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次性力竭运动后疲劳主观感受与客观指标间的相关性研究

一次性力竭运动后疲劳主观感受与客观指标间的相关性研究

论文摘要

在运动性疲劳理论的实践应用中,各种评定人体运动性疲劳的主客观指标被用于帮助运动员和教练员判断和掌握运动的量、强度和时间,这为运动中合理分配体能,最大限度地减少疲劳的发生以及加快疲劳的恢复起了重要作用。因此,科学合理地认识和使用这些评定疲劳的指标是很有意义的。本文通过对运动性疲劳及其评价指标的发展进行观察后认为:目前用于评价运动性疲劳的指标较多,而且在运动队中常采用多个指标联合应用监控运动训练和比赛。因此选用哪些指标来监控训练和比赛就较重要了。一般认为将相关程度较高的指标共同运用与疲劳评价中可以使指标之间互为参考,使疲劳评定的结果更为可靠,而目前就运动性疲劳评价指标之间关系的研究和报道还不多见。研究目的:在前人研究的基础上,本研究目的就在于测试一次性力竭运动疲劳后恢复期不同时段部分主客观指标,通过实验数据来研究和探讨它们的变化规律以及运动性疲劳部分主观感受和客观指标间相关性的问题,为多指标的联合应用于疲劳评定提供参考依据。研究方法:本实验以人体为研究对象,按照Bruce方案采用一致的运动疲劳模式,在运动前和运动力竭后恢复阶段按9个时间点顺序分别采取心率、RPE15、血乳酸、血氨、反应时和手动稳定性的数据。并通过SPSS软件对这6个指标的数据进行方差和相关性统计分析。研究结果:本实验研究结果是血乳酸、血氨、心率、RPE15和手动稳定性均于运动后即刻达到峰值,运动后逐渐回复到接近安静状态,表现出对运动疲劳程度反映的敏感性。反应时却没有表现出其他值的相应趋势,而是呈现一定的波动状态变化。实验中评价运动疲劳客观指标的血乳酸、血氨和心率之间有较高程度的线性相关。而主观感受指标中RPE15和手动稳定性之间有一定的线性相关,而反应时却表现出和其他指标较低的相关程度。研究发现RPE15、心率、血乳酸和血氨之间均达到显著相关水平,手动稳定性和反应时数据与其他指标之间表现为弱相关或不相关水平。研究结论:以Bruce方案为负荷模型的运动性疲劳实验中,血乳酸、血氨、心率、RPE15和手动稳定性均于表现出对反映运动疲劳程度的敏感性,而反应时的变化较少,提示反应时可能不适用于短时间一次性力竭负荷运动疲劳的评定;在一次性力竭性体能项目运动疲劳的评价时,将RPE15、血乳酸、血氨和心率这几个之间相关性较高的主客观指标联合应用可能对运动强度和疲劳状态的评价提供更为准确、全面和系统的参考依据。

论文目录

  • 摘要
  • ABSTRACT
  • 1.前言
  • 1.1 选题的依据和意义
  • 1.2 文献综述
  • 1.2.1 引发运动性疲劳的中枢生化机制
  • 1.2.2 引发运动性疲劳的外周生化机制
  • 1.2.3 运动性疲劳的生化评价指标的研究进展
  • 1.2.4 运动性疲劳生理评价指标的研究进展
  • 1.2.5 运动性疲劳的认知感受评价指标的研究进展
  • 1.2.6 运动性疲劳神经感受评价指标的研究进展
  • 1.2.7 主客观指标之间相关研究的研究进展
  • 1.2.8 小结
  • 2.研究方法
  • 2.1 实验对象
  • 2.2 实验方法
  • 2.2.1 实验设计
  • 2.2.2 运动疲劳模式
  • 2.2.3 实验条件
  • 2.2.4 实验仪器
  • 2.2.5 指标的采集和测定
  • 2.3 统计方法
  • 3.实验结果
  • 3.1 测定结果
  • 3.2 指标间相关性计算
  • 4.讨论
  • 4.1 对不同时间客观指标变化规律的分析
  • 4.2 对不同时间主观感受变换规律的分析
  • 4.3 客观指标间的相关性分析
  • 4.3.1 血氨和血乳酸的相关性分析
  • 4.3.2 血氨、血乳酸和心率的相关性分析
  • 4.4 主观感受指标间的相关性分析
  • 4.5 客观指标与主观感受指标间的相关性分析
  • 4.5.1 血乳酸、血氨与RPE15之间的相关性分析
  • 4.5.2 心率与RPE15之间的相关性分析
  • 4.5.3 血乳酸、血氨和心率与反应时和手动稳定性值之间的相关性分析
  • 5 结论和建议
  • 5.1 结论
  • 5.2 存在的问题与建议
  • 5.2.1 存在的问题
  • 5.2.2 主要建议
  • 参考文献
  • 致谢
  • 附件
  • 相关论文文献

