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神抵抗:东北沦陷区报纸文学副刊的政治身份与文化身份 ——以《大同报》为样本的历史考察

精神抵抗:东北沦陷区报纸文学副刊的政治身份与文化身份 ——以《大同报》为样本的历史考察

论文摘要

东北沦陷区文学的主体是汉奸文学还是抵抗文学?以往研究虽然形成两种对立观点,却一直缺少足够的典型案例及统计数字。本论文对东北沦陷区报纸文学副刊进行发掘整理,从中提取大量文本,以实例证明:精神抵抗,是东北沦陷区报纸文学副刊的主线。论文从浩如烟海的东北沦陷区报纸文学副刊作品中,发掘整理出一系列汉奸文学与抵抗文学的典型案例,并结合其作者背景、时代背景等历史资料进行分析,寻找到东北沦陷区文坛的精神内核和一些重大文学事件的发生内因。在研究过程中,论文采取样本分析的方法,选取这一时期最具代表性的报纸——伪满洲国政府机关报《大同报》为样本,对其14年间所办的10个文学副刊为线索进行整理和分析,从中搜寻到大量典型案例。除文本分析以外,还进行了一些数据统计,以求分析之准确。根据发掘整理出的第一手资料,论文发现:东北沦陷区报纸文学副刊存在着政治身份与文化身份的分裂。这些依附于日伪时期报纸上的文学副刊,其政治身份为日伪宣传舆论工具,而其文化身份却与日伪统治者要求的相反——在国家观念上认同中国而非“满洲国”。这种政治身份与文化身份的分裂,集中体现在东北沦陷区报纸上出现的此伏彼起的抵抗文学副刊上。这种看似反常的现象,恰恰表现了东北人民不屈斗争的精神与日本侵略者文化殖民政策的失败。通过对比东北沦陷区不同文学载体(报纸、期刊、单行本、广播)的地位与状况,论文还发现了另一个值得关注的文学现象:报纸文学副刊是战时的重要文学载体。与“短命”的期刊和“难产”的单行本相比,东北沦陷区报纸文学副刊在延续性、覆盖范围等方面都占有特殊的优势。对散失严重的东北沦陷区文学史料的收集整理,并且对幸存的老作家进行“口述历史”记录,论文发掘出许多久已经湮没的文学史料,纠正了一些权威资料中的谬误。

