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农民工“体面劳动”实现状况的实证调研与评析 ——以L地区为例

我国农民工“体面劳动”实现状况的实证调研与评析 ——以L地区为例

论文摘要

1999年6月,国际劳工组织(ILO)新任局长胡安·索马维亚首次提出了“体面劳动”的概念。自此,该组织及其成员国为实现世界范围内的“体面劳动”进行着不懈努力。“体面劳动”理念由此不断得以传播、发展,并得到各国政府和人民的广泛认可。实现广大劳动者“体面劳动”已成为各国政府的一项重要奋斗目标。“体面劳动”是人类继原始劳动、奴役劳动、徭役劳动、雇佣劳动之后出现的新的自主劳动形态,它是对以往一切劳动形式的批判、继承、革新与发展,是人类迄今为止最为进步的劳动形式。“体面劳动”理念的提出与实施,是人类文明进步的又一标识。我国自1979年改革开放以来,数以亿计的农民工涌向各大、中、小城市,积极参与各行各业的开发、建设和服务。31年改革开放取得的举世瞩目的成就,城市面貌发生的翻天覆地的变化,在一定程度上,浓缩了亿万农民工经久不息、的辛勤劳动与奉献。多少年来,“民工潮”已成为我国农村剩余劳动力大规模流动和转移的形象比喻,为人们所熟悉。中国经济亦因低廉的劳动力成本优势,保持着长达31年的持续高增长。因而,对中国经济发展持乐观态度的人认为,数以亿计的农村剩余劳动力将是保证中国未来经济持续、稳定增长的重要动力之一然而,自2003年下半年首次发生的以东南沿海城市为主的“用工荒”现象,在最近几年中愈演愈烈,逐渐发展成为区域性乃至全国性的“用工荒”。为此,一场关于中国“刘易斯拐点”是否已经到来的激辩此起彼伏,不绝于耳。“用工荒”所引起的全社会对农民工的普遍关注,已然成为当前最热门的话题之一。社会各界基本从权益维护、福利收入、制度政策、教育现状、人口结构变化、经济结构转型和劳动观念转变等方面讨论着“用工荒”现象。本文结合理论研究和实地调查,有理由相信,“用工荒”在一定程度上折射了农民工未能实现应有的“体面劳动”,农民工因此选择了“用脚投票”,这是导致诸多企业“招工难”的重要原因之一。2008年以来,胡锦涛总书记多次强调,要完善劳动保护机制,让广大劳动者“体面劳动”,体现出我国政府对“体面劳动”的关注和重视程度不断升温。那么,当前我国农民工的“体面劳动”现状究竟如何以及应该采取哪些措施进一步促进“体面劳动”从而提高农民工的就业质量?以上正是本文所要回答的中心问题。本文在对“体面劳动”和农民工城市就业相关研究成果进行归纳总结的基础上,通过问卷设计、样本确立和实证调研,试图从实现“体面劳动”四大战略目标的视角,对我国L地区农民工“体面劳动”实现状况进行考量与评析,最后提出相应的措施和对策。全文具体框架及主要内容如下:第一章:绪论。一方面,介绍了论文的研究背景、意义、目的以及论文研究的思路、框架、主要研究方法和写作中存在的不足。另一方面,进行了关于“体面劳动”和农民工城市就业相关研究成果的文献梳理与综述。第二章:相关理论概述。主要介绍了劳动力流动理论的传统模型,包括刘易斯-拉尼斯-费模型、乔根森模型、托达罗模型、斯塔克新迁移经济学理论、反就业歧视理论、双重劳动力市场分割理论、劳动关系理论以及“体面劳动”概念的界定和相关研究。第三章:“体面劳动”实现状况的衡量及指标设计。首先对“体面劳动”的衡量标准进行了界定,然后围绕实现“体面劳动”的四大战略目标,结合中国劳动力市场政策和企业、农民工实际,进行了相关指标的设计。共计通过25个具体指标设计,对实现工作权利、就业平等、社会保障和社会对话四大目标进行评价和衡量。第四章:L地区农民工“体面劳动”实现状况的实证调研与评析。首先对调研数据的来源和研究方法进行了说明,其次对调查数据进行统计描述,最后结合统计结果,对该地区的“体面劳动”现状逐一进行了具体分析和评价。第五章:国外促进“体面劳动”的经验借鉴和启示,梳理了亚洲、美国和德国的相关经验,并得出了四点启示。第六章:促进L地区农民工实现“体面劳动”的对策与建议。以前述研究结果为基础,结合实际,从政府、企业、工会和农民工个体四个层面,对L地区确保“体面劳动”实现提出了较为详实的政策措施和建议。本文的主要特色在于:首先,“体面劳动”作为当前社会热议的话题之一,在国内的研究时间却不长,研究成果和共识较少,这为本文的研究提供了较好的空间和契机,提出的对策建议有望具有一定的政策指导作用和可操作性;其次,综合实地调研和理论研究而进行的实现“体面劳动”的对策思考,希望成为农民工“体面劳动”研究的有益探索和实践;再次,本文结合农民工的特殊情况,归纳出“工作权利实现”、“就业平等实现”、“社会保护实现”以及“社会对话实现”四维度的测评指标,体现了一定的创新性,对该领域的研究和调研有一定的借鉴价值;最后,本文的研究对“体面劳动”理念在中国的进一步传播和发展,有望起到促推作用。诚然,本文写作过程中,也存在一些不足:第一,关于“体面劳动”的研究,国内外至今尚没有形成共识,没有统一的评价模型和测量指标,从而致使本文在资料收集和文献参考方面,遇到一定的借鉴瓶颈;第二,由于样本容量所限,得出的结论在全面、客观反映我国农民工“体面劳动”现状方面,难免具有一定的局限性;第三,由于学科积淀和水平所限,“体面劳动”的数理计量和评价作为一项较为复杂的课题,需要在今后的学习和工作中继续作以深入研究。

