单纯周围性面瘫论文-邱创臻

单纯周围性面瘫论文-邱创臻

导读:本文包含了单纯周围性面瘫论文开题报告文献综述及选题提纲参考文献,主要关键词:四关穴,温针灸,穴位敷贴,面瘫

单纯周围性面瘫论文文献综述

邱创臻[1](2017)在《四关穴温针灸配合穴位敷贴与单纯针灸(电针)治疗周围性面瘫的效果对比》一文中研究指出目的:比较四关穴温针灸配合穴位敷贴与单纯针灸(电针)治疗周围性面瘫的疗效。方法:60例周围面瘫患者,随机分成对照组(30例,行单纯电针治疗)以及实验组(30例,行四关穴温针灸配合穴位敷贴治疗),观察比较两组患者的疗效以及治疗前后的H-B面神经功能分级。结果:治疗后,实验组总有效率为100%,明显优于对照组的73%,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患者治疗后的H-B面神经功能分级均有显着的降低,与治疗前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与对照组相比,实验组患者降低的更为显着,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周围性面瘫患者采用慢性鼻窦炎患者选用四关穴温针灸配合穴位敷贴显着优于单纯针灸(电针)治疗,具有进一步推广的价值。(本文来源于《内蒙古中医药》期刊2017年06期)

宋晓文,陈金波,吴欣彤,鲁文先[2](2017)在《表现为单纯周围性面瘫脑桥病变2例报道并文献复习》一文中研究指出在临床上,周围性面瘫为常见病、多发病,与中枢性面瘫极易鉴别,但脑桥急性梗死导致同侧单纯周围性面瘫实属罕见,容易误诊为特发性面神经瘫等其他周围神经病变,延误诊治。近期某科收入2例表现为单纯周围性面瘫脑桥急性梗死的患者,并复习近5年国内外相关文献,报道如下。1病例资料1.1病例一患者,女,62岁,因"突发头晕6d、发现口角歪斜4d"于2016年6月15日入住某院神经内科。患者于2016年6月9日无明显诱因突然出(本文来源于《滨州医学院学报》期刊2017年01期)

赖乾,智方圆,袁振洁[3](2015)在《单纯针刺与药物治疗周围性面瘫疗效的系统评价》一文中研究指出目的:比较单纯针刺与药物治疗周围性面瘫的临床疗效。方法:计算机检索万方数据库、重庆维普数据库、中国知网数据库、中国生物医学文献数据库、Pub Med数据库、Cohrance图书馆、EMbase并进行手工检索,获取所有涉及单纯针刺治疗周围性面瘫与药物治疗比较的随机对照试验(RCT),根据Jadad评分标准评价纳入文献的质量。采用Cochrane协作网提供的Rev Man5.2软件进行分析。结果:11篇文献符合纳入标准,共计915例患者。Meta分析显示单纯针刺治疗周围性面瘫与药物治疗总有效率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OR=5.46,95%CI(3.24,9.22)]。结论:单纯针刺治疗周围性面瘫的总有效率明显优于药物疗法,表明其临床疗效肯定。但由于纳入RCT文献数量有限且质量较低,因此还不能得出完全肯定的结论,尚需高质量证据进一步验证。(本文来源于《西部中医药》期刊2015年07期)

赖瑜达[4](2012)在《隔姜灸联合针刺与单纯针刺治疗风寒型周围性面瘫的临床观察》一文中研究指出背景周围性面瘫是中医院针灸科的常见病和多发病,本病属于祖国医学(中医学)的“面瘫”,“口眼(?)斜”,“口僻”等范畴,本病可发生于不同年龄段,四季均可发生,但是多见于冬季和夏季。本病主要是由于经脉、络脉空虚,风寒之邪乘虚侵袭阳明,少阳脉络,以致经气阻滞,经筋失养,筋肌纵缓不收而引发本病。现代医学将本病归结于神经系统疾病范围。认为其发病主要是因为茎乳突孔内的面神经受到病邪侵袭、感染,导致该神经发生水肿,局部神经缺血,受压或局部血液运行受阻,循环障碍而致周围性面瘫的发病。周围性面瘫以起病突然为主,临床上主要以一侧颜面部发病最为多见。患者多表现为:患者一侧颜面部肌肉松弛无力,面部感觉麻木,一侧额纹消失,眼睑闭合不全,眼裂增大,闭目时眼露白睛,不自觉流泪,鼻唇沟变浅,一侧口角下垂,并歪向健侧,患者不能蹙眉,示齿,鼓腮和/或吹口哨等。针灸学现作为祖国医学体系中最具民族特色和临床优势的学科,通过医学工作者数以千年的发展,以其特有的临床治疗经验和卓越的治疗效果为中华民族的健康生活做出了自己巨大贡献,并将继续以其“简、便、效、廉”的优势为实现我国人人享有健康保健和基本医疗的目标发挥重要作用。因而,针刺与隔姜灸联用作为一种治疗周围性面瘫廉价而有效的治疗方法是临床工作者主要的研究方向。目的本研究通过观察江苏省中医院针灸科治疗的周围性面瘫患者60例,采用随机对照分组的方法,对比观察针刺结合隔姜灸治疗周围性面瘫的临床疗效,证实针刺合并隔姜灸治疗周围性面瘫是临床上确实可行的方法以便为临床上推广应用治疗周围性面瘫提供可靠的理论依据。方法通过观察临床周围性面瘫患者60例,随机分为隔姜灸联合针刺治疗周围性面瘫30例和单纯针刺治疗周围性面瘫30例。其中第一组采用隔姜灸联合针刺治疗,第二组采用单纯针刺治疗,疗程均为4周及进行随访评估。评估方法采用面神经功能评价标准评分和House-Braehmann量表(H-B量表)计分比较的方法,治疗4周后分别对两组患者治疗前后的临床症状评分、面部功能改善情况及疗效维持状况进行比较。结果1、两组治疗前,面神经功能评价标准评分和House-Braehmann量表(H-B量表)计分比较上无统计学差异(P>0.05);2、在面神经功能评价标准评分上,两组患者治疗前与治疗后相比,两组均有统计学差异(P<0.05);3、在House-Braehmann量表(H-B量表)计分比较上,两组患者治疗前与治疗后相比,两组均有统计学差异(P<0.05)。4、两组治疗后,面神经功能评价标准评分上和House-Braehmann量表(H-B量表)计分比较上均有其临床疗效及统计学差异(P<0.01)。结论1、隔姜灸联合针刺治疗周围性面瘫和单纯针刺治疗风寒型周围性面瘫均能改善患者临床症状,有临床运用价值;2、隔姜灸联合针刺治疗风寒型周围性面瘫比单纯针刺治疗风寒型型周围性面瘫具有较好、长久的疗效,值得临床推广。(本文来源于《南京中医药大学》期刊2012-04-06)

