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读:本文包含了空间环境模拟论文开题报告文献综述及选题提纲参考文献,主要关键词:夹层式热沉,耐压能力,焊接方式,可靠性设计
空间环境模拟论文文献综述
张英明,石芳录,张京翔,杨建斌,柏树[1](2019)在《空间环境模拟设备夹层式热沉结构的可靠性设计及工艺探讨》一文中研究指出简述了夹层式热沉的性能特点,提出其存在的耐压能力和气密性等可靠性问题。对用不同焊接方式和成型方式制造的夹层式热沉试验板进行了试验分析,确认了不同的焊接方式对不锈钢薄板的损伤程度不同,进而影响不锈钢夹层式热沉试验板的耐压能力,其中以电阻焊方式最佳,激光焊和氩弧焊次之。无论哪种焊接方式,焊前均需调整优化焊接参数。其中,对电阻焊方式,合理调整焊接参数可使试验板水压爆破压力接近母材的实际断裂强度。分析认为板材厚度、焊点大小以及焊点矩阵间距等会显着影响试验板的耐压能力和安全胀形高度,建议取板厚0.5~2.5 mm,焊点直径取2~16 mm,焊点矩阵间距取50~100 mm,此参数范围安全胀形高度均大于10 mm。建议通过试焊试验板验证检验用不同焊接方式加工的热沉产品的实际耐压能力。热沉上各种开孔、载冷介质的进出分配管处以及封边等位置,若焊点矩阵完整性受到破坏,应补充焊点予以补强。(本文来源于《真空与低温》期刊2019年05期)
杨满场,李月雯[2](2019)在《大型居住区冬季风环境模拟分析与空间策略研究——以武汉市南湖大型居住区为例》一文中研究指出大型居住区冬季风环境的改善有利于居民日常的室外活动,并增加其舒适性。研究以武汉市南湖大型大型居住区为例,使用FLUENT19.0软件模拟分析居住区冬季风环境,模拟结果表明:大型居住区的4个街道交叉口空间、部分居住区主要公共活动空间及大型商业活动空间均出现风速较高的现象,针对该现象,选取街道交叉口、典型风速高的居住区公共空间及大型商业及周边空间进行详细分析。并基于此,从建筑高度与朝向、街道走向与界面、植物绿化类型与种植、公共设施选址与开口方面提出改善大型居住区冬季风环境的空间策略,为城乡规划与设计在改善城市风环境方面提供建议。(本文来源于《活力城乡 美好人居——2019中国城市规划年会论文集(05城市规划新技术应用)》期刊2019-10-19)
张忠国,王一鸣[3](2019)在《基于风环境模拟下的建筑形体及空间布局优化策略——以鞍山市千山西路城市设计为例》一文中研究指出随着城市化进程不断深化,我国人民生活水平不断提高,但也面临着大气污染严重、城市雾霾频发等诸多环境问题。城市风环境是城市微气候的重要组成部分,如何营造良好的城市风环境,对解决城市环境问题起着重要作用。把风环境模拟技术引入城市空间营造中,基于流体力学理论,应用PHOENICS软件对设计地块进行模拟分析。通过前期模拟居住建筑、商业办公建筑、公共空间基本模块风环境,并分析其基本规律,后期方案进行风环境模拟对比分析,进而对建筑形体进行局部打开、切角抹弧、架构连廊、底层和立面开洞等优化方法,达到优化地块空间布局、改善其风环境,实现阻止污染空气侵袭,夏季通风、冬季防风,提升公共空间人体舒适度的目的。(本文来源于《建筑节能》期刊2019年09期)
罗辰奕,聂红涛,张海彦[4](2019)在《渤、黄海生态环境模拟的参数敏感度空间差异分析》一文中研究指出随着海洋生态系统模型的发展,生态变量增多,众多生物过程参数量值的确定成为制约生态环境模拟的瓶颈问题,生态系统结构区域性要求模型中的生态参数具有区域差异。为探究不同海区的关键参数及参数敏感度的空间差异,本研究在渤、黄海建立了ROMS-CoSiNE物理–生物耦合的高分辨率生态系统模型,并对13种生态参数的敏感度空间分布进行分析。结果表明:南黄海中部与渤海及近岸海域的敏感度差异较大。渤海敏感度最大的参数为决定光合速率的浮游植物P-I曲线初始斜率,其次为浮游动物捕食半饱和常数和浮游动物最大捕食率。而南黄海中部敏感度最大的参数为浮游动物最大捕食率,其次为浮游植物死亡率和浮游植物P-I曲线初始斜率。结合敏感度分布及浮游植物生物量收支得出,渤海水体透明度较南黄海偏低、浮游植物生长光限制较强,是引起浮游植物P-I曲线初始斜率敏感度在渤海高于黄海的主要原因。浮游动物最大捕食率及浮游植物死亡率的敏感度空间差异,受渤、黄海浮游植物生物量差异的影响,与生态系统中的高度非线性特征有关。(本文来源于《海洋学报》期刊2019年08期)
