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博士生资助 ——基于12所大学博士生调查的实证研究

中国博士生资助 ——基于12所大学博士生调查的实证研究

论文摘要

博士生的财政资助作为博士生教育的一种制度安排,关系到博士生的生存状况、发展可能与创新的实现。在建设创新型国家的时代背景下,博士生资助既是当前实践中的一个难点,也是与博士生科研创新、博士生培养高质量之间关系的一个重点。中国博士生教育的快速发展所面临的一系列问题、广义上的学生资助政策的调整,亟待有关博士生资助的理论研究成果的出现和实践上的探索行动。本文基于教育经济学的理论,在对博士“生产过程”和博士生“教育产品”的性质的定性分析基础上,构建了资助对博士生教育产出的影响以及资助水平的影响因素的理论框架。借助“华中科技大学学生资助课题组”对全国东、中、西部12所不同类型大学的913名在校博士生的问卷调查,辅之以博士生、博士生导师以及博士生教育管理人员的访谈资料,遵循实证研究的方法路径,就中国大学的博士生资助问题进行了比较全面和系统的理论研究和现状分析。研究既注重经验性证据的收集,又注重经验素材理论含义的挖掘。通过实证分析与讨论,本文有了一些新发现。研究表明,中国博士生资助现状具有以下特点:资助方式单一,以固定生活补助为主;生活性资助额度低,生活窘困;资助结构不合理,公平与效率失衡;资助上学科差异大,文科博士生生活状况令人担扰;资助主体缺位,导师和高校负担过重。同时发现,博士生的个体特征、家庭社会背景、博士生教育经历、博士生教育的财政政策、科研项目投入政策,共同决定了博士生资助额度的高低。基于价值取向与资助水平两个维度,把博士生资助划分为高水平效率主导型、高水平公平主导型、低水平效率主导型、低水平公平主导型四种类型。实证研究发现,我国大部分博士生接受的资助类型是低水平效率主导型和低水平公平主导型。而高水平效率主导型,相对其它类型,更有利于学术产出和人才培养、吸引优秀生源以及学位的高效完成,是一个相对理想的资助类型。德、美两国的博士生资助都属于高水平效率主导型的,因此,带来了两国博士生教育质量的提高、国家战略的落实以及经费使用高效的优势;但因过多依赖科研经费,也带来了“违背博士生教育的理想”的负面影响。博士生有着双重身份,既是大学的高年级学生,又是科研工作者,是学生到学术人员的过渡阶段;博士生经济上独立于父母,大部分已有家室且需承担经济责任。这些特点决定了博士生资助的特色应主要体现为科研报酬和学业激励,而本科生资助的性质主要是生活津贴和社会救济。本文还提出现代博士生资助具有劳动报酬、学业激励、生活津贴的三重属性。“劳动报酬”是博士生教育的研究参与性的本质属性,“学业激励”和“生活津贴”是对博士生教育的效率与公平的强调。博士生资助的理想模式应具有以下内涵:以“育人”为宗旨,体现资助的高水平,主要体现效率取向,体现对博士生科研创新的激励。本文还发现,研究生培养机制改革促进了博士生资助水平的提高;而导师资助制却是一把“双刃剑”,有其正负两方面的效应。本文根据上述结论,最后提出以下政策建议:明确政府资助的主体责任、增加经费投入;提高资助水平,让博士生过上“体面的生活”;改善资助结构,奖优、酬劳、津贴的有机结合;对不同博士生进行差异性资助;推进绩效兼顾公平的资助体系;强调相关政策的配套。本文的创新之处是提出了一个博士生资助的分析框架;提出了博士生资助的四种类型并实证检验了不同资助类型对优秀生源吸引、学位完成时间长短、教育产出多寡的影响;提出了博士生资助的三重属性。

论文目录

  • 摘要
  • Abstract
  • 1 绪论
  • 1.1 问题的提出
  • 1.2 研究意义
  • 1.3 核心概念
  • 1.4 文献综述
  • 1.5 论文架构
  • 2 理论探讨与研究设计
  • 2.1 博士"生产"的经济学分析
  • 2.2 资助博士生的动机
  • 2.3 背景、资助与博士生教育
  • 2.4 研究设计
  • 3 中国大学博士生教育及其资助现状
  • 3.1 中国大学的博士生教育
  • 3.2 资助现状分析的前提条件
  • 3.3 资助现状分析
  • 3.4 发现与讨论
  • 3.5 小结
  • 4 博士生资助的影响因素
  • 4.1 分析框架
  • 4.2 实证分析结果
  • 4.3 发现与讨论
  • 4.4 小结
  • 5 博士生资助与博士生教育产出
  • 5.1 分析框架
  • 5.2 结果分析
  • 5.3 德、美两国博士生资助及其对博士生教育产出的影响
  • 5.4 小结
  • 6 博士生资助的性质与理想模型构建
  • 6.1 博士生群体的特点
  • 6.2 博士生资助与本科生资助的区别
  • 6.3 博士生资助的三重属性:劳动报酬、学业激励、生活津贴
  • 6.4 博士生资助的理想模式
  • 6.5 小结
  • 7 研究结论与政策性建议
  • 7.1 研究结论
  • 7.2 政策建议
  • 7.3 创新与不足
  • 致谢
  • 参考文献
  • 附录1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发表论文及参与科研课题目录
  • 附录2 博士生调查问卷
  • 附录3 访谈提纲
  • 相关论文文献

