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大学英语学习者论文-罗旭,易翔

中国大学英语学习者论文-罗旭,易翔

导读:本文包含了中国大学英语学习者论文开题报告文献综述及选题提纲参考文献,主要关键词:微课,《中国英语能力等级量表》,大学英语学习

中国大学英语学习者论文文献综述

罗旭,易翔[1](2019)在《以微课助推《中国英语能力等级量表》与大学英语学习衔接》一文中研究指出《中国英语能力等级量表》是面向中国英语学习者的首个英语能力测评标准,量表采取"能做"的语言能力描述,内容细致而具体,为我国英语学习、教学和测评提供参考框架。本文探讨了利用优质微课实现量表的核心技能点和知识点与大学英语学习衔接的可行性,基于中国民航大学学生的大学英语学习需求和英语能力发展进行需求分析,构建外语微课资源库,并利用微信公众平台实现在线资源共享。(本文来源于《文教资料》期刊2019年28期)

霍梓君,袁悦,汪曼[2](2019)在《网络慕课与当堂授课形式下的大学生英语学习效果对比研究——以H大学“英语畅谈中国”课程为例》一文中研究指出综合运用问卷调查与数据分析,选取H大学中曾同时学习《英语畅谈中国》网络慕课与当堂授课的学生样本,对学生在网络慕课和当堂授课这两种不同大学英语教学方式的学习效果进行对照研究,通过对比分析学生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目标3个角度的不同学习效果,从教、学、环境3个层次来探究学生在这两种情形下的学习效果的影响因素。(本文来源于《软件导刊(教育技术)》期刊2019年08期)

吴琼[3](2019)在《中国大学英语学习者It分裂构式使用情况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It分裂句是一种特殊的英语表达方式,其结构由复合句中的固定句式It be...(relatives)...和其他非固定成分构成,语义信息由主句和从句共同传达,语用功能表现为突显主句信息,从句补充说明。It分裂句特殊的结构、语义和语用功能是学者长期以来关注的焦点,也是英语学习者学习的重难点。尽管许多学者从结构主义语言学、系统功能语言学以及认知语言学等视角对It分裂句本身进行了大量研究,但总体而言,从认知语言学视角考察中国大学英语学习者It分裂构式的使用情况并探究其成因的研究尚不多见。鉴于此,本文试图从句法结构、语义表达和语篇功能叁个方面探究中国大学英语学习者It分裂构式的使用情况,并从语言和认知两个方面对其成因作出解释,以期为It分裂构式的研究和教学提供新的见解。本文分别从中国学习者英语语料库(CLEC)、中国学生万篇英语作文语料库(TECCL)、中国学生英语口笔语语料库(SWECCL)和美国当代英语语料库(COCA)中收集It分裂句的相关语料,并对其进行分类、对比和解释,拟回答以下叁个研究问题:1.中国大学英语学习者和英语本族语者使用It分裂构式的总体情况如何?2.和本族语者相比,中国大学英语学习者使用It分裂构式有何特点?3.和本族语者相比,中国大学英语学习者使用It分裂构式存在差异的主要原因是什么?研究发现,相较于英语本族语者,中国大学英语学习者对It分裂构式的使用表现出以下特点:在句法结构层面,状语置于强势主位的情况较多,而直接宾语较少被强调,另外,强势主位多用名词;在语义表达层面,强势主位具有更多种语义;在语篇功能层面,因未充分考虑语境,该构式被过度使用。对此发现,本文从两方面作出解释:在语言方面,母语迁移、过度概括和过度简化现象导致中国大学英语学习者对It分裂构式的习得不足。在认知方面,本文结合事件域认知模型和图形-背景理论构建It分裂构式认知模型,并据此模型分析发现,中国大学英语学习者对It分裂构式的习得不足源于对认知模型中图形背景的选择出现偏误。(本文来源于《四川外国语大学》期刊2019-04-01)

