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摘要
天然药物是从植物、动物和微生物等天然资源中开发出来的药物,是药物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天然药物中具有生物活性的化学成分称为活性成分,其含量直接影响天然药物的临床疗效,因此对不同来源的,存在于较复杂体系或基质中的活性成分进行快速、灵敏、可靠的定性、定量分析一直是天然药物研究的热点。本论文共分四部分,第一部分以黄酮类化合物和生物碱为例,对天然药物中活性成分的分析现状与进展进行综述,并评述各种分析方法的优缺点与研究应用发展趋势。第二部分为酸性高锰酸钾化学发光体系在生物碱分析中的应用,对影响化学发光强度的因素进行了实验和探讨,建立了高锰酸钾化学发光体系测定小檗碱、巴马汀、药根碱、胡椒碱、青藤碱和辛弗林等6种生物碱的新方法,并成功应用于黄柏、黄连、胡椒粉、青风藤和枳壳中总生物碱含量的测定。此外,在酸性高锰酸钾-生物碱化学发光体系光谱学研究的基础上,探讨了该体系的化学发光反应机理。论文第三部分为天然药物活性成分的电化学行为研究及其应用,主要成果:(1)研究了辛弗林在多壁碳纳米管-Nafion修饰玻碳电极上的电化学氧化行为,建立了以辛弗林为对照品测定枳实中总生物碱含量的新方法,对辛弗林的氧化反应机理进行了初步探讨。(2)研究了槲皮素、桑色素、漆黄素、木犀草素、异鼠李素、杨梅素、金丝桃甙、槲皮甙、葛根素、杜鹃素、柚皮甙元和橙皮甙等12种黄酮类化合物在玻碳电极上的电化学氧化行为,建立了测定黄酮类化合物的微分脉冲伏安法(DPV),检测限可达10-7~10-9mol/L,并用DPV法测定了陈皮中总黄酮含量(以橙皮甙为对照品)和模拟血清中的槲皮素,结果较为满意。此外,对黄酮类化合物的氧化反应机理进行了初步探讨。论文第四部分为天然药物活性成分的毛细管电泳行为研究及其应用,主要成果:(1)详细研究了19种黄酮类化合物的毛细管电泳行为,建立了同时分离测定黄酮类化合物的毛细管电泳-安培检测的新方法,该方法简便、灵敏、重现性较好,可望用于天然药物中黄酮类化合物的分析。(2)建立了毛细管电泳-安培检测法(CE-AD)测定天然药物三白草、鱼腥草、马齿苋、益母草、仙鹤草中的黄酮类化合物及茵陈中活性成分(黄酮类化合物和绿原酸)含量的新方法,为这些天然药物的质量控制提供了快速、灵敏、简便的分析方法。
论文目录
中文摘要Abstract主要缩略表第一部分 引言第一章 绪论1.1 黄酮类化合物和生物碱简介1.1.1 黄酮类化合物1.1.2 生物碱1.2 天然药物活性成分分析1.2.1 电化学分析法1.2.1.1 黄酮类化合物的电化学分析1.2.1.2 生物碱的电化学分析1.2.2 薄层扫描法( TLCS)1.2.3 气相色谱法(GC)1.2.4 高效液相色谱法(HPLC)1.2.4.1 黄酮类化合物的高效液相色谱分析1.2.4.2 生物碱的高效液相色谱分析1.2.4.3 高效液相色谱法在天然药物活性成分分析中存在的问题1.2.5 毛细管电泳法(CE)1.2.5.1 毛细管电泳分离模式1.2.5.2 毛细管电泳检测器1.2.5.3 黄酮类化合物的毛细管电泳分析1.2.5.4 生物碱的毛细管电泳分析1.2.5.5 毛细管电泳法在天然药物活性成分分析中存在的问题和解决方法1.2.6 化学发光分析法1.3 本论文研究的目的和主要研究内容第二部分 酸性高锰酸钾化学发光体系在生物碱分析中的应用第二章 某些原小檗碱型生物碱的化学发光行为及其应用研究2.1 