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扩展的人类世界(上)(论文文献综述)
李杰[1](2021)在《汉光武帝的权威及其合法性建构》文中认为
顾婕[2](2021)在《内部控制、智力资本对企业绩效的影响研究 ——基于股权结构的视角》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
倪久顺,陈利虎,余孙全,李松亭,郭剑鸣,罗坳柏,李晋华[3](2022)在《星载ADS-B相关研究进展及展望》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星载ADS-B技术作为未来空中交通管制的重要技术,可以克服地面设备难以在荒漠、远洋、极地等地部署的难题。星载ADS-B具有侦收范围广、可全球覆盖的特点,由此各国纷纷展开相关研究。针对星载ADS-B技术特点,进行了星载ADS-B相关研究进展的调查。首先综述了星载ADS-B原理及相关卫星研究情况;其次围绕天线技术、射频电路技术、信号处理、星座设计方法四个方面,评述了星载ADS-B接收的关键技术进展;最后对星载ADS-B的数据应用及未来发展方向进行了展望。
翟家齐[4](2021)在《自然美学视域下戴安娜·阿克曼自然观研究》文中研究说明戴安娜·阿克曼是美国学者、作家,其自然观在美国当代自然思想中独树一帜,拥有着超验主义美学和自然文学传统的美国,在新时期也不断涌现出颇具代表性的自然美学学者和自然文学作家,阿克曼或许并不是其中知名度最高的,但是其理论价值不应被埋没,本文以阿克曼的自然观为主要研究内容,从自然美学的角度挖掘、阐释戴安娜·阿克曼的主要作品及其环保实践中体现出的自然思想的成因、内涵、特点及价值,以及她的思想对生态保护的启示,力图呈现一个客观、完整的阿克曼。论文共分五部分:第一部分是绪论,主要介绍了文章的研究背景、研究现状及研究意义。第二部分是阿克曼自然观的形成,从美国超验主义美学的影响、环境美学的影响、美国自然文学的影响、现代科学的影响以及阿克曼性格特点和人生经历等方面分析了阿克曼的自然观是如何形成的。第三部分是阿克曼自然观的内涵,从阿克曼的自然认知观、自然价值观、自然权利观以及自然保护观等四个方面展开论述,总结其自然观的内涵。在认知观上,阿克曼认为人与自然始终从未远离,人类是世界上最珍奇的动物,阿克曼还认为认知自然应该调动所有感官,强调爱是生命最重要的使命。在价值观上,阿克曼肯定自然的独立性,认为自然除了为人类提供物质和精神服务外,自然本身具有独立价值,此外,阿克曼还探讨了自然的环境伦理学价值。在权利观上,阿克曼认为自然万物具有平等的权利,应保护物种的多样性,尊重自然规律,不应人为破坏生态秩序、残害其他生命。在保护观上,阿克曼认为人类具有保护自然的义务,保护自然应该树立生态整体意识、可持续理念,并运用现代科技去保护自然。第四部分主要概括了阿克曼自然观的特点和价值,阿克曼的自然观崇尚理性,尊重科学,客观平和,没有极端和激进的色彩,其理论还具有很强的实践性。阿克曼自然观既有理论意义,也有实践价值。理论上,阿克曼重新定位了人类和自然的关系,强调人与自然都有独立价值且是平等的,当下人与自然处于一种彼此远离又相互依赖的矛盾状态。阿克曼还从理论上发展了超验主义美学,并将现代科学的精神和观点融入到美学中。实践上,阿克曼普及了生态保护的理念,并进行了大量生态研究及生态实践,对人们保护自然起到了垂范作用,阿克曼还提倡生产生活采用可持续方案,树立可持续性理念。第五部分是结语。总结并评价了阿克曼的自然观,并分析了她的思想对当今生态建设和生态保护的启示。阿克曼具有创新精神和探索意识,虽然她的思想目前并未引起广泛的关注,但是其自然观无论是理论上还是实践上都具有独特价值和指导意义,值得进行深入的研究。
赵欣欣[5](2021)在《基于对话理论的小说文本解读研究》文中研究表明小说对于人审美素养的提升具有重要意义,小说文本的解读,能实现主体间跨越时空的审美对话。小说文本解读的核心在于对主体间心灵的“撬动”,引导主体发现自然美、生活美、心灵美。在解读中,主体形成自我个性化的体验与感悟,构建自身的审美感知、审美理解与审美体验等认知结构。在主体间对话交流中,实现意义理解的重构。在研究力图对小说文本解读本原问题深入探索,实现对小说文本解读本体论价值的探析。进一步揭示小说文本解读与人的审美素养发展之间的关系,明确人审美素养发展中的小说文本解读之可为。基于解读主体的角色差异,小说文本解读包括生活场域中的一般读者的解读行为,也包括教学场域中,以教师与学生为特定主体的解读行为。本研究观照的是教学场域中小说文本解读的问题。