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络空间的生产与消费——中国互联网的地理学透视

网络空间的生产与消费——中国互联网的地理学透视

论文题目: 网络空间的生产与消费——中国互联网的地理学透视

论文类型: 博士论文

论文专业: 人文地理学

作者: 汪明峰

导师: 宁越敏

关键词: 网络空间,互联网,网络城市,数字鸿沟,空间组织

文献来源: 华东师范大学

发表年度: 2005

论文摘要: 先进的信息和通信技术正将我们带入一个崭新的信息时代,全球范围浮现的是一种信息化、全球化与网络化的新社会。借助于世界范围的人口、商品以及符号流动的基础设施,人类的全球交往能力急速扩张。尤其是伴随着1990年代以来国际互联网的蓬勃发展,很多人开始谈论“距离的死亡”,全球数字网络的浮现似乎正在终结地理的限制。显然,这种“无空间性”的推断过于简单和粗糙,它也正在遭到愈来愈多学者的批判。然而,互联网的飞速发展的确已经深刻地影响了我们的社会系统和经济结构,同时它也在重构全球的物理和虚拟空间结构形式。我们相信,在这个全球化的信息时代中,新的社会—空间复合体正在建构之中。同时,这些变革也在推动一个新的学科研究领域(互联网地理学)的快速兴起。 事实上,全球化和信息化的过程具有显著的空间确定性,其结果呈现出特有的地理模式。尽管这两大历史趋势也的确正在影响乡村地区,但是全球的技术力量主要还是作用在城市之上,尤其是大都市区。因此,有关互联网和网络空间的地理学研究也主要集中在城市研究领域。但是,目前绝大多数文献均以西方发达国家的城市为研究对象,作为发展中国家的中国还没有此类研究。本论文试图弥补这种差距,为中国城市和区域的发展,尤其是城市网络空间的优化,提供一些有用的参考。 论文以地理学及相关学科理论为基础,借鉴国外互联网城市的发展经验,结合当前中国城市和技术发展新动态,从空间维度研究互联网的地理学理论和分析网络空间的组织特征。本研究是为理解互联网城市的崛起过程所作的一次创新尝试,主要体现于如下几个方面: (1) 在西方学者的相关文献基础上,指出互联网地理学的研究方向,并整理了这个新兴学科领域所要研究的主要对象和内容; (2) 全面探讨互联网的空间内涵,梳理研究网络空间的理论脉络,提出了网络空间是被生产和消费的观点,为进一步的实证分析提供了概念性的理论基础和分析框架; (3) 在实证分析过程中,本文构建了一套研究互联网空间问题的方法和技术手段,而且这些方法具有比较好的通用性,为今后的持续研究以及其它地区的比较分析奠定了基础; (4) 首次研究基于互联网的中国城市体系,并使其可视化(城市网络的拓扑

论文目录:

摘要

图表目录

第1章 绪论

1.1 全球化的“新经济”

1.2 信息化的“新地理”

1.3 论文研究框架与方法

第2章 互联网的空间性:网络空间的概念与理论化

2.1 网络空间的浮现

2.2 新技术的空间观

2.3 网络空间的理论化

2.4 小结

第3章 信息的空间形式:信息及其技术对空间组织的影响

3.1 信息、知识与创新

3.2 信息/知识的空间形式与地理过程

3.3 信息及其技术对企业空间组织的影响

3.4 小结

第4章 技术的空间过程:技术演化及其对城市发展的影响

4.1 技术变革与扩散

4.2 长波技术论及其空间过程

4.3 信息技术与城市发展

4.4 信息时代的城市形态

4.5 小结

第5章 网络的空间逻辑:解释信息时代的城市体系变动

5.1 城市的网络化进程

5.2 网络空间的基本要素特征

5.3 城市网络的空间逻辑特征

5.4 信息技术革命:城市的新机会?

5.5 小结

第6章 网络空间的基础:基于互联网骨干网络的中国城市体系分析

6.1 互联网基础设施与城市体系

6.2 中国互联网城市的崛起

6.3 互联网城市的通达性分析

6.4 小结

第7章 网络空间的生产:中国城市和区域的互联网内容产业发展

7.1 互联网内容产业的地理区位

7.2 互联网域名的区域分布

7.3 互联网网站的城市分布

7.4 小结

第8章 网络空间的消费:中国城市体系中的互联网“数字鸿沟”

8.1 “数字鸿沟”的概念及其空间表现

8.2 “数字鸿沟”成因的区域比较

8.3 城市体系中的“数字鸿沟”

8.4小结

第9章 网络空间的区域:广东省互联网服务业的区位研究

9.1 “核心—边缘”理论及其应用

9.2 互联网服务业的区域结构

9.3 网络空间结构的演化机制

9.4 区域互联网的发展路径

9.5 小结

第10章 结论

10.1 主要结论

10.2 政策启示

10.3 研究展望

附录

参考文献

后记

发布时间: 2005-07-18

相关论文

  • [1].企业空间组织和城市与区域空间重塑[D]. 武前波.华东师范大学2009
  • [2].大都市区空间组织的形成演变研究[D]. 谢守红.华东师范大学2003
  • [3].赛博空间与网际互动——从网络技术到人的生活世界[D]. 刘丹鹤.复旦大学2004
  • [4].全球研发网络:跨国公司研发全球化的空间结构研究[D]. 祝影.华东师范大学2005
  • [5].网络空间的伦理基础[D]. 段伟文.中国人民大学2001
  • [6].信息化空间观念与信息化城市的空间发展趋势研究[D]. 蔡良娃.天津大学2006

标签:;  ;  ;  ;  ;  

网络空间的生产与消费——中国互联网的地理学透视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