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公法与私法在我国市场经济中的地位和作用

论公法与私法在我国市场经济中的地位和作用

论文摘要

公法和私法的划分起源于罗马法,并为后世各国普遍接受,目前已成为对法律的基本分类,但划分标准上还存在很大的分歧,传统的分类方法各有利弊,较为可取的观点应是根据法律所调整的社会关系是权力关系还是权利关系作为划分的标准。公法与私法的划分有其深刻的经济、社会和法制基础,在现代社会中,公法和私法呈现相互渗透的趋势。公法与私法的划分,一度时期被实行计划经济的社会主义国家所否认。改革开放以来,随着市场经济的确立,我国有必要承认公法与私法的划分,这是市场经济发展在法律上的要求。同时,我国法律的发展将呈现公法私法化的趋势。在我国市场经济法律体系中,公法与私法既有区别,又有联系,既对立又统一。我国的市场经济是由计划经济脱胎而来的,这一路径决定了我国应以私法优位主义作为健全和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法律体系的指导原则。我国实行的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私法侧重于维护市场经济的基本运行秩序,公法则侧重于保障国民经济的整体运行和市场竞争秩序,二者应当紧密配合,实现良性互动,共同促进我国市场经济健康、有序地发展。

论文目录

  • 绪论
  • 第一章 公法和私法划分的基本理论
  • 第一节 公私法划分的起源及其历史演变
  • 一、公私法划分的起源与罗马法体系
  • 二、封建制社会的法律体系中没有公法与私法的划分
  • 三、公私法划分在资本主义社会的发展和变化
  • 四、公私法划分在社会主义社会的首创
  • 第二节 公法和私法的划分标准
  • 一、利益说
  • 二、主体说
  • 三、意思说
  • 四、综合说
  • 五、本文的观点
  • 第三节 公法和私法划分的主客观基础
  • 一、市场经济是公法与私法划分的经济基础
  • 二、市民社会与政治国家的分离是公法与私法划分的社会基础
  • 三、大陆法系的法制传统是公法与私法划分的法制基础
  • 第四节 公法和私法的关系
  • 一、公法和私法的区别
  • 二、公法和私法的联系
  • 第五节 公法和私法的发展趋势
  • 一、私法公法化趋势
  • 二、公法私法化趋势
  • 第二章 公法和私法的二元法律结构是我国市场经济的必然选择
  • 第一节 公法一元论是我国计划经济体制下法律结构的必然选择
  • 一、计划经济体制下导致公法一元结构的原因
  • 二、对公法一元结构的反思
  • 第二节 公、私法二元结构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下的必然选择
  • 一、市场经济体制下选择公私法二元结构的原因
  • 二、我国市场经济体制下需要划分公法与私法
  • 第三节 我国市场经济体制下公法和私法划分的法律意义
  • 一、公法和私法的划分对我国权利意识和法律文化的培育
  • 二、公法和私法的划分是现代市场经济立法的基础
  • 三、公法和私法的划分是现代市场经济运行的法律保障
  • 四、公私法划分对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具有重要意义
  • 五、公私法划分的理论对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律体系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 第四节 我国法律体系发展呈现“公法私法化”趋势
  • 一、我国公法私法化趋势的表现
  • 二、我国“公法私法化”的原因分析
  • 第三章 公法和私法在我国市场经济中的地位及其辩证关系
  • 第一节 公法和私法在我国市场经济中的地位
  • 一、学界关于公法、私法地位问题的争论
  • 二、本文的评价
  • 第二节 公法与私法在我国市场经济中的对立关系
  • 一、公法与私法的表层区别
  • 二、公法与私法的深层区别
  • 第三节 公法与私法在我国市场经济中的统一关系
  • 一、调整对象交叉
  • 二、文化与精神的互补
  • 三、法功能的互补
  • 四、经济功能的趋同
  • 第四章 公法和私法在我国市场经济中的作用
  • 第一节 私法维护市场经济基本运行秩序的作用
  • 一、私法精神与市场经济
  • 二、民事主体制度确立市场经济的主体资格
  • 三、物权法律制度维护市场秩序的静的安全
  • 四、债权法律制度维护市场秩序的动的安全
  • 第二节 公法保障国民经济整体运行和市场竞争秩序的作用
  • 一、公法精神与市场经济
  • 二、公法在宏观经济层面具有直接调控国民经济整体运行秩序的作用
  • 三、公法在微观经济层面具有间接规制市场经济竞争秩序的作用
  • 四、宏观经济调控立法与微观经济规制立法的关系
  • 第三节 公法和私法在我国市场经济中作用的良性互动
  • 一、私法规范市场经济秩序的局限性
  • 二、公法干预市场经济的消极作用
  • 三、我国市场经济中公法、私法作用良性互动的必要性和意义
  • 四、我国市场经济中公法、私法作用良性互动的实现途径
  • 结语
  • 参考文献
  • 后记
  • 中文详细摘要
  • 英文详细摘要
  • 相关论文文献