从教学场域中小说文本解读的实然状况来看,小说文本解读主体间因错位、断层等关系的存在无法形成主体间性地对话关系,对话与体验并未真正发生,导致“物”与“我”无法形成合一地审美状态。小说文本解读的过程中,亟待从“自我”与“他者”的对话关系中探明对话的本质,寻求有效对话的策略,实现小说文本解读的主体间对话的回归。本研究以巴赫金对话理论作为主要的理论基础,构建了小说文本解读对话研究模型。形成了“小说文本解读对话是什么——小说文本解读对话为什么——小说文本解读对话如何实施”的研究理路。采用文献、案例分析、文本细读等研究方法,形成了对对话本质、对话发生机制、对话实施策略相融合的螺旋式研究线索。研究中,力求回应“对话理论何以促进小说文本解读”、“对话理论如何促进小说文本解读”、“小说文本解读有哪些实施策略”等困境问题,以实现对小说文本解读对话本质的回归。探讨巴赫金对话理论与教学场域中小说文本解读的内在联系,成为本篇论文的最大创新之处。前两章内容主要从学理视角切入,寻求巴赫金对话理论与小说文本解读的适切点及必要性,揭示了小说文本解读的对话本质。以此,回应了“小说文本解读对话的应然表征”的问题,即回答了“是什么”的问题。论文第一章,从巴赫金对话理论的概释入手,完成了主体间的“自我”与“他者”的哲学阐释。自我意识、自我体验、自我审美都是在“自我”与“他者”的主体间性关系中形成的意义构建。本章着意表达了“自我”与“他者”间不仅是对话关系,也具有对话性关系,对于自我内对话的基本样态也是对话的重要组成部分。在对话主体关系的把握中,必须回归到求解人的本质、追寻人的奥秘、解码人的特征上来,只有全面理解人,才能更好地展开对话。在体验、唤醒理解、审美经验及教学分析等维度的阐述中,对话理论应用于小说文本解读中的必要性得以澄明。研究中,实现了对小说文本解读“双声”与“复调”意蕴的阐释,“双声与复调”是对话理论的外显形式,也是其内涵的具体表征,无论是“微型对话”还是“大型对话”,都要通过揣摩与统觉这一共通性路径得以阐释。通过对小说文本解读者与小说解读对象审美关系的梳理,为小说文本解读对话本质的澄明奠定基础。第二章,承接对巴赫金对话理论研究成果的迁移,进入到了小说文本解读多重对话互动的应然表征分析。本章内容以“视域融合”理论为逻辑起点,从小说文本解读主体间性的表征描述到文本间性的阐释,再到小说文本解读的对话教学语言的深入分析,形成了对教学场域中小说文本解读的理性探析。研究中,厘清了教师、学生、文本及教科书编者等视域融合要素的关系,为“复调”课程中视域融合的设计、实施、评价提供了理论分析。在小说文本解读对话的文本媒介及教学语言分析中,阐述了对话的生成点,凸显了对话的核心问题。如何发生对话,怎样推进对话,何种教学语言能完成对话,怎样能实现对话的“共情”,都需要在小说文本解读对话研究中进行探究。“对话”是语言的真正生命,是与主体参与者共生的交往关系,小说文本解读的本质就在于其对话的本质。基于对对话理论的分析,小说文本解读教学“双声”对话的体验与“复调”课堂的唤醒理解又呈现怎样的意蕴?都需要深入阐述才能透视出小说文本解读教学的对话本质内涵。小说文本解读教学,应以审美经验的习得为旨归,并不断构建小说文本解读者与小说解读对象的审美链接,形成互文性的共识,最终实现主体间意义理解的视域融合。在主体间对话中形成各自的前理解,并迁移到新的小说文本解读教学对话场域。接下来的两章内容,分别从小说文本解读对话的实然问题呈现,以及对话的原理与运行机制等方面,澄明了对话的外部行为与内部机制表现。通过对语言学、认知心理学视域下的小说文本解读对话机制的阐述,回应了“小说文本解读与对话理论融合的原因表征”,即回答了“为什么”的问题。第三章,基于以上对小说文本解读的应然描述,主要呈现了在实然状况中,主体间性出现“错位”、文本间性出现“断层”、小说文本解读对话出现“失语”等问题,都亟待小说文本解读寻求对话本质回归来解决。审美鉴赏与审美创造形成割裂状态,使小说文本解读无法真正实现对话。在这样的交往状态下,对话既是手段也是目的,能促进小说文本解读者审美素养的全面提升。小说文本解读的共时性对历史性的消解,只有通过时空对话才能实现消解的解除。第四章,主要从语言学及认知心理学两个视角,对小说文本解读的运行机制进行了分析。从语言学视角来看,小说文本解读对话的运行机制主要表现在“自生自发秩序”语言系统、语言与言语立体网络、体裁与语调体系等方面。从认知心理学的视角来看,主要关涉到主体间的认知对话机制、先验联想推进对话机制、“身心同体”结构对话机制等。基于不同心理学理论与小说文本解读的关系梳理,能清晰地把握主体内部小说文本解读教学的表征行为,更有利于教师与学生在教学场域中对话真正发生。最后两章内容,主要基于对理论的分析,提出了小说文本解读的基本策略。