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读:本文包含了电影修辞论文开题报告文献综述及选题提纲参考文献,主要关键词:留学生教学,影视教学,影视语言,修辞
电影修辞论文文献综述
王琮植,张子豪[1](2019)在《《影视语言与修辞》课的电影选择研究——以《后会无期》和《顽主》为例》一文中研究指出伴随着留学生对汉语学习需求的增长以及智慧教学平台的发展,教学者应兼顾教学需要和学生现有水平、实际需求,确定恰当标准,选择适用于修辞教学的影视作品,并依照学生反馈和学习效果检测进行调整,最终编定适用于本课程的影视作品配套资源。(本文来源于《名作欣赏》期刊2019年30期)
杨森[2](2019)在《香港电影的女性身体修辞——以李碧华小说改编电影为例》一文中研究指出现代消费社会女性时常处于被观看的地位,因此不管是李碧华的原着,还是由其改编而成的几部电影(包括《青蛇》《潘金莲之前世今生》《满洲国妖艳——川岛芳子》),都能看到其间充斥大量的女性情欲的展演。这一方面是为了迎合商业需求,另一方面也以此翻转了男性视点。此时的女性身体不再是"不洁"与"淫荡"的代名词,更多的是一种身体的展示,甚至是某种程度上的身体炫耀,其中也包含了强烈的女性身份的建构。同时在情欲之外,《胭脂扣》也包含了特殊历史时期港人的集体迷茫,身体/身份与时代政治产生了复杂而紧密的勾连。(本文来源于《文化艺术研究》期刊2019年03期)
叶航[3](2019)在《性别修辞与历史话语:海外华文女作家小说的电影改编》一文中研究指出作为一种文本迁移现象,严歌苓、张翎、艾米等海外华文女作家的小说被多次改编成兼具审美价值与社会话题性的电影作品。这些小说中显见的女性视阈、历史书写经不同创作者影像转换后往往呈现出不同的叙事/美学面向——或承续,或置换。电影对小说的"阐释"差异源于改编场域中的多元驱动力,如小说与电影在媒介属性上的相异性,创作者一以贯之的审美趣味和价值立场,不同影片在制片定位、市场策略上的差别等。在"从小说到电影"这个转换场域中,电影创作者既有艺术维度的取舍判断,亦不可能忽略更深层的社会语境与文化气候。(本文来源于《现代传播(中国传媒大学学报)》期刊2019年09期)
潘汝[4](2019)在《传统诗学视域下中国新锐电影导演作品的诗意修辞探析》一文中研究指出本文参照传统诗学中抒情诗的叁个基本特征——形式美感的呈现、优美情感的抒发、超越现实的审美意趣的营造,从视听节奏的构成手段、在静默中抒写诗意的方略、超越现实之上的诗境意趣的呈现方式这叁个层面,探究继第六代之后崛起的中国新锐导演群体的相关代表作的诗意修辞。对于这一比我国以往任何导演群体的构成都更为复杂的新锐导演们作品的诗意修辞的探究,或将有助于进一步探寻我国当代电影艺术的当前生态和未来版图。(本文来源于《当代电影》期刊2019年09期)
赵世佳[5](2019)在《从修辞的角度谈电影叙事的隐含作者》一文中研究指出在叙事方面,电影的叙述者需要从源叙述者与影片的大叙述者两方面进行探讨,在修辞方面,要像小说一样探讨电影文本背后的隐含作者,同样需要从源隐含作者和画面隐含作者两个方面进行探讨。在电影中,画面隐含作者可以采用的修辞手段很多:模仿源隐含作者的修辞手法,采用自身独有的修辞手法来表达源隐含作者的修辞意图;运用自身独有的修辞效果形成某种风格,或者通过修辞形式产生某种思想,其中有些会与源隐含作者的修辞意图产生碰撞,进而表现为自身修辞的矛盾性。(本文来源于《北京电影学院学报》期刊2019年08期)
张蓝戈[6](2019)在《浅析基耶斯洛夫斯基电影《蓝》的象征修辞》一文中研究指出波兰裔法国导演基耶斯洛夫斯基的作品通常不涉及政治,而是用最深邃的视角观察个体,探求人物内心世界。他于1993—1994年拍摄的《蓝》《白》《红》叁部曲成为影坛经典,而叁部曲之一《蓝》对"自由"意义的探讨同样是通过导演的深沉隐喻传达深刻内涵。(本文来源于《科技传播》期刊2019年15期)
李科林[7](2019)在《离散与迭加——德里达关于电影的哲学修辞》一文中研究指出尽管德里达并不是一位典型的电影理论家,但是他在分析电影经验的过程中提出的概念和他在其他领域中的概念相互呼应,反而使得其电影理念具有了很强的延展力:电影中相信和无信的迭加,作为幽灵的过去和当下影像的迭加,作为看见和看见看见本身的迭加,以及电影中影像和声音的迭加,而在这里的每一重迭加中又包含了不同方式的离散,为超越主体性打开了不同路径。德里达的电影理论恰恰在这一点上体现了他的思考风格,即以解构的方式进行建构,以此保持电影思考本身的鲜活性。(本文来源于《上海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期刊2019年04期)
