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喻经》动词研究

《百喻经》动词研究

论文摘要

《百喻经》是印度古代佛教寓意故事集的汉文译本,此书原名《痴华鬘》,即关于愚人的寓言故事集,汉译改名《百句譬喻经》,简称《百喻经》,列入佛教藏经。本书在五世纪由印度僧人僧加斯那著,后由其弟子求那毗地汉译于南齐永明十年。因其篇幅短小,口语化强,且设喻巧妙诙谐而备受人们青睐。本文仅从动词方面对其做初步的研究。汉语史专书词汇研究,既要有共时的静态的详细描写和分析,又需要有历时的比较研究,本文主要以共时的研究为主,辅以历时的研究来探讨《百喻经》中动词的特点。首先,我们对汉语动词研究历史,动词在汉语语法研究中的重要性,《百喻经》的语料价值及国内外研究现状,以及关于本文的一些说明作了一些简单的介绍。其次,在第二、三、四、五章中从四个方面:及物动词和不及物动词、单音动词和双音动词、单义动词和多义动词、试论《百喻经》中动词的三种语言现象,采用详细的频率统计来分别阐述和探讨动词的特点,其中,还将部分动词类与现代汉语动词类、动词小类之间、动词和动词之间进行了一些历时的比较,以期从中找出本书的语言特色以及中古汉语的部分特点。

论文目录

  •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第一节 汉语动词研究历史
  • 第二节 动词研究的重要性
  • 第三节 国内外研究现状
  • 第四节 关于本文的一些说明
  • 第二章 及物动词和不及物动词
  • 第一节 及物动词
  • 1.1 行为动词
  • 1.1.1 及物行为动词的宾语是有生名词
  • 1.1.2 及物行为动词的宾语是无生名词
  • 1.1.3 及物行为动词的宾语是抽象名词
  • 1.1.4 及物行为动词的宾语是双宾语
  • 1.2 趋止动词
  • 1.2.1 所带宾语为处所宾语
  • 1.2.2 所带宾语为对象宾语
  • 1.2.3 所带宾语为时间宾语
  • 1.3 感知动词
  • 1.3.1 感知动词A 类
  • 1.3.2 感知动词B 类
  • 1.4 状态动词
  • 1.4.1 所接宾语特点:体词性对象宾语
  • 1.4.2 主语特点:主题性主语大增
  • 1.5 能愿动词
  • 1.6 类同动词
  • 1.7 判断动词
  • 1.7.1 与类同动词一样,也可表示相同类似的意义
  • 1.7.2 谓语对宾语的特征质料进行判断
  • 第二节 不及物动词
  • 2.1 行为动词
  • 2.1.1 接“与”字结构作状语,表示偕同关系
  • 2.1.2 接“以”字结构作状语,表示凭借、工具等
  • 2.1.3 “为
  • 2.1.4 “于”字结构作处所补语
  • 2.1.5 谓词性结构作补语
  • 2.2 趋止动词
  • 2.2.1 后面跟“于”、“在”介宾结构作处所补语
  • 2.2.2 前面接“从”、“在”介宾结构作处所状语
  • 2.3 感知动词
  • 2.3.1 与意思相近或相关的词构成联合词组
  • 2.3.2 可跟程度副词作状语
  • 2.4 状态动词
  • 第三章 单音动词和双音动词
  • 第一节 单音节动词:单音动词中的连用近义词
  • 第二节 双音节动词
  • 2.1 复合式
  • 2.1.1 联合式
  • 2.1.2 偏正式
  • 2.1.3 补充式
  • 2.1.4 动宾式
  • 2.1.5 连动式
  • 2.2 加缀式
  • 第三节 由《百喻经》动词及其它词类看汉语双音词中联合式复合词的形成过程及形成时期
  • 3.1 联合式复合动词
  • 3.2 联合式复合名词
  • 3.3 联合式复合形容词
  • 3.4 联合式复合连词
  • 3.5 其它偏正式的复合名词
  • 第四章 单义动词和多义动词
  • 第一节 单义动词
  • 1.1 单音节单义动词
  • 1.1.1 行为动词
  • 1.1.2 感知动词
  • 1.1.3 状态动词
  • 1.1.4 能愿动词
  • 1.2 双音节单义动词
  • 1.2.1 行为动词
  • 1.2.2 状态动词
  • 1.2.3 感知动词
  • 1.2.4 趋止动词
  • 1.2.5 类同动词
  • 第二节 多义动词
  • 2.1 单音节多义动词
  • 2.1.1 单音节多义及物动词
  • 2.1.2 单音节多义不及物动词
  • 2.2 双音节多义动词
  • 第五章 试论《百喻经》中动词的三种语言现象
  • 第一节 动词中的佛教用语
  • 第二节 词义的变化
  • 第三节 词的假借和活用
  • 第六章 结语
  • 参考文献
  • 研究生在校期间研究成果
  • 致谢
  • 相关论文文献