引言2.2 实验部分2.2.1 仪器2.2.2 试剂2.2.3 实验方法2.2.4 样品处理2.2.4.1 黄柏中生物碱的提取2.2.4.2 黄连中生物碱的提取2.3 结果与讨论2.3.1 化学发光反应的动力学性质2.3.2 氧化剂的初步筛选2.3.3 反应介质的选择2.3.4 硫酸浓度的选择2.3.5 高锰酸钾浓度的选择2.3.6 线性范围、检测限和精密度2.3.7 样品测定2.3.7.1 黄柏中生物碱的测定2.3.7.2 黄连中生物碱的测定2.3.8 反应机理初步探讨2.3.8.1 化学发光光谱2.3.8.2 紫外可见吸收光谱2.3.8.3 荧光光谱2.4 结论第三章 高锰酸钾氧化胡椒碱、青藤碱和辛弗林的化学发光行为及其应用研究3.1 引言3.2 实验部分3.2.1 仪器3.2.2 试剂3.2.3 实验方法3.2.4 样品处理3.2.4.1 胡椒粉中生物碱的提取3.2.4.2 青风藤中生物碱的提取3.2.4.3 枳壳中生物碱的提取3.3 结果与讨论3.3.1 化学发光反应的动力学性质3.3.2 氧化剂的初步筛选3.3.3 介质及其浓度的选择3.3.4 高锰酸钾浓度的选择3.3.5 线性范围、检测限和精密度3.3.6 样品测定3.3.6.1 胡椒粉中生物碱的测定3.3.6.2 青风藤中生物碱的测定3.3.6.3 枳壳中生物碱的测定3.3.7 反应机理初步探讨3.3.7.1 化学发光光谱3.3.7.2 紫外可见吸收光谱3.3.7.3 荧光光谱3.3.7.4 机理讨论3.4 结论第三部分 天然药物活性成分的电化学行为研究及其应用第四章 辛弗林在多壁碳纳米管-Nafion 修饰玻碳电极上的电化学行为研究及其应用4.1 引言4.2 实验部分4.2.1 仪器4.2.2 试剂4.2.3 实验方法4.2.3.1 多壁碳纳米管-Nafion 修饰电极的制备4.2.3.2 样品溶液的制备4.2.3.3 微分脉冲伏安法(DPV)4.3 结果与讨论4.3.1 实验条件的选择4.3.1.1 pH 的选择4.3.1.2 支持电解质的选择4.3.1.3 DPV 参数的选择4.3.1.4 体系的稳定性4.3.1.5 修饰层稳定性及电极重现性4.3.2 工作曲线和检测限4.3.3 样品分析4.3.3.1 黄酮类化合物对辛弗林测定的影响4.3.3.2 生物碱含量的测定4.3.4 电化学行为探讨4.3.4.1 循环伏安伏安法(CV)4.3.4.2 线性扫描伏安法(LSV)4.3.4.3 pH 对辛弗林电化学氧化行为的影响4.3.4.4 交换介质实验4.3.4.5 计时库仑法(CC)4.4 结论第五章 某些黄酮类化合物在玻碳电极上的电化学行为研究及分析应用5.1 引言5.2 实验部分5.2.1 仪器5.2.2 试剂5.2.3 样品的处理5.2.3.1 陈皮中黄酮类化合物的提取5.2.3.2 模拟血清样品处理5.2.4 微分脉冲伏安实验方法5.3 结果与讨论5.3.1 实验条件的选择5.3.1.1 支持电解质的选择5.3.1.2 pH 的选择5.3.1.3 DPV 参数的选择5.3.1.4 温度对杜鹃素测定的影响5.3.1.5 黄酮类化合物的稳定性5.3.2 工作曲线、检测限和精密度5.3.3 样品分析5.3.3.1 陈皮中总黄酮含量的测定5.3.3.2 模拟血清中槲皮素的测定5.3.4 黄酮类化合物在 GCE 上的电化学行为研究5.3.4.1 循环伏安伏安法(CV)5.3.4.2 线性扫描伏安法(LSV)5.3.4.3 槲皮素和橙皮甙氧化过程的电子转移数的测定5.3.4.4 