谭华[8](2019)在《“理想的修辞”与“世俗的语法”——《无名之辈》的艺术策略兼谈中国当代电影的审美转型》一文中研究指出现代主义与后现代主义、精英文化与大众文化、乡土文化与都市文化的多重迭加容易形成主体理想与世俗生活之间的悖论与冲突。论文以电影《无名之辈》为研究对象,从大众理想与草根化的入世体验,小众理想与佛系青年的负性幻觉,俗众理想与生活化的节庆表演叁个方面,对这一现象进行解读,旨在解析《无名之辈》流行的生成机制及其背后的原因,进而探讨其与中国当代电影审美转型有何关联。(本文来源于《电影文学》期刊2019年12期)
蔡颂,郭添瑶[9](2019)在《影像造型的视觉呈现——电影《我不是药神》的视像修辞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作为影像基本修辞元之一,视像与声音、书写物等元素组合运用,使影像成为富有"含义"的形象。电影《我不是药神》视觉呈现的独特之处主要体现在于构图技巧的多样表达、布光方式的巧妙切换、冷暖色调的交替搭配。从修辞学视域来看,电影《我不是药神》借助影像构成"话语方式"和"措辞手段",实现了"影像表意",彰显出其在现实主义题材与商业片类型化之间的艺术平衡,是国产电影现实题材创作的成功突破。(本文来源于《文化学刊》期刊2019年06期)
李莉[10](2019)在《身体·空间·色彩——印度电影中歌舞段落的视觉修辞》一文中研究指出歌舞是印度电影的重要构成部分,已成为其标识性的元素。歌舞段落中身体、空间、色彩的视觉修辞,承载了一定的叙事功能和文化表征,具体表现为彰显了东方的、民族的、舞蹈的身体,作为仪式表演性的空间和跨地域组接的移情空间,用以造势、叙情的色彩。歌舞段落以身体、空间、色彩的修辞,在电影中暗含了特殊涵义,表征了民族文化和意象。(本文来源于《文化艺术研究》期刊2019年02期)
电影修辞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现代消费社会女性时常处于被观看的地位,因此不管是李碧华的原着,还是由其改编而成的几部电影(包括《青蛇》《潘金莲之前世今生》《满洲国妖艳——川岛芳子》),都能看到其间充斥大量的女性情欲的展演。这一方面是为了迎合商业需求,另一方面也以此翻转了男性视点。此时的女性身体不再是"不洁"与"淫荡"的代名词,更多的是一种身体的展示,甚至是某种程度上的身体炫耀,其中也包含了强烈的女性身份的建构。同时在情欲之外,《胭脂扣》也包含了特殊历史时期港人的集体迷茫,身体/身份与时代政治产生了复杂而紧密的勾连。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电影修辞论文参考文献
[1].王琮植,张子豪.《影视语言与修辞》课的电影选择研究——以《后会无期》和《顽主》为例[J].名作欣赏.2019
[2].杨森.香港电影的女性身体修辞——以李碧华小说改编电影为例[J].文化艺术研究.2019
[3].叶航.性别修辞与历史话语:海外华文女作家小说的电影改编[J].现代传播(中国传媒大学学报).2019
[4].潘汝.传统诗学视域下中国新锐电影导演作品的诗意修辞探析[J].当代电影.2019
[5].赵世佳.从修辞的角度谈电影叙事的隐含作者[J].北京电影学院学报.2019
[6].张蓝戈.浅析基耶斯洛夫斯基电影《蓝》的象征修辞[J].科技传播.2019
[7].李科林.离散与迭加——德里达关于电影的哲学修辞[J].上海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9
[8].谭华.“理想的修辞”与“世俗的语法”——《无名之辈》的艺术策略兼谈中国当代电影的审美转型[J].电影文学.2019
[9].蔡颂,郭添瑶.影像造型的视觉呈现——电影《我不是药神》的视像修辞研究[J].文化学刊.2019
[10].李莉.身体·空间·色彩——印度电影中歌舞段落的视觉修辞[J].文化艺术研究.20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