作品所负载的意蕴和内涵得以深化,人性深度和文化价值也得以扩张,赋予作品以独特的风格,带给读者“早晨一股清新的风”。本论文在第一章简介里首先综述凯瑟小说在国内外学界的接受和反应,追溯了文学印象主义的起源和历史发展过程,并在此基础上总结归纳文学印象主义的概念及特点,指出文学印象主义概念含糊的原因之一是没有抓住印象派绘画和文学印象主义的共同内核:他们的作品是画家、作家用其主体的目光去审视世界,作品是其主体生命、情感和审美的承载,是主体意识萌生的表征。作为绘画技巧的印象主义被文学家吸收后,在创作中表现感觉对外界光、色等的直觉;注意捕捉模糊不清的转瞬即逝的感觉印象及这种瞬间感觉经验如何转化为情感状态,通过片断的印象来展现一个完整的世界。从一定程度上来说,人类前进的步伐不仅是由人的理性推动并完成的,它同时也是人类感性观念变革的结果。可以说绘画及整个艺术的历史是一部看的历史,是人类视觉思维改变的历史,它清晰地记录了那些具有思想的艺术家是怎样看待和改变人与对象客体的关系和角度。古希腊时期艺术被认为是自然的摹仿,文艺复兴时期艺术更是被当作自然和现实的“一面镜子”,强调摹仿和再现的价值。在这种求真的原则中,主体永远躲在艺术作品后面悄无声息。印象派绘画前的传统艺术未能做到超越现实并把主体所涉及到客体抽象并加上想像,再回到最初的印象即主体中。人作为主体如何超越客体,拥有把人自身作为理解和反思世界的自觉前提这种主体意识,到了印象派那里才得以开始生成。本论文第二章论述凯瑟作品中运用色彩方面主体意识的生成。色彩作为外在于人的现象是随人生命的产生而被知觉、感受和识别的。人对于色彩的认识、思考和理解,在一定程度上体现出人类在把握客体世界及认识自我过程中思维的发展历史。印象派以前的画家们相信一个可以依赖作为客体色彩存在的固有色,而印象派大师们相信自己,相信主体可以追寻和把握随光源而变幻的颜色,他们寻求色彩感觉,这种感觉的寻求转化为以主体为原则了。莫奈的《日出·印象》是某个海面上日出偶然的一瞥,然而它又必然是主体的,是主体识别后并“创造”出的自然,而不是主体去模仿的自然。凯瑟以自己独特的目光,把握光与色的变化,细腻、优美的充满光色的环境描写既是其小说的有机组成部分,又是具有独立审美意义的抒情叙事篇章。在这些篇章里,凯瑟情缘物发,融情于景,构成一种物我合一的境界。这为烘托作品人物的性格和生活提供了一个带有情感色彩的背景,具有情感规定性,起到了触发、映衬和阐释的作用。在凯瑟所描绘的画面中,人事景物成了审美表达的载体,审美情感是它的核心色调,她所描绘的美丽如画的世界已由现实的世界变成其心目中的世界,而这种主体情感的表达并非一种直抒胸臆的方式,而是将自己的爱憎、褒贬经过理智的过滤渗透于细节和字句,创造出一种浓烈色彩的情景交融的意境、氛围和情调,使其作品生发出一种抒情散文式的艺术魅力和美感效应,引导读者走向一个风俗画和风景画一样的主客观情思交融的世界。第三章分析凯瑟作品中构图方面主体意识的生成,表现在点、线、面三个方面。对印象派画家们来说,构图只有一个含义,即主体的创造。他们以自由尽情表现的构图,强调个体化的主体。因为他们强调的是瞬时的印象,作品的立意与构造几乎在主体当中已经形成,他们力争摆脱客体的束缚,让主体在绘画中尽情地畅游。凯瑟选择瞬间印象作为其小说的基本要素来作为作品构思的点,在她看来生活由瞬间接受的来自外部世界的各种印象组成,每一个瞬间在其零乱、琐碎的表面背后都向人们揭示一个完整、统一的结构关系,人生的意义便从中显现。《啊,拓荒者!》是由五个片断构成;《教授的住宅》是由主人公的内心活动片断组成,在忽前忽后的往返穿插中,不断把叙述者过去生活的有关回忆的片断和印象穿插进来;《我的安东妮亚》、《一个迷途的女人》都是由叙述者的印象片断串联组合逐步使零碎孤立的印象交织成一副完整的画面,从而展示主人公完整的形象。描写这些印象片断就是要在这主体流动的感觉中抓住瞬间的美,让读者清晰、直观地去感觉主体所感受的一切。凯瑟以并置的手法进行作品线的构图。印象主义画家为捕捉画布上的空间瞬间,将时间上的片刻凝固,通过并置的不同色彩的颤动、物体的运动以及构图的形式,将空间转化为时间。印象主义作家为了创造空间化的时间瞬间来展示印象,将时间变形,通过场景片断的来回穿插,使零碎的意象组合以及使过去和现在相融合,从而使时间显现出空间的形式,时间和空间相互转换。