论文目录

  • 内容提要
  • 前言
  • 一、中国现代文学研究的不完整性
  • 二、对东北沦陷区文学的多重界定
  • 三、对东北沦陷区文学的总体评论
  • 第一章 “报端文艺”:特殊时代承担特殊使命
  • 第一节 文学副刊的地位与作用
  • 一、什么是文学副刊
  • 二、中国现代文学的重要载体
  • 三、长期支撑东北沦陷区文学
  • 四、到报纸上寻找历史的原貌
  • 第二节 东北沦陷区文学传播的媒介状况
  • 一、电子媒介
  • 二、纸质媒介
  • 第三节 被过度依赖的“报端文艺”
  • 一、期刊缺席,副刊担纲
  • 二、文学社团,寄生报纸
  • 三、同人文学,幻影破灭
  • 第四节 《大同报》文学副刊的样本意义
  • 一、伪满洲国最具代表性的报纸
  • 二、东北沦陷区文坛的“重镇”
  • 三、《大同报》报纸保存现状
  • 第二章 政治身份与文化身份的分裂
  • 第一节 作为政治符号的《大同报》
  • 一、伪满洲国政府机关报
  • 二、来由与变迁
  • 三、社址与设备
  • 四、中日籍负责人
  • 第二节 政治身份与文化身份
  • 一、副刊版与新闻版的分离
  • 二、政治身份与文化身份的分裂
  • 三、汉奸记者与汉奸文人的存在
  • 第三节 《大同报》文学副刊概况
  • 一、日刊(隔日刊)型
  • 二、周(旬)刊型
  • 三、长篇连载
  • 第四节 专制强权下的生存空间
  • 一、新闻检查制度
  • 二、多重审查机关
  • 第三章 前期:四个“抵抗”的副刊
  • 第一节 陈华与《大同俱乐部》
  • 一、与关内文学“母体”血脉相连
  • 二、勇敢地抵制王道文学
  • 三、作品传达出苦难意识
  • 四、成为爱国作家俱乐部
  • 五、主编陈华是副刊灵魂
  • 第二节 北满作家群与《夜哨》
  • 一、左翼作家的阵地
  • 二、抵抗文学的典范
  • 三、《夜哨》的自然情况
  • 四、编者陈华与三郎
  • 五、《夜哨》之后
  • 第三节 孙陵与《满洲新文坛》
  • 一、《夜哨》的精神继承者
  • 二、东北爱国作家的“地盘”
  • 三、大主编孙陵的“处女作”
  • 四、抵抗文学的再次“出击”
  • 五、从《边声》看《满洲新文坛》
  • 六、受到“国民文库征文”冲击
  • 七、《满洲新文坛》的结束
  • 八、逃亡上海之后的孙陵
  • 第四节 《文艺》上的“纪念高尔基专号”事件
  • 一、《文艺》副刊从《大同俱乐部》脱胎而来
  • 二、“纪念高尔基专号”事件始末
  • 第四章 中期:《文艺》副刊与文坛论争
  • 第一节 《明明》出场,《文艺》失语
  • 一、作家失踪与回避现实
  • 二、《明明》带来的压力
  • 第二节 突然狂语,争端频起
  • 一、论争存在人为炒作嫌疑
  • 二、《文艺》成为论争主战场
  • 三、论战促使作家派别形成
  • 四、这场文坛论争的价值
  • 五、谁是亲日派?
  • 第三节 谜一样的人物
  • 一、梅娘及其笔名扑朔之迷
  • 二、统治者“声音”与柳龙光出场
  • 三、梁山丁的粉饰诗
  • 第四节 纯文学作品透露的真实
  • 一、“提了一支冷讽的笔”
  • 二、两位“愤青”
  • 三、三位革命者
  • 四、黑暗生活的写真
  • 第五章 末期:四个“挣扎”的副刊
  • 第一节 强迫转轨——从《文艺》到《艺文》
  • 一、《艺文》是加强统治的信号
  • 二、《艺文》是文学副刊衰落标志
  • 三、无法压抑的反抗意识
  • 第二节 逃亡宣言——《我们的文学》副刊
  • 一、“往来无白丁”
  • 二、逃亡前的宣言与呐喊
  • 三、“暗的文学”与暗的生活
  • 四、“一个副刊的自杀”
  • 第三节 幻梦破灭——《新文坛》副刊
  • 一、《新文坛》的诞生
  • 二、失去的傲骨,还是人质的发言
  • 三、被战争裹胁的文学
  • 第四节 消失在战争硝烟里——《康庄》副刊
  • 一、谄媚的献纳诗
  • 二、湮灭在“决战”之中
  • 第六章 《大同报》文学副刊的译文研究
  • 第一节 高尔基的信徒——对俄苏文学的推崇
  • 一、对高尔基的崇拜
  • 二、对于俄苏文学的介绍
  • 三、停滞于孙陵走后
  • 第二节 滋养与侵略——日本文学的进入
  • 一、吸取日本文学的养分
  • 二、雪笠与“士兵三部曲”——关于“笔部队”
  • 三、梅娘与《白兰之歌》——关于“开拓文学”
  • 第三节 遥远的西方——欧美文学的转译现象
  • 一、初期:采取意译
  • 二、中期:日文转译
  • 三、太平洋战争前:出现了反战作品
  • 第四节 《海外文学专页》
  • 一、旅日作家的园地
  • 二、日本作家笔下的“满洲故事”
  • 三、图文并茂介绍西方作家
  • 四、重视童话与漫画
  • 第七章 《大同报》长篇连载研究
  • 第一节 从通俗演义到侦探故事
  • 一、通俗演义占据一版
  • 二、来自西方的侦探故事
  • 第二节 儒丐的史观与人生观
  • 一、儒丐的身世
  • 二、《福昭创业纪》是为政治服务的吗?
  • 三、看破世事的现实小说
  • 四、文学生涯始于翻译
  • 第三节 王则与《昼与夜》
  • 一、《昼与夜》里的乡土世界
  • 二、开启东北新文学长篇创作
  • 三、作为文学活动家的王则
  • 第四节 梁山丁与《绿色的谷》
  • 一、未完成的巨制
  • 二、大胆地暴露与揭露
  • 三、直接导致了山丁逃亡
  • 第八章 《大同报》征文活动研究
  • 第一节 无人理睬的“愿学文会征文”
  • 一、遗老遗少的幻想
  • 二、自说自话的孤寂
  • 第二节 “新年征文”与“建国纪念征文”
  • 一、“新年征文”
  • 二、“建国纪念征文”(1935 年2 月)
  • 第三节 最具欺骗性的“满洲帝国国民文库征文”
  • 一、亡国教育的一着“妙棋”
  • 二、阴险的主办者——等待作家现身
  • 三、抄袭事件频发
  • 第四节 “时局悬赏”与作家心态
  • 一、“时局悬赏”
  • 二、作家参与征文的心态
  • 第九章 《大同报》文学副刊信息传播功能研究
  • 第一节 关于笔名与本名
  • 一、《新刊介绍》与《文化动静》上的笔名信息
  • 二、获奖名单成为笔名线索
  • 第二节 传播地方文坛信息
  • 一、开设专栏及时报道文坛消息
  • 二、“专辑”、“地方文坛巡礼”全面介绍地方文坛
  • 结语
  • 一、读报即是读史
  • 二、正本清源
  • 三、精神抵抗
  • 参考文献
  • 一、解放前报纸文献
  • 二、解放前期刊文献
  • 三、解放前图书文献
  • 四、解放后图书文献
  • 五、解放后期刊文献
  • 六、相关人物访谈
  • 附录一:《夜哨》副刊目录
  • 附录二:《我们的文学》副刊目录
  •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发表的主要学术论文及其他成果
  • 后记 大旅行的开始
  • 论文摘要
  • Abstract
  • 相关论文文献

    标签:;  ;  ;  ;  ;  ;  ;  

    精神抵抗:东北沦陷区报纸文学副刊的政治身份与文化身份 ——以《大同报》为样本的历史考察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