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读:本文包含了聚电解质胶囊论文开题报告文献综述及选题提纲参考文献,主要关键词:多层聚电解质胶囊,海藻酸钠,壳聚糖,一步法
聚电解质胶囊论文文献综述
潘娜,隋坤艳,谭业强,崔慧琳,夏延致[1](2017)在《水溶液中一步制备聚电解质多层胶囊》一文中研究指出多层聚电解质胶囊被广泛的应用于各个领域,如:水处理,食物和化妆品加工,以及药物释放和组织工程。传统的制备多层聚电解质胶囊的方法有LBL自组装技术和乳液聚合,但是这些方法存在着多步或者使用有机溶剂的缺点。因此,发展一种简单的生物友好水环境中制备多层聚电解质胶囊的方法仍是一个挑战。本文我们将壳聚糖溶液滴加到海藻酸钠溶液中,发现在二者的接触界面形成一层络合层,阻止两种溶液的混合。在渗透压的作用下,壳聚糖继续扩散,与海藻酸钠发生反应,最终形成"洋葱状"的多层结构的胶囊。我们的方法不仅极大地简化了实验过程,而且可以一步法形成络合和可调控间隔的梯度结构。此外,我们证明了这种胶囊具有优越的吸附性能,吸油能力达到80 g/g。更重要的是,这种简单的扩散自组装过程不仅仅适用于壳聚糖和海藻酸钠,而且适用于很多其他聚电解质聚合物。(本文来源于《中国化学会2017全国高分子学术论文报告会摘要集——主题C:高分子物理与软物质》期刊2017-10-10)
张江涛[2](2017)在《通过层层自组装制备聚电解质自修复微胶囊》一文中研究指出两种荷异种电荷的聚电解质之间存在库仑引力,利用这个性质可以让它们通过交替的层层自组装方式形成微胶囊,这种微胶囊具有离子敏感的特性,可以被多种离子所触发,释放内容物,在生物医药领域备受关注,可用于人体的靶向给药或者定向组织移植。本文针对混凝土中的氯害和碳酸化这两个严重影响混凝土耐久性的重大工程问题,提出了将这种具有离子响应特性的通过层层自组装法制备的聚电解质微胶囊加入到混凝土中,为混凝土建立一个抗有害离子入侵的免疫系统,以实现混凝土的化学自修复。用于生物体的聚电解质微胶囊不能直接包裹芯材,通常在制备时是以固体微球作为模板,进行聚电解质层层自组装后再溶去模板,注入液体的芯材,同时,所制得的微胶囊也只能存在于水相中。一旦除去连续的水相,微胶囊将会溃散。为了使这种微胶囊适用于混凝土,本文对聚电解质层层自组装法制备微胶囊的工艺进行了改进,实现了:(1)在流动的环氧液滴表面直接包覆聚电解质,形成微胶囊;(2)通过聚电解质层间的交联稳定微胶囊的壳层结构,使聚电解质微胶囊可以在混凝土的无水环境下稳定存在。此外,为了提高包覆效率,适应混凝土应用的“量大价廉”的要求,本文还采用了可聚合乳化剂,在液体芯材表面进行光聚合,先形成一荷电网状稳定层,再进行聚电解质层层自组装,这种方法可以克服微胶囊形成初期聚电解质层数很低时,在高速离心过程中的破裂问题,大大提高了微胶囊化的效率。实验递进地分为叁个部分,分别是:(1)传统的模板法制备环氧微胶囊:在CaCO_3沉积时,加入PSS调控CaCO_3结晶形态。当PSS的浓度为5 mg/mL时制得良好的球形微粒,平均粒径为8.6±0.6μm,比表面积约为8.8±0.5 m2/g,表面电位-45 mV左右。