凯瑟在其作品中为了描绘各种事件在一瞬间给人留下的印象,精心设计小说的结构,有意打破传统小说情节发展的自然流程,采用印象主义画家们常用的并置手法,将几个画面或放置在一起穿插叙述,或放置在不同的章节分别描述,叙述仿佛变成画布上众多的即刻性笔触,在一系列流动的印象中表达小说的深层意蕴。这种并置手法使作品充满了空间艺术感,过去和现在并列,各种事件相互关联,相互映衬,静态的空间画面被剪辑和叠加在一起,降低了时间的连续性,营造了一种共时性的空间效果。这种并置效果在《教授的住宅》中尤为明显,回忆和现在、理想和绝望相互交织,让主人公彼得对自身的命运有了重新的体认。这种手法冲破了传统小说以故事情节为框架的束缚,背离了现实主义小说由情节演绎主题的结构模式,这种背离体现了主体的独立,准确地说它标明了主体的萌生。面的构图意味着如何调整点、线诸单元之间的空间位置关系。对印象派大师们来说,自由是其最强烈的追求,他们在画布上尽情表现自己的特征,表现来自主体的印象,这个主体与以往主体不同的是其个性化。如德加的名画《舞台上的芭蕾排练》中运用俯视角的构图方法几乎是以往的构图中没有出现过的。俯视看上去是个视角的问题,其实却反映了主体的一个自主性的行为方式,即不是把舞台上芭蕾舞的排练展示在那儿,而是画家作为主体从一个从未被注意或想到的角度去“看”这些排练。在这里,客体是处于被审视的地位,客体被主体化了。这种构图方法本质上把对客体的感受作为主体,体现了主体意识的独立。同样,凯瑟在作品构图的面上采用了最便于表现主体情感的内向性叙述视角,这种内向性视角不仅注意客观地描绘外部世界的特征,更加重视外部世界作为客体引起主体的感觉和体验,揭示主体的内心世界,这个世界是主体的世界。凯瑟通过叙述人强有力的干预,着意凸显作者明确的主体立场,其视角的选择确认了对人物印象的倚重,实现了叙事重心从“事”到“人”的转移,彰显出充分的主体意识。《我的安东妮亚》、《一个迷途的女人》及《教授的住宅》都是由第三人称有限视角这种内化了的描写视角和盘托出,通过深入细致的描写如春雨润物般传达主体的感受,使作品蒙上一层淡淡的感伤情绪,从而增强作品的抒情浓度,表露作者对美好事物的憧憬和对人生理想的追求。第四章探究凯瑟在选择题材方面主体意识的生成。印象派绘画大师们是用心、用主体去审视、去透视生活,试图有自己作为主体的思考。在他们的视野里,到处都是与心境相通的东西,风景在他们那里不再是单调的题材而是生命意识本身。马奈的作品把平民意志纳入题材当中,把自己的思考作为主体;莫奈的《日出·印象》把生活中转瞬即逝的普通景色描绘成蕴含无限斑斓色彩,包含着无穷无尽的美的图画。因为这日出经过了莫奈内心的转化,经过其主体的熔炼,画家目光中的风景是灿烂的世界。梵高的《向日葵》是梵高有生命的向日葵,它不仅仅是画家作为主体思考过程的呈现而存在,更是主体情感和审美的表征,它是主体对生命的赞美,是主体的一首诗,是主体意识的绽放。凯瑟对于题材的选择上一样有着强烈的主体意识。她看到工业化高度发展给社会带来的种种弊端,怀念纯朴的西部拓荒生活,对现代文明采取一种相对保守的态度,试图在高度发展的工业化社会里寻求一种精神美。她把视野投向了美国西部拓荒者以及由此形成的精神传统,透过这扇窗,表现她心目中的理想境界。她对拓荒精神无限怀旧的激情代替了情节这个在传统意义上赋予小说内在统一性的因素而成为连接作品的纽带,将记忆的碎片拼接成优美的画卷,画卷上的旖旎风景成为凯瑟心灵的栖息地。题材的选择构成了凯瑟创作的关键,也充分体现了她对主体性的坚守。论文第五章尝试阐发论文作者对文学印象主义的理解。如果把传统现实主义比作镜子的话,现代主义可以用棱镜作比喻,那么印象主义可用窗子来作比喻:透过主体选择的这扇窗的视角而不是全方位的来展现客体,在这种展现过程中主体意识得以萌生,而棱镜则意味着对客体的变形从而扩张了主体意识。凯瑟于1922年首次发表的《没有家具的小说》,标志着她对艺术本质的成熟思考,是对她文学理想的总结,可以称为凯瑟作为小说家刻意追求的自成一统的创作风格的理论基石。浪漫主义跌宕起伏的情节以及现实主义事无巨细的细节已经不再是凯瑟小说关注的对象;相反,凯瑟主要考察在一系列事件面前,如何做出自己的选择。她信奉在事物的无数特征中进行筛选并表现本质的艺术,无论如何也比那种仅仅仔细观察并准确再现的艺术困难得多。