在策略分析基础上,对该理论应用于小说文本解读教学的状况进行了评述,澄明了该理论应用于小说文本解读中的“盲点”问题。以此,回应了“小说文本解读对话如何实施”的问题,即回答了“怎么样做”的问题。第五章,基于前面关于小说文本解读对话“是什么”问题的呈现,以及对“为什么”问题的探析,创新性地提出了“视域融合”、“理解共生”、“‘双声与复调’构建”、“‘文化场域’构建”等实施策略。通过以上策略的实施,小说文本解读教学构建了“自我”与“他者”的教育共同体,开发了小说文本对话单元,形成了对话的课堂文化。四个策略之间也具有内在的逻辑关系,实现了小说文本解读的对话,构建起小说文本解读教学的立体式网络。第六章,主要对于巴赫金对话理论应用于小说文本解读中的局限性进行了反思,任何理论的使用都存在“盲点”,对话理论本身具有结构消解性,而教学场域中的小说文本解读需要有相对的结构性。二者之间关系如何处理,只有通过小说文本主体间“和而不同”的解读关系才能实现。对于小说文本的阐释要规避“过度阐释”的越位问题,同时关注小说文本解读“最近发展区”的空位问题。对话理论强调“狂欢化”思维,而对于小说文本的现实对话,又要做到“狂欢”有度。总之,小说文本解读对话本质的回归,需在“张弛有度”的理论把握中实现小说文本解读对人审美素养的全面提升。
盛海迪[6](2021)在《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公众恐慌情绪传播影响因素研究》文中研究表明2020年初所爆发的新冠肺炎疫情成为全球最备受关注的突发公共卫生事件之一,面对未知病毒的袭击,蔓延开来的不仅是新冠肺炎疫情还有公众的恐慌情绪。恐慌情绪的群体感染则会引发群体事件,阻碍国家疫情防控进程,因此本研究对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公众恐慌情绪传播影响因素进行探讨,希望有助于公众恐慌情绪的疏导。本文采用半结构访谈法收集在新冠肺炎疫情之中产生恐慌情绪的19名中国公众情绪波动的相关数据,并采用扎根理论对访谈数据进行分析,归纳出了影响公众恐慌情绪传播的40个初始概念、16个主范畴、6个核心范畴,最后借助S-O-R理论的研究框架构建概念模型。研究发现,信息因素、个体特征、社会支持、个人内在感知、群体压力和事件构成要素会对公众恐慌情绪产生影响,并且事件构成要素会作用于信息、群体压力、社会支持,从而通过个人内在感知的中介作用影响公众产生恐慌情绪,个体特征能够调节信息、群体压力、社会支持刺激这三种因素对个人内在感知的影响。本研究所得出的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公众恐慌情绪传播模式模型不仅融合了不同学科的理论,对恐慌情绪研究提供新的路径,具有重要的理论价值,同时也为国家和媒体在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发生时疏导公众恐慌情绪以及公众个体如何缓解恐慌情绪提供思路。
杨颖琦[7](2020)在《基于碳交易和绿证交易的综合资源战略规划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
刘锴[8](2020)在《《君王的都市》(1-4章)韩汉翻译实践报告》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本翻译报告是以韩国知名专业地理学者李起凤所着的《君王的都市》一书的韩中翻译实践为基础所撰写的。《君王的都市》是介绍首尔今日风景形成原因的着作,书中详细介绍了韩国流传下来的宫殿、寺庙、塔、城郭、庭院等多处历史遗迹。不仅如此,从首尔到开城和庆州、从朝鲜到高丽和新罗,作者提出了多种多样的空间和风景建筑设计理论、风水理论和其后蕴含的历史事实,并用通俗的语言和出色的文笔为读者进行了说明。《君王的都市》一书目前尚无中译本面世。本翻译报告中,译者负责翻译第一章至第四章,韩文原文共计63274字,译后中文总计47641字。中韩关系近几年虽有波折,但仍在平稳发展,中韩之间的经济文化交流也会随着两国之间关系的深入而迎来新的春天。笔者希望通过对本书的翻译,帮助中国的建筑爱好者进一步了解韩国的建筑文化,为日后类似翻译项目本翻译报告主要分为五个部分。第一章为引言部分,介绍了选择《君王的都市》一书作为本次翻译对象的理由。第二章为翻译项目介绍,对原作及作者进行了详细的介绍。第三章为翻译过程介绍,记叙了翻译前的准备工作和翻译项目总体进展情况。第四章是翻译案例分析。在这部分中,译者详细分析了原文文本的特征,根据不同的文本特征选择了意译法、仿译法、加注法、分译法、合译法和语序调整法等不同的翻译方法,并详细介绍了翻译案例的分析过程。第五部分总结了翻译过程中所获得的经验教训,并指出了仍待解决的问题。通过本次翻译活动实践,笔者对韩中翻译的理论和实践方法有了更加深刻的理解,同时认识到了科学书籍的翻译难度。在翻译此类书籍时,译者需要在保证译文准确性的同时还要提高文章的可读性,把原文完整的传达给读者。希望本次翻译项目能够为今后相关项目的翻译工作提供一定的参考和帮助。
