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题目: 我国农作制特征及县域实证分析
论文类型: 博士论文
论文专业: 作物栽培与耕作学
作者: 蔡承智
导师: 陈阜
关键词: 农作制,县域,实证分析,粮食安全
文献来源: 中国农业大学
发表年度: 2005
论文摘要: 本研究结合对国内外农作制的比较,探讨了我国现代农作制涵义及体系结构。从气候、地缘、种养制度特征等角度,对农作制类型进行了逐级划分。以农作制类型及体系理论为指导,分别对我国农作制总体特征、主要类型区域农作制特征进行了分析,并选择三个典型县(市)进行了县域农作制实证分析。 通过对我国农作制总体特征分析指出:生产投入不断增加但种植效益逐渐下降,进一步提高作物单产越来越困难,重点必须转向依靠基础设施如水利建设来提高农田生产力及作物总产;面临的主要问题是:资源环境压力日益增大,农村经济落后、劳动力素质低;发展方向主要为:优化区域布局,推进技术进步及现代化进程,大力发展农村副业尤其是农产品加工业,提高产品质量、强化市场管理,保护资源、治理环境,改善农村社会经济条件。 对主要类型区域农作制特征及面临的主要问题分析表明:东部沿海地区的主要问题是入世关税及绿色壁垒影响、农产品技术含量低且市场狭窄、农业产业化程度及比较效益低、耕地资源递减且生态环境日趋恶化:中部平原地区的主要问题是黄淮海地区水资源供需矛盾突出、长江中下游地区水旱灾害并存、东北平原农业生产呈徘徊态势、农业效益及产业化水平低、农民增产难增收;西北(半)干旱区的主要问题是过度开垦放牧造成严重草场退化和水土流失、水资源的过度开发及不合理利用带来严重的水生态问题、种植业的高产追求加剧区域干旱:丘陵山区的主要问题是坡地水土流失严重、农业现代化尤其机械化水平低、农村基础设施如交通条件差、农民贫困:青藏高原主要是生态环境及农村社会经济条件较差、生产投入及现代化水平较低。针对存在问题提出了区域农作制发展方向;东部地区重点是发展农产品加工贸易,中部地区重点是加快农业的产业化进程,西北地区重点是生态环境治理,丘陵山区重点是开发特色产业和发展农村副业。 对贵州省正安县、河北省藁城市、北京市顺义区进行的县域农作制实证分析表明:交通落后是制约南方山区农村经济发展的瓶颈,农作制发展的方向应该是大力发展特色产业及农村副业;平原粮食主产区重点是加快农业产业化步伐,华北平原必须走节水农作制可持续发展道路;城郊农作制表现出明显的多功能性,既生产功能(提供农产品)、生态功能(改善环境)、社会功能(旅游观光),应大力发展农产品加工及储藏,提高产品质量、完善市场机制。 运用“国际应用系统分析研究所”开发的AEZ模型,计算了我国41个农作制亚区的水稻、小麦、玉米、马铃薯、大豆、油菜的生产潜力,结果表明这6大作物总生产潜力可达7.14亿吨,能够确保我国2030年6.2亿吨的粮食需求。其中单产最大潜力主要分布为:水稻在江淮江汉平原、南玲丘陵,小麦在秦巴山区、汾渭谷地,玉米在黄淮平原南阳盆地、江淮江汉平原,马铃薯在秦巴山区、汾渭谷地,大豆在鲁西平原鲁中丘陵、黄淮平原南阳盆地,油菜在秦巴山区、长白山温和区。分析不同因子对作物产量的贡献差异,提出了我国未来粮食安全对策,即:兴修水利保证农田灌溉、开发作物良种高产潜力、保障耕地及粮田面积、提高种植效益和种粮积极性、依靠科技进步减缓资源环境压力。
论文目录:
第一章 引论
1.1 国内外农作制研究进展
1.1.1 国内农作制基础理论的形成和发展
1.1.2 国外农作制基础理论的形成和发展
1.1.3 国内外对农作制分类及区划的研究
1.1.4 国内外对农作制管理的研究
1.2 研究方法及技术路线
1.2.1 研究方法
1.2.2 技术路线
1.2.3 数据库建立及分析处理
第二章 我国农作制体系结构及总体特征分析
2.1 农作制涵义及体系结构
2.1.1 农作制内涵及外延
2.1.2 农作制类型划分
2.1.3 农作制分析与评估
2.1.4 农作制管理
2.2 我国农作制总体特征
2.2.1 农作制背景
2.2.2 农作制特征
2.2.3 农作制主要问题
2.2.4 农作制发展方向
第三章 主要类型区域农作制分析
3.1 东部沿海地区农作制
3.1.1 区域
3.1.2 农作制背景
3.1.3 农作制特征
3.1.4 农作制主要问题
3.1.5 农作制发展方向
3.2 中部平原地区农作制
3.2.1 区域
3.2.2 农作制背景
3.2.3 农作制特征
3.2.4 农作制主要问题
3.2.5 农作制发展方向
3.3 西北(半)干旱区农作制
3.3.1 区域
3.3.2 农作制背景
3.3.3 农作制特征
3.3.4 农作制主要问题
3.3.5 农作制发展方向
3.4 丘陵山区及青藏高原农作制
3.4.1 区域
3.4.2 农作制背景
3.4.3 农作制特征
3.4.4 农作制主要问题
3.4.5 农作制发展方向
3.4.6 西南特色种植业
3.4.7 青藏高原农作制
第四章 县域农作制实证分析
4.1 贵州省正安县
4.1.1 农作制背景
4.1.2 农作制特征
4.1.3 农作制主要问题
4.1.4 农作制发展方向
4.2 河北省藁城市
4.2.1 农作制背景
4.2.2 农作制特征
4.2.3 农作制主要问题
4.2.4 农作制发展方向
4.3 北京市顺义区
4.3.1 农作制背景
4.3.2 农作制特征
4.3.3 农作制主要问题
4.3.4 农作制发展方向
第五章 区域农作制作物生产潜力与粮食安全
5.1 我国粮食需求预测
5.2 我国区域农作制粮食生产总潜力
5.2.1 预测方法
5.2.2 预测区域
5.2.3 预测结果
5.3 我国未来粮食安全对策
5.3.1 粮食单产主要影响因子分析
5.3.2 粮食安全对策
第六章 结论与讨论
6.1 结论
6.2 讨论
参考文献
发布时间: 2005-06-13
参考文献
- [1].北方农牧交错带农用地风蚀影响因子与保护性农作制研究[D]. 何文清.中国农业大学2004
相关论文
- [1].设施型农作制度研究[D]. 郜庆炉.西北农林科技大学2002
- [2].农业产业政策理论与实证探析[D]. 黄小晶.暨南大学2002
- [3].内蒙古农作制度演变及持续高效对策研究[D]. 张海明.中国农业大学2003
- [4].北方农牧交错带农用地风蚀影响因子与保护性农作制研究[D]. 何文清.中国农业大学2004
- [5].中国耕作制度近50年演变规律及未来20年发展趋势研究[D]. 李立军.中国农业大学2004
- [6].黄淮海平原农业结构调整及农业发展战略研究[D]. 侯满平.中国农业大学2004
- [7].天津耕作制度50年演变规律、2020年发展方向及其对策研究[D]. 齐成喜.中国农业大学2005
- [8].北京地区种植业水资源优化利用研究[D]. 周宪龙.中国农业大学2005
- [9].耕地资源与粮食安全[D]. 张士功.中国农业科学院2005
- [10].我国三熟耕作区湖南省耕作制度演变规律、趋势与对策研究[D]. 段红平.中国农业大学20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