她对巴尔扎克崇拜的同时也对其颇有微词,认为其在小说中再现景物,达到无以复加的程度,称其为某种意义上的“室内装修匠”和“传奇故事作家”。相反,凯瑟对托尔斯泰较为欣赏,认为在托尔斯泰笔下,景物描写是经验的一份,物与人水乳交融。凯瑟一方面肯定美国现实主义奠基者豪维尔斯所代表的现实主义带给读者一种真实可感的氛围,另一方面又不满足于这种平板肤浅的装饰和描摹现实,认为作家应有足够的想象力来表现情感的氛围,拓展现实主义文学的深度和广度,这体现了她作为一个过渡型人物身上体现出的创新意识。而这种创新意识在本论文作者看来正是主体意识的萌发与生成。论文在结论部分总结了凯瑟小说整体的审美效果。文学印象主义的运用使凯瑟实现了艺术化地表现内在情感与外在环境的联系,使其作品实现了主体与客体的融合,这生发了她作品的一个主要特点:不在编织情节上着力,不以曲折离奇的故事取胜,而是着重剖析人物的精神世界。读者在阅读其作品时,会明显感到情节叙事因素的淡化,字里行间洋溢着作者的情感因素。尽管情节叙事在小说中仍然存在,但它已经不构成小说的主要意义内容和结构内容,而成了表达主体情感所必需的依托和手段,从而使其小说在文体上更接近于散文抒情叙事作品。这种将主观感情融入客观现实的印象主义风格使其作品一方面避免了浪漫主义不着边际的幻想和追随读者欣赏趣味的被动倾向,也避免了某些现实主义作品机械模仿现实作出的毫无说服力道德说教的弊端。凯瑟把想象与情感氛围艺术化地结合在一起,寓教于审美之中。这种浪漫主义的灵活娱乐性与现实主义的指导作用的结合使其作品步入一个新的发展空间,体现了从传统向现代过渡的特点。凯瑟丹青妙笔描绘出的如诗如画的窗外风景体现了其追求精神美及心灵美的道德价值主题,透过这扇窗,凯瑟得以找回自己心灵归属的精神家园;而窗外吹来的清新的风,也给生活在喧嚣社会中的人们一个陶冶情操、净化心灵的艺术契机。

论文目录

  • Acknowledgements
  • Abstract(English)
  • Abstract(Chinese)
  • Abbreviations
  • Chapter One:Introduction
  • 1.1.A Brief Review of the Critical Response to Willa Cather's Novels
  • 1.2.A Survey of Impressionism in Painting
  • 1.3.A Bird's-eye View of the Situation between Subject and Object in Traditional Paintings
  • 1.4.A General Introduction to Literary Impressionism
  • Chapter Two:The Subjective Consciousness in Color
  • 2.1.The Use of Color to Paint Pictures in Cather's Mind's Eye
  • 2.2.The Use of Color to Suggest Emotion in O Pioneers! and My Antonia
  • Chapter Three:The Composition
  • 3.1.The Dot Composition
  • 3.1.1.Simplification
  • 3.1.2.Impressions as the Flow of Emotion
  • 3.2.The Line:The Conscious Design—Juxtaposition
  • 3.2.1.Juxtaposition in The Professor's House
  • 3.2.2.Juxtaposition as a Means of Spatializing Fictional Structure in The Professor's House
  • 3.3.The Tableau:The Inner Point of View
  • 3.3.1.Jim as the First-person Narrator in My Antonia