高洁,李家康[5](2009)在《针刺配合艾灸与单纯针刺治疗周围性面瘫急性期的比较观察》一文中研究指出周围性面瘫系面神经核或其下的面神经各段损害所致的面肌麻痹,以患侧表情动作丧失、口角下垂并偏向健侧为主要症状。本病属于祖国医学“中风”范畴,俗称歪嘴风、口眼斜。对于面瘫急性期是否能进行针刺治疗,尤其是在患部进行针刺,目前仍存在很大争议。笔者采用针刺加艾灸配(本文来源于《湖北中医学院学报》期刊2009年02期)

全贞雪[6](2007)在《针刺腿面颊穴治疗单纯周围性面瘫的疗效观察》一文中研究指出本论文包括文献综述和临床研究两个部分。1.文献综述通过几十篇文献的阅读,整理了两篇简短的文献综述,第一篇是中医古籍对于面瘫的认识,第二篇是现今有关单纯周围性面瘫的部分临床研究。在中医古籍中有关面瘫的论述不少,其中属《黄帝内经》的邪中足阳明与手太阳经脉和经筋的理论和《金匮要略》的虚寒之邪引起面瘫的观点最具有代表性。此外还有很多关于面瘫的病因、病机、临床表现、治疗等方面的文献。通过整理发现,古代中国人对面瘫的认识是正确、全面,而又完善的。通过现今已有的临床研究文献的了解,对部分临床上存在的问题:单纯周围性面瘫急性期是否予针刺治疗,哪种针刺方法更适用于面瘫治疗,至今发现的有效穴、经验穴是否有效,分期不同疗法治疗是否优于统一模式治疗,综合疗法是否优于单一治疗等等,得到了答案以及其论证依据。2.临床研究本论文研究观察针刺“腿面颊”穴治疗单纯周围性面瘫的疗效。研究方法:选单纯周围性面瘫患者32例,随机分为两组(科研组和对照组)。对照组取常规穴针刺治疗,科研组除常规穴外加取“腿面颊”穴,治疗一月后进行疗效评估。研究结果发现,科研组愈显率明显高于对照组,而且通过统计学分析也验证出,两组疗效有显着性差异。即得出“腿面颊”穴(内踝上3寸,胫骨面上)的确能治疗单纯周围性面瘫,而且治疗效果显着。(本文来源于《北京中医药大学》期刊2007-05-01)