柳真(Yoo Jin)[9](2020)在《现代汉语感叹表达研究》文中研究说明本文以现代汉语感叹表达为研究对象,在迄今为止汉语感叹句研究的基础上,运用功能主义语言学、言语行为、语言类型学和对比语言学等原理,尝试对现代汉语感叹表达的表现语法形式、语义特点和语用功能等进行较为全面的考察。通过对汉语感叹表达范畴的系统化研究,以期发现现代汉语感叹句所包含的功能语言学上的意义和语言类型学视角下的特征,具体包括汉语感叹表达的形式、语义、语用表现的描写和解释,并在第九章就汉语和韩国语感叹表达进行对比分析。全文由十章组成。第一章是绪论,主要说明本文研究的缘起、对象与范围,研究的理论基础与方法、语料来源与符号说明,综述国内外感叹句研究现状,说明可能的创新点以及可能存在的问题,明确研究的意义。第二章主要对现代汉语感叹句与感叹表达进行界定,结合感叹句和感叹表达的性质、功能而感叹表达做出界定,并且根据感叹标记的有无将感叹表达分类,宏观描写感叹表达的形式特征。第三章主要考察感叹表达的语义特征和语用功能,语义方面先分为根据感叹指向、感叹内容特征和感叹表达语境来进行研究。语用功能方面对具体的言语行为理论基础上直接言语行为的感叹表达、非字面意义的感叹表达和间接言语行为的感叹表达进行研究。第四章主要对感叹表达标记词中的语气成分——语气词和语气副词进行研究。先考察语气的定义和感叹表达的语气,然后考察语气词的定义以及感叹表达中的语气词实例和作用。同时考察语气副词的界定并对出现在感叹句中的典型副词“多(么)”、“好”、“可”、“太”、“真”等结合实例以及其他语气副词的实例进行细致地描写分析。第五章主要对感叹表达中的叹词和疑问词进行研究。叹词方面,本文区分为原型叹词、准感叹词和新兴叹词,描写感叹表达中叹词的语义及语用特征;疑问词方面,主要考察感叹表达中用由疑问词“什么”和“怎么”构成的感叹表达形式的语义和功能特征。第六章主要对感叹表达中出现的固定短语进行研究。将固定短语区分为经历了语法化而凝固的表示提醒对方和超预期的话语标记、用“得”的和不用“得”的程度补语、“X+不得”和“不得+X”的惯用性固定短语等小类。同时,具体考察这些固定短语形式的语义及语用特征。第七章主要考察现代汉语感叹表达的固定格式,将固定格式按照感叹表达形式区分为“你+这个NP”、“都是NP”、“这/那+叫一个X”和“好+一(个)X”进行专题研究。第八章对汉语感叹表达的组合模式分成独语句感叹表达和标记组合的感叹表达等两类进行考察。独语句感叹表达可分为名词独语句、动词独语句和形容词独语句。标记组合的感叹表达可以选择一种感叹方式,也可以兼具两种或两种以上的感叹方式。第九章对汉韩两种语言的感叹表达进行对比分析。首先对韩国语感叹表达加以概述,就韩国语感叹表达的界定、语义性质和语用功能进行解释说明,然后将韩国语感叹表达分为使用典型标记的和使用其他句类的感叹表达两类进行考察。最后,从语言类型学视角对比汉韩感叹表达的共同点和区别。第十章是结语,对全文进行总结,说明本文在感叹表达研究方面取得的进展,同时指出研究存在的不足。
李豆[10](2020)在《检索式问答系统中答句文本生成技术研究》文中指出当今时代已经发展成为一个信息化的时代,互联网也成为了人们获取信息的重要渠道。如何快速、准确并且高效率地从互联网海量资源中获取有用信息,已经逐渐成为人类研究的热点内容。搜索引擎的出现在很大程度上解决了人们快速获取信息资源的需求,同时,自动问答系统的出现也为人们准确获取网络中的信息资源提供了可行的解决方案。结合这两种技术实现的检索式问答系统能够有效解决信息获取相关问题,系统根据用户输入的问句输出简洁、准确的自然语言形式的答案文本。然而,由于中文文本语言的复杂性,这种基于检索方式的新型问答系统在实现上仍然存在许多困难与挑战,如何生成高质量的答句文本也逐渐成为近年来自然语言处理领域的热点研究内容。本文主要研究检索式问答系统中的答句文本生成技术,实现一个学生智能答疑系统。通过构建基于检索的候选文本选择模型和基于注意力机制的答句文本生成模型,来对检索式问答系统中的答句文本生成相关技术方法进行研究。基于检索的候选文本选择模型实现用户问句相关文本的检索,主要包含问句分析模块和信息检索模块。