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代中国德育价值取向转型的理论研究

当代中国德育价值取向转型的理论研究

论文题目: 当代中国德育价值取向转型的理论研究

论文类型: 博士论文

论文专业: 教育学原理

作者: 李伟言

导师: 柳海民

关键词: 德育价值取向,转型,理论研究

文献来源: 东北师范大学

发表年度: 2005

论文摘要: 当代中国德育价值取向的特征是“精英化”的,意即德育传递、灌输某种终极价值,将目的指向完美道德社会的实现,以培养高度超越性的道德为己任,将个体日常道德修养纳入宏大的社会历史目标中。这一德育取向是“政党伦理”社会化的必然诉求,表明了国家对德育价值选择的垄断地位和学校德育价值选择的缺失。它在实践中引发和助长了诸多问题。理论界中“精神教化”的德育主张在价值取向上也是精英化的,同样成为我们反思的对象。 “性善论”是精英化的德育价值取向的思想基础。这一人性预设划定了人与动物不可逾越的界限,试图展示人的尊严和崇高,然其谬误在于将人性和人的特性混淆,否定人的自然生物性,先在地预制了义与利、灵与肉、公与私的对立。这一致命缺陷决定受此人性论浸染的德育不能培养有道德的人。其“道德人性论”的性质使人以道德完善作为实现人生意义和价值的途径,由此使道德理想主义的追求绝对化。导致德育缺乏对生命应有的尊重。德育的意义承担功能也给人文教育的定位带来困难,加剧了后者的萎缩和边缘化。道德不是人性的唯一构成要素,意义承载的方式有多样。道德非但不是人生意义实现的主要途径,相反,藉人性中精神性的伸展获得的对人生意义的“觉解”和“审美态度”的养成却对道德发展大有助益。人性预设应该从“单一”转向“复杂”。 “道德规范建构说” 是精英化德育取向的又一思想基础。相信道德规范来源于人的理性设计,道德的理想国的实现在于人的谋划和实施。这种将乌托邦现实化的做法,导向对社会生活的全面控制,损害人的精神自由。导致德育与生活的疏离、规训化和主体性道德人格的失落。古典自由主义哲学一再申明理性的有限性,任何从理性万能出发对人类社会规划都是虚妄和灾难性的。道德作为一种规则系统也是理性无力企及的范畴,是生成性的秩序。当代博弈论、史学、生命科学的研究成果能够印证此结论。道德规范应由“建构”走“生成”。 道德价值体系层级性的构成方式预设了处于高端道德的“价值优越性”,逻辑地规定了精英化的德育价值取向。道德类型学启示我们可以将道德分为两种类型:圣德和常德。它们共同表达了人类生活必需的“价值”,二者并不必然相关,平行分殊,各就其位,各司其职,道德价值体系由“层次”走向“类型”。 “走向现代社会”是当代中国德育所处的时代背景。市场经济和市民社会两大要素构成分析德育问题理论框架。非市场经济社会中的伦理特性使精英化的德育价值取向具有历史合理性,而市场经济社会的伦理特性则呼唤德育价值取向的转型。市场经济是一种真正的道德经济,市场文明带来的是整体性文明,培养超越性的道德,“以义制利”是对时代精神的错误把握,也是对市场经济认识上的曲解。市民社会表征的是社会与国家的二分,变革德育的精英化取向,使德育能够获得相对于意识形态的独立性,是市民社会发育的题中应有之义和必然要求。中国市民社会萌生的特点和它带来的一系列变化也使这一转型具有可行性。平民化的德育价值取向是当代中国的理性选择。其含义是将德育目的指向现实生活而非宏大历史目标中的道德秩序,以常德的培养为本位,将“圣德” 诉诸个体自由意志,避免终极价值的传授。其深刻的历史意义在于:有利于自主性道德人格的培养,激发学生伦理自觉。有利矫正德育改革中可能出现的技术化倾向,使德育真正回归生活世界。有利于整合学校、家庭、社区各方面资源,增强德育合力,从而增强德育的实效性;它弥和事实与价值的逻辑断裂,沟通道德的可能世界与真实世界,承认人感性欲望的合理性,是对人肉身需要和自然本能的解放。解除道德与终极价值的联结,转换以道德寄托人生意义的传统思维,敞开意义实现的可能途径,尊重人的自由,是对人精神的解放。将道德植根于人的现实生活,摆脱神圣价值对道德的规约,有利于发展学生的批判性思维,是对道德理性的启蒙;敏锐地把握住“市民社会”和“市场经济”两大历史脉搏,具备坚实的社会基础,为“和谐社会”的建立提供了保障,有助于增进人与自我、与他人、与社会及与自然的和谐。平民化的德育价值取向将启动目标系统和实施策略的重建。无妨害、尊重和责任是新取向所意欲的核心道德原则,它可以展开为一系列具体德目和内容。道德理性的培养受到重视,阐释的方式被应用于道德教学中。叙事的主题将经由“人民伦理的大叙事”向“生活伦理的个体叙事”的转换。交往成为道德实践的基本方式,致力于改善学校生活中人际关系是教师的重要职责,榜样内涵的变化呼唤着成年人的 “教育性生存”。

