彭晓琴
(重庆医科大学附属儿童医院新生儿一病房400014)
【摘要】目的探究不同急救护理方案在救治新生儿颅内出血中的临床应用方法及效果。方法回顾性分析我院近年来收治的新生儿颅内出血患者100例,根据所采用的不同的急救护理方案分为常规组和护理组各50例。分别行常规急救治疗和常规急救治疗配合整体护理,观察两组临床疗效。结果护理组的患儿生活质量明显高于常规组,对比差异显著(p﹤0.05)。结论整体护理配合常规急救治疗能明显提高在治疗新生儿颅内出血时的临床疗效,提高患儿的生活质量,值得在临床中推广。
【关键词】颅内出血新生儿急救护理
【中图分类号】R473.72【文献标识码】B【文章编号】2095-1752(2014)10-0340-02
新生儿颅内出血(ICH)是指新生儿在分娩过程中缺氧或产伤所致的严重脑损伤,不仅是新生儿期的严重疾病,也是新生儿死亡的主要原因之一。以早产儿多见,临床上常表现为呼吸暂停、中枢神经兴奋或抑制状态交替出现等特征。ICH病死率高,存活者也常留有瘫痪、智力低下、运动障碍、癫痫等神经系统后遗症[1]。而且该病的临床表现缺乏特异性,漏诊,误诊率高,因此有效地急救治疗配合整体护理对提高ICH治愈率尤为重要。现将本研究报道如下。
1.一般资料和方法
1.1临床资料
对我院2011年1月—2013年6月收治的ICH患者148例进行回顾性分析,所有患者均经B超或脑部CT检查确诊。男52例,女48例,其中早产儿33例,足月52例,过期产15例。年龄1—23d,平均年龄9d。病因分析:明确产伤14例,早产伴轻度窒息17例,重度窒息12例,宫内窘迫28例,维生素K缺乏15例,不明原因14例。出血部位:脑实质18例、蛛网膜下腔23例,小脑15例,硬脑膜下11例。脑室内22例,多部位11例。按照患者在收治时采用的不同急救护理方法分为常规组和护理组。每组各50例,两组间在年龄,性别,病因,出血部位等方面无明显统计学差异(p>0.05),可以进行对比研究。
1.2方法
常规组治疗方法(1)一般措施:进行生命体征的检测,观察意识,皮肤,痉挛,瞳孔及呼吸。保证患儿营养,维持血压、血气等处于正常水平。(2)止血:维生素K5mg/次,静脉注射或蛇毒血凝酶(立止血)0.5U静脉注射。(3)镇静:首选苯巴比妥,负荷量20mg/kg,于15~30min静脉滴入;若不能控制惊厥,1h后可加10mg/kg,每日维持量为3~5mg/kg。(4)降颅压:有颅内压增高的患儿给予呋塞米,每次1mg/kg。(5)改善脑代谢、恢复脑功能:可给予脑活素、脑蛋白水解物等。
护理组在常规组急救治疗的基础上,进行系统的整体护理,具体方法如下(1)入院评估:患儿人院后应当观察其具体病况,如瞳孔、呼吸、体温、面色、神智、四肢肌张力、原始反射等,以取得全面的资料。(2)体位及呼吸道护理,纠正缺氧:患儿头部抬高,平卧位时头部偏向一侧并避免移动,如需移动时动作要迅速轻柔。采用低负压快速吸引清除掉患儿口鼻内的分泌物。密切监测患儿血氧饱和度,给氧方式选择上最好选择箱式吸氧(氧流量5L/min)或头罩吸氧(氧流量1.5L/min)[2]。(3)控制出血和颅内压:给予患儿卡络磺钠、巴曲酶等止血药物,治疗中密切观察患儿有无恶心、呕吐、拒食等疑似高颅压症状。(4)体温控制:根据患儿的年龄、病况等实时调节监护室和暖箱内的温度和湿度,尽可能减少开箱次数,确保患儿体温维持在36—37℃之间。密切观察患儿有无眼球偏斜、尖叫、四肢同步抽动等惊厥表现,并及时予以处理。(5)脑功能恢复:患儿停止颅内出血后可联合服用胞磷胆碱和申捷,连续服用一周。待患儿病情稳定后,早期进行肢体被动运动、抚触、视听觉刺激等促进脑功能的恢复的锻炼,并进行早期行为能力评估。(6)健康宣教。在院期间及出院前,应当与家长沟通,进行健康宣教,告知患儿可能出现的并发症或后遗症。患儿出院后要定期进行NBNA监测,做好患儿的康复训练和智能开发工作。