本文通过使用基于信息熵改进的TextRank算法来提取文本句子中的关键词,采用哈工大问题分类体系来确定问题的类型,并使用规则匹配的方式对分类结果进行补充,信息检索模块使用扩展后的关键词列表在搜索引擎中检索得到候选文本列表。答案文本生成模型中提出了基于检索结果排序和生成方式两种答句文本生成的方法,其中,基于检索结果排序的答句文本生成方法通过在候选文本集合中选择与用户问句相关度最高的文本句作为答句文本。本文使用一种基于语义依存树改进的文本相似度计算方法,在计算语义相似度时,综合考虑每个文本句中检索关键词对应的词频、词距和覆盖率等句法层面的信息,从而实现对所有候选文本句子的综合排序。生成式的答句文本生成方法采用基于Attention机制的BiLSTM模型来实现答句文本的生成,首先使用文本语义单元抽取的方法将候选文本列表转换成语义单元序列,然后将语义单元序列作为序列到序列模型的输入,并通过融合注意力机制来实现答句文本的生成。最后通过人工构建的中文问句语料集对本文提出的答案文本生成方法进行验证,实验主要分为候选文本检索和答句文本生成两个阶段,使用MRR和MAP值对候选文本检索结果进行评估,通过ROUGE和BLEU这两个指标来对答句文本生成结果进行评估。实验数据表明,本文提出的答句文本生成方法是行之有效的,系统的实际运行效果也证明了本文提出的方法在实际应用中的可行性。
二、扩展的人类世界(上)(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扩展的人类世界(上)(论文提纲范文)
(3)星载ADS-B相关研究进展及展望(论文提纲范文)
1 引言 |
2 星载ADS-B原理及相关卫星 |
2.1 星载ADS-B原理简介 |
2.2 单星星载ADS-B系统 |
2.3 星座星载ADS-B系统 |
(1)二代铱星ADS-B系统 |
(2)国内星座计划 |
3 星载ADS-B接收关键技术进展 |
3.1 天线技术 |
3.2 射频电路技术 |
3.3 信号处理技术 |
3.4 星载ADS-B星座设计 |
4 星载ADS-B应用及展望 |
1)星载ADS-B多波束接收技术。 |
2)星载ADS-B信号分离方法的研究。 |
3)星载ADS-B数据应用。 |
4)基于星载ADS-B的多传感器信息融合方法。 |
5)基于星载ADS-B的科学应用。 |
5 结论 |
(4)自然美学视域下戴安娜·阿克曼自然观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ABSTRACT |
绪论 |
第一章 戴安娜·阿克曼自然观的形成 |
一、美国超验主义美学、环境美学的影响 |
二、美国自然文学的影响 |
三、现代科学与个人经历的影响 |
第二章 戴安娜·阿克曼自然观的内涵 |
一、自然认知观 |
1. 人是世界上最珍奇的动物 |
2. 人与自然从未远离 |
3. 调动所有感官认知自然 |
4. 爱是生命最重要的使命 |
二、自然价值观 |
1. 自然给人以物质和精神享受 |
2. 自然具有独立价值 |
3. 自然具有环境伦理学价值 |
三、自然权利观 |
1. 自然万物享有平等的权利 |
2. 自然规律不被干扰的权利 |
3. 物种多样性不被抹杀的权利 |
四、自然保护观 |
1. 人类有保护自然的义务 |
2. 树立生态整体意识 |
3. 坚持可持续理念 |
4. 合理利用现代科技 |
第三章 戴安娜·阿克曼自然观的特点及价值 |
一、戴安娜·阿克曼自然观的特点 |
1. 摒弃神学,尊重科学 |
2. 客观理性,冷静平和 |
3. 注重实践,知行合一 |
二、戴安娜·阿克曼自然观的理论意义 |
1. 重新定位人与自然的关系 |
2. 继承并发展美国超验主义美学 |
3. 将现代科学融入自然美学 |
三、戴安娜·阿克曼自然观的实践价值 |
1. 普及了生态保护理念 |
2. 保护了生态系统 |
3. 促进了可持续性发展 |
结语 |
参考文献 |
致谢 |
学位论文评阅及答辩情况表 |
(5)基于对话理论的小说文本解读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引言 |
一、问题提出与研究意义 |
(一)研究背景 |
(二)研究问题 |
(三)研究意义 |
二、国内外研究现状 |
三、研究内容、创新之处与研究方法 |
(一)研究内容及创新之处 |
(二)研究方法 |
第一章 对话理论应用于小说文本解读的必要性 |
第一节 对话理论的基本概释 |
一、对话理论的历史脉络梳理 |
二、自我与他者:主体间性阐发 |
三、双声与复调:对话性阐扬 |
四、揣摩与统觉:共通性阐证 |
第二节 基于对话理论解读小说文本的必要性阐释 |