    • [1].欧洲中世纪市民社会结构的形塑逻辑与启示[J]. 开发研究 2017(02)
    • [2].马克思对国家和市民社会的批判逻辑——以《论犹太人问题》为中心[J]. 烟台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20(02)
    • [3].市民社会发展及其负外部效应的表徵探讨[J]. 现代商贸工业 2019(26)
    • [4].马克思早期著作中的“市民社会”意向[J]. 岭南学刊 2018(02)
    • [5].市民社会正义问题的多维审视[J]. 马克思主义与现实 2018(04)
    • [6].市民社会与政党整合——当代马克思主义执政党建设[J]. 中学政治教学参考 2016(36)
    • [7].超越私人——论马克思对市民社会中人的分析和批判[J]. 中国高校社会科学 2017(03)
    • [8].市民社会与法治的内在逻辑及其当代启示[J]. 学理论 2016(02)
    • [9].浅析马克思的国家与市民社会关系理论及其当代价值[J]. 佳木斯职业学院学报 2016(04)
    • [10].从政治的人到市民社会的人——政治哲学中人之理念的“革命”[J]. 内蒙古社会科学(汉文版) 2016(04)
    • [11].市民社会的价值观对中国社会发展的意义[J]. 中国校外教育(理论) 2008(07)
    • [12].马克思早期“市民社会”概念的历史化阐释——《黑格尔法哲学批判》中“市民社会”概念再研究[J]. 马克思主义哲学论丛 2018(01)
    • [13].“市民社会”概念的历史起源和社会历史基础[J]. 人文论丛 2008(00)
    • [14].初探两个社会的哲学底蕴——浅析《关于费尔巴哈的提纲》第十条[J]. 青春岁月 2016(23)
    • [15].当代市民社会旧式分工的逻辑批判与理性重建[J]. 山西青年 2017(03)
    • [16].震后救灾和灾后重建:中国市民社会的出现?[J]. 中国社会公共安全研究报告 2016(01)
    • [17].梁慧星教授序[J]. 私法 2016(02)
    • [18].马克思及其后学的意识形态思想对理解核心价值观的启示[J]. 马克思主义哲学研究 2016(02)
    • [19].“皇帝”观念对我国古代市民社会形成的影响[J]. 祖国 2017(02)
    • [20].中国市民社会的发展:组织分化和地区差异[J]. 复旦公共行政评论 2016(01)
    • [21].成龙 市民社会里独一无二的自己[J]. 今古传奇(武侠版) 2017(02)
    • [22].昂格尔法治命题对法治中国建设的启示——“组织—意识”与市民社会[J]. 岳麓法学评论 2016(00)
    • [23].葛兰西市民社会及其理论意义研究[J]. 北方文学 2017(20)
    • [24].梁慧星教授序[J]. 私法 2017(01)
    • [25].美国市民社会的发展及其对当代中国的启示[J]. 常州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13(06)
    • [26].理论与现实:伊朗市民社会研究评析[J]. 伊斯兰文化 2009(01)
    • [27].市民社会与国家关系的两种相异理解——论马克思对黑格尔的批判[J]. 马克思主义哲学研究 2011(00)
    • [28].论市民社会与韩国民主政治发展[J]. 黄海学术论坛 2011(02)
    • [29].从市民社会走向城市和谐[J]. 孔学研究 2008(00)
    • [30].孟德斯鸠与市民社会的概念[J]. 朝阳法律评论 2016(02)

    标签:;  ;  ;  ;  ;  

    论公法与私法在我国市场经济中的地位和作用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