    • [1].运动性疲劳恢复方法和手段的研究[J]. 内蒙古体育科技 2010(01)
    • [2].篮球运动员运动性疲劳及其营养学消除手段[J]. 当代体育科技 2018(32)
    • [3].运动性疲劳的生化分析与消除方法[J]. 中国体育教练员 2018(04)
    • [4].浅析按摩对篮球专项学生运动性疲劳的缓解作用[J]. 当代体育科技 2019(01)
    • [5].“瑜伽放松休息术”对运动性疲劳的恢复的影响研究[J]. 体育世界(学术版) 2019(01)
    • [6].中药应用于运动性疲劳相关问题的研究[J]. 湖北体育科技 2019(06)
    • [7].运动性疲劳及恢复手段的探究[J]. 科学大众(科学教育) 2019(10)
    • [8].运动性疲劳的中医观[J]. 现代医药卫生 2016(24)
    • [9].现代医学和传统医学关于人体运动性疲劳的研究进展[J]. 河南医学高等专科学校学报 2017(03)
    • [10].运动性疲劳的恢复措施及其作用机理[J]. 安阳师范学院学报 2017(05)
    • [11].中长跑运动性疲劳恢复的研究[J]. 运动 2016(04)
    • [12].工作犬运动性疲劳及影响因素[J]. 中国工作犬业 2016(09)
    • [13].论运动中产生的运动性疲劳和运动后的恢复[J]. 科学咨询(科技·管理) 2015(11)
    • [14].如何消除运动性疲劳?[J]. 解放军健康 2019(02)
    • [15].浅析按摩对篮球专项学生运动性疲劳的缓解作用[J]. 休闲 2019(02)
    • [16].运动性疲劳产生的原因及消除方法[J]. 中学课程辅导(教师通讯) 2019(18)
    • [17].营养与运动性疲劳[J]. 体育风尚 2018(03)
    • [18].运动性疲劳与恢复的研究与进展[J]. 文体用品与科技 2012(06)
    • [19].运动性疲劳[J]. 人生与伴侣(月末版) 2009(09)
    • [20].运动性疲劳与恢复[J]. 新课程(教育学术版) 2009(01)
    • [21].运动性疲劳的生理机制及其消除[J]. 考试周刊 2008(40)
    • [22].青少年田径项目运动性疲劳的消除[J]. 中国学校体育 2020(10)
    • [23].论运动疲劳与恢复[J]. 山西体育科技 2008(Z1)
    • [24].浅谈400m跑在运动训练中的运动性疲劳与恢复[J]. 山西体育科技 2009(04)
    • [25].肝脏与运动性疲劳的关系[J]. 内蒙古体育科技 2013(02)
    • [26].运动性疲劳的研究进展[J]. 当代体育科技 2019(11)
    • [27].运动性疲劳生化监测方法的研究进展[J]. 东华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19(03)
    • [28].运动性疲劳产生机制的生化研究进展[J]. 吕梁学院学报 2017(06)
    • [29].中药缓解运动性疲劳的研究进展[J]. 长春中医药大学学报 2018(02)
    • [30].中医药治疗运动性疲劳研究[J]. 新中医 2018(09)

    标签:;  ;  ;  ;  ;  

    一次性力竭运动后疲劳主观感受与客观指标间的相关性研究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