白婵婵,刘小莉,周萌[4](2019)在《大学英语学习中培养学生中国文化认同感的路径探析》一文中研究指出随着中国高等教育国际化发展,大学生对英语学习的重视程度越来越高,然而学生在大学英语学习中,对中国文化和外来语文化的认同存在偏差。本文通过分析大学生在英语学习过程中的对中国文化认同的现状,探究现象背后的深层次原因,并提出解决策略,以期帮助更多的大学生会有意识地去主动学习与中华民族文化相关的英语表达,能更好地领悟中国文化,增强中国文化认同感。(本文来源于《校园英语》期刊2019年10期)

曹怡鲁[5](2018)在《中国大学英语学习者议论文语篇组织结构特征探析》一文中研究指出中西思维模式的不同以及语言表达方式的差异造成中国大学英语学习者在学习英语议论文写作中出现了不少的问题,学生习作普遍具有的空、乱、幼稚的特征表现在篇章结构、衔接连贯、论证方式等方方面面。本文旨在调查未受过专门的英语写作训练的中国大学英语学习者英语议论文的篇章结构,获取其典型或惯用模式,发现其问题症结,以期有助于英语教师的议论文写作教学。本文指出,中国大学英语学习者的英语议论文仍然具有严重的母语思维特征,即便是在大篇章上遵循的是直线式的西方思维模式,在段落小结构上采用的仍然是中式的迂回的表达,是中文思维嫁接于英语篇章框架上的产物。(本文来源于《当代外语研究》期刊2018年05期)

王同顺,朱晓彤,许莹莹[6](2018)在《促学性评价对中国大学英语学习者学习动机及写作能力的影响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本研究以4个英语写作班的97名英语专业本科生为研究对象,采用定量和定性相结合的方法,针对促学性评价对学生学习动机及写作能力的影响,学生对课堂促学性评价实践的感知,以及语言水平对学生促学性评价感知的影响进行了研究。研究结果表明:促学性评价通过强化学生的内在动因、任务价值感、学习掌控感、自我效能感等因素对学生的学习动机产生积极的影响。促学性评价能够显着提高学生的写作能力,尤其能提高写作流畅度。相比低水平学生,高水平学生能够更容易地感知、更好地接受促学性评价。(本文来源于《外语研究》期刊2018年03期)

丁薇[7](2018)在《信息技术下大学英语翻转课堂理论及应用——以《中国文化英语学习》课为例》一文中研究指出在分析翻转课堂教学模式的理论基础上,探讨该模式的课堂特征,即师生角色、学生学习方式、师生交互方式、学习时间地点、教师教学方式内容以及教师知识结构的翻转。通过与传统课堂教学模式的对比并结合笔者所在院校开设的《中国文化英语学习》课,探索在信息时代该教学模式在大学英语教学中的应用及具体、可行的课程教学实施办法。(本文来源于《内蒙古电大学刊》期刊2018年03期)