    • [1].从《百喻经》看常用词“愚”和“痴”的历时替换[J]. 语文学刊 2010(01)
    • [2].从接受美学角度探究《百喻经》文本故事在中国的接受史[J]. 文教资料 2016(15)
    • [3].寓言翻新——换个角度读寓言 贱卖沉香[J]. 第二课堂(C) 2017(02)
    • [4].《百喻经》中“于”的用法研究[J]. 青年文学家 2016(35)
    • [5].尝庵婆罗果[J]. 第二课堂(C) 2017(05)
    • [6].《百喻经》中的“是”字用法分析[J]. 山西青年 2016(04)
    • [7].论《百喻经》的文学性[J]. 吕梁教育学院学报 2014(03)
    • [8].幽默与比喻——论《百喻经》的讲故事艺术[J]. 五台山研究 2013(03)
    • [9].略论《百喻经》之四字格[J]. 名作欣赏 2012(05)
    • [10].《百喻经》中的复音名词研究[J]. 长江师范学院学报 2012(03)
    • [11].《百喻经》“之”字用法研究[J]. 南昌教育学院学报 2012(09)
    • [12].《百喻经》偏正式复音词调查[J]. 淮北职业技术学院学报 2010(06)
    • [13].鲁迅藏校之《百喻经》[J]. 鲁迅研究月刊 2012(07)
    • [14].喻《百喻经》“喻”[J]. 湖南第一师范学报 2009(02)
    • [15].《百喻经》散佚二喻考[J]. 敦煌学辑刊 2018(04)
    • [16].浅论接受美学在跨文化文本研究中的重要性——以《百喻经》为例[J]. 文教资料 2016(11)
    • [17].劝人读经[J]. 杂文选刊(上旬版) 2009(12)
    • [18].《百喻经》之再研究[J]. 佛学研究 2011(00)
    • [19].侧记何满子先生[J]. 河南教育(中旬) 2010(10)
    • [20].欲食半饼喻[J]. 初中生必读 2020(Z1)
    • [21].《百喻经》的四则寓言[J]. 大众标准化 2012(01)
    • [22].愚人吃盐[J]. 第二课堂(C) 2018(05)
    • [23].周绍良《百喻经译注》词语释义失当举隅[J]. 安阳师范学院学报 2012(04)
    • [24].鲁迅为母寿辰捐刻《百喻经》属误传[J]. 世纪 2008(02)
    • [25].语篇隐喻的结构特点与认知功能——以《百喻经》和《庄子》为例[J]. 外语教学与研究 2017(03)
    • [26].《百喻经》与《世说新语》词彙比较研究(上)[J]. 汉语史学报 2010(00)
    • [27].欲食半饼[J]. 第二课堂(C) 2018(Z2)
    • [28].关于《百喻经》的几点看法[J]. 青年文学家 2009(08)
    • [29].美好最怕沦陷[J]. 八小时以外 2014(01)
    • [30].《百喻经》分卷流变考论[J]. 华北电力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12(04)

    标签:;  ;  ;  ;  ;  

    《百喻经》动词研究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