一、体验:小说文本解读的“双声”对话意蕴阐释 |
二、唤醒理解:小说文本解读的“复调对话” |
三、审美经验:小说解读者与小说解读对象间审美对话 |
四、对话理论视域中的小说文本解读教学分析 |
第二章 小说文本解读多重对话互动的应然表征 |
第一节 主体间性表征:小说文本解读对话的视域融合 |
一、视域融合的要素:教师、学生、文本、教科书编者 |
二、小说文本解读对话的视域融合设计 |
三、小说文本解读对话的视域融合实施 |
四、文学阅读教学对话视域融合评价 |
第二节 文本间性表征:小说文本解读对话的文本媒介特征 |
一、小说文本解读中召唤结构的透视 |
二、小说文本解读的互文性共识 |
第三节 小说文本解读对话的教学语言分析 |
一、教学场域中小说文本解读的师生对话点生成 |
二、对话共情:价值主体意义构建的应有之义 |
三、激活对话的教学语言氛围营造 |
第三章 小说文本解读中对话的实然问题呈现 |
第一节 主体间性错位:各主体间对话冲突缺失 |
一、小说文本解读中,对作者原意的追求倾向 |
二、小说文本解读主体性角色的缺位与异化 |
第二节 文本间性断层:文本间的剥离状态 |
一、小说文本的审美鉴赏与审美创造的割裂 |
二、小说文本解读的共时性对历时性的消解 |
三、小说文本解读中的“类文学”现象 |
第三节 教育场域中小说文本解读的对话“失语”描述 |
一、小说文本解读中师生对话生成点的走偏 |
二、小说文本解读中的师生“假对话”现象 |
第四章 小说文本解读的对话机制分析 |
第一节 语言学视域下小说文本解读的对话机制 |
一、体系保障机制:小说文本解读的“自生自发秩序”语言系统 |
二、动力协调机制:小说文本解读的话语立体网络 |
三、载体对话机制:小说文本解读的体裁与语调体系 |
第二节 认知心理学视域下小说文本解读的对话机制 |
一、主体间的认知对话机制:小说文本解读的认知语境系统 |
二、先验联想推进对话机制:小说文本解读的图式“理解推理”系统 |
三、“身心同体”结构对话机制:小说文本解读的具身认知系统 |
第五章 基于对话理论的小说文本解读策略 |
第一节 视域融合策略:构建自我与他者教育共同体 |
一、自我与他者教育共同体的个性化学习系统 |
二、“T-S”理解型共同体构建 |
三、“S-S”质疑型共同体构建 |
第二节 理解共生策略:创设小说文本解读对话情境 |
一、小说文本解读对话情境的特征描述 |
二、小说文本解读对话情境构建策略 |
第三节 “双声与复调”构建策略:开发小说文本主题对话单元 |
一、“四能统整”式小说文本解读对话体系 |
二、“三位一体”式小说文本解读对话系统 |
第四节 “文化场域”构建策略:小说文本解读对话的课堂文化 |
一、小说文本解读对话的文化品格构建 |
二、理解与意义:实现理解共融,生成对话意义 |
三、意象与意境:主体间审美与情感的对话 |
四、倾听与交流:构建小说文本解读的对话场域 |
第六章 对话理论应用于小说文本解读的局限性 |
第一节 对话理论的结构消解与小说文本解读的相对结构性关系处理 |
一、主体间实现“和而不同”的文本解读关系 |
二、实现小说文本的审美鉴赏与审美创造的一体化发展 |
第二节 小说文本解读对话的“共通性”把握 |
一、规避小说文本解读“过度阐释”的越位问题 |
二、回应小说文本解读对话的“最近发展区”空位问题 |
第三节 小说文本解读中理想的“狂欢”与现实的“对话” |
一、理想的狂欢化情境 |
二、小说文本解读中现实的对话样态 |
结语 |
参考文献 |
后记 |
在学期间公开发表论文及着作情况 |
(6)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公众恐慌情绪传播影响因素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1 绪论 |
1.1 研究背景 |
1.2 研究意义 |
1.3 文献综述 |
1.4 研究方法 |
2 核心概念与理论基础 |
2.1 突发公共卫生事件 |
2.1.1 突发公共卫生事件概念界定 |
2.1.2 突发公共卫生事件主要特征 |
2.2 恐慌情绪 |
2.2.1 恐慌情绪概念界定 |
2.2.2 恐慌情绪表现 |
2.3 理论基础 |
2.3.1 S-O-R理论模型 |
2.3.2 扎根理论 |
3 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公众恐慌影响因素模型建构 |
3.1 资料的收集 |
3.1.1 访谈对象选择 |
3.1.2 资料收集方法 |
3.1.3 数据处理方法 |
3.2 研究分析 |