以此CaCO_3微球为模板,在其表面上离子型聚电解质PAH和PSS的交替自组装,达到预定层数后除去碳酸钙模板,得到中空微胶囊(PSS/PAH)n,向里面包埋脂环族环氧T8210后,浸入戊二醛溶液对壁材进行交联,得到环氧/聚电解质微胶囊;(2)铵基阳离子型表面活性剂乳化液体芯材,然后聚电解质层层自组装直接包覆:用阳离子型表面活性剂双十二烷基二甲基溴化铵乳化十二烷,其铵基阳离子油性大于水性,固基本溶于油相十二烷,在十二烷液滴的表面铺展,使乳液荷正电并使其稳定,然后在乳液液滴表面上进行PSS和PAH的交替层层自组装,达到预定层数后,用戊二醛对壁材进行交联,得到十二烷/聚电解质微胶囊;(3)UV界面聚合法在液体环氧乳液液滴的表面上形成荷负电的网状聚合物膜,然后聚电解质层层自组装制备液态环氧微胶囊:环氧是很好的混凝土修复剂。将环氧E44与可聚合的表面活性剂,不饱和酯环氧丙烯酸酯、丙烯酰胺、和甲基丙烯酸羟丙磺酸钠混合,乳化后在液滴表面进行UV聚合,形成一层荷负电的网状薄膜。这层膜既能保护芯材在低速搅拌时不流失,也不影响后面的触发效果,在薄膜基础上组装聚电解质至预定层数,再进行壁材的交联,得到易于保存且稳定的环氧/聚电解质微胶囊。实验表明,利用戊二醛(GA)对囊壁中的PAH组分进行交联,生成一种吡啶结构,使囊壁形成类似于互穿聚合物的网络结构,可以稳定整个多层膜,既能很好地加固微胶囊的稳定性,也不影响胶囊对离子的响应。叁种方法制备的聚电解质微胶囊都能在PH≥12的碱性溶液中触发,释放液体芯材。本论文通过制备方法的不断改进,在模板法的基础上完成了聚电解质在液体芯材上的直接包覆,简化了制备流程,拓宽了聚电解质微胶囊的应用范围。通过采用戊二醛对聚电解质壁材中PAH的交联,成功制备出了可以在无水状态下稳定存在的聚电解质自修复微胶囊干粉,在重新注水后未失去对离子的响应特性。采用可聚合表面活性剂,在液体表面预先形成单分子厚度的稳定壳层,使乳液液滴在高速离心过程中不破碎,不合并,可以大大提高聚电解质包覆液体芯材的效率。总之,本文的实验表明,通过层层自组装制备的聚电解质微胶囊可以用于混凝土,通过离子自动触发,实行混凝土的化学自修复。(本文来源于《深圳大学》期刊2017-06-30)
刘畅[3](2017)在《淀粉基聚电解质微胶囊的制备及缓释性能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微胶囊是以天然或合成高分子为壳层,包封固体、液体或气体芯材形成核壳形态的功能性材料。高分子半透膜形成的微胶囊在保护囊内物质免受环境条件的影响的同时,还可控制膜内外物质交换,在控制-释放领域具有重要应用价值。本文以淀粉为主体基材,利用相反电荷聚电解质之间的相互作用制备了淀粉基聚电解质微胶囊,研究不同囊内结构对包埋物缓释行为的影响。具体包括如下内容:1、利用阳离子淀粉与聚丙烯酸之间的静电相互作用,制备了可用于包裹2,4-D乳液的聚电解质微胶囊,系统地考查了不同制备条件对聚电解质微胶囊微观形态的影响,研究了不同缓释环境对包埋在微胶囊内部2,4-D控制释放行为的影响,提出了通过静电相互作用制备聚电解质微胶囊的形成机理。研究结果表明:当pH值为4、温度为15℃、盐浓度为1.5%(w/w)时,2,4-D的释放速度最慢,所以对于包埋的2,4-D可以起到控制释放的作用。2、以卡拉胶为凝胶剂,叁氯化铁为膨胀抑制剂,将聚电解质微胶囊内部的水核改变为凝胶核,在提高聚电解质微胶囊机械强度的同时,制备具有多层结构的聚电解质微胶囊,研究其对小分子化肥-尿素的缓释性能。研究结果表明:卡拉胶加入量为0.5g,叁氯化铁的浓度为0.05M,交联时间为30min时,制备的微胶囊对尿素的缓释性能最佳。(本文来源于《长春工业大学》期刊2017-06-01)