许继宗[7](2006)在《针刺腿面颊穴对单纯周围性面瘫患者面部温度的影响》一文中研究指出本论文主要包括文献综述和临床研究两部分。1.文献综述通过对几十篇文献的阅读与整理,论述展示了中国古代传统医学中,针灸治疗面瘫的主要规律与方法;以及近10年来针灸治疗单纯周围性面瘫的进展状况。在中国古代传统医学中,针灸治疗本病循经取穴多取与头面相关的经穴,如胃经、大肠经、督脉、胆经等经脉;分部取穴多以头面部穴位为主,如地仓、颊车、水沟、承浆等;刺灸法常用针刺泻法、麦粒灸、无瘢痕灸等。近10年来,针灸治疗本病主要有毫针刺法、电针疗法、温针、耳针、火针、穴位注射、灸法、埋线、激光照射、拔罐等疗法。治疗效果高低不一,但采用多种疗法综合治疗的较多。由于时间精力有限,本文只参阅了部分文献,希望能对大家了针灸治疗面瘫的进展有所帮助。2.临床研究本论文研究了针刺“腿面颊”穴对单纯周围性面瘫患者面部温度的影响。研究方法:选取单纯周围性面瘫患者20例,记录同一病人在两种不同的治疗方法(观察组治疗方法和对照组治疗方法)下,面部叁个穴位(迎香、巨髎、阳白)的温度变化(在针刺即刻、10分钟、20分钟、30分钟分别测量),然后进行数据统计学处理,得出结论。其中,观察组针刺“腿面颊”穴(内踝上3寸,胫骨面上);对照组针刺胫骨面上,内踝上6寸的一点作对照;治疗顺序采用随机法,两次测温时间间隔48小时。研究结果发现,观察组患者面部温度的升高与对照组有显着差异,且观察组温度高。即针刺“腿面颊”穴可以显着提高单纯周围性面瘫患者面部的温度,加快患者面部气血的循环,从而达到驱邪扶正、治疗疾病的目的。(本文来源于《北京中医药大学》期刊2006-05-01)

张学勋[8](2003)在《“腿面颊”治疗单纯性周围性面瘫30例疗效观察》一文中研究指出周围性面瘫是常见病多发病 ,周围性面瘫中医名称为“口眼歪斜”。本病可发于任何年龄 ,任何季节 ,无性别差异 ,但以春秋两季发病较多。本病西医的名称为“周围性面神经瘫痪”或“面神经炎”。笔者曾在针灸临床用“腿面颊”穴治疗单纯性面瘫 30例 ,并取得较满意疗(本文来源于《针灸临床杂志》期刊2003年12期)

金凤艳,张天林[9](2002)在《桥脑髓内缺血所致无其他脑干体征的单纯周围性面瘫1例》一文中研究指出患者 ,男 ,5 0岁。入院前 4d突发眩晕、恶心、呕吐、一过性复视及右耳鸣 ,同时出现右鼻唇沟浅 ,右眼闭目不能。体查 :神志清楚 ,高级神经活动正常。视力、视野正常 ,双眼球居中 ,双侧瞳孔等大 ,直、间接光反应阳性 ,眼球各方向运动正常 ,无眼震及(本文来源于《广东医学》期刊2002年08期)

齐淑兰,韩世诵[10](1996)在《单纯患侧针刺治疗周围性面瘫36例疗效观察与体会》一文中研究指出单纯患侧针刺治疗周围性面瘫36例疗效观察与体会100700中国中医研究院针灸研究所齐淑兰民航北京医院中医科韩世诵韩世诵笔者自1989年~1995年,在门诊用单纯患侧针刺治疗周围性面瘫36例,疗效较满意,总结如下。临床资料:36例全部为门诊患者,其中男...(本文来源于《针灸临床杂志》期刊1996年11期)

单纯周围性面瘫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在临床上,周围性面瘫为常见病、多发病,与中枢性面瘫极易鉴别,但脑桥急性梗死导致同侧单纯周围性面瘫实属罕见,容易误诊为特发性面神经瘫等其他周围神经病变,延误诊治。近期某科收入2例表现为单纯周围性面瘫脑桥急性梗死的患者,并复习近5年国内外相关文献,报道如下。1病例资料1.1病例一患者,女,62岁,因"突发头晕6d、发现口角歪斜4d"于2016年6月15日入住某院神经内科。患者于2016年6月9日无明显诱因突然出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单纯周围性面瘫论文参考文献

[1].邱创臻.四关穴温针灸配合穴位敷贴与单纯针灸(电针)治疗周围性面瘫的效果对比[J].内蒙古中医药.2017

[2].宋晓文,陈金波,吴欣彤,鲁文先.表现为单纯周围性面瘫脑桥病变2例报道并文献复习[J].滨州医学院学报.2017

[3].赖乾,智方圆,袁振洁.单纯针刺与药物治疗周围性面瘫疗效的系统评价[J].西部中医药.2015

[4].赖瑜达.隔姜灸联合针刺与单纯针刺治疗风寒型周围性面瘫的临床观察[D].南京中医药大学.2012

[5].高洁,李家康.针刺配合艾灸与单纯针刺治疗周围性面瘫急性期的比较观察[J].湖北中医学院学报.2009

[6].全贞雪.针刺腿面颊穴治疗单纯周围性面瘫的疗效观察[D].北京中医药大学.2007

[7].许继宗.针刺腿面颊穴对单纯周围性面瘫患者面部温度的影响[D].北京中医药大学.2006

[8].张学勋.“腿面颊”治疗单纯性周围性面瘫30例疗效观察[J].针灸临床杂志.2003

[9].金凤艳,张天林.桥脑髓内缺血所致无其他脑干体征的单纯周围性面瘫1例[J].广东医学.2002

[10].齐淑兰,韩世诵.单纯患侧针刺治疗周围性面瘫36例疗效观察与体会[J].针灸临床杂志.1996

标签:;  ;  ;  ;  

单纯周围性面瘫论文-邱创臻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