交换介质实验5.3.4.5 计时库仑法(CC)5.3.4.6 黄酮类化合物的氧化性质比较5.4 结论第四部分 天然药物活性成分的毛细管电泳行为研究及其应用第六章 黄酮类化合物的毛细管电泳行为研究6.1 引言6.2 实验部分6.2.1 仪器与试剂6.2.2 工作电极的制作方法6.2.3 实验步骤6.3 结果与讨论6.3.1 检测电位的选择6.3.1.1 被测物的循环伏安实验(CV)6.3.1.2 动态伏安图6.3.2 缓冲液pH值对分离效果的影响6.3.3 缓冲液浓度的影响6.3.4 添加剂对分离效果的影响6.3.4.1 不同浓度 SDS 的影响6.3.4.2 有机溶剂的选择6.3.5 分离电压对分离效果的影响6.3.6 进样时间的影响6.3.7 最佳分离检测条件和标准混合液的电泳图6.3.8 精密度实验6.3.9 线性关系和检测限6.4 结论第七章 毛细管电泳-安培检测法在天然药物活性成分分析中的应用7.1 引言7.2 实验部分7.2.1 仪器与试剂7.2.2 工作电极的制作方法7.2.3 实验步骤7.2.4 天然药物活性成分的提取7.2.4.1 三白草和鱼腥草中活性成分的提取7.2.4.2 马齿苋中活性成分的提取7.2.4.3 益母草中活性成分的提取7.2.4.4 茵陈中活性成分的提取7.2.4.5 仙鹤草中活性成分的提取7.3 结果与讨论7.3.1 三白草和鱼腥草中黄酮类化合物的测定7.3.1.1 检测电位的选择7.3.1.1.1 被测物的循环伏安实验(CV)7.3.1.1.2 动态伏安图7.3.1.2 缓冲液类型的选择7.3.1.3 缓冲液pH 值和浓度的影响7.3.1.4 分离电压的影响7.3.1.5 进样时间的影响7.3.1.6 重现性和标准混合溶液的电泳图7.3.1.7 线性范围和检测限7.3.1.8 黄酮类化合物的含量及回收率测定7.3.2 马齿苋中黄酮类化合物的测定7.3.2.1 被测物的循环伏安实验(CV)7.3.2.2 动态伏安图7.3.2.3 缓冲液类型、pH 和浓度的影响7.3.2.4 分离电压的影响7.3.2.5 进样时间的影响7.3.2.6 重现性实验和标准混合液的电泳图7.3.2.7 线性范围和检测限7.3.2.8 样品分析和回收率的测定7.3.3 益母草中黄酮类化合物的测定7.3.3.1 循环伏安实验7.3.3.2 检测电位的选择7.3.3.3 缓冲液pH 和浓度的影响7.3.3.4 分离电压和进样时间的影响7.3.3.5 重复性、线性范围和检测限7.3.3.6 样品分析和回收率7.3.4 茵陈中活性成分的测定7.3.4.1 检测电位的选择7.3.4.1.1 循环伏安实验(CV)7.3.4.1.2 动态伏安图7.3.4.2 缓冲液类型的选择7.3.4.3 缓冲液pH 和浓度的影响7.3.4.4 分离电压的选择7.3.4.5 进样时间的选择7.3.4.6 重现性、分离效率和分离度7.3.4.7 线性范围和检测限7.3.4.8 样品分析和回收率7.3.5 仙鹤草中黄酮类化合物的测定7.3.5.1 检测电位的选择7.3.5.2 缓冲液类型的选择7.3.5.3 缓冲液pH和浓度的影响7.3.5.4 分离电压和进样时间的影响7.3.5.5 重复性、线性范围和检测限7.3.5.6 样品分析和回收率7.4 结论结论参考文献致谢个人简历在学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
相关论文文献
- [1].《天然药物藏》出版[J]. 前进论坛 2020(01)
