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共治理中的公民网络参与研究

公共治理中的公民网络参与研究

论文摘要

通过网络,民众参与公共事务治理的主体范围得到了拓展,这与公共治理主体多元性的要求相一致。网络最大程度地满足了民众意见表达的需求。通过网络,民众可以直接参与到更为广泛的公共事务治理中来,实现自己权力在参与广度和深度的扩展,而政府也非常重视网络的作用,将网络看作是电子政务的重要组成部分,认为网络是联系政府和民众的重要电子桥梁,是动员、协调的一种重要手段。网络媒体在民众参与公共治理的过程中成为民意表达的一种有效途径,是多元主体有效互动的平台。互联网的快速发展为我国民众很好地参与公共治理提供了新的途径和方式,公民网络参与逐渐成为我国民主政治建设的重要部分。目前,国内外学者对公民参与及公民网络参与有一定的研究和建树。本文在广泛吸收国内外相关研究成果的基础上,对民众网络参与进行系统的研究。本文主要由四个主体部分构成:第一部分介绍了公民网络参与的理论基础——治理理论,并且对公民网络参与公共治理的价值分析及该理论的主要内容作了概述;第二部分是关于公民参与公共治理的基本途径问题,通过传统参与途径和网络参与的对比,说明民众网络参与已成为现代参与的重要渠道;第三部分是公共治理中公民网络参与存在的问题及存在问题的原因分析,仔细分析了我国民众网络参与存在的问题,并且阐述了现存问题产生的相关原因;第四部分是关于现存问题解决措施的探讨,从参与空间、参与主体、参与受体三个角度分别提出了相关建议。

论文目录

  • 摘要
  • Abstract
  • 目录
  • 第1章 绪论
  • 1.1 选题背景及研究意义
  • 1.1.1 选题背景
  • 1.1.2 研究意义
  • 1.2 文献综述
  • 1.2.1 公民参与及公民网络参与的界定
  • 1.2.2 国内外治理理论的研究状况
  • 1.2.3 国内外公民网络参与的研究状况
  • 1.3 研究方法
  • 1.3.1 文献分析法
  • 1.3.2 比较分析法
  • 1.4 创新点
  • 第2章 公民网络参与的理论基础
  • 2.1 治理理论
  • 2.1.1 治理理论的基本内容
  • 2.1.2 公共治理的定义
  • 2.2 公民网络参与公共治理的价值分析
  • 第3章 公民参与公共治理的基本途径
  • 3.1 公民参与的传统途径及不足
  • 3.1.1 公民参与的传统途径
  • 3.1.2 传统公民参与途径存在的不足
  • 3.2 网络提供了公民参与公共治理的新途径
  • 3.2.1 公民网络参与的动因
  • 3.2.2 公民网络参与的意义
  • 3.3 公民网络参与的优势
  • 3.3.1 公民网络参与的直接性
  • 3.3.2 公民网络参与的平等性
  • 3.3.3 公民网络参与的便捷性
  • 3.3.4 公民网络参与的廉价性
  • 3.3.5 公民网络参与的匿名性
  • 第4章 公共治理中公民网络参与的现状
  • 4.1 公民网络参与的基本状况
  • 4.2 公民网络参与存在的问题
  • 4.2.1 公民网络参与发展不均衡
  • 4.2.2 公民网络参与不理性
  • 4.2.3 公民网络参与的代表性受到质疑
  • 4.2.4 公民网络参与的真实有效性不足
  • 4.2.5 公民网络参与缺乏可控性
  • 4.3 公民网络参与存在问题的原因
  • 4.3.1 网络空间中数字鸿沟的存在
  • 4.3.2 公民的综合素质较低
  • 4.3.3 公民社会经济地位之间的差别
  • 4.3.4 电子政务发展的滞后性
  • 4.3.5 公民网络参与的法制不健全
  • 第5章 完善公共治理中公民网络参与的对策
  • 5.1 营造良好的网络参与环境
  • 5.1.1 大力发展信息产业,为跨越数字鸿沟提供基础
  • 5.1.2 构建网络信息公开系统
  • 5.1.3 实行“注册参与”有效地保证网络参与的有序度
  • 5.2 培育成熟的网络参与主体
  • 5.2.1 提高网络参与主体的社会化水平,培育理性参与主体
  • 5.2.2 网络参与主体要自觉提升自己的道德意识,加强文化修养
  • 5.3 建立高效的网络参与受体
  • 5.3.1 推进政府信息化建设,提高政府电子治理能力
  • 5.3.2 增强政府对网络参与的调控能力
  • 5.3.3 加强政府对网络舆论的引导
  • 第6章 结论
  • 6.1 研究的结论
  • 6.2 存在的不足
  • 参考文献
  • 致谢
  • 作者简介
  •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论著及获奖情况
  • 相关论文文献