3.2.1 开放式编码 |
3.2.2 主轴式编码 |
3.2.3 选择式编码 |
3.2.4 理论饱和检验 |
3.3 恐慌情绪传播影响因素概念模型建构 |
4 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公众恐慌情绪传播模式模型诠释 |
4.1 信息因素对恐慌情绪的影响 |
4.2 群体压力因素对恐慌情绪的影响 |
4.3 社会支持因素对恐慌情绪的影响 |
4.4 事件构成要素对恐慌情绪的影响 |
4.5 个人内在感知因素对恐慌情绪的影响 |
4.6 个体特征因素对恐慌情绪的影响 |
5 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公众恐慌疏导策略 |
5.1 信息层面疏导 |
5.2 环境层面疏导 |
5.3 社会支持层面疏导 |
5.4 事件构成要素层面疏导 |
5.5 个人层面疏导 |
结语 |
参考文献 |
附录 A:SAS焦虑自评量表 |
附录 B:采访提纲 |
后记 |
(8)《君王的都市》(1-4章)韩汉翻译实践报告(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摘要 |
第一章 引言 |
第二章 翻译项目介绍 |
2.1 作者简介 |
2.2 作品简介 |
第三章 翻译过程 |
3.1 译前准备 |
3.2 翻译流程 |
第四章 翻译理论和案例分析 |
4.1 翻译理论和翻译策略的选择 |
4.2 翻译案例分析 |
4.2.1 意译法 |
4.2.2 仿译法 |
4.2.3 加注法 |
4.2.4 分译法 |
4.2.5 合译法 |
4.2.6 转换法 |
第五章 结语 |
参考文献 |
致谢 |
附录1: 《君王的都市》(1-4章)韩语原文 |
附录2: 《君王的都市》(1-4章)汉语译文 |
学位论文评阅及答辩情况表 |
(9)现代汉语感叹表达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1.1 研究缘起 |
1.2 研究对象 |
1.3 研究的理论基础与方法 |
1.3.1 理论基础 |
1.3.2 研究方法 |
1.4 语料来源 |
1.5 国内外相关研究现状 |
1.5.1 感叹句的句类研究 |
1.5.2 感叹句的形式表现 |
1.5.3 感叹句的语义语用特点 |
1.5.4 感叹句跨语言研究 |
第二章 现代汉语感叹表达与感叹句 |
2.1 感叹句的界定 |
2.1.1 感叹句的性质 |
2.1.2 感叹句的功能 |
2.2 汉语感叹表达的范围 |
2.2.1 有标记的感叹表达 |
2.2.2 无标记的感叹表达 |
2.3 小结 |
第三章 汉语感叹表达的语义语用特点 |
3.1 感叹表达的语义语用特征 |
3.1.1 感叹表达语义指向 |
3.1.2 感叹表达的内容特征 |
3.1.3 感叹表达的语境 |
3.2 感叹表达言语行为 |
3.2.1 直接言语行为的感叹表达 |
3.2.2 非字面意义的感叹表达 |
3.2.3 间接言语行为的感叹表达 |
3.3 小结 |
第四章 感叹表达与语气成分 |
4.1 句子与语气 |
4.2 语气词 |
4.2.1 语气词的界定 |
4.2.2 具体的语气词 |
4.2.3 语气词的功能 |
4.3 语气副词 |
4.3.1 语气副词的界定 |
4.3.2 感叹标记副词 |
4.3.3 其他语气副词 |
4.4 小结 |
第五章 感叹表达与非语气成分 |
5.1 叹词与感叹表达 |
5.1.1 叹词的界定 |
5.1.2 原生叹词 |
5.1.3 准叹词 |
5.1.4 新兴叹词 |
5.2 疑问词 |
5.2.1 感叹表达中的疑问词 |
5.2.2 “什么”用于感叹表达 |
5.2.3 “怎么”用于感叹表达 |
5.3 小结 |
第六章 感叹表达与固定短语 |
6.1 话语标记 |
6.1.1 提醒对方的话语标记 |
6.1.2 超预期话语标记 |
6.2 程度补语 |
6.2.1 用“得”连接的程度补语 |
6.2.2 不用“得”连接的程度补语 |
6.3 三音节固定短语 |
6.3.1 了不得 |
6.3.2 要不得 |
6.3.3 不得了 |
6.4 小结 |
第七章 感叹表达与固定格式 |
7.1 “你这个NP” |
7.1.1 名词N |
7.1.2 偏正短语NP |
7.2 “都是NP” |
7.2.1 自责 |
7.2.2 责怪听话人 |
7.2.3 责怪第三方、外部世界 |
7.3 “这/那+叫一个X” |
7.3.1 “X”为形容词 |
7.3.2 “X”为动词 |
7.3.3 “X”为成语等 |