邓星亮,张书锋,贾军伟,柴昊[5](2019)在《空间环境模拟用ECR等离子体源标准装置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本文研究了以微波ECR等离子体源作为等离子体发生器的空间环境模拟装置。试验以氩气为放电气体,通过分析气压、微波功率、磁场等放电条件对微波ECR等离子体源的耦合作用,并结合COMSOL软件进行仿真验证,实现了等离子体电子密度、电子温度等特征参数的大范围可控调节。在等离子体源放电腔的出口处设计了扩散杯和栅网两种引出结构,使用不同类型和尺寸的Langmuir探针分别测量了两种引出结构下真空腔室内等离子体参数的径向变化,得到了引出结构对等离子体均匀性和稳定性的影响。分析比对了不同Langmuir探针的测试结果,得到一组最优等离子体诊断方式。这些工作对等离子体源标准装置研制和校准技术研究具有参考意义。(本文来源于《第十四届国际真空科学与工程应用学术会议论文(摘要)集》期刊2019-08-04)
代海林,袁伟峰,贺云,张丽丽,张涛[6](2019)在《基于增量式PID算法和逆变调功的外层空间温度环境模拟系统设计》一文中研究指出针对外层空间温度环境模拟系统需承受高剂量辐照的要求,建立了空间温度和辐照环境模拟系统的结构模型,选用制冷机组和加热组件实现了系统加热和制冷,结合防冻液循环与气体循环的方式实现了环境模拟温箱温度远程控制和防辐照设计。将温控过程分为制冷、加热和保温3个阶段,并采用增量式PID控制算法、逆变调功方法和模糊控制方法进行控制,温控效果良好。试验结果表明,环境模拟温箱实际温变曲线与设定的温变曲线拟合良好,达到了主要技术指标,可以满足空间温度环境模拟系统的要求。(本文来源于《数据采集与处理》期刊2019年04期)
付春雨,董怡泽[7](2019)在《大型临近空间等离子体真空环境模拟技术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航天器在轨运行时会因与空间等离子体之间的相互作用而影响其在轨运行的可靠性,进而影响航天器各项性能;通过传统空间飞行的方法进行研究分析,其代价巨大且不易实现,而采用地面真空环境模拟系统来进行模拟试验具有不可替代的优势以及重要意义;通过对组成等离子体环境模拟系统的真空容器、真空获得以及测控等3个子系统进行结构设计、仿真分析和数值计算等研究分析,结果表明:当真空容器的最大应力为113.2MPa,最大变形为0.59mm时,容器的结构稳定性可以满足模拟试验的要求;真空获得系统的抽气时间可满足试验需求;测控系统的结构设计以及人机交互性能满足试验过程中的使用需求。(本文来源于《计算机测量与控制》期刊2019年06期)
王晓明[8](2019)在《基于六维并联机构的空间光学载荷微振动环境模拟及指向稳定技术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微振动具有幅值小、频率分布范围广的特点,如果将微振动传递给空间光学载荷,将导致其指向不稳定、无法正常工作,因此需要对光学敏感载荷进行指向稳定技术的研究。提高指向稳定性能的方法之一就是对微振动进行隔振,检验隔振器的隔振效果需要进行大量的地面实验,然而诸多因素导致真实的扰动源无法大量应用到地面实验中,因此空间光学载荷的微振动环境模拟技术成为发展空间光学载荷的关键技术之一。六自由度并联平台具有承载能力强、定位精度高等优点,尤其是其六自由度的运动能力为微振动环境模拟及指向稳定技术的研究提供了解决方案。