  • 3.3.2.The Point of view in A Lost Lady
  • Chapter Four:The Conscious Selection of Material
  • 4.1.Cather's Artistic Pursuit
  • 4.2.The Selection of the Material
  • Chapter Five:Cather and Literary Impressionism
  • 5.1.Cather and Impressionism
  • 5.2.The Analogy of Window
  • Chapter Six:Conelusion
  • Bibliography
  • 相关论文文献

    • [1].社会学视角下的19世纪法国印象主义绘画[J]. 美术教育研究 2020(10)
    • [2].谈19世纪末20世纪初的俄罗斯印象主义雕塑[J]. 美术大观 2019(08)
    • [3].浅探西方印象主义钢琴音乐中的东方美[J]. 北方音乐 2017(12)
    • [4].卫天霖与印象主义[J]. 美术研究 2017(05)
    • [5].达世奇:五百年前中国的“印象主义”[J]. 公关世界 2017(16)
    • [6].福克纳小说创作对后/印象主义画派技巧的借鉴[J]. 国外文学 2015(04)
    • [7].西方印象主义对中国油画的影响[J]. 戏剧之家 2015(22)
    • [8].印象主义色彩在少儿绘画感知表现中的运用[J]. 作家天地 2020(04)
    • [9].米氏山水画与印象主义风景画的比较研究[J]. 艺术家 2019(02)
    • [10].变革下的印象主义[J]. 明日风尚 2017(09)
    • [11].从印象派风格看印象主义理念在美术教学中的应用[J]. 初中生世界 2017(04)
    • [12].印象主义钢琴音乐风格的美学特征、创作手法及演奏技巧探析[J]. 明日风尚 2017(02)
    • [13].大海的乐曲与色彩——印象主义在德彪西的《大海》与莫奈的大海画组中的表现[J]. 艺术品鉴 2017(05)
    • [14].人工智能毕加索或将诞生[J]. 大众科学 2017(08)
    • [15].忘却意义的世界——唯物印象派[J]. 北方文学 2017(27)
    • [16].康拉德和文学印象主义[J]. 作家 2014(24)
    • [17].接受和疏离——李健吾与西方印象主义文学批评[J]. 中国比较文学 2013(03)
    • [18].对“印象主义”继承与创新的理解[J]. 长城 2009(04)
    • [19].我的印象主义[J]. 散文诗 2008(10)
    • [20].论印象主义者的色彩革命[J]. 艺术教育 2017(Z5)
    • [21].论印象主义的灵魂——光与色[J]. 大众文艺 2017(16)
    • [22].阿·费特诗歌的印象主义特征解析[J]. 俄语学习 2015(02)
    • [23].凯特·肖邦《觉醒》的文学印象主义研究[J]. 作家 2013(18)
    • [24].印象主义美术[J]. 青苹果 2008(01)
    • [25].《印象:日出》:印象主义和爱国主义[J]. 文艺生活(艺术中国) 2020(10)
    • [26].康拉德作品中的印象主义文学特质研究[J]. 时代文学(下半月) 2012(04)
    • [27].文学印象主义中的现实(英文)[J]. 海外英语 2012(11)
    • [28].印象主义的表现——“不似之似”[J]. 美术教育研究 2012(14)
    • [29].印象主义的品格与情感[J]. 艺术与设计(理论) 2011(09)
    • [30].《了不起的盖茨比》中人物的印象主义表现手法[J]. 美与时代(下) 2010(08)

    标签:;  ;  ;  ;  

    文学印象主义与薇拉·凯瑟的美学追求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