赵芷芪[4](2017)在《氧化石墨烯/聚电解质微胶囊的制备与应用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层层自组装(LBL)即组装体通过相互作用自发堆积组装,由此可形成一定形态且具有某些特性及功能的材料物质。层层自组装微胶囊由于具有较强的可设计性、制备条件温和、操作简单、尺寸精确可控、优良的环境响应性等诸多优点,而被广泛应用于化学化工、生物医药、组织工程、食品工程、染料印染等方面。本文通过层层自组装技术将聚电解质聚丙烯胺盐酸盐(PAH)、聚苯乙烯磺酸钠盐(PSS)、氧化石墨烯(GO)以及铁磁氧化石墨烯(Fe_3O_4@GO)分别组装到掺杂有PSS的CaCO_3模板上,进而得到叁种中空结构的微胶囊:(PAH/PSS)_nPAH、(PAH/GO)_nPAH 以及(PAH/Fe_3O_4@GO)_nPAH。SEM、TEM 以及粒度测试均反映出微胶囊的粒度为5-6μm,呈现球形结构且分散性较好,且具有良好的中空半透膜结构;FTIR及拉曼光谱检测证实了聚电解质微胶囊及石墨烯杂化微胶囊中各组份的存在;TG和DSC测试体现了微胶囊具有良好的热稳定性;以罗丹明B(RhB)为染料模型分子,对(PAH/PSS)_nPAH和(PAH/GO)_nPAH两种微胶囊进行释放行为跟踪,验证了聚电解质微胶囊的pH响应性及石墨烯/聚电解质杂化微胶囊的近红外激光(NIR)响应特性,为上述微胶囊在功能纺织品制备中的应用提供了有益的理论依据与实践经验;进一步将中药苍术包覆于石墨烯/聚电解质杂化微胶囊中,并对其NIR激发响应释放行为进行了表征与解析:将所述叁种微胶囊均整理于棉织物,达到了良好的整理效果;将Fe_3O_4@GO和(PAH/Fe_3O_4@GO)_nPAH用于亚甲基蓝溶液(模拟印染废水)中染料的吸附与分离,在25℃,pH=11条件下,染料浓度为2mg/mL时,Fe_3O_4@GO可以达到最大吸附量248mg/g,且吸附过程符合Langmuir方程,而(PAH/Fe_3O_4@GO)_nPAH微胶囊对于亚甲基蓝也有一定的吸附效果。(本文来源于《天津工业大学》期刊2017-02-28)
刘建军,郑世睿,姚舒婷,彭志勤,万军民[5](2017)在《可逆交联聚电解质微胶囊的制备及表征》一文中研究指出微胶囊在医药、食品、化妆品、日用品等行业都有重要应用,其中作为缓释载体的智能降解型微胶囊受到人们越来越多的关注。以MnCO3微粒为模板,采用聚烯丙基胺盐酸盐(PAH)作为壁材,通过层层自组装(LBL)方法得到二硫键交联的聚电解质微胶囊,并对该微胶囊的形貌和化学结构进行了表征分析。结果表明:制备得到微胶囊粒径分布均匀,大小在2.40μm左右,壁厚约为55.25nm;具有一定的机械强度,在高浓度的聚苯乙烯磺酸钠(PSS)溶液中会发生可逆弹性形变;傅里叶红外光谱显示,PAH中的部分氨基已经与交联剂3,3′-二硫代二丙酸(DPA)中的羧基在EDC/NHS存在的条件下发生了交联反应,从而形成了比较稳定的囊壁结构。(本文来源于《浙江理工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期刊2017年04期)
刘畅,周超,裴小朋,谭颖,徐昆[6](2016)在《聚电解质微胶囊的制备及其对2,4-二氯苯氧乙酸的控制释放》一文中研究指出[目的]制备缓释型聚电解质微胶囊,解决2,4-二氯苯氧乙酸(2,4-滴)有效成分释放速度快、药效持续时间短的问题。[方法]将除草剂2,4-滴乳液成功地包埋入具有良好机械性能的聚丙烯酸-阳离子淀粉聚电解质微胶囊中,研究不同pH值、温度和盐浓度对2,4-滴释放性能的影响。[结果]聚电解质微胶囊具有良好的机械性能,当pH值为4、温度为15℃、盐浓度为1.5%时,微胶囊对2,4-滴的释放性能最佳。[结论]聚电解质微胶囊对2,4-滴具有良好的控制释放性能。(本文来源于《农药》期刊2016年10期)