因此,本文基于六维并联机构,开展空间光学载荷的微振动环境模拟技术研究和指向稳定技术研究。为给空间光学载荷提供微振动环境,研制了一种基于Gough-Stewart构型的微振动环境模拟平台。该模拟平台模拟微振动环境的方式有两种:一种是上平台输出多维振动,另一种是在下平台与安装面之间输出多维扰动力与力矩。针对模拟多维振动的方式,结合牛顿—欧拉公式和拉格朗日方程建立了上平台输出六维加速度的动力学方程,开展了加速度传函迭代控制策略的研究,加工出原理样机后对动力学方程和控制策略的正确性进行了实验验证,实验结果表明,该微振动环境模拟平台可以用来模拟多维振动。针对模拟多维扰动的方式,建立了激励力与多维扰动力及力矩的动力学关系,开展了扰动力及力矩迭代控制策略的研究,最后用实验验证了这一模拟方式的有效性。面向指向稳定技术的研究需求,研究了两代基于Gough-Stewart构型的指向隔振一体化并联平台,该平台集指向功能与隔振功能于一体,降低了发射成本、节省了空间、提高了空间任务的成功率。第一代指向隔振一体化并联平台将支腿质量下移,并将铰链设计在支腿的同一端,提高了支腿自身的弯曲频率;以Kane方程为基础,建立了基础激励下指向隔振一体化并联平台的完整动力学方程;并利用联合仿真技术对动力学方程的正确性进行了验证。相比第一代平台,第二代指向隔振一体化并联平台在结构上对铰链进行了改进,并在动力学模型中加入了柔性铰链的旋转角度和弹性扭转力矩,最后对改进的动力学模型进行了仿真验证。指向隔振一体化并联平台采用了电磁式驱动器,能够保证响应速度和控制精度,但行程较小、无法做到大角度调整。为了保证并联式指向平台能够兼具大范围调整和指向稳定两种性能,针对空间光学载荷的光轴仅对转动敏感平动不敏感的特性,研究了一种新型的基于广义Stewart构型的粗精级并联式指向稳定平台。由于该平台结构的特殊性与运动方式的特殊性,将建模分为了两部分:粗级调整阶段的运动学建模和精级调整阶段的动力学建模。粗级调整阶段,结合六维并联机构的正、逆运动学函数和Newton-Raphson数值迭代方法,建立了该并联机构的运动学模型,并利用虚拟样机技术验证了该运动学模型的正确性。精级调整阶段,结合牛顿—欧拉公式和拉格朗日方程,建立了该并联机构的动力学模型,并利用联合仿真技术验证了动力学模型的正确性。仿真结果表明,该粗精级并联式指向稳定平台可以在保证指向稳定的基础上,完成大范围指向。(本文来源于《中国科学院大学(中国科学院长春光学精密机械与物理研究所)》期刊2019-06-01)
黄晨辰[9](2019)在《基于动态光环境模拟的地下中庭空间自然采光设计》一文中研究指出地下建筑将在今后的城市化进程中扮演越来越重要的角色。对于地下空间来说,自然采光意义重大。通过中庭将自然光引入地下空间将有效改善其内部的整体光环境~([1])。现有研究大多采用静态光环境模拟的方法来评估建筑内部空间的采光水平,但基于气象数据的动态光环境模拟方法能够反映建筑空间在一个完整时间序列内的整体采光水平,这种研究方法更为科学有效。本文旨在将动态光环境模拟软件Daysim应用于地下中庭空间的自然采光研究,利用动态日光指标评估地下中庭空间的采光水平。研究首先比较了常用的光环境评价指标,动态评价指标充分考虑了建筑朝向、使用时间以及全年中的各种实际天气情况的影响,是更为全面和系统地评价全年有效自然采光的综合指标,所以本文使用全自然采光时间百分比DA和有效天然采光照度UDI作为主要的评价标准,DA和UDI数值越高,动态光环境越好。随后通过计算机模拟,探究了中庭的光井指数、剖面形式和内表面反射系数对中庭空间光环境的影响。