论文目录:

中文摘要

英文摘要

目录

导论

一、研究对象的解说

二、研究现状的反思

三、研究的意义与创新点

四、研究的思路与内容

五、研究的方法和特色

第一章 当代中国德育价值取向的特征及其实践问题审理

一、德育实践中的精英化价值取向

(一) “精英化”的内涵和表征

(二) 现实判定依据

(三) 实质剖析

二、理论研究中的另一种精英化思路

(一) 观点的回顾

(二) 背景和实质剖析

三、精英化的德育价值取向实践问题审理

(一) 方法改革难以克服的灌输

(二) 德育边界的缺失

(三) 两种“矛盾的”实践倾向

(四) 家—校育德的断裂

第二章 德育价值取向前提的批判和重构

一、人性预设:从“单一”到“复杂”

(一) 内容维度

(二) 性质维度

二、道德规范:从“建构”到“生成”

(一) 建构的理性主义内涵和实质

(二) 联系的理路

(三) 建构的理性主义下德育的异化

(四) “理性有限”、道德生成性和“保守”的德育

三、道德价值体系:从“层级”到“类型”

(一) 道德类型学的概念、观点和启示

(二) 道德的两种类型

第三章 德育价值取向转型的现实生活根基

一、时代背景:走向现代社会

(一) 现代社会:不可拒斥的历史进程

(二) 一个分析的框架

二、市场经济的伦理特性与德育价值观的转换

(一) 非市场经济下的德育价值观

(二) 市场经济的伦理特性与德育价值观的转换

三、市民社会的发育与德育的相对独立性

(一) 非市民社会与德育的“国有化”

(二) 市民社会与德育的相对独立性

第四章 平民化的德育价值取向:内涵与意义

一、本体内涵

(一) 界说

(二) 释义

二、历史意义

(一) 对德育的意义:增强德育实效性

(二) 对个体的意义:人的解放

(三) 对社会的意义:构建和谐社会

第五章 平民化的德育价值取向:目标系统与实施策略

一、目标系统

(一) 个体品质

(二) 人与他人

(三) 人与自然

(四) 人与集体

(五) 人与国家

二、核心道德原则

(一) 无妨害

(二) 尊重

(三) 责任

三、实施策略

(一) 阐释

(二) 叙事

(三) 交往

(四)榜样

参考文献

附录

后记

发布时间: 2005-07-07

参考文献

  • [1].德育价值论[D]. 王立仁.东北师范大学2004
  • [2].当代中国德育价值观的变革[D]. 孙峰.陕西师范大学2010

标签:;  ;  ;  

当代中国德育价值取向转型的理论研究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