舒旭伟,金谊,史玉立,陈斌[7](2016)在《多糖聚电解质微胶囊的制备和缓释性能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采用层层自组装方法将两种多糖类聚电解质壳聚糖(CHI)和葡聚糖硫酸盐(DXS)交替组装在纳米二氧化硅球表面,除去模板二氧化硅粒子后得到了具有生物相容性的聚电解质微胶囊。正负交替变化的Zeta电位表明聚电解质成功组装在二氧化硅微球表面;从透射电镜可以看出微胶囊的形貌良好;采用罗丹明作为缓释剂,结果表明(CHI/DXS)6微胶囊可以达到较好的缓释效果,罗丹明B释放90%以上时的时间达到50h。(本文来源于《广州化工》期刊2016年08期)
刘亚东,李海英,谭颖,敬翔,徐昆[8](2016)在《聚电解质胶囊的制备及其对葡萄糖氧化酶的包埋性能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葡萄糖氧化酶广泛应用在食品保鲜、医学诊断和生物化学等领域,但其容易因pH和温度等环境条件的变化而失活。因此,保护葡萄糖氧化酶在严苛的环境条件下免受分解和抑制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将葡萄糖氧化酶成功包埋入聚丙烯酸-阳离子淀粉聚电解质胶囊中,研究不同pH和温度对葡萄糖氧化酶的活性影响情况。结果表明,经聚电解质胶囊包埋后,葡萄糖氧化酶在不同pH和温度条件下的活性和稳定性均得到显着改善。(本文来源于《化工新型材料》期刊2016年01期)
仝维鋆,张盼,高长有[9](2015)在《具有pH传感和靶向功能的聚电解质组装微胶囊》一文中研究指出与传统的层层组装制备技术相比,基于聚电解质-多价盐组装法(PSA)制备微胶囊具有步骤简单省时、尺寸易调控、结构材料多样性等优点,得到的胶囊在生物医药领域显示出极大的研究与开发价值。微胶囊负载活性物质进入细胞后的药效发挥与其所处位置有很大关系。具有p H传感功能的微胶囊可在细胞胞吞过程中不断报告其经历的p H值,帮助人们判断其所处的位置。本论文首先采用PSA法制备了聚烯丙基胺盐酸盐(PAH)-柠檬酸叁钠(Na3Cit)聚集体(PAH-Cit),在表面沉积二氧化硅纳米粒子后再用硅酸处理,得到在pH 3~8之间可以稳定存在的微胶囊。将p H敏感及不敏感的荧光探针共同标记到微胶囊上使其具备p H传感的功能。由于微胶囊表面粗糙且带正电,微胶囊可被多种细胞自然胞吞。细胞内的实时p H检测结果表明,随着培养时间延长,超过90%的微胶囊处于p H 4.0-5.5的环境中,与溶酶体的p H高度一致。此外,用碳二亚胺盐酸盐(EDC)/琥珀酰亚胺(NHS)化学交联PAH-Cit聚集体,并在表面组装聚赖氨酸(PLL)和透明质酸(HA)分子,流式细胞仪检测结果表明修饰HA后微球具有一定的靶向能力,微球在宫颈癌细胞(HeL a)中的胞吞率是正常小鼠成纤维细胞(NIH 3T3)的两倍。(本文来源于《2015年全国高分子学术论文报告会论文摘要集——主题F-生物医用高分子》期刊2015-10-17)