7.4 “好+一(个)X” |
7.4.1 积极性感叹表达 |
7.4.2 消极性感叹表达 |
7.5 小结 |
第八章 感叹表达的组合模式 |
8.1 独语句感叹表达 |
8.1.1 名词独语句 |
8.1.2 动词独语句 |
8.1.3 形容词独语句 |
8.2 感叹标记组合表达 |
8.2.1 单一标记感叹表达 |
8.2.2 两种标记的线性分布 |
8.2.3 三种及以上标记的线性分布 |
8.3 小结 |
第九章 汉韩感叹表达对比 |
9.1 韩国语感叹表达概述 |
9.1.1 韩国语感叹表达的界定 |
9.1.2 韩国语感叹表达的语义语用特征 |
9.2 韩国语感叹表达分类 |
9.2.1 使用典型标记的感叹表达 |
9.2.2 使用其他句类的感叹表达 |
9.3 汉韩感叹句表达对比 |
9.3.1 汉韩感叹表达的共同点 |
9.3.2 汉韩感叹表达的区别 |
9.4 小结 |
第十章 结语 |
10.1 本文的主要结论 |
10.1.1 语法形式特征 |
10.1.2 语义特点 |
10.1.3 语用功能特征 |
10.1.4 与韩国语对比 |
10.2 本文的创新点 |
10.3 本文的不足之处 |
参考文献 |
致谢 |
(10)检索式问答系统中答句文本生成技术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符号对照表 |
缩略语对照表 |
第一章 绪论 |
1.1 研究背景与意义 |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
1.3 论文工作内容 |
1.4 论文组织结构 |
第二章 基础理论与技术 |
2.1 同义词词林 |
2.2 依存句法分析 |
2.3 词向量表示 |
2.4 本章小结 |
第三章 基于检索的候选文本选择模型 |
3.1 问题分析与解决方案 |
3.1.1 问题分析 |
3.1.2 解决方案 |
3.2 用户问句解析 |
3.2.1 关键词提取 |
3.2.2 问句分类 |
3.3 候选文本检索 |
3.3.1 关键词扩展 |
3.3.2 文本检索 |
3.3.3 检索结果预处理 |
3.4 本章小结 |
第四章 基于注意力机制的答句文本生成模型 |
4.1 基于检索排序的答句文本生成方法 |
4.2 基于序列到序列的答句文本生成方法 |
4.2.1 语义单元抽取 |
4.2.2 Seq2Seq模型 |
4.2.3 编码 |
4.2.4 解码 |
4.3 基于注意力机制的答句文本生成方法 |
4.3.1 注意力权重计算 |
4.3.2 融入注意力机制的答句文本生成 |
4.4 本章小结 |
第五章 实验与结果分析 |
5.1 实验准备工作 |
5.1.1 实验环境 |
5.1.2 实验数据集 |
5.1.3 实验评价指标 |
5.2 实验过程与结果分析 |
5.2.1 实验任务 |
5.2.2 用户问句解析 |
5.2.3 候选文本检索 |
5.2.4 答句文本生成 |
5.3 本章小结 |
第六章 总结与展望 |
6.1 论文工作总结 |
6.2 后续工作展望 |
参考文献 |
致谢 |
作者简介 |
四、扩展的人类世界(上)(论文参考文献)
- [1]汉光武帝的权威及其合法性建构[D]. 李杰. 华中师范大学, 2021
- [2]内部控制、智力资本对企业绩效的影响研究 ——基于股权结构的视角[D]. 顾婕. 江南大学, 2021
- [3]星载ADS-B相关研究进展及展望[J]. 倪久顺,陈利虎,余孙全,李松亭,郭剑鸣,罗坳柏,李晋华. 中国空间科学技术, 2022(01)
- [4]自然美学视域下戴安娜·阿克曼自然观研究[D]. 翟家齐. 山东大学, 2021
- [5]基于对话理论的小说文本解读研究[D]. 赵欣欣. 东北师范大学, 2021
- [6]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公众恐慌情绪传播影响因素研究[D]. 盛海迪. 四川外国语大学, 2021(01)
- [7]基于碳交易和绿证交易的综合资源战略规划研究[D]. 杨颖琦. 华北电力大学, 2020
- [8]《君王的都市》(1-4章)韩汉翻译实践报告[D]. 刘锴. 山东大学, 2020(10)
- [9]现代汉语感叹表达研究[D]. 柳真(Yoo Jin). 上海师范大学, 2020(07)
- [10]检索式问答系统中答句文本生成技术研究[D]. 李豆. 西安电子科技大学, 2020(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