结果表明:(1)不同尺寸的中庭如果光井指数WI相同,其动态日光指标相差较小,即动态光环境结果十分相近;WI值在1.5~2左右时中庭空间的整体光环境最佳,这一结果比目前大多学者的结论(WI在3以内光环境较好~([2]))更切合实际,充分考虑了减少眩光;(2)如果光井指数不变,当中庭各层内表面材质一致时,其反射系数越高,DF和DA_(300)平均值越高,UDI_(100-2000)平均值则先增大后减小;如果将中庭内表面按层数分为上下两部分(-1~-3层与-4~-6层),当上下部分材质不同时,其反射系数的差距越大,中庭空间的DA_(300)平均值越大,且上半部分内表面的反射系数影响大于下半部分;(3)地下中庭空间的剖面形式对其内部光环境有较大影响,叁种剖面形式中倒金字塔型中庭整体光环境最佳,矩形中庭光环境次之,正金字塔型中庭光环境最差。(本文来源于《中国矿业大学》期刊2019-05-30)
王太洋,罗鹏,聂雨馨[10](2019)在《基于风环境模拟的东北严寒地区商业建筑入口前庭空间形态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建筑的气候适应机制自古以来便是建筑设计中重要的设计依据,商业建筑主要通过主动式设备调控室内环境。建筑入口作为建筑环境控制的末端,受外界气候环境影响较大。根据各地气候差异,气候适应性建筑设计手段也有所差异。本文基于对东北严寒地区商业建筑的调研,针对建筑入口由于冬季冷风渗透造成能耗升高与舒适度下降的问题,对典型模型进行风环境模拟,结合案例分析,提出入口前庭空间设计策略,为东北严寒地区商业建筑节能与室内环境优化提供参考。(本文来源于《低温建筑技术》期刊2019年04期)
空间环境模拟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大型居住区冬季风环境的改善有利于居民日常的室外活动,并增加其舒适性。研究以武汉市南湖大型大型居住区为例,使用FLUENT19.0软件模拟分析居住区冬季风环境,模拟结果表明:大型居住区的4个街道交叉口空间、部分居住区主要公共活动空间及大型商业活动空间均出现风速较高的现象,针对该现象,选取街道交叉口、典型风速高的居住区公共空间及大型商业及周边空间进行详细分析。并基于此,从建筑高度与朝向、街道走向与界面、植物绿化类型与种植、公共设施选址与开口方面提出改善大型居住区冬季风环境的空间策略,为城乡规划与设计在改善城市风环境方面提供建议。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空间环境模拟论文参考文献
[1].张英明,石芳录,张京翔,杨建斌,柏树.空间环境模拟设备夹层式热沉结构的可靠性设计及工艺探讨[J].真空与低温.2019
[2].杨满场,李月雯.大型居住区冬季风环境模拟分析与空间策略研究——以武汉市南湖大型居住区为例[C].活力城乡美好人居——2019中国城市规划年会论文集(05城市规划新技术应用).2019
[3].张忠国,王一鸣.基于风环境模拟下的建筑形体及空间布局优化策略——以鞍山市千山西路城市设计为例[J].建筑节能.2019
[4].罗辰奕,聂红涛,张海彦.渤、黄海生态环境模拟的参数敏感度空间差异分析[J].海洋学报.2019
[5].邓星亮,张书锋,贾军伟,柴昊.空间环境模拟用ECR等离子体源标准装置研究[C].第十四届国际真空科学与工程应用学术会议论文(摘要)集.2019
[6].代海林,袁伟峰,贺云,张丽丽,张涛.基于增量式PID算法和逆变调功的外层空间温度环境模拟系统设计[J].数据采集与处理.2019
[7].付春雨,董怡泽.大型临近空间等离子体真空环境模拟技术研究[J].计算机测量与控制.2019
[8].王晓明.基于六维并联机构的空间光学载荷微振动环境模拟及指向稳定技术研究[D].中国科学院大学(中国科学院长春光学精密机械与物理研究所).2019
[9].黄晨辰.基于动态光环境模拟的地下中庭空间自然采光设计[D].中国矿业大学.2019
[10].王太洋,罗鹏,聂雨馨.基于风环境模拟的东北严寒地区商业建筑入口前庭空间形态研究[J].低温建筑技术.20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