    • [1].整体性治理:跨界公共事务治理的方向和路径[J]. 中国集体经济 2020(22)
    • [2].推进公共事务治理:网络舆论的回响与变奏[J]. 传播力研究 2018(31)
    • [3].中国农村公共事务治理的危机与响应[J]. 社会科学文摘 2016(06)
    • [4].知识治理:公共事务治理的第四种叙事[J]. 上海行政学院学报 2015(04)
    • [5].退出、呼吁与地方公共事务治理:一个分析性框架的建构[J]. 浙江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 2016(02)
    • [6].中国特色的公共事务治理之道:协商治理[J]. 思想战线 2016(03)
    • [7].中国的跨界民族与边疆公共事务治理[J]. 公共管理学报 2015(01)
    • [8].农村公共事务治理中政府与农民关系错位的调适路径分析[J]. 河南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12(05)
    • [9].复合治理:城市公共事务治理的路径创新——以杭州“社会复合主体”实践为视角[J]. 中共浙江省委党校学报 2011(04)
    • [10].跨区域公共事务治理中的地方政府合作研究[J]. 云南行政学院学报 2011(05)
    • [11].权威多元化:现代社会公共事务治理的新愿景[J]. 企业家天地(理论版) 2010(05)
    • [12].基于社会资本视角的农村公共事务治理策略[J]. 中外企业家 2010(10)
    • [13].复合行政:跨区域公共事务治理新视角[J]. 法制与经济(下旬刊) 2009(05)
    • [14].全球化视野下我国公共事务治理之探析[J]. 湖北广播电视大学学报 2009(09)
    • [15].论公共事务治理的二元对立特征及其缺陷[J]. 四川行政学院学报 2008(02)
    • [16].农村公共事务治理——政府、村组织和社会组织的角色[J]. 浙江学刊 2008(05)
    • [17].我国农村公共事务治理的研究路径[J]. 濮阳职业技术学院学报 2014(01)
    • [18].新建小区公共事务治理路径探析[J]. 广西民族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14(05)
    • [19].思维方式的演进与公共事务治理方式的变革[J]. 理论探讨 2011(03)
    • [20].公共事务治理中的公民参与——以广东“无假药社区”建设为例[J]. 城市问题 2011(05)
    • [21].流动治理:场域转换的治理机遇、风险及规制路径[J]. 山东社会科学 2020(08)
    • [22].中国农村公共事务治理“三重失灵”成因[J]. 党政视野 2016(04)
    • [23].从“地方公务委让”到“地方合作治理”——中国地方政府公共事务治理的逻辑演变[J]. 华中师范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 2015(04)
    • [24].农村公共事务治理危机实质[J]. 党政论坛(干部文摘) 2016(07)
    • [25].公共事务治理中的参与规模问题分析[J]. 改革与开放 2018(16)
    • [26].治理新理念与我国国家治理现代化[J]. 西北师大学报(社会科学版) 2016(04)
    • [27].乡村公共事务和乡村治理[J]. 江苏行政学院学报 2016(05)
    • [28].公共事务治理行动的影响因素——兼论埃莉诺·奥斯特罗姆社会—生态系统分析框架[J]. 南京社会科学 2014(10)
    • [29].网络空间治理研究综述[J]. 攀枝花学院学报 2017(04)
    • [30].走向稳定、秩序与良治——现代化进程中的乡村公共事务治理[J]. 人民论坛·学术前沿 2015(03)

    标签:;  ;  ;  

    公共治理中的公民网络参与研究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