徐清婷[8](2018)在《中国大学英语学习者同伴互动中的纠正性反馈决定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自20世纪80年代,同伴纠正性反馈开始吸引大量学者关注。研究表明,同伴纠正性反馈对二语学习具有促进作用。然而,同伴纠正性反馈研究主要聚焦于二语写作,对同伴口头互动关注较少。同伴互动中的纠正性反馈虽被发现非常稀少,但鲜有研究深入调查其原因。由此,探究同伴纠正性反馈的提供过程显得很有必要。本研究以40名中国大学英语学习者为被试,探索学习者是如何在同伴互动中做出即时纠正性反馈决定的。基于信息差任务,本研究在实验室环境下一对一对进行。所有被试先完成互动任务,然后接受刺激性访谈,整个互动过程被录像、访谈被录音。其中,访谈录音是本研究的主要实验数据。本研究采用定性和定量相结合的方法来分析同伴纠正性反馈提供过程及其影响因素。研究结果表明,中国大学英语学习者在同伴互动中对同伴错误的注意率较低(37%);学习者在反馈时只使用了两种反馈方式--显性纠正(78%)和提示(22%);学习者做出即时纠正性反馈决定受反馈接受者、反馈提供者和社会情景因素影响,这叁种因素既包括有利因素也包括不利因素。在每一类影响因素中,学习者最频繁提到的有利于做出纠正性反馈决定的因素分别是学习者认为自己懂反馈接受者的意图、反馈提供者希望同伴听到正确形式、目标事件发生的时间背景;学习者提及最多的不利于纠正性反馈决定的因素分别是害怕引起同伴焦虑、反馈提供者语言能力不足、错误不影响意义交流。本研究对学习者同伴纠正性反馈时的认知过程进行了初步探索。研究中得出的结论不仅为现有同伴纠正性反馈因素提供支撑,还揭示了更多新的影响因素。这些发现将进一步激发更多(准)实验研究来验证这些影响因素。本研究还将为中国英语教师开展同伴互动活动提供重要启示。(本文来源于《华中科技大学》期刊2018-05-01)

佟枫[9](2017)在《概念迁移视角下中国大学英语学习者名词—名词搭配错误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毋庸置疑,在语言习得中,词语搭配是不可缺少的一部分,由于任何一门语言决不是词语随意组合的产物,而是既要遵循某些语言内部机制的限制,又要受制于语言外部要素的制约。在这样的背景下,掌握大量的词语搭配对于外语学习者想要实现像本族语者一样的语言能力起着很重要的作用。然而,外语学习者对搭配的掌握却不能够令人满意。在中国英语学习者语料库中,名词与名词搭配错误数排名第二,但专门针对名词与名词搭配错误的研究还很少且不深入。本研究以中国学习者语料库为基础,概念迁移为理论框架,致力于探究中国大学英语学习者名词与名词的搭配错误。研究主要回答以下叁个问题:(1)在名词与名词搭配使用中,中国大学生英语学习者容易出现哪几种错误类型。(2)与汉语的词汇化概念和语法化概念作对比,这些搭配错误是由于概念迁移造成的吗?(3)在名词与名词搭配使用中,由于概念迁移造成的错误会随着英语水平的提高而降低吗?本篇论文是以语料库为基础的实验研究,既涉及到定量分析又包括定性分析。研究结果显示名词与名词搭配错误可被分为叁个大类,又进一步分成了七个子类。另外,汉语的词汇和语法概念确实对于学生所犯的名词和名词搭配错误有消极的影响,受英汉两种语言在词汇和语法概念系统上存在共性与差异性的影响,中国大学英语学习者不能很好的掌握名词与名词的搭配。研究发现中国大学英语学习者所犯的名词与名词的搭配错误主要是由于忽略汉语和英语不同的概念系统,从而导致了错误地调动了基于一语的概念,错误地建构了共享概念,错误的建构了基于二语的概念。在某种程度上,中等水平的非英语专业学生所犯的错误高于高等水平的英语专业的学生并且概念迁移错误和学习者英语水平的提高呈显着性差异。本篇论文致力于促进概念迁移假说的研究并在认知层面和丰富语言迁移理论方面,为探索二语中的语言现象提供了足够的证明,并为在中国语言学习背景下的二语教学提供了教学启示,促进了中介语分析中语料库的应用,具有一定的实际价值。(本文来源于《东北师范大学》期刊2017-06-01)