- [2].天然药物在医疗及食品中的应用探讨[J]. 中国林副特产 2019(02)
- [3].智能手机在天然药物学教学中的应用[J]. 卫生职业教育 2018(06)
- [4].中等卫生学校《天然药物学》课程教学初探[J]. 教育教学论坛 2017(04)
- [5].超临界流体萃取技术在天然药物提取中的应用[J]. 广东蚕业 2017(04)
- [6].超临界流体萃取技术在天然药物提取中的应用分析[J]. 化工管理 2019(36)
- [7].天然药物学混合课堂教学初步研究——以被子植物花解剖及辨识单元为例[J]. 卫生职业教育 2020(04)
- [8].探讨天然药物学教学改革[J]. 继续医学教育 2015(01)
- [9].天然药物研发成国际新宠[J]. 中国中医药信息杂志 2012(02)
- [10].如何打造天然药物学高效课堂[J]. 河南教育学院学报(自然科学版) 2012(03)
- [11].《中国天然药物》高被引文章题录(英文)[J]. 中国天然药物 2011(03)
- [12].中药与天然药物委员会成立[J]. 中国中医药信息杂志 2011(12)
- [13].以全球案例教学法提升天然药物研发课程的应用性和国际化视野[J]. 药学教育 2020(01)
- [14].肠道菌群对天然药物活性成分的生物转化[J]. 中医药信息 2016(05)
- [15].关于天然药物学教学的体会与思考[J]. 世界最新医学信息文摘 2015(14)
- [16].天然药物学课程改革的探索[J]. 南方论刊 2015(08)
- [17].天然药物产业的未来方向 2012(首届)中国天然药物产业发展论坛7月14日召开[J]. 健康管理 2012(07)
- [18].对天然药物学教学改革的几点思考[J]. 赤峰学院学报(自然科学版) 2012(15)
- [19].《中国天然药物》被引文章题录(英文)[J]. 中国天然药物 2011(02)
- [20].天然药物中寡肽的研究进展[J]. 中华中医药杂志 2011(08)
- [21].高职高专天然药物学教学改革[J]. 中国科教创新导刊 2013(01)
- [22].基于应用型人才培养的高职天然药物学教学设计分析[J]. 创新创业理论研究与实践 2020(20)
- [23].天然药物不应以野生动植物为原材料[J]. 中医药管理杂志 2013(02)
- [24].国际天然药物会征稿消息[J]. 中药药理与临床 2009(01)
- [25].欢迎订阅2010年《中国天然药物》[J]. 药学进展 2009(12)
- [26].激励学术创新 弘扬科学精神 “沃华杯”《中国天然药物》优秀作者评选与颁奖活动[J]. 中国天然药物 2008(06)
- [27].天然药物对动脉粥样硬化中炎症的调控及机理研究进展[J]. 中国现代中药 2016(07)
- [28].科技期刊理事会经营模式探析——以《中国天然药物》为例[J]. 编辑学报 2012(01)
- [29].编委贡献源于编辑部做好编委服务工作——以《中国天然药物》为例[J]. 编辑学报 2011(04)
- [30].电感耦合等离子体质谱法测定海洋天然药物中5种重金属的含量[J]. 中国海洋药物 2010(03)
标签:化学发光论文; 电化学论文; 毛细管电泳论文; 黄酮类化合物论文; 生物碱论文;
某些天然药物中活性成分的化学发光、电化学及毛细管电泳行为研究
下载Doc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