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摘要
本论文采用多种高尿酸血症模型、急性痛风性关节炎模型、炎症模型和疼痛模型,结合现代医学多种手段,研究加味四妙散抗痛风的活性,考察加味四妙散对痛风的影响及其作用机理。采用脲酸酶抑制剂和酵母膏灌胃造成小鼠高尿酸血症,采用腺嘌呤+乙胺丁醇灌胃造成正常大鼠高尿酸血症模型。各种不同机制的高尿酸血症实验均表明,加味四妙散能明显降低血尿酸,使血清尿酸水平下降,同时还能抑制黄嘌呤氧化酶水平。按照McCarty DJ造模方法,给家兔膝关节注射尿酸盐结晶,建立急性痛风性膝关节炎家兔模型,造模2h后收集关节液,测其中IL-1β、IL-8和TNF-α的含量。实验结果表明,加味四妙散能明显降低降低炎性因子的含量,缓解炎性症状;将大鼠右后足皮下注射尿酸盐结晶后诱导的大鼠急性足肿胀模型,加味四妙散能明显抑制大鼠足肿胀度,阻止炎症状态进一步发展。利用醋酸扭体化学刺激疼痛模型和甩尾法热刺激疼痛模型,实验表明,加味四妙散能明显抑制醋酸扭体反应次数,显著延长热刺激潜伏期,表明加味四妙散有较好的镇痛作用。加味四妙散对实验性痛风具有较好的治疗作用,其作用机制主要是与降低血尿酸、抑制黄嘌呤氧化酶活性、降低急性痛风性关节炎中炎性因子的含量等有关,并且加味四妙散有良好的抗炎和镇痛活性,对痛风的治疗有利。
论文目录
相关论文文献
- [1].银翘四妙散加味联合岐黄散治疗急性痛风性关节炎湿热蕴结证疗效分析[J]. 实用中医药杂志 2020(10)
- [2].四妙散加味治疗急性痛风性关节炎104例疗效观察[J]. 浙江中医杂志 2018(01)
- [3].加味四妙散内服联合如意金黄散外敷治疗痛风性关节炎临床体会[J]. 内蒙古中医药 2016(11)
- [4].加味四妙散内服合金黄膏外敷对急性痛风性关节炎的疗效及镇痛作用[J]. 中国中医急症 2017(03)
- [5].加味四妙散配合塞来昔布治疗急性痛风性关节炎临床研究[J]. 亚太传统医药 2017(07)
- [6].四妙散配合艾瑞昔布治疗急性痛风性关节炎临床效果观察[J]. 临床合理用药杂志 2017(16)
- [7].加味四妙散联用秋水仙碱治疗急性痛风性关节炎对患者康复影响[J]. 双足与保健 2017(07)
- [8].加味四妙散治疗痛风性关节炎临床观察[J]. 实用中医药杂志 2017(09)
- [9].加味四妙散联合秋水仙碱治疗急性痛风性关节炎的效果分析[J]. 世界最新医学信息文摘 2017(65)
- [10].骨洗方配合加味四妙散治疗急性痛风性关节炎的临床观察[J]. 中国处方药 2016(11)
- [11].四妙散加味治疗急性痛风性关节炎的临床观察[J]. 大家健康(学术版) 2014(17)
- [12].加味四妙散治疗高尿酸血症60例临床观察[J]. 中国卫生标准管理 2014(10)
- [13].浅谈四妙散加味治疗直肠癌的疗效观察[J]. 黑龙江医学 2015(08)
- [14].加味四妙散联合布洛芬治疗急性痛风性关节炎35例疗效观察[J]. 国医论坛 2015(05)
- [15].加味四妙散联合塞来昔布治疗急性痛风性关节炎临床研究[J]. 亚太传统医药 2015(20)
- [16].四妙散加减联合水调散外用治疗急性痛风性关节炎临床观察[J]. 辽宁中医药大学学报 2015(10)
- [17].四妙散加中草药自拟痹二号方治疗痛风性关节炎的临床疗效观察[J]. 中国社区医师 2015(30)
- [18].四妙散加减治疗痛风的不良反应及中药药理如何[J]. 家庭生活指南 2020(09)
- [19].中老年关节退化 別忘中医调理[J]. 家庭医药.就医选药 2017(02)
- [20].加味四妙散配合络刺治疗急性痛风性关节炎临床研究[J]. 新中医 2013(12)
- [21].加味四妙散联合秋水仙碱治疗急性痛风性关节炎的观察[J]. 江西医药 2013(10)
- [22].四妙散加味联合龙珠软膏治疗痤疮的疗效观察[J]. 山东中医杂志 2013(12)
- [23].放血排毒配合加味四妙散治疗急性痛风性关节炎临床观察[J]. 四川中医 2016(01)
- [24].四妙散加味灌肠对高血酸血症疗效的临床观察[J]. 中医临床研究 2014(06)
- [25].四妙散加味配合消肿散外敷治疗痛风性关节炎的临床研究[J]. 中医药信息 2013(06)
- [26].加味四妙散治疗淋证浅析[J]. 河南中医 2014(03)
- [27].四妙散加味治疗急性痛风性关节炎60例总结[J]. 湖南中医杂志 2013(02)
- [28].四妙散加味配合耳穴贴压治疗急性痛风性关节炎32例疗效观察[J]. 甘肃中医学院学报 2013(03)
- [29].加味四妙散治疗淋证[J]. 四川中医 2013(10)
- [30].四妙散痛方治疗急性痛风性关节炎63例[J]. 光明中医 2013(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