程林[10](2017)在《意象图式教学法对中国大学英语学习者近义词搭配学习的影响》一文中研究指出前人研究发现近义词是一种很重要的语言现象,然而外语学习者在近义词的学习上却存在困难,如何有效地帮助学习者学习近义词成为一个重要的研究课题。目前,研究者们认为搭配有助于区分近义词,并建议将近义词置于搭配中通过显性教学法学习。近年来,认知语言学的发展为搭配教学引入了新的方法,便是搭配的认知显性教学法,包括意象图示教学法和概念隐喻。这种方法因涉及到深层的语义分析被学者认为在搭配学习的持久效果上比传统的翻译教学法更加显着。此外,已有学者将意象图示教学法应用在动词短语的教学研究中,证明这种方法对动词短语的学习是有效的而且比翻译教学法更加有效。但是,较翻译教学法而言,意象图示教学法对近义词搭配的学习是否更有效尚需进一步研究。本研究基于意象图示理论,试图探究就翻译教学法而言,意象图示教学法对近义词搭配的学习是否更有效。具体问题如下:(1)意象图示教学法和翻译教学法对近义词搭配的学习是否均有效?(2)针对近义词搭配的学习,意象图示教学法是否比翻译教学法更加有效?来自重庆市某重点大学两个班共60名学生分别接受两种不同的教学实验,即意象图示教学法和翻译教学法。本研究采用统计软件SPSS version.22.0对收集的数据进行描述性统计和推论统计分析,所得结果如下:(1)意象图示教学法和翻译教学法对近义词搭配的学习均有效,而且这种有效性能持续至少两周。(2)意象图示教学法组和翻译教学法组在即时后测以及接受性延迟后测中并没有呈现出显着性差异,但意象图示教学法组在产出性延迟后测中却呈现出显着优越性。虽然目标搭配有所不同,本研究与同样采用了显性教学法如意象图示教学法和翻译教学法的类似研究结果相符,证明意象图示教学法和翻译教学法对目标搭配的学习均有效。但因目标词、教学干预活动、受试的母语以及测量工具的不同,本研究并未如Yasuda(2010)的研究在即时后测中发现意象图示教学法比翻译教学法更加有效。但是,本研究在产出性延迟后测中却发现意象图示教学法比翻译教学法更加有效。总体而言,本研究结果为意象图示理论在词汇教学上的应用提供了进一步的实践支撑,并且本研究还对中国大学英语学习者近义词搭配教学有启示作用。(本文来源于《重庆大学》期刊2017-05-01)

中国大学英语学习者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综合运用问卷调查与数据分析,选取H大学中曾同时学习《英语畅谈中国》网络慕课与当堂授课的学生样本,对学生在网络慕课和当堂授课这两种不同大学英语教学方式的学习效果进行对照研究,通过对比分析学生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目标3个角度的不同学习效果,从教、学、环境3个层次来探究学生在这两种情形下的学习效果的影响因素。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中国大学英语学习者论文参考文献

[1].罗旭,易翔.以微课助推《中国英语能力等级量表》与大学英语学习衔接[J].文教资料.2019

[2].霍梓君,袁悦,汪曼.网络慕课与当堂授课形式下的大学生英语学习效果对比研究——以H大学“英语畅谈中国”课程为例[J].软件导刊(教育技术).2019

[3].吴琼.中国大学英语学习者It分裂构式使用情况研究[D].四川外国语大学.2019

[4].白婵婵,刘小莉,周萌.大学英语学习中培养学生中国文化认同感的路径探析[J].校园英语.2019

[5].曹怡鲁.中国大学英语学习者议论文语篇组织结构特征探析[J].当代外语研究.2018

[6].王同顺,朱晓彤,许莹莹.促学性评价对中国大学英语学习者学习动机及写作能力的影响研究[J].外语研究.2018

[7].丁薇.信息技术下大学英语翻转课堂理论及应用——以《中国文化英语学习》课为例[J].内蒙古电大学刊.2018

[8].徐清婷.中国大学英语学习者同伴互动中的纠正性反馈决定研究[D].华中科技大学.2018

[9].佟枫.概念迁移视角下中国大学英语学习者名词—名词搭配错误研究[D].东北师范大学.2017

[10].程林.意象图式教学法对中国大学英语学习者近义词搭配学习的影响[D].重庆大学.2017

标签:;  ;  ;  

中国大学英语学习者论文-罗旭,易翔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