冉茂双,施冬健,董罕星,陈明清,赵增亮[10](2015)在《糖响应性生物基聚电解质胶囊的制备与性能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选用功能单体3-氨基苯硼酸(APBA)和乳糖酸(LA)分别对聚谷氨酸(γ-PGA)和壳寡糖(CS)接枝改性后制备聚谷氨酸-g-氨基苯硼酸(γ-PGA-g-APBA)及糖基化壳寡糖(GC);以二氧化硅微球为模板,通过γ-PGA-g-APBA和GC间的静电相互作用进行层层自组装,再经脱除模板则可获得形貌规整可控的生物基胶囊.通过红外光谱(FTIR)和核磁共振(1H NMR)对聚合物化学结构、接枝率进行表征;利用Zeta电位监测聚合物电解质层层自组装的进程,并通过透射电镜(TEM)和扫描电镜(SEM)观测胶囊的形貌.同时考察了胶囊在不同温度、盐浓度、p H值及糖浓度下的刺激响应,研究结果表明胶囊在一定的温度、盐浓度、p H值下能稳定存在;低浓度葡萄糖刺激时胶囊形貌完整,而高浓度葡萄糖刺激时,胶囊溶胀直至结构与形貌破坏,说明功能单体LA和APBA的引入可赋予胶囊具有葡萄糖响应性.这种具有良好稳定性和葡萄糖响应性的生物基胶囊有望应用于糖尿病的诊断和治疗.(本文来源于《化学学报》期刊2015年10期)
聚电解质胶囊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两种荷异种电荷的聚电解质之间存在库仑引力,利用这个性质可以让它们通过交替的层层自组装方式形成微胶囊,这种微胶囊具有离子敏感的特性,可以被多种离子所触发,释放内容物,在生物医药领域备受关注,可用于人体的靶向给药或者定向组织移植。本文针对混凝土中的氯害和碳酸化这两个严重影响混凝土耐久性的重大工程问题,提出了将这种具有离子响应特性的通过层层自组装法制备的聚电解质微胶囊加入到混凝土中,为混凝土建立一个抗有害离子入侵的免疫系统,以实现混凝土的化学自修复。用于生物体的聚电解质微胶囊不能直接包裹芯材,通常在制备时是以固体微球作为模板,进行聚电解质层层自组装后再溶去模板,注入液体的芯材,同时,所制得的微胶囊也只能存在于水相中。一旦除去连续的水相,微胶囊将会溃散。为了使这种微胶囊适用于混凝土,本文对聚电解质层层自组装法制备微胶囊的工艺进行了改进,实现了:(1)在流动的环氧液滴表面直接包覆聚电解质,形成微胶囊;(2)通过聚电解质层间的交联稳定微胶囊的壳层结构,使聚电解质微胶囊可以在混凝土的无水环境下稳定存在。此外,为了提高包覆效率,适应混凝土应用的“量大价廉”的要求,本文还采用了可聚合乳化剂,在液体芯材表面进行光聚合,先形成一荷电网状稳定层,再进行聚电解质层层自组装,这种方法可以克服微胶囊形成初期聚电解质层数很低时,在高速离心过程中的破裂问题,大大提高了微胶囊化的效率。实验递进地分为叁个部分,分别是:(1)传统的模板法制备环氧微胶囊:在CaCO_3沉积时,加入PSS调控CaCO_3结晶形态。当PSS的浓度为5 mg/mL时制得良好的球形微粒,平均粒径为8.6±0.6μm,比表面积约为8.8±0.5 m2/g,表面电位-45 mV左右。