论文目录

  • 摘要
  • Abstract
  • 1. 绪论
  • 1.1 选题背景
  • 1.1.1 问题的提出
  • 1.1.2 目的及意义
  • 1.2 相关文献综述
  • 1.2.1 国外关于“体面劳动”的相关文献综述
  • 1.2.2 国内关于“体面劳动”的相关文献综述
  • 1.2.3 关于“农民工城市就业”的相关文献综述
  • 1.3 研究的思路与方法
  • 1.4 研究的创新与不足
  • 2. 相关理论概述
  • 2.1 相关概念界定
  • 2.2 农村劳动力流动和转移理论及模型
  • 2.2.1 刘易斯-拉尼斯-费模型
  • 2.2.2 乔根森模型
  • 2.2.3 托达罗模型
  • 2.2.4 斯塔克新迁移经济学理论
  • 2.2.5 劳动力流动理论的新发展
  • 2.3 就业歧视理论
  • 2.3.1 劳动力市场就业歧视的内涵和表现
  • 2.3.2 劳动力市场就业歧视理论
  • 2.3.3 反就业歧视的对策
  • 2.4 就业权利及就业保护相关理论
  • 2.4.1 就业权利及理论
  • 2.4.2 就业保护及实现
  • 2.5 双重劳动力市场分割理论
  • 2.6 劳动关系理论
  • 3. “体面劳动”实现程度的度量及指标设计
  • 3.1 “体面劳动”衡量标准的界定
  • 3.2 “体面劳动”测量指标的设立
  • 3.2.1 工作权利实现的测评指标选取
  • 3.2.2 就业平等实现的测评指标选取
  • 3.2.3 社会保护实现的测评指标选取
  • 3.2.4 社会对话实现的测评指标选取
  • 3.3 相关调查问卷及设计
  • 4. L地区“体面劳动”实现状况的实证调研与评析
  • 4.1 相关数据来源及研究方法的说明
  • 4.2 L地区农民工“体面劳动”实现状况调查数据统计描述
  • 4.2.1 调研对象的基本信息需求
  • 4.2.2 影响农民工“体面劳动”的相关因素及分析
  • 4.3 L地区农民工“体面劳动”实现状况的讨论与分析
  • 4.3.1 调查对象基本信息的统计分析与描述
  • 4.3.2 L地区农民工“体面劳动”实现状况调查数据的统计描述与分析
  • 4.3.3 L地区农民工“体面劳动”状况综合评析
  • 5. 国外实现“体面劳动”的经验借鉴及启示
  • 5.1 亚洲的相关经验
  • 5.1.1 促进生产率和体面就业的同步增长
  • 5.1.2 促进青年人的体面就业
  • 5.1.3 调整劳动力市场管理并使之现代化
  • 5.1.4 扩大社会保护的覆盖范围,特别是对非正规经济的覆盖
  • 5.2 美国的相关经验
  • 5.2.1 工资调控
  • 5.2.2 政府政策与立法干预
  • 5.2.3 充分发挥工会的作用
  • 5.3 德国的相关经验
  • 5.4 对我国促进“体面劳动”的启示
  • 5.4.1 要实现“体面劳动”,需法制先行
  • 5.4.2 促进“体面劳动”与提高劳动生产率并重
  • 5.4.3 强化工会职能,切实维护员工权益
  • 5.4.4 制度建设和企业文化并重
  • 6. L地区农民工实现“体面劳动”的对策与建议
  • 6.1 政府层面
  • 6.1.1 完善劳动保护和社会保障机制,创造和谐体面的劳资环境
  • 6.1.2 强化劳动法律法规的监督力度,确保农民工的合法权益
  • 6.1.3 探索全方位、多层次增加农民工收入的途径,提升农民工就业质量
  • 6.1.4 完善农民工权益维护的法律援助体系,有效解决农民工“维权之困”
  • 6.2 企业层面
  • 6.2.1 探索和建立企业履行社会责任的长效机制,实现企业和员工共同发展的良性互动
  • 6.2.2 加大农民工技能培训投入力度,提升农民工就业能力
  • 6.2.3 重视农民工心理疏导机制建设,践行以人为本的管理理念
  • 6.3 工会层面
  • 6.3.1 深化工会组织“独立性”职能建设,有效促进社会对话
  • 6.3.2 积极开展形式多样的文化培训活动,实现农民工业余生活丰富与职业技能提升的并举
  • 6.3.3 有效扩大工会组织的覆盖面和影响力,当好广大农民工的“维权代言人”
  • 6.4 农民工个体层面
  • 6.4.1 加强自我学习的主观能动性,夯实技能、完善自我
  • 6.4.2 强化“体面劳动”要求和意识,维护劳动权益
  • 6.4.3 坚持诚信劳动,秉承奉献精神
  • 参考文献
  • 附录 调查问卷
  • 后记
  • 致谢
  • 相关论文文献