1.3疗效评价标准[3]
采用痊愈、好转、死亡、留有后遗症的例数和百分比等指标来评估两种不同护理方案的临床效果,并进行组间比较,衡量两组的差异。总有效率=(痊愈例数+好转例数)/总例数×100﹪。
1.4统计学方法
应用SPSS18.0软件进行统计分析,组间比较比较采用卡方检验,以P<0.05时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结果
2.1临床疗效比较
护理组的痊愈率和有效率较常规组有显著提高(P<0.05),并且死亡和后遗症例数也较常规组低,见表1。
表1两组患者治疗后的临床疗效比较[n(﹪)]
2.2患儿并发症发生率的比较
护理组惊厥,高颅压,脑积水,呼吸暂停等并发症共计17例(34%),较常规组的33例(66%)相比明显降低,且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
3.讨论
ICH是新生儿期常见的严重疾患。其主要原因包括缺氧性因素及产伤性因素。在窒息早期,新生儿体内首先出现代偿机制,为保证血液优先供应心、脑等重要脏器,血压可在短期内突然升高,此时最易引起颅内出血。同时窒息缺氧可直接损伤毛细血管内皮细胞,并使脑循环的自动调节功能受损而出血。产伤性因素绝大部分是在分娩过程中,难产时产钳助产,或者遇到初产、滞产、急产,胎头在产道中由于不同的产程变异,可使胎头受到过度挤压而变形,造成颅内脑血管撕裂,形成颅内出血[4]。本组患者资料中,出生时有窒息史和产伤史者占71﹪,也表明缺氧性因素和产伤为ICH主要原因。而ICH根据出血部位可分为脑室及周围出血、硬脑膜下出血、蛛网膜下腔出血等。根据出血部位不同,出血量多少不等,临床表现亦不尽相同。部分病例早期临床症状和体征极不典型,极易造成漏诊和误诊。ICH作为新生儿死亡的重要原因之一,其临床表现依病情轻重而异,以中枢神经系统兴奋与抑制相继出现和窒息为特征。由于新生儿自身的特殊性,出血的刺激及血肿的压迫对柔嫩的新生儿脑的损害往往超过成年人,因此对于ICH更应采取积极有效的治疗措施,以减少伤亡和后遗症的产生,我院近年来开展对ICH的患者采取整体护理配合常规急救治疗的措施收到了良好的效果。
本次研究在对于ICH的患者治疗时,在进行常规急救治疗时合并以整体护理措施,使得护理组的痊愈率(48﹪)明显高于常规组的(22﹪),且护理组的有效率(92﹪)也明显高于常规组的(80﹪),差异具有有统计学意义(P<0.05)。在并发症方面,常规组例数远高于护理组,差异亦具有有明显的统计学意义(P<0.05)。而且整个急救护理过程中整体护理不仅提供了更加精细,系统的护理环境,同时也很好的巩固了临床治疗的效果。
综上所述,整体护理配合常规急救治疗能明显提高在治疗ICH时的临床疗效,不仅很好的巩固临床治疗的效果,而且能够给新生儿提供最为优质的护理措施。可以有效提高患儿的生活质量,值得在临床推广。
参考文献
[1]王靖,谷野.新生儿颅内出血43例诊治体会[J].中国临床研究,2013,26(2):149—150.
[2]文爱艳.整体护理在救治新生儿颅内出血中的临床作用[J].按摩与康复医学,2012,3(11):309—310.
[3]金伟丽.新生儿颅内出血护理体会[J].中国实用神经疾病杂志,2010,12(8):86—87.
[4]张丽红,王延荣.新生儿颅内出血的观察及护理[J].中国社区医师,2013,15(2):289—290.