    • [1].阈限过渡:博士生学术成长的关键期及其跨越——以理科博士生为例[J]. 高等教育研究 2019(12)
    • [2].师生关系对博士生创新能力影响的路径分析——学术兴趣的中介作用[J]. 清华大学教育研究 2019(06)
    • [3].博士生多元化培养的构想及实现路径——基于我国博士生教育质量研究20年的反思[J]. 研究生教育研究 2020(01)
    • [4].博士生知识焦虑的多维透视及其消解策略[J]. 研究生教育研究 2020(01)
    • [5].促进博士生专业认同的影响因素探究[J]. 学位与研究生教育 2020(02)
    • [6].学术互动对博士生国际期刊论文产出的影响——基于2017年全国博士毕业生调查数据的分析[J]. 复旦教育论坛 2020(01)
    • [7].师生互动模式与博士生的知识生产——以M大学化学学科某实验室为例[J]. 研究生教育研究 2020(02)
    • [8].教育博士生延期毕业影响因素的质性研究[J]. 学位与研究生教育 2020(03)
    • [9].我国博士生创新能力研究综述[J]. 现代教育科学 2020(02)
    • [10].论新时代青年博士生党员的哲学修养[J]. 法制与社会 2020(11)
    • [11].博士生跨学科课程实施:内在逻辑、现实困境与突破路径[J]. 研究生教育研究 2020(03)
    • [12].基于课题组的博士生“双报到”机制探索与实践[J]. 才智 2020(16)
    • [13].我国工科博士生注册收费制创新探索——以上海交通大学为例[J]. 高等工程教育研究 2020(03)
    • [14].理性分析博士生延期毕业现象[J]. 中国研究生 2020(05)
    • [15].博士生延期毕业影响因素的实证研究[J]. 江苏高教 2020(07)
    • [16].读博:一场精神赌博?——国外关于博士生抑郁风险的研究述评[J]. 比较教育研究 2020(08)
    • [17].高端平台培育博士生创新能力的机制及优势——社会资本和知识共享的视角[J]. 中国高教研究 2020(07)
    • [18].院校影响视角下博士生就业情况的影响因素分析[J]. 黑龙江高教研究 2020(08)
    • [19].结婚影响博士生科研发表吗——基于2016年首都高校博士生调查数据的实证分析[J]. 研究生教育研究 2020(04)
    • [20].美国一流大学博士生培养的经验及启示——基于对加州大学洛杉矶分校博士生的访谈分析[J]. 研究生教育研究 2020(04)
    • [21].象牙塔顶端的烟火气:我国博士生发展报告[J]. 青年学报 2020(03)
    • [22].博士生缘何入职非学术岗位——基于《自然》杂志调查的发现[J]. 中国高教研究 2020(08)
    • [23].如何做一个成功的博士生[J]. 中国研究生 2020(09)
    • [24].加大资源投入有助于提高博士生满意度吗?——基于《自然》全球博士生调查数据的实证研究[J]. 中国高教研究 2020(09)
    • [25].博士生学术职业社会化及其影响因素研究——基于《自然》全球博士生调查数据的实证分析[J]. 中国高教研究 2020(09)
    • [26].美国密歇根大学博士生教学能力培养机制及其启示[J]. 纺织服装教育 2020(05)
    • [27].以学位课程改革为抓手,培养博士生的学科视野和学术洞察力[J]. 化工高等教育 2020(04)
    • [28].150名博士生“青春范儿”式宣讲[J]. 党课参考 2018(23)
    • [29].博士生创新能力培养的瓶颈问题与制度构建[J]. 科学管理研究 2019(05)
    • [30].理工科博士生入学前后学术职业志趣变化特征及教育对策[J]. 研究生教育研究 2019(06)

    标签:;  ;  ;  ;  

    中国博士生资助 ——基于12所大学博士生调查的实证研究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