    • [1].把关爱送到农民工心坎上[J]. 建筑 2019(24)
    • [2].农民工的社会融入及其健康效应探究[J]. 农业经济 2019(12)
    • [3].关于农民工社会保障问题的思考[J]. 智库时代 2019(51)
    • [4].法治社会建设中的农民工法律素养问题探讨[J]. 湖南科技学院学报 2019(09)
    • [5].抓住关键 聚焦问题 大力推进农民工党建工作[J]. 四川党的建设 2019(23)
    • [6].对农民工权益维护问题的几点思考[J]. 法制与社会 2019(35)
    • [7].农民工权益保障的法律问题研究[J]. 法制与社会 2019(34)
    • [8].最低工资标准能否促进农民工工资持续增长[J]. 财经科学 2019(11)
    • [9].论百万扩招与新时代农民工学历教育[J]. 教育与职业 2019(24)
    • [10].劳而不富:青年农民工缘何工作贫困?[J]. 社会发展研究 2019(04)
    • [11].体面劳动视角下推进农民工实现更高质量就业的对策[J]. 河北软件职业技术学院学报 2019(04)
    • [12].浅议农民工与身份认同[J]. 劳动保障世界 2019(35)
    • [13].农民工流向选择和区域流动变化研究——基于河南省农民工流向的经验研究[J]. 农业技术经济 2019(12)
    • [14].城镇化背景下青年农民工创业机制的制度化构建[J]. 智库时代 2020(04)
    • [15].农民工党建“四大工程”助推老区振兴发展[J]. 四川党的建设 2020(02)
    • [16].多管齐下促增收 破解返乡农民工“收入差”难题[J]. 四川党的建设 2020(01)
    • [17].兵团八建哈巴河项目部做好农民工工资发放工作[J]. 兵团工运 2019(11)
    • [18].决胜“全面无欠薪”——我国全面治理拖欠农民工工资问题纪实[J]. 中国信用 2019(03)
    • [19].返乡农民工职业培训研究综述[J]. 职教论坛 2019(12)
    • [20].福建省根治拖欠农民工工资工作领导小组第一次全体会议召开[J]. 就业与保障 2019(23)
    • [21].南江:全面提升农民工获得感幸福感和安全感[J]. 四川劳动保障 2019(11)
    • [22].农民工的社会交往内卷化了吗?——基于对“内卷化”概念比较性的理解[J]. 天府新论 2020(01)
    • [23].我国农民工消费主体变迁与消费潜能释放的学术梳理与评述[J]. 渭南师范学院学报 2020(01)
    • [24].国外农民职业教育对我国农民工创新创业培训的启示[J]. 滁州学院学报 2019(06)
    • [25].务工经历对返乡农民工创业能力提升的影响研究——基于人力资本累积的视角[J]. 江苏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20(01)
    • [26].收入不平等对进城农民工风险应对策略的影响——基于鄂粤城市的实地调查[J]. 华中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20(01)
    • [27].农民工职业流动与职业上升的机制研究——基于北京市农民工的调查数据[J]. 生产力研究 2019(12)
    • [28].加强施工企业项目部农民工工资管理思考[J]. 中国中小企业 2020(02)
    • [29].司法部“绿色通道”帮助农民工讨薪2700余万元[J]. 山西农经 2020(01)
    • [30].农民工政治认同的形成机理[J]. 云南行政学院学报 2020(02)

    标签:;  ;  ;  

    我国农民工“体面劳动”实现状况的实证调研与评析 ——以L地区为例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