以此CaCO_3微球为模板,在其表面上离子型聚电解质PAH和PSS的交替自组装,达到预定层数后除去碳酸钙模板,得到中空微胶囊(PSS/PAH)n,向里面包埋脂环族环氧T8210后,浸入戊二醛溶液对壁材进行交联,得到环氧/聚电解质微胶囊;(2)铵基阳离子型表面活性剂乳化液体芯材,然后聚电解质层层自组装直接包覆:用阳离子型表面活性剂双十二烷基二甲基溴化铵乳化十二烷,其铵基阳离子油性大于水性,固基本溶于油相十二烷,在十二烷液滴的表面铺展,使乳液荷正电并使其稳定,然后在乳液液滴表面上进行PSS和PAH的交替层层自组装,达到预定层数后,用戊二醛对壁材进行交联,得到十二烷/聚电解质微胶囊;(3)UV界面聚合法在液体环氧乳液液滴的表面上形成荷负电的网状聚合物膜,然后聚电解质层层自组装制备液态环氧微胶囊:环氧是很好的混凝土修复剂。将环氧E44与可聚合的表面活性剂,不饱和酯环氧丙烯酸酯、丙烯酰胺、和甲基丙烯酸羟丙磺酸钠混合,乳化后在液滴表面进行UV聚合,形成一层荷负电的网状薄膜。这层膜既能保护芯材在低速搅拌时不流失,也不影响后面的触发效果,在薄膜基础上组装聚电解质至预定层数,再进行壁材的交联,得到易于保存且稳定的环氧/聚电解质微胶囊。实验表明,利用戊二醛(GA)对囊壁中的PAH组分进行交联,生成一种吡啶结构,使囊壁形成类似于互穿聚合物的网络结构,可以稳定整个多层膜,既能很好地加固微胶囊的稳定性,也不影响胶囊对离子的响应。叁种方法制备的聚电解质微胶囊都能在PH≥12的碱性溶液中触发,释放液体芯材。本论文通过制备方法的不断改进,在模板法的基础上完成了聚电解质在液体芯材上的直接包覆,简化了制备流程,拓宽了聚电解质微胶囊的应用范围。通过采用戊二醛对聚电解质壁材中PAH的交联,成功制备出了可以在无水状态下稳定存在的聚电解质自修复微胶囊干粉,在重新注水后未失去对离子的响应特性。采用可聚合表面活性剂,在液体表面预先形成单分子厚度的稳定壳层,使乳液液滴在高速离心过程中不破碎,不合并,可以大大提高聚电解质包覆液体芯材的效率。总之,本文的实验表明,通过层层自组装制备的聚电解质微胶囊可以用于混凝土,通过离子自动触发,实行混凝土的化学自修复。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聚电解质胶囊论文参考文献
[1].潘娜,隋坤艳,谭业强,崔慧琳,夏延致.水溶液中一步制备聚电解质多层胶囊[C].中国化学会2017全国高分子学术论文报告会摘要集——主题C:高分子物理与软物质.2017
[2].张江涛.通过层层自组装制备聚电解质自修复微胶囊[D].深圳大学.2017
[3].刘畅.淀粉基聚电解质微胶囊的制备及缓释性能研究[D].长春工业大学.2017
[4].赵芷芪.氧化石墨烯/聚电解质微胶囊的制备与应用研究[D].天津工业大学.2017
[5].刘建军,郑世睿,姚舒婷,彭志勤,万军民.可逆交联聚电解质微胶囊的制备及表征[J].浙江理工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17
[6].刘畅,周超,裴小朋,谭颖,徐昆.聚电解质微胶囊的制备及其对2,4-二氯苯氧乙酸的控制释放[J].农药.2016
[7].舒旭伟,金谊,史玉立,陈斌.多糖聚电解质微胶囊的制备和缓释性能研究[J].广州化工.2016
[8].刘亚东,李海英,谭颖,敬翔,徐昆.聚电解质胶囊的制备及其对葡萄糖氧化酶的包埋性能研究[J].化工新型材料.2016
[9].仝维鋆,张盼,高长有.具有pH传感和靶向功能的聚电解质组装微胶囊[C].2015年全国高分子学术论文报告会论文摘要集——主题F-生物医用高分子.2015
[10].冉茂双,施冬健,董罕星,陈明清,赵增亮.糖响应性生物基聚电解质胶囊的制备与性能研究[J].化学学报.20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